• 法兰西浪漫史(智慧与骄傲)
  • 法兰西浪漫史(智慧与骄傲)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法兰西浪漫史(智慧与骄傲)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41.79 7.1折 59 全新

库存4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英)西奥多·泽尔丁|责编:许可|译者:侯福莉//邓磊

出版社中信

ISBN9787521729269

出版时间2021-06

装帧精装

开本其他

定价59元

货号31137889

上书时间2023-08-25

淘书宝店

九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商品简介

"法国是文学世界的宇宙中心,从1895年诺贝尔文学奖设立至今,法国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人数多的国家,先后有15位作家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法国历史上更出现了笛卡尔,费马,帕斯卡,勒让德,拉格朗日,拉普拉斯,蒙日,傅立叶,柯西,伽罗瓦,埃尔米特,庞加莱等著名数学家。

 

法国人崇尚智慧,知识分子地位高。

 


本书探究了法国人独特的思维、思辨和表达能力,作者仔细研究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方法,看学校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能力、语言能力、和竞争力,描述了学校如何与叛逆的学生拼力相争、大学生活如何混乱无序。

 

"



作者简介
[英]西奥多·泽尔丁(TheodoreZeldin)英国人,牛津大学教授,历史类图书重大奖项“沃尔夫奖”获得者。
对法国近现代史素有研究,也许是因为旁观者清,泽尔丁对法国社会也有着精辟独到的见解。他不仅是个出色的学者,也是个很有才情的作家。凭借观察入微的写作本领和细致诙谐的笔触,他收获了“当代巴尔扎克”的美誉。

目录
第一章  国民身份  001
第二章  外省人  029
普罗旺斯人  046
布列塔尼人  057
奥弗涅人  070
诺曼人  075
萨瓦人  077
阿尔萨斯  080
第三章  对外国人的态度  089
旅游  090
法国与英国  106
法国与德国  119
法国与美国  133
第四章  教育与希望  147
小学教师  166
教学方法及其效果  179
道德教育  185
幼儿学校  193
扩张  195
新方法  200
第五章  逻辑与语言表达  213
修辞  237
第六章  特权与文化  255
实用知识与无用知识  256
中学生七年间花在不同科目上的时间百分比  264
逆反、纪律、竞争力  273
公立和私立学校  289
特权与文化  306
教师的影响  318
第七章  大学  333
注释  363

内容摘要
法国是文学世界的宇宙中心,从1895年诺贝尔文学奖设立至今,法国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人数最多的国家,先后有15位作家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法国历史上更出现了笛卡尔,费马,帕斯卡,勒让德,拉格朗日,拉普拉斯,蒙日,傅立叶,柯西,伽罗瓦,埃尔米特,庞加莱等著名数学家。
法国人崇尚智慧,知识分子地位高。
本书探究了法国人独特的思维、思辨和表达能力,作者仔细研究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方法,看学校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能力、语言能力、和竞争力,描述了学校如何与叛逆的学生拼力相争、大学生活如何混乱无序。

主编推荐
假如你有幸在巴黎度过青年时代,那么,在此后的生涯中,无论走到哪里,巴黎都会在你心中。因为,巴黎是一个流动的圣节。
                                                                                          ——海明威

一部精辟、深入、生动地全景式描写法国人情感的著作,令人着迷。——《巴黎竞赛画报》

它是当代认可的杰出的史学著作之一。——BBC优选服务频道

精彩内容
“教育时代”无疑是概括性地描述20世纪的各种标签之一,这一说法还算准确。正是在这一时期(1848—1945年),法国人普遍具备了读写能力,也正是这一时期,人们普遍认为教育的普及能解决所有问题。人们逐渐认识到学校是必不可少的设施,每个国家都必须为公民提供教育资源。人们一生中有五年(最早),或十年(后来),或长达二十年的时间(最近)要投入到被监督之下的学习当中,一部分原因是教育逐渐有了更多的用途,另一部分原因是政府的支持。教育的地位仅次于挣钱糊口,它似乎是获得社会名望、财富、智慧的关键,甚至有人说它是获得幸福的关键所在。1但是,仅仅将教育史作为进步的表现形式来考察难以令人满意。历史学家很可能发现,他们往往很难客观对待“教育”这一研究课题,因为他们本身就是教育系统的产物与附属品。教育体制历经种种变化,至今仍然无所不在,几乎被认为是事物自然秩序的一部分。由于教育的结果难以被评估,且教育工作的细节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所以有关课程大纲与组织团体的争议,以及学校是否应该进行新的尝试的争议,吸引了这些领域研究者的注意。因为大量教育方面的图书是由上过学的教育参与者编写的,所以几乎不可能找到独立的外部观察者或批评者,这不像煤矿开采(那里的问题恰恰相反—没有来自内部人员足够的叙述与说明)。教育史通常类似于机构史,从某个特定学校的编年史开始,以逐渐国际化、科学化的国家体系进步结束,教育史中也会有批评和辩解,但关注的焦点往往是学校以及构筑学校的要素—校舍、课本、教师而不是学生们的心理状态,或是那些学校里的青少年。那么,受教育会给人带来什么样的不同呢?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