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生非此(家是如何影响我们一生的)
  • 天生非此(家是如何影响我们一生的)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天生非此(家是如何影响我们一生的)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39.66 7.6折 52 全新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英)奥利弗·詹姆斯|译者:贾萱//魏宁

出版社江西人民

ISBN9787210103172

出版时间2018-08

装帧其他

开本16开

定价52元

货号30188363

上书时间2023-07-20

淘书宝店

九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奥利弗·詹姆斯,曾做过6年临床心理医生,自1988年开始,先后从事写作、记者、播音主持、电视节目制作人和主持人等工作,是英国有名的畅销书作家。丰富的心理学背景、多样的从业经历和广泛的行业接触,使他对办公室政治有了独到而深入的理解。

目录
前言
引言
第一章  为什么我们总和父母一样
  三种行为机制——言传、身教、身份认同
  虐待是父母子女拥有相似之处的一大成因
  到底该如何做?三条建议
第二章  14年后,皮驰斯像母亲那样死去
  皮驰斯的童年
  皮驰斯的少年时期与成年时期
  为何皮驰斯的死因与葆拉如此相似?
  为何比起两个姐妹,皮驰斯与母亲更为相像?
  到底该如何做?三条建议
第三章  你不是生来如此
  人类基因组计划(HGP)研究发现的共识
  基因之外
  到底该如何做?三条建议
第四章  “小恶魔”是如何养成的?
  虐待或关爱造成同胞间的差异
  精神疾病的真正成因
  出生前经历的影响
  幼年时期至关重要
  早期照料对皮质醇调节的影响
  不同形式的虐待如何将我们塑造为不同的成年人
  与童年虐待有关的广阔社会环境
  到底该如何做?三条建议
第五章  我们在家中扮演的角色
  出生顺序(家中排行)
  性别
  偏爱
  偏爱与同胞竞争
  蒙上污名
  到底该如何做?三条建议
第六章  当年的父母可能和我们一样
  性格特征如何在家族中传递
  父母养育造成性格特征的代际传递
  到底该如何做?三条建议
第七章  “天才”必然不快乐吗?
  能力养成
  成功者的心理健康与心理病态
  总结
  到底该如何做?三条建议
总结  傻瓜,都是环境惹的“祸”
附录1  对遗传性的科学探讨
附录2  对双胞胎研究的7项质疑
附录3  明尼苏达双胞胎分开抚养研究的漏洞
附录4  相信孩子,才可以改变
致谢
出版后记

内容摘要
\"为什么我们在感受到父母的爱的同时,又常常隐隐地觉得委屈?
为什么我们在性情、处世方面和父母越来越像?
为什么父母非得用一种让双方都难受的方式与我们相处?
先后天因素对人的影响一直是心理学家们关心的问题。本书的作者奥利弗·詹姆斯就对这一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并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他通过考察、引用前沿研究成果,整理分析个人经历和相关案例,向我们生动地说明了心理层面的代际相似性是由后天培养造成的。我们会成长为今天这个样子,是受到父母的言传、身教、关爱、虐待及我们与父母的身份认同等因素共同影响的,幸福和不幸的培养模式像基因一样在家族中世代流淌,想要改变未来,让我们的孩子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我们必须从自己做起。\"

精彩内容
 三种行为机制——言传、身教、身份认同言传实际上,父母会用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教育子女什
么是“正确”的言行方式。最初,养育者掌控着婴幼
儿的一切事宜。当儿童到了懂事的年龄,父母就会教导他们吃喝拉撒睡的正确方式和正确时间,同时教育他们应该如何回应成年人。随着孩子们渐渐长大,父母会对他们的某些言行大加鼓励,而对其他言行大加抵制。孩子们学会了如何取悦父母,如何避免令父母失望,并学会对父母的话全然照办。举例说,我在写作时会冲孩子们大喊,让他们不要打扰我,而其他时候我会鼓励他们保持活泼好动的性格,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最终结果就是,为了获得父母的赞许,他们会对这些品质十分重视(同时也满怀希望,因为他们能够
乐在其中)。同样地,有时我和妻子都会表现得十分争强好胜,我们尽管没有特意教孩子这样做,却会在不经意间将这种习惯教给他们。我不断激励儿子进行短跑训练,对他进行指导,因为他很想在足球比赛中比其他队员踢得更好(当然了,我也希望他能比别人更优秀)。我曾经直接对他说:“打败所有人吧!”孩子们性格的养成,不论积极还是消极的一面,都会受到父母教育的直接影响,包括良好的日常习惯、组织性思维方式、知足常乐的心态,以及那些不良的习惯和态度。
身教不同于父母的主动教导,孩子从很小的时候起就开始认真学习父母的行为,并对其进行一丝不苟的模仿。在我的女儿6个月大时,我每天清晨会做瑜伽,用鼻子不断快速呼气吸气,发出很重的鼻音。她看到后居然模仿起这种抽鼻子呼气吸气的声音,这让我们感到既惊讶又好笑。随着孩子渐渐长大,他们会不断模仿这种小细节,不论在行为上还是在语言上。在本书开篇我和儿子的那段对话中,他提问时会说“为何?”——这是我提问时偶尔会用到的语言。当然了,他们也会模仿父母的一些较为重要的行为模式,包括守时、好斗及消极情绪。
虽然我会培养孩子活泼好动的性格,教他们学会充满创造力,但我仍要承认自己有时也是一个不那么道德的坏榜样。举例来说,我开车时多少会对交通规则疏忽大意,比如不系安全带、超速,有时甚至在开
车时打电话。实际上,这些习惯都源于我的父亲,直到现在我仍能清楚地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那年我7岁
,父亲开车送我们上学,因为想抄近路,便违法地选择了一条伦敦的私用公路,而车在那条路上抛锚了。
这种身教式的习惯在我们的家族中世代相传。天啊,我都担心自己的孩子长大后也会习得我这种不遵守交通规则的习惯。然而,有趣的是,看多了我的违规行为,他们自己开车时却表现得完全相反,竭力避免做出这种违法行为,或许是因为他们在潜意识中会结合我妻子截然不同的做法——她绝对算得上一名遵纪守法的好司机。从这件事中我们能够发现,家庭动力结构,也就是家庭成员间的关系模式,对我们的成长影响巨大。
作为父母,我们言传与身教的内容几乎永远不一
样:“照我说的做,不要照我做的做。”举例来说,大多数父母会教育孩子说谎是错误的,然而,有时孩子去接电话,而我们恰好不想与打电话的人交谈时,就可能奋力摆手示意孩子,让他们告诉对方我们现在不在。通过观察我们的行为,孩子们明白凡事总有例外,规则也可以被打破,我们有时会口不对心,而信息也有混杂的时候。
就父母双方而言,他们的观点产生分歧几乎是无法避免的,例如饮食健康、孩子们看电视的时间,以及我们家的例子——交通规则问题。父母会做出不同的示范,然后孩子们会以如何做能够吸引父母注意和关爱为标准,对这些不同示范进行筛选并做出最终选择。
有时孩子们甚至会完全复制父母的某些行为,人们通常认为这是基因造成的,然而事实绝非如此。我的儿子绝对没有遗传让他说“为何”这句话的基因。
孩子们近距离观察父母的个人风格、性格特征及行为模式。作为刻苦勤勉的好学生,他们敏锐无比。有时,我的孩子们在指明我的失误时,尖锐得让人逃无可逃。
……P4-6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