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晚清民国金华兰溪人潘国钧(字锦全,号庚满)石印名刺1张(红)。有人说名片是西学东渐的产物,其实不然,名片早在战国就已出现,当时叫谒。到东汉,谒之名被刺取代,逐渐改用纸张。唐宋时叫门状,明代称名帖,清代始称名片。清人汪启淑(《兰溪櫂歌》作者)在《水曹清暇录》中载,明代进士初及第者只是在元旦或贺寿时用红色名片,而地位尊贵者在平时即可以用红色名刺。清代,只有生员(秀才)以上者可以用红色名刺,博物馆级藏品
  • 晚清民国金华兰溪人潘国钧(字锦全,号庚满)石印名刺1张(红)。有人说名片是西学东渐的产物,其实不然,名片早在战国就已出现,当时叫谒。到东汉,谒之名被刺取代,逐渐改用纸张。唐宋时叫门状,明代称名帖,清代始称名片。清人汪启淑(《兰溪櫂歌》作者)在《水曹清暇录》中载,明代进士初及第者只是在元旦或贺寿时用红色名片,而地位尊贵者在平时即可以用红色名刺。清代,只有生员(秀才)以上者可以用红色名刺,博物馆级藏品
  • 晚清民国金华兰溪人潘国钧(字锦全,号庚满)石印名刺1张(红)。有人说名片是西学东渐的产物,其实不然,名片早在战国就已出现,当时叫谒。到东汉,谒之名被刺取代,逐渐改用纸张。唐宋时叫门状,明代称名帖,清代始称名片。清人汪启淑(《兰溪櫂歌》作者)在《水曹清暇录》中载,明代进士初及第者只是在元旦或贺寿时用红色名片,而地位尊贵者在平时即可以用红色名刺。清代,只有生员(秀才)以上者可以用红色名刺,博物馆级藏品
  • 晚清民国金华兰溪人潘国钧(字锦全,号庚满)石印名刺1张(红)。有人说名片是西学东渐的产物,其实不然,名片早在战国就已出现,当时叫谒。到东汉,谒之名被刺取代,逐渐改用纸张。唐宋时叫门状,明代称名帖,清代始称名片。清人汪启淑(《兰溪櫂歌》作者)在《水曹清暇录》中载,明代进士初及第者只是在元旦或贺寿时用红色名片,而地位尊贵者在平时即可以用红色名刺。清代,只有生员(秀才)以上者可以用红色名刺,博物馆级藏品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晚清民国金华兰溪人潘国钧(字锦全,号庚满)石印名刺1张(红)。有人说名片是西学东渐的产物,其实不然,名片早在战国就已出现,当时叫谒。到东汉,谒之名被刺取代,逐渐改用纸张。唐宋时叫门状,明代称名帖,清代始称名片。清人汪启淑(《兰溪櫂歌》作者)在《水曹清暇录》中载,明代进士初及第者只是在元旦或贺寿时用红色名片,而地位尊贵者在平时即可以用红色名刺。清代,只有生员(秀才)以上者可以用红色名刺,博物馆级藏品

100 九五品

仅1件

浙江金华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制作者潘国钧

年代清晚期 (1851-1911)

材质纸质

尺寸10 × 6.4 × 0.01 cm

货号1237

上书时间2024-11-10

映雪艸堂

九年老店
已实名 进店 收藏店铺
  • 最新上架
1997年5月1日版《婺江文艺》不定期报刊1张共4个版面(金华市金东区曹宅镇杜宅村专辑,是研究金华杜氏和杜氏宗谱的重要参考资料),稀见报刊,存世不多。.
1997年5月1日版《婺江文艺》不定期报刊1张共4个版面(金华市金东区曹宅镇杜宅村专辑,是研究金华杜氏和杜氏宗谱的重要参考资料),稀见报刊,存世不多。. ¥20.00
【真的是一本好书,极度稀缺本】1984年版《金华地方风俗志》1册,此书印量极少,金华本地都很难买到这本书,随着传统文化的回归,此书也可谓是供不应求,凡婚丧嫁娶、建新房生小孩以及清明端午过年、修宗谱祭祖等习俗,该书都一网打尽,值得珍视。此书最能反映原汁原味的金华风俗,现在很多风俗都已经失传,此书也是研究金华兰溪东阳义乌永康武义浦江汤溪磐安等八婺风俗的第一手资料,其价值不言而喻,喜欢的莫要错过。.
【真的是一本好书,极度稀缺本】1984年版《金华地方风俗志》1册,此书印量极少,金华本地都很难买到这本书,随着传统文化的回归,此书也可谓是供不应求,凡婚丧嫁娶、建新房生小孩以及清明端午过年、修宗谱祭祖等习俗,该书都一网打尽,值得珍视。此书最能反映原汁原味的金华风俗,现在很多风俗都已经失传,此书也是研究金华兰溪东阳义乌永康武义浦江汤溪磐安等八婺风俗的第一手资料,其价值不言而喻,喜欢的莫要错过。. ¥200.00
民国木制朱漆小烛台1对。俗话说“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此烛台以喜庆的大红扑眼而来,又以小巧而别致招人喜爱,放在书房里当陈设,是再好不过的了,烛台在,离金榜题名还会远吗?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收藏从本店开始。.
民国木制朱漆小烛台1对。俗话说“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此烛台以喜庆的大红扑眼而来,又以小巧而别致招人喜爱,放在书房里当陈设,是再好不过的了,烛台在,离金榜题名还会远吗?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收藏从本店开始。. ¥800.00
1981年版《夏承焘词集》1厚册(馆藏书),封面及扉页有浙江省金华市金华县曹宅中学图书室藏书印和澧浦中学图书室藏书印,该书包括1920年至1980年所作古词,极具代表性,喜欢古典诗词和地方文献的朋友莫要错过。
1981年版《夏承焘词集》1厚册(馆藏书),封面及扉页有浙江省金华市金华县曹宅中学图书室藏书印和澧浦中学图书室藏书印,该书包括1920年至1980年所作古词,极具代表性,喜欢古典诗词和地方文献的朋友莫要错过。 ¥80.00
【极度稀缺本】摛藻堂《钦定四库全书荟要》之宋黄庭坚《山谷集》《山谷外集》馆阁体手抄影印本1厚册。是研究黄庭坚诗文和生平的重要参考文献,此书根据四库全书荟要的馆阁体书法影印,字迹清晰,绝无涂改,堪称精美,读来既是文学的享受,也是艺术的盛宴,缩印本更是体现了容量与实惠,是各图书馆和个人藏书的珍品,因规模宏大,印量极少,研究黄庭坚和金华黄氏五大族派下之分宁黄氏以及宗谱家谱族谱宗祠祖宗的朋友莫要错过...
【极度稀缺本】摛藻堂《钦定四库全书荟要》之宋黄庭坚《山谷集》《山谷外集》馆阁体手抄影印本1厚册。是研究黄庭坚诗文和生平的重要参考文献,此书根据四库全书荟要的馆阁体书法影印,字迹清晰,绝无涂改,堪称精美,读来既是文学的享受,也是艺术的盛宴,缩印本更是体现了容量与实惠,是各图书馆和个人藏书的珍品,因规模宏大,印量极少,研究黄庭坚和金华黄氏五大族派下之分宁黄氏以及宗谱家谱族谱宗祠祖宗的朋友莫要错过... ¥200.00
【真的是一本好书】2002年版《华东政法学院建院50周年纪念学术文集》1厚册。里面有古代司法公正的考察和分析、旧中国宪法学发展述评、中国近代法律文化演进史论、明代金华进士陆柬《读律管见》辑考、市场监管法、犯罪遗传学、学校管理过程中的权利冲突及其解决、中国民办教育立法、法律文书与司法公正、论中国古代的私有制与社会发展等,极具学术性,是研究法律的重要参考书,尤其是《读律管见》一文填补了相关学术空白..
【真的是一本好书】2002年版《华东政法学院建院50周年纪念学术文集》1厚册。里面有古代司法公正的考察和分析、旧中国宪法学发展述评、中国近代法律文化演进史论、明代金华进士陆柬《读律管见》辑考、市场监管法、犯罪遗传学、学校管理过程中的权利冲突及其解决、中国民办教育立法、法律文书与司法公正、论中国古代的私有制与社会发展等,极具学术性,是研究法律的重要参考书,尤其是《读律管见》一文填补了相关学术空白.. ¥40.00
【民俗精品】晚清白铜烟锅翡翠烟嘴竹制旱烟杆1根,烟具收藏极品,文房器物。该烟杆器型完整,美观大方,包浆自然,博物馆级藏品,喜欢怀旧和烟具收藏的朋友莫要错过。...
【民俗精品】晚清白铜烟锅翡翠烟嘴竹制旱烟杆1根,烟具收藏极品,文房器物。该烟杆器型完整,美观大方,包浆自然,博物馆级藏品,喜欢怀旧和烟具收藏的朋友莫要错过。... ¥500.00
【集腋成裘】金华《八咏杂志二十年精选作品集》1厚册。里面涉及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童话等,又涉及金东区源东、澧浦、塘雅、傅村、赤松、孝顺、曹宅等乡镇风物,尤其是《解密清代金华人写的“聊斋”》《清代进士张作楠的两件事》《行到琐园思鲁兵》《金华文坛四虎》《回忆省立金华七中附属小学》《潘良贵这个人》《收藏趣事》等文章,都极具特色,喜欢文学或乡土文化研究的朋友莫要错过。.
【集腋成裘】金华《八咏杂志二十年精选作品集》1厚册。里面涉及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童话等,又涉及金东区源东、澧浦、塘雅、傅村、赤松、孝顺、曹宅等乡镇风物,尤其是《解密清代金华人写的“聊斋”》《清代进士张作楠的两件事》《行到琐园思鲁兵》《金华文坛四虎》《回忆省立金华七中附属小学》《潘良贵这个人》《收藏趣事》等文章,都极具特色,喜欢文学或乡土文化研究的朋友莫要错过。. ¥50.00
【稀见抗日文献,极度稀缺本】民国三十二年(1943)版《浙贛作戰》原版画册1册。里面涉及浙赣战役时浙江临浦诸暨傅宅浦阳江(浦江)金华兰溪衢州龙游以及江西广丰等地日寇侵华随军记者拍摄的老照片,很多都是其他资料从未出现过的,是日寇侵略浙江和江西的铁证,还有非常少见的日寇将领酒井直次在兰溪阵亡时的照片。勿忘国耻,开拓未来。因此书存世量极少,即便在日本也很难买到,所以进价也高,本店所标也是实价,大刀绕行。
【稀见抗日文献,极度稀缺本】民国三十二年(1943)版《浙贛作戰》原版画册1册。里面涉及浙赣战役时浙江临浦诸暨傅宅浦阳江(浦江)金华兰溪衢州龙游以及江西广丰等地日寇侵华随军记者拍摄的老照片,很多都是其他资料从未出现过的,是日寇侵略浙江和江西的铁证,还有非常少见的日寇将领酒井直次在兰溪阵亡时的照片。勿忘国耻,开拓未来。因此书存世量极少,即便在日本也很难买到,所以进价也高,本店所标也是实价,大刀绕行。 ¥6000.00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五品
品相如图,近乎全品,包老,至少到民国。
商品描述
晚清民国金华兰溪人潘国钧(字锦全,号庚满)石印名刺1张(红)。有人说名片是西学东渐的产物,其实不然,名片早在战国就已出现了,当时叫谒,是写在竹片或木片上的。到了东汉,谒之名称被刺取代,蔡伦发明纸张后逐渐改用纸张,唐宋时叫门状,明代又演化为名帖,清代才有名片这个称呼。清人汪启淑(《兰溪櫂歌》作者)在《水曹清暇录》中记录,明代进士初及第者只是在元旦或贺寿时用红色名片,而地位尊贵者在平时即可以用红色名刺。到了清代,只有生员(秀才)以上者可以用红色名刺,以至于普通读书人也争相效仿使用红色名刺,所以从名片可以区别尊卑,以前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印名片的。由此可见,这张名刺也可以算作博物馆级藏品了。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品相如图,近乎全品,包老,至少到民国。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