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仲子 原装原裱 对联
  • 杨仲子 原装原裱 对联
  • 杨仲子 原装原裱 对联
  • 杨仲子 原装原裱 对联
  • 杨仲子 原装原裱 对联
  • 杨仲子 原装原裱 对联
  • 杨仲子 原装原裱 对联
  • 杨仲子 原装原裱 对联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杨仲子 原装原裱 对联

6800 九品

仅1件

北京昌平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题名杨仲子

年代不详

类别水墨(黑白)

材质纸本

装裱形式镜心

尺寸84.5 × 16.5 cm

上书时间2020-04-27

金强画廊

九年老店
已实名 进店 收藏店铺
  • 店主推荐
  • 最新上架
张大千 款
张大千 款 ¥8888.00
李伯英(1913—1993),名懋修,我国著名民主人士,爱国将领冯玉祥为其题词“艺林健将”。1933年考入苏州美专,1935年任苏州美专“壮游画会”会长,后转上海新华艺专,1937年毕业返阜,从事美术教育。解放后,任阜阳县中校长、中心文化馆股长、副研究馆员、省美协顾问,阜阳县政协七届、八届副主席,民革阜阳市委顾问,颍州西湖开发主要倡导者。
李伯英(1913—1993),名懋修,我国著名民主人士,爱国将领冯玉祥为其题词“艺林健将”。1933年考入苏州美专,1935年任苏州美专“壮游画会”会长,后转上海新华艺专,1937年毕业返阜,从事美术教育。解放后,任阜阳县中校长、中心文化馆股长、副研究馆员、省美协顾问,阜阳县政协七届、八届副主席,民革阜阳市委顾问,颍州西湖开发主要倡导者。 ¥3200.00
崔培鲁,字也鲁,号鲁芳斋主,1944年生,山东省枣庄市人。早年就读于临沂艺术学校,从师著名国画家王小古,后考入中央美院国画系研修班,受业于郭怡孮、高冠华等教授,曾受聘为山东画院高级画师
崔培鲁,字也鲁,号鲁芳斋主,1944年生,山东省枣庄市人。早年就读于临沂艺术学校,从师著名国画家王小古,后考入中央美院国画系研修班,受业于郭怡孮、高冠华等教授,曾受聘为山东画院高级画师 ¥600.00
裴玉林1 ,号卉翁 藉卉庐主,男,1943年出生于山西襄汾。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2 、中国文联牡丹书画艺委会国画研究室主任、山西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山西省美术研究会副会长、山西省花鸟画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西省第七届委员会常委临汾市政协副主席。
裴玉林1 ,号卉翁 藉卉庐主,男,1943年出生于山西襄汾。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2 、中国文联牡丹书画艺委会国画研究室主任、山西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山西省美术研究会副会长、山西省花鸟画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西省第七届委员会常委临汾市政协副主席。 ¥2600.00
张仁芝,1935年10月7日生于河北兴隆。祖籍天津蓟县。195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196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同年到北京中国画院(今北京画院),1995年从北京画院退休。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1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央文史馆书画院研究员,李可染画院研究员。
张仁芝,1935年10月7日生于河北兴隆。祖籍天津蓟县。195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196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同年到北京中国画院(今北京画院),1995年从北京画院退休。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1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央文史馆书画院研究员,李可染画院研究员。 ¥1888.00
宁锐,又名宁大有,字移白、风云,号沐斋,别署畹庐,以号行。作家、画家、学者、诗人。1976年生,辽宁海城人,现居北京。浙江大学文学硕士,倡导新士人主义,为新文人画代表人物。书画代表作《亚运兰》、《廿四节气兰花册》、《诗经》风雅系列、《辋川图二十品》、《宋词》山水系列、“红格子”人物、年画神仙系列等。尺寸35/22/3 扇面43/22
宁锐,又名宁大有,字移白、风云,号沐斋,别署畹庐,以号行。作家、画家、学者、诗人。1976年生,辽宁海城人,现居北京。浙江大学文学硕士,倡导新士人主义,为新文人画代表人物。书画代表作《亚运兰》、《廿四节气兰花册》、《诗经》风雅系列、《辋川图二十品》、《宋词》山水系列、“红格子”人物、年画神仙系列等。尺寸35/22/3 扇面43/22 ¥3500.00
王建成,北京人,1957年生。现任北京崇文美协副主席,北京崇文政协委员,北京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九州书画研究会副会长,北京龙虎书画会副主席,北京京都书画社社长。自幼酷爱绘画,17岁拜师李苦禅先生,后复求于李燕先生门下,颇得大师真传。
王建成,北京人,1957年生。现任北京崇文美协副主席,北京崇文政协委员,北京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九州书画研究会副会长,北京龙虎书画会副主席,北京京都书画社社长。自幼酷爱绘画,17岁拜师李苦禅先生,后复求于李燕先生门下,颇得大师真传。 ¥888.00
宫兴福(1936?1—)黑龙江密山人。擅长中国画。1957年毕业于东北美术专科学校附中,1961年于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毕业。后留校任教,教授。作品《豆花香》入选纪念“九一八”60周年中国画展览获佳作奖;《听泉》入选海峡两岸首届工笔画大展;《天女木兰》入选全国高等美术院校中国画展。发表论文有《图新·求美·思变》、《意念·意象·以形写神》等。
宫兴福(1936?1—)黑龙江密山人。擅长中国画。1957年毕业于东北美术专科学校附中,1961年于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毕业。后留校任教,教授。作品《豆花香》入选纪念“九一八”60周年中国画展览获佳作奖;《听泉》入选海峡两岸首届工笔画大展;《天女木兰》入选全国高等美术院校中国画展。发表论文有《图新·求美·思变》、《意念·意象·以形写神》等。 ¥2600.00
张树林(1954.09—)字若木。斋号师海堂,山东曹县人。1978年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艺术系。书画师从张海、蒋维崧、魏启后、陈玉圃、王熹诸先生。
张树林(1954.09—)字若木。斋号师海堂,山东曹县人。1978年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艺术系。书画师从张海、蒋维崧、魏启后、陈玉圃、王熹诸先生。 ¥500.00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商品描述
中国音乐教育家、篆刻艺术家,号粟翁。1885年6月生于南京,1962年1月20日病逝于同地。幼承家学,熟读诗书,有较深的中国古典文学根底。1901年考入南京江南格致书院,3年后在该院毕业,便出国留学,入法国贡德省大学理学院,同时自学音乐理论和钢琴。1910年毕业,并获士鲁斯大学理学院化学工程师证书。同年,考入日内瓦音乐学院,主修钢琴和音乐理论
中文名
杨仲子
别名
号粟翁
出生地
南京
出生日期
1885年6月
快速
导航
荣誉成就作品主张思想
人物生平
中国音乐教育家,篆刻艺术家。号粟翁。1885年6月生于南京,1962年1月20日病逝于同地。他幼承家学,熟读诗书,有较深的中国古典文学根底。1901年考入南京江南格致书院,3年后在该院毕业,便出国留学,入法国贡德省大学理学院,同时自学音乐理论和钢琴。1910年毕业,并获士鲁斯大学理学院化学工程师证书。同年,考入日内瓦音乐学院,主修钢琴和音乐理论。其间,曾在伯尔尼大学音乐会上,演奏他所创作的乐曲《反对战争者之呼声》,表达了他对当时正进行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憎恶之情。1918年回国,他响应蔡元培提出的“以美育代宗教”的号召,入北京大学,致力于艺术教育事业。1920年,与萧友梅一起主持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音乐体育专修科,并先后在北京大学文理学院、京师女子大学二部音乐系、北京女子文理学院等校任教授。1927年,北洋政府强令取消北京各院校的音乐系,他愤然在国乐改进社的《音乐杂志》上撰文,提出抗议和呼吁。1932年,就任北平艺术学院院长。1937年,日军侵占北平,他被迫离职避居。1938年起,在重庆历任国立女子师范学院教授、国立音乐院院长、教育部音乐教育委员会主任等职。1947年在南京任全国音乐学会理事长、礼乐馆编纂、国立戏剧专科学校教务主任兼教授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江苏省文史研究馆任职。
荣誉
杨仲子是中国近现代较早的音乐教育家之一。他知识渊博,多才多艺,还兼学文学、诗歌,尤其爱好篆刻及书法。早在20年代,他的篆刻就与齐白石齐名。徐悲鸿称他是“以占卜文字入印的第一人”。
成就
1920年夏,他回国后,立即投人到倡导音乐教育的行列中去。他与从德国学成归来的萧友梅等四处奔波,竭力请命,克服重重困难,于是年秋,开辟了我国第一个现代音乐教育的园地— 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音乐体育科,翌年独立为音乐科。后又演变为国立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音乐系,并任系主任兼钢琴教授。还先后任北大音乐研究会、北大音乐传习所钢琴导师,并参与北大管弦乐队的演出,以钢琴代替所缺声部,为20世纪中国第一个公演的管弦乐队成员之一。1925年,北京美术专门学校改组为艺术专门学校,增设音乐系,任系主任兼钢琴教授。他身体力行,在兼顾繁重的行政事务的同时,亲自执教,往返于多所学校授课,劳尽心力。
1927年,北洋军阀政府以“音乐有伤风化,无益于社会人心”为辞,下令取消音乐教育。这种暴力强权,使现代专业音乐教育之萌芽遭严重摧残。对此,杨仲子联合音乐界同仁奔走呼号,经各方竭力维护,仅存北平国立女子文理学院音乐系。为维护初创的音乐教育事业,他置个人安危于度外,挺身而出,撰文《质疑》向军阀政府提出质询,为中国音乐教育界请命。该文从音乐的国际到国内、从历史到现状、从学术到政治、从文化到教育等14个方面,阐明了在中国施行音乐教育的必要性与迫切性,并敦促对取消音乐教育负有解答之责的当局必须“将其所有正当之理由,一一公布于世”。文章言辞激烈,正气浩然,是一篇维护现代中国音乐教育生存权益的战斗檄文,体现了一个现代专业音乐教育家所应有的崇高品质与开拓精神。
1928年6月,为恢复北京现代音乐教育机构拟筹建北平音乐学院期间,杨仲子参照世界各国音乐教育之先例,并斟酌国内具体情形,在撰写《请并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艺术专门学校音乐系、女子大学音乐专科,改设国立北平音乐学院计划书》和《拟国立北平音乐学院组织大纲草案》中,除详具建院理由、设备组织经费、院址等具体项目之外,还明确地提出了“介绍世界音乐及改革国乐,而养成音乐专门人才”的中西兼容的办学宗旨。学科建设则按专科和本科分设理论、钢琴、提琴、声乐、国乐五系,并设专攻高级音乐的选科与研究科等等。在这些音乐教育诸项方案中,他突出地将改进国乐、设立国乐系作为办学的重要内容。这些措施体现了他对我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与西方音乐文化历史发展的正确认识,也同时反映了他对我国民族音乐发展的伟大构想。在此期间,他还婉拒了南京中央大学的电请,留守北平,以实现建立南北两个音乐学院的愿望。后来音乐学院虽未成立,但历史已经证明,他对于办学模式的构想是合乎我国专业音乐教育发展规律和学科建设原则的。
1932年,杨仲子任北平艺术学院院长。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北平沦陷。他决意不在日寇手下工作。投敌的某些人一再劝说他出任艺术学院院长,均被拒绝。不久,他乔装打扮,离开北平,绕道香港越南,经云南、贵州到大后方重庆,任重庆白沙国立女子师院音乐系主任兼教授。从20一30年代的十多年间,他在传授西方音乐、建立中国音乐高等教育制度、倡导民族音乐等方面,建树良多。
1940年,国立音乐院在重庆青木关成立。1941年,杨仲子出任院长。他依五年制专科制设立国乐系和西乐系,后者又分为理论作曲组、键盘乐器组、管弦乐器组、声乐组及附设实验管弦乐队,初步实现了他20年代提出的办学构想。在此期间,他更加关心灾难深重的祖国音乐教育事业,特别关心进步青年的成长。为了维护因参加抗日组织而被捕的学生的安全,先生当面与教育部长、中统局头目陈立夫发生冲突。不久,先生因此而
先后调任音乐教育委员会主任、国立礼乐馆兼任编纂等闲职。1947年任南京戏剧专科学校教授,曾设想创建乐剧学系,但因种种困难未果而终。1949年后,任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员会主任。1962年逝世,享年77岁。
作品
杨仲子一生致力于中国现代音乐教育的开创和具体教学工作,同时在学术研究和音乐创作领域也有涉及。遗憾的是,在时局动荡的年代,大部分手稿、作品都在战火中散失,致使他的生平事迹以及音乐成就鲜为人知。其见诸记拳琢和存留的作品有:《初恋》、《瀑布之下》、《冰泉的琴韵》、《晨曦》、《斜阳》、《反对战争者之呼声》、《侨工之歌》、《梅语》等。此外,他还翻译撰写了《西洋音乐辞典》、《音乐教授法》等。还撰有《国立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音乐系简单的报告》一文。在这篇报告中阐发了他的音乐思想,认为“音乐对于个人是陶养性情,对于社会是移风易俗”。
主张思想
他力主“以音乐的美感去改造社会、改造人生”。这与蔡元培先生”以美育代宗教”的美育思想不谋而合。他所提倡的改进国乐的主张,以及对民族音乐发展工作的大力支持和倡导,为中国民族音乐事业的复兴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在20世纪中国音乐发展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纠错
搜索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