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解人性:精装典藏版
  • 理解人性:精装典藏版
  • 理解人性:精装典藏版
  • 理解人性:精装典藏版
  • 理解人性:精装典藏版
  • 理解人性:精装典藏版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理解人性:精装典藏版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20.66 3.7折 56 全新

库存2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奥]阿德勒著,江月 译

出版社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ISBN9787522601205

出版时间2022-0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56元

货号31325159

上书时间2023-08-25

淘书宝店

九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目录
第一部 人的行为

第一章 心灵
一、心灵的基本概念和前提?/?003
二、心灵的功用?/?004
三、心灵的目标?/?005

第二章 心灵活动的社会性
一、绝对真理?/?014
二、社会生活的必要性?/?016
三、安全与适应?/?017
四、社会感?/?020

第三章 我们生活的世界
一、怎样认识世界?/?022
二、形成世界观的要素?/?024
三、幻想?/?033
四、梦的概说?/?035
五、移情与认同?/?036
六、催眠和暗示?/?038

第四章 自卑感与追求认可
一、童年早期的情境?/?044
二、自卑感补偿:对认可和优越感的追求?/?047
三、人生曲线图与宇宙观?/?055

第五章 为人生做准备
一、游戏?/?066
二、专注与注意力不集中?/?068
三、无心之过与健忘?/?071
四、潜意识?/?073
五、天资?/?081

第六章 性别
一、劳动分工与两性差异?/?084
二、男性在当今社会中的支配地位?/?087
三、所谓的女性低劣?/?094
四、逃避女性身份?/?099
五、两性之间的紧张关系?/?112
六、改革的尝试?/?114

第二部 性格的科学

第一章 概论
一、性格的本质和起源?/?119
二、社会感对性格发展的重要性?/?125
三、性格发展的方向?/?131
四、气质和内分泌腺?/?140
五、总结?/?148

第二章 攻击型性格特征
一、虚荣和野心?/?151
二、嫉恨?/?168
三、嫉妒?/?170
四、贪婪?/?174
五、憎恨?/?176

第三章 非攻击型性格特征
一、避世?/?182
二、焦虑?/?184
三、懦弱?/?188
四、不文明表现和适应能力差?/?199
第四章 性格的其他表现形式
一、愉快?/?204
二、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206
三、孩子气?/?207
四、学究气和坚持原则?/?207
五、顺从?/?209
六、专横霸道?/?211
七、情绪和性情?/?212
八、厄运?/?213

第五章 情感与情绪
一、分离性情感?/?217
二、结合性情感?/?224

附?录
教育总论?/?228
结论?/?235

内容摘要
《理解人性》深刻而细致地阐述了个体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以期帮助普通大众正确认识并处理他所面临的日常关系——不单包括人与世界的关系、人与同伴的关系,还包括人的生活模式。尤为重要的是,本书对人的性格进行了科学的剖析:首先,指出个体的错误行为如何影响社会和公共生活的和谐;其次,教会个体去识别他自己的错误;最后,指导个体如何融入社会生活。
阅读本书,我们便能自觉地掌握和运用关于人性的科学,获得对自己和他人的理解,从而更好地掌握自己的命运。

主编推荐
在任何重大事件中,我们既能洞见人性的光辉,也能洞见人性的阴暗。如何洞悉和预测人性将在何种情境发生改变,阅读本书,你可以找到答案。

行走世间,你不可不知的人性奥秘,用心理学来解决无法逃避的人生难题。对每一个渴望掌控自己命运的人而言,人性科学都是一门必须课。

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经典之作,深度影响了马斯洛、墨菲、舒尔茨、弗洛姆等心理学家。

为什么人性不可被锢、被考验?本书以真实的心理治疗案例和社会教育经验为基础,解答你生活、工作、婚恋、家庭中所有关于人性的困惑。

精彩内容
人类的精神决定命运——希罗多德我们在对人性进行科学研究的时候,千万不能抱着自以为是或自大的态度,而是要待之以慎重客观的态度。于我们人类而言,探索人性问题的确是一个相当艰巨的任务,原因在于探索人性的奥秘从古至今都是人类文明所追求的终极目标之一。所以,我们这门学科存在的真正目的并非要培养所谓的应时应景的专家,而是要引导所有的人了解人性。没错,这一点的确会令那些学院派研究者们感到恼火,原因是他们认为自己的研究理应属于科学机构的专属特权,一般平民百姓是不能随便染指的。
在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会存在一定的心理距离,因此,很难有人可以获得全面而深刻地探究并了解人性的机会。不过在今天,相比过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疏远。家庭是将人们彼此分隔开来的首要因素,它使我们周围树立起了一道道壁垒,令我们从小就难以获得与他人深入交流的机会。除此之外,我们也因自己的生活方式而失去了与他人展开深入而亲密交流的机会,而这种交流对于我们理解人性而言,是一个必要的环节。由于人与人之间缺乏足够的交流,彼此之间就极易产生敌意。
换言之,我们会不公正地对待他人的原因,就在于我们频繁地做出错误的判断,而这一切均是由于我们缺乏对人性的理解。大部分人经常说,尽管与他人低头不见抬头见,尽管我们互相说着话,但是彼此之间并不曾真正交流过。出现这种情形的主要原因就在于,不管是在社会中还是在家庭这个小圈子里,人与人之间存在着隔阂,人与人之间缺乏最基本的理解。
我们经常会听到父母抱怨自己很难理解孩子,而孩子则抱怨自己经常被父母误解。事实上,我们对他人的理解程度决定了我们对待他人的态度。就这一意义而言,倘若打算构建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理解他人的确是一个基本的前提条件,甚至可以说理解他人是社会生活的基础。我们深信,倘若大家都获得了对人性足够的了解,那么人与人之间就会变得更容易相处,社会也不会再纷纷扰扰,难以平稳安定;不过倘若人与人之间无法互相理解,倘若人们缺乏交流且受惑于简单肤浅的表面现象,那么就极有可能发生严重的冲突。
接下来,我们就来阐明以下问题:何以探讨人性问题是为了给医学奠定严密的科学基础。同时我们还要针对以下问题展开说明:什么才是人性科学的前提,其必须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以及它会为我们带来什么好处。
首先,人性知识是精神病学领域需要的,而且数量巨大。在这一特殊的医学领域,医生只有确切地把握了病人内心深处的所有活动,方能进行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所以精神病医生一定要尽可能迅速而准确地洞悉神经症患者的内心世界。在此,仅看表面现象是不行的。须知,一旦对病情理解错误,就会产生可怕的后果。
换言之,于精神病学这一领域,患者能不能得到有效的治疗,与医生具不具备足够的人性知识有着直接的关系。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对他人的性格判断失误,并不会马上造成严重的后果,原因是此类后果大都是在误判发生相当长的时间之后才暴露出来,它们之间的因果联系并不是特别明显。例如,我们经常会听闻此类让人震撼的事情:人们对某人误解多年,数十年后误解导致的巨大不幸慢慢浮出水面。此类不幸事件启示我们——所有人都有必要、有责任掌握一定的人性知识。
对神经性疾病的相关研究证明,就心理变态、心理郁结和心理失调而言,神经症患者的表现在结构上与正常人的心理活动基本上不存在大的不同,无论是构成要素、前提条件还是变化轨迹,它们均相差无几。其唯一的区别就在于:一些表现在神经症患者身上更明显、更易于识别。这一研究结果的价值在于,我们可以把得自变态病例观察中的经验运用到普通人身上,帮助我们更深入地洞悉普通人的心理活动和特征。而要做到这一点相当容易,我们仅需要付出做其他工作时需要的努力、热情和耐心即可。
我们首个最重要的研究成果是这样的:早在童年时期,一个人精神生活结构中起决定性作用的那些因素已经形成。这当然谈不上是什么惊天动地的研究成果,从前也有一些伟大的学者提出过类似的看法,不过我们的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独创性。这一独创性表现在:我们会将童年的经历、印象,以及态度和长大之后的心灵活动联系起来,让二者处在一个因果关联的统一模式中,然后进行综合考虑。
如此一来,我们就必须综合比较童年早期及成年之后相关的心理活动;而且,我们借助这种方式认识到,心灵在不同时期的不同表现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千万不要将其当作各自独立的实体。换言之,于心灵的各种表现而言,我们仅能将之当作一个完整人格的组成部分,如此方能真正读懂它们。
总之,我们已经明确了一个问题,即人的心灵活动并不会发生实质性的变化。意即,就外在形态和具象性或语言化的表达形式而言,人的心灵活动有可能会发生不同类型的变化,不过其基本要素、目标、动力等一切可以将心灵活动引向最终目标的东西却恒定不变。例如,一位成年患者,其性情焦躁,内心一直充满着怀疑和不信任,而且一直在竭力逃避社会。此类表现实际上和其三四岁时的性格特征及心理活动一致,所不同之处在于此类表现在幼年时期可以更容易被看透罢了。如此一来,我们就会将更多的注意力投入患者的童年时期,使之成为我们的一个研究准则,而我们也慢慢具备了在对一个成年人的现状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借助于对其童年生活的了解将其性格特征揭示出来的能力。至于这个成年人身上所表现出的不同类型的性格特征,我们以童年经历的直接投射来称呼。
假如我们可以让患者将其童年记忆准确地叙述出来,同时我们也清楚怎样正确地解读这些记忆,那么我们就可以精确地将患者如今的性格模式构建出来。借助于这种方式探索人性的原因在于——我们深知,一个人极难偏离其童年时期所形成的行为模式。虽然每个人长大之后的处境必定与儿时的处境存在着极大的不同,但是没人可以改变其在童年时期所形成的行为模式;就算是一个人长大之后的态度有所变化,这也并非说明其行为模式发生了改变。
总之,心灵活动的基础是恒定不变的,因此一个人无论是儿时还是成年后,其行动轨迹基本上是一样的。依据此点,我们可以进一步断定,此人的人生目标必定是恒定不变的。既然这样,我们若想改变患者当下的行为模式,当然就要从其童年经历入手。我们深知,只是改变患者成年后的各种经验和印象是不会起到一点儿作用的,真正重要之处在于将其行为的基本模式挖出来。如果可以做到这一点,我们就可以了解其主要的性格特征,进而对其病情做出正确的诊断。
我们这门学科以对儿童心灵的考察为支点,将大量的研究集中于人生最初的那几年。由于此领域当前还存在相当多的空白,还存在相当多的未知内容等待我们去探究,所以每一个研究人员在此均可能发掘出极具价值的新成果,而人性的研究将会因为这些成果而获得巨大的进步。
我们绝非出于研究而研究,而是出于全人类的利益而研究。本着这一宗旨,我们研究出了一种可以预防性格缺陷的方法。我们也不墨守成规、画地为牢,多年以来,我们都集中研究教育学领域,让研究和教育实践相结合。事实上,教育学的研究和人性科学的研究一样,均要奉行实践出真知的原则,而不能纸上谈兵。所以,倘若有人愿意投身于教育事业,并且打算在教育实践过程中验证自己在人性研究方面的重要发现,那么对于此人而言,教育学的确实一个名副其实的宝藏。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