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版新书】于永正教育文集(全6册)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正版新书】于永正教育文集(全6册)

218 6.6折 331.6 全新

库存496件

北京通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于永正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04182074

出版时间2014-02

版次1

印刷时间2014-02

印数5000千册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331.6元

货号9787504182074

上书时间2014-03-14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于永正,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教育部“跨世纪名师工程”向全国推出的首位名师。1962年以来一直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1985年被评为江苏省特级教师,同年被徐州市人民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1995年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教育部召开“于永正语文教学方法研讨会”,推广其“五重”(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教学法。2001年被评为“江苏省劳动模范”。2002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2013年,经江苏省教育厅批准,徐州市成立于永正语文教学研究所。
   从1984年至今,于永正老师应邀到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港澳地区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作学术报告2000多场次,上公开课3000余次,发表文章百余篇,出版《于永正课堂教学教例与经验》《于永正语文教学精品录》《教海漫记》《于永正与五重教学》等多部著作。

¯  内容简介
《于永正教育文集》(6卷)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语文教育家于永正老师50余年教育教学经验总结。文集分别从教育理念、教师成长、语文教学、课堂实录及人生感悟等方面,全面展现了于永正老师深刻的教育理念、精湛的教学艺术。
本套书适合于中小学教师、教研员、语文教育工作者阅读,特别适合小学语文教师、教研员阅读与培训。也是学校和家长送给老师的最好礼物!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
这本书是于永正老师的“封笔之作”。在书中,于老师对自己50多年的教育生涯进行总结。于青年教师而言,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给初为人师的女儿20条贴心建议》
这本书是于永正老师给女儿的贴心话,更是给所有青年教师的的谆谆教诲。

·《于永正:忆师友、谈人生》
这本书中,于永正老师回忆良师益友、盘点自己、梳理人生。其中有经验、有教训、有欣喜、有无奈,令人生出无限感慨。读者藉此阅读于永正这本大书,可以得到诸多人生启迪。

·《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
教好语文,其实并不难。于永正老师数十年耕耘课堂,对语文教育有着系统思考,他还培养数十位语文特级教师。语文教师读后,定会有不小的收获。

·《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Ⅰ(阅读教学卷)》
  这本书是于永正老师阅读教学方面的课堂实录,大致按年段顺序排列。靳家彦、杨再隋、高林生等名家点评。语文教师品读这些课例,可以迅速提升教学能力。

·《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Ⅱ(口语交际与习作教学卷)》
   这本书是于永正老师口语交际、习作教学方面的课堂实录。张庆、周一贯、汪潮等名家家点评。语文教师从这些课例中会得到不少启发。

¯  专家评论
我很喜欢听于永正老师的课。在他的课堂上,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创造性得以激发,不时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就是那些平素很“笨”的学生也似乎变得聪明了。简直神了!
其间的奥秘何在呢?书中一个个鲜活的小故事,会向你娓娓道来。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主编,南京凤凰母语教育研究所所长 张 庆

    二十几年前,从教语文的那天起,我就知道于永正的名字。那时,年轻、上进的语文教师没有不模仿他的课的。我自然不例外。于老师的好多课,我几乎能背出环节或者精彩之处。
十几年前,我对于老师的《教海漫记》爱不释手,我一篇一篇地、一个字一个字打出来,印发成册,给所有学校所有老师学习。
近十年里,我经常跟于老师同台上课,倾听于老师的“精彩”,心中每每都是充满敬意——永远不变的素朴又不乏婉转、简单又耐人寻味的课堂。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著名语文特级教师  窦桂梅

如何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于老师用他的行动告诉我们:用童心润童心,用真情换真情,用行动推行动,用激励促成长!
     ——江苏凤凰母语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著名语文特级教师   孙景华

于永正老师的课能令我的心安静下来,让我赞叹再三。在漫不经心处,我看出他的一片匠心;在大开大合的格局中,有温婉的细腻让人感动;在平实的对话里,有一种沉色素朴的随喜之音。我想要从思想的、艺术的、学科的、心理的维度去剖析,却发现那是徒劳无功的,因为他的课是浑然天成的。
——全国劳动模范、著名特级教师、杭州市拱宸桥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  王崧舟

    于永正取得成功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两个字,一个是“悟”,另一个是“做”。
所谓“悟”,就是他用心思考,求得明白;所谓“做”,就是他一直在努力。
自己的命运自己掌管。没有“悟”和“做”,于永正怎么能成为跨世纪名师?您若用心去“悟”,用力去“做”,也能成为未来的名师。
——南京师范大学特约研究员、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编委、著名特级教师
                                                          高林生

捧读《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如沐春风,如望秋月,既像是在研读思辨严谨的学术著作,又像是在欣赏文笔优美的散文随笔,启智、受益、亲切、有趣,令人爱不释手,读罢难以忘怀。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   靳家彦

    像是在清唱一曲悠扬婉转的京剧名段,于永正老师用平实的语言、舒缓的节奏亲切地给初为人师的女儿讲述自己的教育人生。父女之间,血脉相连,心灵相通。书中的呵护之意,关切之情,言传身教,严格要求,都溢于言表。这是一种超乎父爱的博大而厚重的爱,也是献身教育无怨无悔的教育箴言。
是给女儿的贴心话,也是给年轻教师们的谆谆教诲。
     ——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库首批专家 杨再隋

    2012年8月18日,我的闺女马上要到国家级贫困县贵州省余庆县去援教了。壮行的时候,我把于永正老师的文章《给初为人师的女儿20条贴心建议》压到了女儿的箱底,含泪对女儿说:“教学上遇到了无法解决的困难,就读一读它,然后结合实际情况琢磨琢磨。”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教育部国家级语文骨干教师培训专家 夏家发

曾经,师父就是用这些言行,教会了我怎样做“教师”;也是通过这些言行,教会了我怎样做“人师”,使我明白了“教书”不仅是“教书”,更是“育人”。所以 ,我更愿意把于老师称为“师父”而不是“师傅”。
                    ——潍坊市北海双语学校教师、特级教师 李虹霞

    于永正老师是真正懂儿童的艺术大师。他懂得儿童需要赞美,句句话说到儿童心坎上,让孩子越学越爱学,欲罢不能。他是语言大师,几句话就抓住学生的眼睛,让他们个个小眼发光,小脸透亮。他是教学大师,他的教学有时循循善诱,画龙点睛;有时出人意料,亦庄亦谐;有时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有时扣人心弦,催人泪下。于老师的教学实录是最生动的教学论文,是最鲜活的语文教学方法。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 孙双金

   于永正老师的语文课堂简简单单,教学内容清清楚楚,学生学得扎扎实实。读读于老师的经典课例,我们能够深切感受到什么是“大音希声”,什么是“大象无形”。这应该是语文课堂追求的至高境界,也应该是语文课程改革的正确方向。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教育部“国培计划”语文学科专家  吴忠豪

    于老师的阅读课美不胜收。他演绎课堂精彩的法宝主要有三个:备课、示范和诱导。所谓备课,就是功在课前——既注重文本的钻研,又注重教法的设计;既注重宏观梯度的把握,又注重微观细节的琢磨。所谓示范,就是率先垂范——朗读、书写、表达,甚至讲解学习方法和进行表演。所谓诱导,就是循循善诱,引导学生不断进取——别出心裁的诱导,激励着学生别开生面的研究和实践,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江苏凤凰母语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著名语文特级教师   孙景华

    课如其人,人如其课。于永正老师的课是课与人的交融,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于老师的课就是浓缩了的人生,是他的人格魅力、专业素养、审美情趣的集中反映。
     ——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库首批专家 杨再隋

   于永正老师的理想是,“最终把自己教成孩子”。他用终身的教学行动践履了这一教师梦,全身心地护佑孩子们学习祖国语文。读了本书,感佩不已,特赋诗一首:少年不知愁之韵,窗前丁香情纷纷。殷勤解却丁香结,纵放枝头散诞春。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教育部国家级语文骨干教师培训专家  夏家发

半个多世纪以来,于永正老师一直在课堂上用淳朴恬淡、本色自然的教学风格和幽默风趣的课堂语言捍卫着小学语文的本色,演绎着小学语文的绚丽华章,使每一个学生喜欢语文,不再害怕语文。
       ——著名特级教师、山东省潍坊市小学语文教研员   薛炳群

《于永正教育文集》丛书序言
   人生留痕
                     ——写在前面的话

                                 一
    小时候想当画家。邻居家有四幅郑板桥画的竹、兰、菊、梅,每年春节才舍得挂出来,挂到正月十五,就收起来了。听着大人的品评,羡慕得不得了,心想,长大了,我也要当画家。于是天天画画儿,常常画得天昏地暗,废寝忘食。
读初中一年级时,在恩师李晓旭老师的激励下又想长大了当作家。读了神童作家刘绍棠写的中篇小说《运河的桨声》,佩服得五体投地,更坚定了当作家的信念,而且不一定等“长大”了。于是孜孜不倦地读书,苦思冥想地写作。
“文革”彻底粉碎了我的“作家梦”。但改革开放后,它“死灰复燃”,我继续操笔为文,只是不写小说、散文之类,而改写教育随笔和教学论文。心想,写什么不行,只要文章能见诸报端就成。
功夫不负有心人。1980 年第12 期《江苏教育》发表了我的第一篇教学论文《选材与命题》,同年同月,《徐州日报》发表了我的短篇小说《没脑子的人》。我把《选材与命题》的用稿通知书在衣兜里整整揣了一个星期,逢人便掏给人家看。
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我经常开玩笑说:“写,让我变成了一条猎狗,瞪大眼睛看世界,张开鼻孔嗅四周,竖起耳朵听动静。干什么呀?搜寻生活中的真、善、美呀!”是的,写,让我读书有了动力——看看人家是怎样看待教育、教学的?人家是怎样做的?人家是怎样研究学生的?人家又是怎样写的?读与写是“洗洁剂”,经常洗去自己头脑中的污垢;读与写也是“充电器”,不断为自己的大脑注入新的理念和动力。
总之,读与写是我教育、教学不断进步的双翼。读与写的过程,是不断肯定自己、激励自己的过程,同时也是不断反省自己、否定自己的过程。在这样一个往复循环的过程中,让自己的实践有了智慧,有了理性,使自己的路走得越来越正了,越来越直了。
感谢读、写的习惯。它充实了我的人生,成就了我的事业,并且让我的人生留痕。过去的事情,用文字凝固下来,就会成为“永久”,哪怕把它放在抽屉里。不写出来,终究只是一种记忆,而记忆不会长久。记忆一旦消失了,过去,就不复存在了。
人应当有追求,有抱负。虽然不一定都能如愿以偿,但为实现理想的付出,一定会收获充盈,会收获习惯,不至于“赤裸裸地来”、“赤裸裸地去”,最终两手空空。这样,至少对得起生我养我的父母,对得起教育我,并寄希望于我的老师。14 岁那年(1955 年),徐州京剧团招收文武场学员(即乐队学员,包括操琴、打锣鼓的),我独自一人,提了把胡琴去应试。没考上。但我对京戏、拉琴的兴趣丝毫未减。到了晚年,才体会到这一习惯给我带来的好处。对我来说,收获习惯,比收获“琴师”、“名角”真的更重要。
                            二
我的文章不是在书斋里写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
我写的,都是我的故事,我的经验、体会与感受。没有拾人牙慧,更没有抄袭。偶尔引用别人的话,是因为他(她)说得对,引起了我的共鸣,或用来佐证自己的观点,增加说服力而已。
我常常想,为什么叶圣陶、陶行知的书好读?为什么连外国的马卡连柯、苏霍姆林斯基、雷夫·艾斯奎斯写的书也好读,不像读有些理论家的书那样晦涩、费解?他们的书不但好懂,而且让我们感同身受。为什么?因为他们是教育家,而不是空头理论家。教育家的书都是做出来的。
作为一位教师,必须把工作做好,课上好,否则写什么?还要会思考、会感受,少了这一条也不行。没有“消化生活的胃”,对所从事的工作就不会有深切的体察和深刻的认识,就概括不出规律性的东西。
教育的理论是古老的理论。我只不过是用孔子、苏格拉底等中外教育家的理论演绎自己的故事罢了。我很卖力,很勤奋,因为我总想做个学生喜欢的老师,不能愧对学生以及他们身后的家长。
但,做到这一点不容易。我不断告诫自己:不要忘记自己曾经是孩子。一想到孩提时的我,我对学生就会多一份尊重、理解和宽容。我会向学生交出这样一张“名片”——“名片”的正面写着两个大字:微笑;下面书写着三个关键词:尊重、理解、宽容。“名片”的反面写着两个大字:负责;下面也书写了三个关键词:严格、顶真、耐心。
由此,我有了许多故事和体悟;于是,写的习惯让我把它们形诸于文字;于是,有了这一套书。亲爱的读者,其实,我的“教学实录”,也是我和学生书写的故事,是有趣的故事。不信,你们读读看。
好文章的确是做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
   “做”出来的文章是鲜活的,可感的,有生命张力的(恕我也使用了“张力”这个费解的词),因而更具有可读性。
                                 三
 这套文集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 对教育的实践与感悟;
2. 对语文教学的实践与感悟;
3. 忆师友与对人生的感悟等。
本人从教五十多年,主要教的是语文学科,所以有关语文教育的,占的篇幅最多。除了有对语文教育的认识,更多的是语文教育实践——课堂教学实录。读者从中可以看出我的教育观、语文观、学生观,乃至于我的性格、为人和其他的方方面面。教学实录是最生动的教学论文,是最鲜活的语文教学法。同时,如我刚才所说,也是故事。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是刚写好的,本书是我对从教五十多年的较为全面的总结。这本书,可以说是我的“封笔”之作了。我很用心写它;写好了,也很喜欢它。和其他五本比起来,我自认为,它也是“压卷”之作。因为是一次全方位的总结,个别文字和课例,难免与其他几本书有相似或重复之处。
                              四
有一次,我的一位徒弟写了一篇题为《你了解学生在家里的表现吗》的文章,请我提提意见。一看题目,我就问:“你是质问我吗?——这个题目我读了有点不舒服。我想,任何一位读者读了都会有同感。”接着,我对这位徒弟说,写文章要有读者意识。第一,写的东西,对读者有好处,要传递“正能量”。即使是让读者消遣,那也一定得给读者带去一抹阳光,一缕春风,让人心情放松,甚至博得读者开心一笑。如果文章写出来自己都觉得没多大意思,我绝不投寄给报刊社,不能无端地耗费读者的精力和时间。只有自己觉得有点味道,甚至把自己感动了,才小心地投寄出去。有时,把写好的稿子先请你师母“审阅”。她读后脸上若有笑意,便有门儿;若眉头锁起,评价时吞吞吐吐,我就会把它丢进纸篓,或者打入“冷宫”,以后再加工。第二,要考虑别人能否读懂,尽量不要给读者带来麻烦。老舍先生曾说过,既然我们的语汇中有“可是”、“但是”,就不一定用“然而”。写文章是与别人交流思想的,不要卖弄自己的文字技巧。因此,话说得越明白越好。第三,要摆正自己和读者的关系。我们和读者是平等对话、平等交流,不能有居高临下、教训别人的意思。即使对某些人、某些问题、某些现象有看法,在言辞上也要把握好分寸。
我的这位徒弟对我的话表示赞同,连声说:“记住了!”
张志公先生说:“语言的运用从今不从古,从俗不从雅,从易不从难。”
启功先生写过这样一副对联:
        行文简浅显
        做事诚平恒
    我深以为是,而且努力去践行。至于做得怎么样,就有待于读者去评价了。                              
                          五
 吴法源先生早就想为我出一套教育文集,为此,他费了不少心血。吃水不忘挖井人。感谢法源先生的抬举,感谢为本书的出版付出辛勤劳动的编辑朋友们!

《于永正教育文集》各分册目录

¯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
人生留痕——写在前面的话 
引子
第一章 做“甘草”
第二章 让每个学生都感到我喜欢他
第三章 是师非师,是课非课
第四章 童心不泯
第五章 行无言之教
第六章 激励
第七章 把课上得有意思(上)
第八章 把课上得有意思(下)
第九章 “明天的风景”
第十章 还有话说

¯  《给初为人师的女儿的20条贴心建议》
人生留痕——写在前面的话

第一辑  把自己教成孩子
给初为人师的女儿20条贴心建议
我年轻的时候
书本是理论,细节是艺术
经常露一手
换个说法和做法
“一鸟入林,百鸟压声”
让“南郭先生”销声匿迹
我教一年级
把自己教成孩子
童心不泯
“开窗户”的启示
学会和家长相处
经常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注入“兴奋剂”
“谁也说不准哪块云彩会下雨”

第二辑  教育的两个名字
教育的两个名字
回味教育
“教不严,师之惰”
艺术教育感言
让学生有点“艺术细胞”
“智慧故事”
交往
童年,应当是一首诗
绰号的故事

第三辑   蹲下来看学生
蹲下来看学生
教育,有时很简单
无痕的教育
批评的艺术
学生骂我“大笨蛋”
跷起大拇指
纸条的魔力
堵截与疏导
他山石
一面认识自己的镜子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忍耐·宽容

第四辑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目中有人
教学——一门遗憾的艺术
教学,还有另一种语言
此时无声胜有声
老师,也是一本教科书
教学机智
听课
让我们的教学“增值”
把“发现”留给学生
做个“给力的老师”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我是怎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
爱屋及乌——我是怎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二)
为儿童打开通往世界的窗口——我是怎样激发儿童的观察兴趣的

¯  《于永正:忆师友、谈人生》
人生留痕——写在前面的话

第一辑  良师益友
忆霍懋征老师
叩首拜别斯霞老师
张庆外传
徐善俊和他的三个雅号
江洪春先生印象
读贾志敏老师
认识闵惠芬
“无为而治”的高林生
双金
说说薛法根
琴之韵——陈琴小记
刘杰——人杰
查晓红和她的“成长日记”
愿霞光满天
我与李建忠
玲湘的眼睛
一个像男孩的女孩——弟子陈曦小记
“最美教师”张芬英
师生聚会

第二辑   盘点自己
盘点自己
假如时光倒退十几年
研究自己
格言——我的导师
好奇心
读书同时读自己
人生是花,语文是根
“没脑子”
崇拜思考
爬格子
以人为镜
不忘“夜走麦城”
珍惜五十

第三辑   人生、教育感言
致弟子张忠诚的网友们
为了岳母和妻子
初读社会
跟京戏一块活着
行万里路
感谢书
故乡行
故乡的山
贤内助
女儿
致马金花
致潘早云等
致三弟永一(1)
致三弟永一(2)

¯  《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
人生留痕——写在前面的话 

第一辑  语文教育,应该为学生留下什么
语文教育,应该为学生留下什么
我看小学语文教学
写字·育人·做人
“熏锅屋”
是老师配合学生,不是学生配合老师
要有语感,更要有责任感
我的坚持与忧虑
从雪中送“灰”说起
话说“对话教育”
教学相长
和教育名人的一席谈
交往
童年,应该是一首诗
小学语文教学要“广积粮”,不要“深挖洞”

第二辑  教语文,其实很简单
教语文,其实很简单
“五重”教学
“攒钱”与“花钱”
纠正错别字的一点做法
处处留心皆语文
微笑教学
幽默
《鲁班学艺》给我们的启示
说示范
解读“三席话”
 “再想想”
京剧艺术与语文教学

第三辑  语文课堂教学的“亮点”在哪里
语文课堂教学的“亮点”在哪里
导入的艺术
解词的艺术
低年级造句训练的艺术
阅读教学中写的训练艺术
揭示寓意的艺术
指导朗读人物对话的艺术
走南闯北
“第八次”
备课断想
我怎样备课
“用教材教”和“教教材”

第四辑  关于作文教学
 “什么都能和作文教学联系起来”
就作文教学答青年教师问
“下水”
命题的艺术
说“和谐”
“小题大作”
会观察,更要会想象
语文教师要有素材意识
“三维一体”理念在作文教学中的体现

¯  《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Ⅰ(阅读教学卷)》
丛书序言:人生留痕
1.《草》教学实录和评析
2.《狐狸和乌鸦》教学实录和评析
3.《狐假虎威》教学实录和评析
4.《梅兰芳学艺》教学实录和评析
5.《惊弓之鸟》教学实录和评析
6.《翠鸟》教学实录和评析
7.《给予树》课堂实录与评析
8.《小稻秧脱险记》教学实录和评析
9.《庐山的云雾》教学实录和评析
10.《全神贯注》教学实录和评析
11.《燕子》教学实录和评析
12.《爱如茉莉》课堂实录与评析
13.《“番茄太阳”》教学实录和评析
14.《珍珠鸟》教学实录和评析
15.《倔强的小红军》教学实录和评析
16.《新型玻璃》教学实录和评析
17.《杨氏之子》课堂实录与评析
18.《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实录和评析
19.《卜算子·咏梅》教学实录和评析
20.《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实录和评析
21.《再见了,亲人》教学实录和评析
22.《白杨》教学实录和评析
23.《望月》教学实录和评析
24.《月光曲》教学实录和评析
25.《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实录
26.《林冲棒打洪教头》教学实录和评析
27.《秋天的怀念》教学实录和评析
28.《祖父的园子》教学实录和评析

¯  《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Ⅱ(口语交际与习作教学卷)》
丛书序言:人生留痕

上篇·口语交际
《描述人物外貌,转述通知》教学实录和评析
《说说,画画,写写》教学实录和评析
《口语交际——学会赞美》教学实录和评析
《口语交际——送、还东西》教学实录和评析
《观察蔬菜、水果,招待客人》教学实录和评析
《听广播,打电话,写紧急通知》教学实录和评析
《借粉笔,写借条,当“导游”》教学实录和评析
《双人伞》教学实录和评析
《纠正写字姿势》教学实录和评析
《学一点问的本领——采访》教学实录和评析
《劝告》教学实录和评析

中篇·习作教学
《把作文写得有声有色》教学实录和评析
《三年级人物语言描写练习》教学实录和评析
《当解说员,写通讯报道》教学实录和评析
《转述通知,写留言条》教学实录和评析
《写寻物启事,写表扬稿》教学实录和评析
《写推荐信,打长途电话》教学实录和评析
《轧面条》教学实录和评析
《观察、描述老师外貌》教学实录和评析
《劝戒烟》教学实录和评析
《爱鸟》教学实录和评析
《写介绍信,写说明,做广告》教学实录和评析
《写招领启事,采访,写报道》教学实录和评析
《调解》教学实录和评析
《大红花》教学实录和评析
《写“对话”作文》教学实录和评析
《四毛的故事》教学实录和评析
《“考试”》教学实录和评析

下篇·理论探索
“言语交际表达训练”的缘起
“言语交际表达训练”的指导思想、教学原则和基本训练模式
“言语交际表达训练”的几种主要做法
“言语交际表达训练”重视“三个积累”
“言语交际表达训练”的写作指导
“言语交际表达训练”作文教改实验的价值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