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学视野下的《史记》与《周易》《春秋》
本店经营正版新书 两天左右发货 有着急发货的请不要下单
¥
7.65
3.3折
¥
23.5
全新
库存20件
作者叶文举 著
出版社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05
版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4-12-27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叶文举 著
-
出版社
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5-05
-
版次
1
-
ISBN
9787567619999
-
定价
23.5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169页
-
字数
200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 【内容简介】
-
司马迁在《司马相如列传》论赞中写道:“《春秋》推见至隐,《易》本隐之以显。”太史公认为《春秋》与《周易》之间有着深层的内在关系。而司马迁本人认为自己撰写的《史记》是要“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太史公自序》)。从学术思想而言,《史记》与《周易》《春秋》之间存在着深层的内在联系,受到了《周易》《春秋》的深刻影响。
司马迁的易学思想继承父亲司马谈的家学渊源,而司马谈受教于注重大谊主旨的杨何易学,在司马迁身上能够看到杨氏易学的影子。《史记》“通古今之变”的修史宗旨,接受了《周易》“通变”思想的影响,其“观古今之变”“协古今之变”“通古今之变”和《周易》“变易”“易简”“不易”三个层次之间保持着对应的关系。司马迁通过历史事件的记载鲜明地透露历史“长于变”及“其所由来者渐矣”的渐变思想,提出考察历史要“见盛观衰”。司马迁接受《周易》“终则有始”的思想,提出认识历史要“综其终始”,《史记》甚至带有历史循环论的色彩。受到《易经》卜筮传统的濡染,《史记》记录了诸多的卜筮、相事,而且司马迁都表示了信服的态度。当然在卜筮之外,太史公相信德性的重要性,也反映司马迁在天命与人事两者关系认识上的矛盾。《太史公自序》提出“《易》更天地阴阳四时五行”,司马迁在《天官书》中探讨了天运之变与人事变动之间的关系,有“天人感应”的倾向,但同时也强调德性在天人关系上的重要性。在人生观上,《史记》所表现出的“立功名于天下”“见几而作”“谦让”“进退盈缩,与时变化”等人生的诸多品格在《周易》思想中都能找到深刻影响的因素。《外戚世家》所提出的“《易》基《乾》《坤》”观念对司马迁夫妇伦理观影响甚大,从王朝政治的角度来说,夫妇关系处理得当与否是国家兴衰的重要因素。《周易》“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的交换观念对《史记》的经济思想影响甚大,这在《货殖列传》《平准书》等传记中有鲜明的反映,但司马迁在当代功利性非常浓重的情境下,又提出了“以礼义防于利”。《周易》“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的思想又成为《史记》论学、论治、论术的重要方式,同时《史记》运用较为繁富的《易》语来评价历史事件或人物,《周易》的忧患意识也渗透在司马迁《史记》的编撰过程之中。司马迁从《周易》中吸收营养,形成自己的独特史观。
司马迁以孔子作《春秋》的使命感来要求自己编撰《史记》,其在《太史公自序》中所提出的关于《春秋》的一些观念在《史记》文本中都有鲜明的体现,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春秋》“上明三王之道”,在《史记》中表现为对王道核心的“德”“礼”的推崇,特别是司马迁提出“亲民”“礼让”在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性,表明司马迁以儒家为主的思想基调。司马迁认为《春秋》“辩是非,故长于治”,《史记》继承《春秋》经世致用的思想,其“劝善惩恶”的理念、“刺讥”的精神,都表明《史记》的编撰是“述往事,思来者”,可以成为“百王大法”。司马迁继承《春秋》“一字寓褒贬”“微言大义”的笔法并加以发展,尤其从“君子日”形式到“太史公日”形式的发展,在传中人物的安排以及篇目的设置上,《史记》表现出子书的鲜明特性。司马迁认为孔子作《春秋》“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明也”,在叙事中有所寄托,但《春秋》叙事较为简单,《史记》在纪事上为繁富。重要的是,司马迁思想主要寄托在纪事之中,形成了“于序事中寓论断”的特点:叙小事,以见大处;实录其言行,以见其人;以事例对比,彰显其旨;重点人物与事件不断关注;“重言”使用;借助传中其他人物的言语来评价人物;等等。这形成其“于序事中寓论断”的多重具体方式。相对于《春秋》而言,司马迁的《史记》个人主体性强,主要原因是“发愤以抒情”思想的渗透。
从司马迁“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的作史目的来看,《史记》的精神主要是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史记》实际上是一部特殊形态的思想著作(经书)。它秉承先秦的学术传统,整合百家思想,自铸伟辞,以演变的历史和人物的活动为载体,以文学的样式为表现手段,阐明关于治乱规律的认识和对天人之际的反思。
- 【作者简介】
-
叶文举,1974年生,江苏宜兴人,文学博士,现为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学术兴趣主要在中国古代文学思想研究,近年来在《国学研究》《孔子研究》《文学评论丛刊》《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四十余篇。
- 【目录】
-
摘要
绪论
上篇《史记》与《周易》
第一章《史记》与正《易传卜兼论司马迁的易学渊源
第二章《周易》对《史记》“通古今之变”修史宗旨的影响
一、“变易”与“观古今之变”
二、“易简”与“协古今之变”
三、“不易”与“通古今之变”
四、余论
第三章《周易》对《史记》“究天人之际”修史宗旨的影响
一、“盖若遵厌兆祥”——《周易》与《史记》的卜筮
二、“与政事俯仰,最近天人之符”——《周易》与《史记》中的星气、天官
第四章《周易》对《史记》人事活动记载的影响
一、“进退盈缩,与时变化”——《史记》人生观与《周易》
二、“《易》基《乾》《坤》”——《周易》与《史记》夫妇伦理观
三、“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周易》与《史记》经济思想
第五章《史记》评价历史事件或人物所用《周易》法与《周易》语考
下篇《史记》与《春秋》
第六章《史记》与“继《春秋》”——兼论司马迁的《春秋》学思想
第七章《春秋》“上明三王之道”及其对《史记》的影响
一、《史记》之前关涉“王道”的学术史考察
二、《史记》所受《春秋》“王道”思想影响之一:非“武”
三、《史记》所受《春秋》“王道”思想影响之二:重“德”
四、《史记》所受《春秋》“王道”思想影响之三:尊“礼”
第八章从“辩是非。故长于治人”到“述往事,思来者”——《史记》对《春秋》著史动机的继承与发展
一、“劝善”“惩恶”的思想
二、“刺讥”精神的继承
三、“刺讥”之外:美化
第九章从“微言大义”到“成一家之言”——《史记》所潜藏的子书特性
一、《史记》对于《春秋》“一字寓褒贬”的继承与发展
二、从“君子日”等形式的沿袭到“太史公日”形式的发展
三、《史记》传中人物的安排带有子书所表现的思想因素
四、《史记》篇目的设置一定程度上也能体现出其思想的内涵
第十章从“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到“于序事中寓论断”——《史记》对《春秋》著史方法的传承与发展
一、叙小事,以见大处
二、实录其言行,以见其人
三、以事例对比,彰显其旨
四、重点人物或事件的不断关注,以明太史公之立场
五、“重言”的频繁使用,藉以彰显自己的思想情感
六、借助传中其他人物的言语来评价人物
第十一章《史记》对《春秋》其他方面的发展
一、“发愤以抒情”的渗透
二、五体架构:修史体例的改变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