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策纵论学书信集(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周策纵论学书信集(精)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56.85 6.5折 88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责编:黄飞立|整理:陈致//孟飞//黎汉杰

出版社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42488

出版时间2020-01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88元

货号30828353

上书时间2023-08-25

淘书宝店

九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1942年
  致林咏泉
1953年
  致林语堂
1954年
  致罗素
1961年
  致林振述
1962年
  致蒋彝
  致顾毓琇
  致顾毓琇
1963年
  致声泰
  致顾毓琇
1964年
  致张充和
  致谢扶雅
  致蒋彝
  致马瑞志伉俪
  致杨联陞
  致顾毓琇
1965年
  致萧公权
1966年
  致刘若愚
1968年
  致金祥恒
  致刘若愚
1969年
  致萧公权
  致谢扶雅
  致萧公权
  致郑子瑜
  致张充和
  致潘重规
  致饶宗颐
  致洪业
  致连士升
1970年
  致卢飞白
  致刘若愚
  致杨联陞
  致王伊同
  致杜百胜
  致王梦鸥
  致谢扶雅
  致吉川幸次郎
1971年
  致刘殿爵
  致白先勇、白先敬
  致柳无忌
  致罗忼烈
  致潘重规
  致罗忼烈
  致白先勇
  致徐复观
  致居浩然
  致居浩然
  致王伊同
  致程曦
  致居浩然
  致夏书枚
  致黄彰健
  答徐复观
  致邓嗣禹
  致罗忼烈
1972年
  致陈启云
  致潘重规
  致陈启云
  致刘殿爵
  致刘殿爵
  致蒋彝
  致潘重规
  致罗忼烈
  答柳作梅
  致萧公权
  致萧公权
  致萧公权
  致翁灵文
  致萧公权
1973年
  致唐德刚
  致周汝式
  致王润华
  致王润华
  致许思莱
  致王润华
  与郭沫若论杜甫
  致王润华
  致杜维明
  致杨力宇
  致潘重规
  致萧公权
  致徐复观
  致王润华
  致萧公权
  致王靖献
  致王润华
  致王润华
1974年
  致顾毓琇
  致叶嘉莹
  致泰无量
  致萧公权
  致萧公权
  致王靖献
1975年
  致翁同文
  致王润华
  致罗忼烈
  致罗忼烈
  致痖弦
1976年
  致萧公权
  致何怀硕
  致马约翰
1977年
  致杨联陞
  致杨联陞
  致刘若愚
  致杨联陞
  致唐德刚
  致白先勇
1978年
  致柳无忌
  酬何蒙夫
  致刘若愚
  致王叔岷
  致周汝昌
  致周汝昌
  致《书谱》编辑
  致刘海粟
  致萧公权
1979年
  致俞平伯
  致俞平伯
  致周汝昌
  致古苍梧
  致罗素夫人
  致冯其庸
  致汪荣祖
  致周颖南
  致唐德刚
  致唐德刚
  致冯其庸
  致俞平伯
  致潘重规
  致许达然
  致余国藩
  致俞平伯
1980年
  致邹苇澄
  致周汝昌
  致周汝昌
  致潘重规
  致张寿平
  致卞之琳
  致周汝昌
  致周汝昌
  致周汝昌
  致冯其庸
  致周汝昌
  致周汝昌
  致张佛千
  致潘重规
  致唐德刚
  致王润华、淡莹
  致王润华、淡莹
  致陈毓琇
  致俞平伯
  致潘重规
  致王文生
  致何怀硕、董阳孜
  为唐德刚、宋淇进一解
1981年
  致王润华
1982年
  致心笛
  致痖弦
1983年
  致高阳
  致痖弦
  致张充和、傅汉思
  致痖弦
  致高阳
  致《明报月刊》编辑
  致心笛
1984年
  致查良镛
  致梁锡华
  致高信疆
  致痖弦
  致顾毓琇
  致董桥
  致王润华、淡莹
  致向阳
  致张忠栋
1985年
  致杨联陞
  致王润华、淡莹
  致罗青哲
  致杨联陞
  致杨联陞
  致杨联陞
  致顾毓琇
  致杨联陞
  致陈吾南
  致叶维廉
  致董桥
  致缪钺
  致王润华、淡莹
  致杨联陞
  致王润华、淡莹
  致杨联陞
  致叶嘉莹
  致潘受
  致程千帆
  致潘受
  致缪钺
  致刘若愚
  赠《明报月刊》
  致马泰来
1986年
  致王润华、淡莹
  致叶维廉
  致张充和
  致张充和
  致赵清阁
  致余英时
1987年
  致汪荣祖
  致陈怡真、罗智成
  致戴敦邦
  致孙淡宁
  致张佛千
  致王润华、淡莹
  致柏杨
  致马鹤凌
1988年
  致方良柱
  致钟玲
  致李瑞腾
  致祝敏申
1989年
  致唐振楚
  致痖弦
  致刘绍唐
  致痖弦
1990年
  致郑良树
  致王靖献
  致郑良树
  致璐玮
  致梁文福
  致范道瞻
  致范道瞻
  致古德明及《明报月刊》编辑
  致王润华、淡莹
  致缪够
  致汪荣祖
1991年
  致吴宏一
  致王润华、淡莹
  致张充和
  致汪荣祖
  致王润华
  致王润华
1992年
  致孙淡宁
  致清水茂
  致毕小元
  致严志雄
  致痖弦
  致王润华、淡莹
1993年
  致孙康宜
  致念蓉
  致程章灿
  致郑良树
  致陈毓罴
  致孙康宜
  致孙康宜
  致孙康宜
  致郑愁予、余梅芳
1994年
  致程千帆
  致杨晋龙
  答饶宗颐
  致罗忼烈
  致罗忼烈
  致张充和
  致陈永明
1995年
  致痖弦
  致王美琴
  致程章灿
  致罗青哲
  致刘绍唐
  致严志雄
1996芷
  致孙淡宁
  致顾毓琇
  致陈三苏
  致汪荣祖
  致施颖洲
  致王美琴
  致王元化
  致余英时
  致罗青哲
  致非马
1997年
  致刘广京
  致顾毓琇
  致顾毓琇
  致施颖洲
  赠林焕彰
  致王菁棣
1998年
  致蔡元丰、陈颖
  致林耀椿
  致周汝昌
  致黄美之
  致王元化
  致王润华、淡莹
  致黄美之
  致顾毓琇
  致顾毓琇
1999年
  挽潘受
  致顾潮
  致王辛笛
  致黄苗子
  致顾毓琇
  致任继愈
  致杨仲揆

内容摘要
 周策纵先生学贯中西,兼通文史,与香港的饶宗颐先生和澳大利亚的柳存仁先生并称汉学界的三老。
周先生一生交游天下学者,与先生邮筒往还,反复论者多为名家,如刘若愚、杨联陞、王利器、王元化、
周汝昌、周振甫、钱锺书、钱仲联、程千帆、萧公权、瞿同祖、镠钺、罗忼烈、吴世昌、潘重规等,甚至还有更老辈学人如顾颉刚、胡适、俞平伯等等,或者讨论红学,或者讨论诗词,无疑不仅有助了解周先生一生事业及其学术脉络,更是一部近现代海外汉学研究的重要历史资料。

精彩内容
 致林咏泉,1942年9月饮马篇——答别咏泉随塞外马蹄得得而来的一叶边愁落贴在我故土焦土
萧萧,苍苍,舞一万缕柳丝啸歌中你和高头大马和孔雀的骄矜又去了这回赠一管玉笛,当酒筵之尾剑佩飘飘零落几点隽韵是翩翩沙漠少年该饮马长城冷,我们共噤过这俗界所以傲冰雪于千里外我期约,射虎敌后者的神句霜草琼根深啮,种国魂而抚养着
更待十年后西窗夜雨在蜀道外,或剑南,向巫峡和潇湘参商杯酒如今夕——一九四二年九月于重庆小温泉载《幼狮文艺》,43卷6期(270期),1976年6月,台北。(YouthLiterature,Taipei,June1976)林咏泉,东北辽宁人,时任中央政治学校上校军训中队长。在此之前,《大公报》已为他出了“新诗”集,我在政校当学生时,常和他谈诗。(那时在政校任总队长的是中将王辅。二〇〇三年八月于陌地生市。)致林语堂,1953年8月13日语堂先生:近来拜读大作英文《苏东坡传》(砒GayGenius),至为钦佩。苏氏一家,天才辈出,在中国古今作家中,实已无双,而东坡如此多方面的成就,更是中外所罕见。自南宋以来,诸家记载东坡事迹者固极多,但能综述其生平,刻划其个性的传记,自然还是以先生大作为第一。我很喜欢这本传记,因为大作具有创作性,史迹有据而叙述生动,像读一部传奇小说,处处引人入胜。我曾买了好些本分赠外国朋友,也都获得过一致的称赏。
这儿我偶然有一两个小问题请教你。你在这书里意译东坡底《朝云诗》第一首(p.360),把末了两句解释作:Whenthepillshouldbeformed,shewasgoingtOsaygoodbyeto:himandenterthefairy:mountains.NolongerwouldshebelikethefairymaidenOftheWuGorges,tiedtoamortalunion.但我记得原诗末了两句是:“丹成逐我三山去,不作巫山云雨仙。”我这儿没有他底诗集,如果我没记错,那“逐我”两个字底意思似乎该是“随着我”到蓬莱三神山去,同作小游仙,而不是“tosaygoodbyetohim”。我不知道你对这原文文意作何解释或者你依据了什么版本?又“舞衫歌板旧姻缘”及“不作巫山云雨仙”等句似可作朝云为杭州妓之一证。你在pp.217—218所说的似乎还是有些疑问。其次,在192—193页里,你说到东坡狱中寄子由诗的故事,说是因他儿子托人误送腌鱼而起。可是东坡在原诗题目里自己说是因为“狱吏稍见侵,自度不能堪,死狱中,不得一别子由,故作二诗授狱卒梁成以遗子由”云云。不知你是否觉得别的记载比他这儿自己所说的更可靠?或有其他更确实的证据?我以为你在这儿如果把他自己记载的也记上一笔,以备一说,证据似乎更完备些,不知尊意如何?
近来中国大陆秧歌很流行,有一种传说,秧歌就是苏东坡创编的,或至少是他拟作过的。据张世文《定县的秧歌》中说:“据定县一般人传说,秧歌是宋朝苏东坡创编的。定县黑龙泉附近的苏泉、东板、西板、大西涨、小西涨等村的农民,多种水稻。在苏东坡治定州的时候,看见种稻的农民在水田里工作,非常劳苦,因此就为他们编了许多歌曲,教他们在插秧的时候唱,使他们精神快活,忘了疲倦,这便是‘秧歌’名称的起源。后来不久秧歌就传遍了全县,定县的男女老幼差不多就都会唱了。农民多不认识字,秧歌便一代一代地用口传下来。东坡先生也万没有想到后来秧歌竞变成了戏剧。”杨荫深在《中国俗文学概论》一书中也引到这点。这传说是否可信当然成问题,不过倒是很有趣的传说。即使是附会的,也可反映出苏氏留给老百姓印象的深刻,也许在定县对诗和歌舞真的尽力拟作过,至少才有这种附会也说不定。不知你对这点注意到么?
这儿附带告诉先生一件事,我之前就注意到苏东坡,是因为先父一生顶喜欢他,无论对他底诗、文、字、画、做人、思想、治事,以及他底一切生活态度,都非常推崇。因此我从小也就时常听到他谈起过苏氏底一些故事。(P1-4)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