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古代服饰文献辑刊(全三十二册)精装16开
  • 中国古代服饰文献辑刊(全三十二册)精装16开
  • 中国古代服饰文献辑刊(全三十二册)精装16开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古代服饰文献辑刊(全三十二册)精装16开

18060 7.0折 25800 全新

库存3件

浙江杭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陈杨 黄鑫 选编

出版社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ISBN9787501371549

出版时间2022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25800元

货号cbs

上书时间2022-11-22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服饰是一种物质文化,和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紧密联系,服饰的发展是整个历史发展的一个侧面,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哲学、民族等各方面都在服饰发展中有所反映。同时,不同时期社会的不同方面也持续不断地推动着中华民族服饰的的多样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体现了服饰的外在形式美,更深层次地表达了服饰文化中礼仪等级的制度、劝善报德的内涵以及寓意吉祥的愿望。我们的先人,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服饰文献史料,自先秦两汉至清末民国,从会要词书到专述举要,为我们后世研究古代服饰史提供了重要的文献支撑。本书收集整理中国古代服饰文献百余部,其中多部重要文献为首次披露。本书的出版将为服饰文献的研究者和爱好者,以及历史学、考古学、民族学、民俗学、戏剧影视界、服饰设计界提供便利。

中國作爲衣冠大國,有着悠久的服飾文化歷史,上至史前,下及明清,每個時代的服飾都散發着獨特的魅力。從舊石器時代出現縫紉工具開始,就已經有了人類對衣服的縫製行爲,《周易·繫辭下》中以“黄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將服飾之制示天下以禮的觀念引入華夏社會,成爲中國禮文化的肇始,服裝的功能也由原始的禦寒遮體,逐步被賦予了更多的禮制色彩,使古代服飾文化成爲中國禮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古經服緯》中説:“禮别尊卑,嚴内外、辨親疏,莫詳於服。”服裝作爲一種媒介和符號特徵,可以直觀地標識一個人的身份、性别、社會等級差别。依禮着服,等級有序,貴賤有别,是中國古代服飾制度的顯著特點。《宋史》載:“輿服始於黄帝,成於唐、虞,歷夏及商,而大備於周。”周代確立了規範的冕服制度,在穿用場合、形制、色彩、紋樣、配飾等方面均作了等級區分和規定,服飾禮儀由此應運而生。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在相繼建立各項制度的同時,也對衣冠制度作了統一要求,廢除了周代的六冕之制,衹着玄衣纁裳。到了兩漢時期,服飾的等級制度逐步確立,東漢以後又恢復了冕服制度,并在此基礎上將祭祀服制和朝服服制加以完善。在服裝形制上,有上衣下裳和衣裳連屬兩種形制,在這兩種基礎形制之上衍生出諸如褲、襦裙、深衣、袿衣、襌衣、直裾袍、曲裾袍等不同的款式。《後漢書·輿服志》還對冕、冠和配綬等的尺寸、形制、顔色和使用者身份作了嚴格規定,甚至精確到寸,可謂古代標準化的典範。漢代的絲織工藝更加精湛,從馬王堆出土的以素紗襌衣爲代表的各類織綉文物可以見得,當時的織造技藝已經達到了較高的水準。漢武帝時期,因尊崇“孝治天下”的觀念,厚葬之風盛行,喪葬禮儀受到重視,使得喪服制度加以嚴格規定,將喪服分爲斬衰、齊衰、大功、小功和緦麻五種,以款式、質料和穿着時間等區分遠近親疏和等級尊卑,這也是喪服制度發展的重要時期。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由於長期割據和連綿不斷的戰争,使這一時期的服飾文化發展受到很大影響,主要呈現兩種形式,以承襲秦漢遺制的漢族服式和具有北方習俗的少數民族服飾。到了唐代,社會穩定、經濟繁榮,對外交流頻繁,异域風格的融匯使這一時期的服飾發展呈現出自由、開放的嶄新局面。唐代的衣冠制度遵循古法,唐高祖李淵於武德七年(624)頒布《武德令》,服裝律令規定了天子之服十四、皇后之服三、皇太子之服六、太子妃之服三、群臣之服二十二、命婦之服六。唐代服飾制度的繁複細緻不僅體現在對帝王服飾的要求上,對官員、貴婦着裝等也有相應的規定。唐高宗時期正式確立了不同官品穿戴不同服飾的制度,將官員服飾分爲常服、公服、朝服和祭服,四類服飾的形制和服用規格各有不同。唐代女服,除了后妃命婦在朝祭等正式場合穿着的禮服之外,還有兩種風格的日常着裝,一種是窄袖衫、襦,或罩半臂,下身束長裙,肩加披帛,脚穿重臺履;另一種是受到异域風格的影響,女子穿翻領、對襟、小袖或圓領窄袖長衫式的“胡服”。唐代服飾形制在諸如《通典》《文獻通考》《唐會要》等文獻史料中得以證實,不但集中記載了唐代帝后、官員等服飾的種類和形制,還記載了服用場合等内容。唐女性着裝形象也多在一些墓室壁畫、洞窟壁畫、仕女畫、出土實物等歷史資料中可以找到印證:比如陝西乾縣永泰公主墓、陝西三原焦村唐李壽墓出土壁畫、敦煌莫高窟的洞窟壁畫、唐張萱繪《虢國夫人游春圖》《搗練圖》、唐周防繪《揮扇仕女圖》、唐閻立本繪《步輦圖》、郭慕熙摹《宫樂圖》等等。唐代豐富的史料資源和實物資源,極大體現了當時社會的高度繁榮,服飾也在自由開放的社會環境中形成了最佳秩序。

宋代,科學技術處於當時世界領先地位,爲了大力恢復和發展農業,開始廣泛利用水力。在此基礎上,紡織業也得到了發展,發明了水轉大紡車。《農書》對水轉大紡車的結構作了介紹,并説明了其生産力和生産出的産品品質都優於其他類型的紡車,這也是當時最早的水力紡織機械。在生産工具的提升下,宋代的紡織業快速發展,爲躲避北方戰亂,絲織品的生産逐漸南下,蘇州、杭州、南京、成都逐漸成爲了絲織業的中心,這也大大促進了南方絲織業的繁榮發展。宋代服飾制度延續晚唐五代,皇帝冕服形制與五代差异不大,依舊爲衮冕、通天冠、絳紗袍,后妃承襲禕衣、朱衣、禮衣和鞠衣四種形制。在服用面料和絲織材料方面,宋代織物的組織結構在沿襲前代的基礎上更加豐富,不僅有平紋組織的素紗和縐紗,還有紗羅組織的暗花紗、粟地紗、天净紗,二經絞羅、三經絞羅和四經絞羅;有平紋地起斜紋花的綺、斜紋地起斜紋花的綾,比如具有宋代特色的米字紋綺和异向綾;緞紋做地組織結構的織金緞、織入兩色緯綫的閃褐;重組織結構的錦,如宋錦、雲錦和蜀錦;還有最具宋代特色、極具藝術欣賞價值的緙絲織物,同時湧現出朱克柔、沈子番等緙絲名家,留存至今的作品多爲書畫包首或摹緙名人書畫,緙織技法也從唐代時期的“平、摜、勾、搭”技法基礎上又增加了“結”,使緙絲成品更加精緻細膩,爲後世留下了《蓮池乳鴨圖》《梅鵲圖》《紫天鹿》等傳世佳作。

明清時期是服飾等級制度非常鮮明且完善的朝代。明代重新構建了官員服飾制度,將“補子”作爲官品等級區分的標志,《大明會典》中對文武官補紋樣進行了詳細的描述,文官一品至九品分别以仙鶴、錦雞、孔雀、雲雁、白鷳、鷺鷥、黄鸝、鵪鶉這些飛禽區分;武官一品至九品官補紋樣用獅子、虎豹等猛獸區分,不同品級的官服有不同的紋樣,不可隨意使用。清代,滿族入主中原,廢除了中國古代漢族傳承千年的寬衣博袖制度,推行本民族具有游牧和騎獵特色的緊衣窄袖式服裝,以服飾形制的改變作爲王朝更替的標志。從順治至乾隆年間,逐步細化和完善服飾制度,以此突出禮制教化的重要功能。順治九年(1652)頒布了《欽定服色肩輿永例》,規範了皇帝及士庶各階層的穿着標準,尤以皇室貴族和各級官員的服制、服色、質料、紋樣爲嚴,這一條例的頒布實施也爲後續輿服制度的改進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清代的帝后服飾包括禮服、吉服、常服、行服、便服、雨服和戎服七類。在每個大類中又有若干分支,比如皇帝禮服的穿用場合包括上朝、祭天、祭地、祭日月時的穿着,根據祭祀内容和場合的不同,穿着不同色彩的禮服。清代的服制雖然有很多變革,但也有沿用前朝服制的形式,如祭祀服用的十二章紋飾、官員補子的紋樣承襲了明代。直到乾隆三十一年(1766)《皇朝禮器圖式》的頒布,標志着清代服飾制度的最終定制,自此之後各朝均遵此制而未有大更易。

“經”與“緯”的縱横交錯、相輔相成,爲中國古代燦爛多姿的服飾文化打下堅實的根基,體現着古代社會的倫理道德,禮制精神、秩序與規範、定式與靈活。服飾文化也從側面反映出古人重上下、分尊卑的等級觀念和古代禮法制度,是歷史研究的重要依據。細密的經緯綫雖然渺小、細微,却可以周而復始、永無休止,不斷編織着多彩的錦衣華服、解讀着深邃的中國古代服飾文化的深刻内涵。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