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软件测试原理与实践
  • 软件测试原理与实践
  • 软件测试原理与实践
  • 软件测试原理与实践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软件测试原理与实践

10 2.2折 45 八品

仅1件

江苏苏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印]迪西肯(Desikan S) 著;韩柯 译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02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12-2-2

上书时间2021-01-17

梦里江南

八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印]迪西肯(Desikan S) 著;韩柯 译
  •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9-02
  • 版次 1
  • ISBN 9787111255062
  • 定价 45.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285页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 丛书 计算机科学丛书
【内容简介】
  《软件测试原理与实践》全面论述了软件测试的基本原理和最佳实践,介绍了最近出现的极限测试和即兴测试等新的测试方法。《软件测试原理与实践》介绍了全球团队的个人、组织结构和模型等问题。在介绍综合性理论知识的同时,强调实际经验。《软件测试原理与实践》在介绍黑盒测试和白盒测试等传统方法的同时,还介绍了测试的很多实际问题,例如国际化测试和回归测试等。
  《软件测试原理与实践》的突出特点是从工程实践的角度,比较全面地讨论棘手问题的具体应对方法和相应的风险,站在比较高的层次上讨论软件测试工程的整体把握方法。全书在各章附有许多实际问题的思考题,帮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这些现实问题。
  《软件测试原理与实践》可作为高等院校软件工程和测试方面的基础教材,对软件开发和测试人员解决实际问题也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Srinivasan Desikan,印度班加罗尔市的西贝尔系统公司质量工程部主任,具有16年的产品测试经验。所测试的产品正在被全世界数以百万计的客户使用。Srinivasan在测试自动化、测试管理、测试过程和测试团队建立等方面有丰富的经验。他经常在国际测试会议上发表演讲,定期在多所
【目录】
出版者的话
译者序

前言
第一部分写作线索
第1章测试原理
1.1生产软件中的测试背景
1.2本章介绍
1.3不完善的车
1.4Dijkstra定律
1.5及时测试
1.6圣人和猫
1.7首先测试测试用例
1.8杀虫剂悖论
1.9护航舰队与破布
1.10桥上的警察
1.11钟摆的终结
1.12黑衣人
1.13自动化综合症
1.14小结

第2章软件开发生存周期模型
2.1软件项目的阶段
2.1.1需求获取和分析
2.1.2策划
2.1.3设计
2.1.4开发或编码
2.1.5测试
2.1.6部署和维护
2.2质量、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2.3测试、验证和确认
2.4表示不同阶段的过程模型
2.5生存周期模型
2.5.1瀑布模型
2.5.2原型和快速应用开发模型
2.5.3螺旋或迭代模型
2.5.4V字模型
2.5.5改进型V字模型
2.5.6各种生存周期模型的比较

第二部分测试类型
第3章白盒测试
3.1白盒测试的定义
3.2静态测试
3.2.1人工静态测试
3.2.2静态分析工具
3.3结构测试
3.3.1单元/代码功能测试
3.3.2代码覆盖测试
3.3.3代码复杂度测试
3.4白盒测试中的挑战

第4章黑盒测试
4.1黑盒测试的定义
4.2黑盒测试的意义
4.3黑盒测试的时机
4.4黑盒测试的方法
4.4.1基于需求的测试
4.4.2正面和负面测试
4.4.3边界值分析
4.4.4决策表
4.4.5等价划分
4.4.6基于状态或基于图的测试
4.4.7兼容性测试
4.4.8用户文档测试
4.4.9领域测试
4.5小结

第5章集成测试
5.1集成测试的定义
5.2集成测试作为一种测试类型
5.2.1自顶向下集成

5.2.2自底向上集成
5.2.3双向集成
5.2.4系统集成
5.2.5选择集成方法
5.3集成测试作为一个测试阶段
5.4场景测试
5.4.1系统场景
5.4.2用例场景
5.5缺陷围歼
5.5.1选择缺陷围歼的频度和持续时间
5.5.2选择合适的产品版本
5.5.3对缺陷围歼的目标进行沟通
5.5.4建立和监视实验室
5.5.5采取行动解决问题
5.5.6优化缺陷围歼所涉及的工作
5.6小结

第6章系统测试和确认测试
6.1系统测试概述
6.2实施系统测试的原因
6.3功能测试与非功能测试
6.4功能系统测试
6.4.1设计/体系结构验证
6.4.2业务垂直测试
6.4.3部署测试
6.4.4贝塔测试
6.4.5符合性的认证、标准和测试
6.5非功能系统测试
6.5.1设置配置
6.5.2提出进入与退出准则
6.5.3平衡关键资源
6.5.4可伸缩性测试
6.5.5可靠性测试
6.5.6压力测试
6.5.7互操作性测试
6.6确认测试
6.6.1确认准则
6.6.2选择确认测试的测试用例
6.6.3执行确认测试
6.7测试阶段小结
6.7.1多阶段测试模型
6.7.2多个发布版本的处理
6.7.3谁负责实施与何时实施

第7章性能测试
7.1引论
7.2决定性能测试的要素
7.3性能测试的方法论
7.3.1收集需求
7.3.2编写测试用例
7.3.3自动化性能测试用例
7.3.4执行性能测试用例
7.3.5分析性能测试结果
7.3.6性能调谐
7.3.7性能基准测试
7.3.8能力策划
7.4性能测试工具
7.5性能测试的过程
7.6挑战

第8章回归测试
8.1回归测试的定义
8.2回归测试的类型
8.3回归测试的时机
8.4回归测试的方法
8.4.1实施第一次“冒烟”或“摸底”测试
8.4.2理解选择测试用例的准则
8.4.3测试用例分类
8.4.4选择测试用例的方法论
8.4.5重新设置测试用例以进行回归测试
8.4.6总结回归测试的结果
8.5回归测试的最佳实践

第9章国际化[I18n]测试
9.1引言
9.2国际化介绍
9.2.1语言的定义
9.2.2字符集
9.2.3属地
9.2.4本章使用的术语
9.3国际化测试的测试阶段
9.4有效化测试
9.5属地测试
9.6国际化确认
9.7假语言测试
9.8语言测试
9.9本地化测试
9.10国际化使用的工具
9.11挑战与问题

第10章即兴测试
10.1即兴测试概述
10.2伙伴测试
10.3结对测试
10.4探索式测试
10.5迭代式测试
10.6敏捷与极限测试
10.6.1xP工作流
10.6.2通过例子进行小结
10.7缺陷播种
10.8小结

第三部分特殊测试专题
第11章面向对象系统的测试
11.1引言
11.2面向对象软件入门
11.3面向对象测试的差别
11.3.1一组类的单元测试
11.3.2将类组合在一起——集成测试
11.3.3面向对象系统的系统测试与互操作
11.3.4面向对象系统的回归测试
11.3.5面向对象系统的测试工具
11.3.6小结

第12章可使用性与易获得性测试
12.1可使用性测试的定义
12.2可使用性测试的途径
12.3可使用性测试的时机
12.4实现可使用性的方法
12.5可使用性的质量因素
12.6美感测试
12.7易获得性测试
12.7.1基本易获得性
12.7.2产品易获得性
12.8可使用性工具
12.9可使用性实验室的建立
12.10可使用性的测试角色
12.11小结

第四部分测试中的人员和组织问题
第13章常见人员问题
13.1关于测试的感觉和错误概念
13.1.1“测试没有什么技术挑战”
13.1.2“测试没有为我提供职业成长道路
13.1.3“我被派来测试——我到底怎么了?!”
13.1.4“这些人是我的对手
13.1.5“测试是如果我有时间最终会做的工作”
13.1.6“测试的拥有者毫无意义
13.1.7“测试只是破坏
13.2测试与开发工作的比较
13.3为测试人员提供职业发展道路
13.4生态系统的角色与行动要求
13.4.1教育系统的角色
13.4.2高级管理层的角色
13.4.3测试界的角色

第14章测试团队的组织结构
14.1组织结构的要素
14.2单产品公司的结构
14.2.1单产品公司的测试团队结构
14.2.2按组件组织的测试团队
14.3多产品公司的结构
14.3.1测试团队作为“首席技术官办公室”的一部分
14.3.2针对所有产品的单一测试团队
14.33按产品组织的测试团队
14.3.4针对不同测试阶段的独立测试团队
14.3.5混合模型
14.4全球化与地域分散的团队对产品测试的影响
14.4.1全球化的业务影响
14.4.2全时区开发,测试团队模型
14.4.3测试能力中心模型
14.4.4垒球团队面临的挑战
14.5测试服务公司
14.5.1测试服务的业务需求
14.5.2测试作为一种服务与产品测试公司之间的差别
14.5.3测试服务公司的典型角色和责任
14.5.4测试服务公司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14.6测试公司的成功因素

第五部分测试管理与自动化
第15章测试策划、管理、执行与报告
15.1引言
15.2测试策划
15.2.1准备测试计划
15.2.2范围管理:决定要测试和不测试的特性
15.2.3确定测试方法和策略
15.2.4确定测试准则
15.2.5确定责任、人员和培训计划
15.2.6确定资源需求
15.2.7确定测试的可交付产品
15.2.8测试任务:规模与工作量估计
15.2.9活动分解与进度估计
15.2.10沟通管理
15.2.11风险管理
15.3测试管理
15.3.1标准的选择
15.3.2测试基础设施管理
15.3.3测试人员管理
15.3.4与产品发布集成
15.4测试过程
15.4.1把各种要素放在一起并确定测试计划基线
15.4.2测试用例规格说明
15.4.3可跟踪性矩阵的更新
15.4.4确定有可能实现自动化的测试用例
15.4.5测试用例的开发和基线确立
15.4.6测试用例的执行与可跟踪性矩阵的更新
15.4.7指标的采集与分析
15.4.8准备测试总结报告
15.4.9推荐产品发布准则
15.5测试报告
15.6最佳实践
15.6.1与过程相关的最佳实践
15.6.2与人员相关的最佳实践
15.6.3与技术相关的最佳实践
附录A:测试策划检查单
附录B:测试计划模板

第16章软件测试自动化
16.1测试自动化的定义
16.2自动化使用的术语
16.3自动化所需的技能
16.4自动化的对象与范围
16.4.1确定自动化负责的测试类型
16.4.2自动化不太可能变更的部分
16.4.3自动化测试符合标准
16.4.4自动化的管理问题
16.5自动化的设计和体系结构
16.5.1外部模块
16.5.2场景与配置文件模块
16.5.3测试用例与测试框架模块
16.5.4工具与结果模块
16.5.5报告生成器与报告/指标模块
16.6测试工具/框架的一股需求
16.7自动化的过程模型
16.8测试工具的选择
16.8.1选择测试工具的准则
16.8.2工具选择与部署步骤
16.9极限编程模型的自动化
16.10自动化中的挑战
16.11小结

第17章测试指标和度量
17.1指标和度量的定义
17.2测试中指标的意义
17.3指标类型
17.4项目指标
17.4.1投入偏差(计划投入与实际投入)
17.4.2计划偏差(计划与实际)
17.4.3不同阶段内的投入分布
17.5进度指标
17.5.1测试缺陷指标
17.5.2开发缺陷指标
17.6生产力指标
17.6.1每100小时测试发现的缺陷数
17.6.2每100小时的测试用例执行数
17.6.3每100小时的测试开发测试用例数
17.6.4每100个测试用例发现的缺陷数
17.6.5每100个失败的测试用例缺陷数
17.6.6测试阶段有效性
17.6.7已关闭缺陷的分布
17.7发布指标
17.8小结
参考文献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