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兰克•奥尔巴赫
素描大师的成长,弗兰克•奥尔巴赫,更多书籍实拍详情请下拉屏幕查看。
¥
150
¥
80
九品
仅1件
作者罗伯特•修斯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3-09
版次1
印刷时间2003-09
印次1
印数5千册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页数264页
定价80元
上书时间2021-01-29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品
-
书籍实拍,品相自定义。
- 商品描述
-
他1931年出生于德国的一个犹太人家庭。他8岁逃亡英国,不久希特勒让他成为孤儿。从1940年到1945年二战前,奥尔巴赫和一大群欧洲难民一起转移到英国乡间的一所慈善学校,在英 国农村的绿油油的远乡僻壤长大成人。在这里,锅炉房的后勤是德国戏剧天才马克·沃尔德,一个四处碰壁的完美主义者,他试图把校剧 锻打成职业作品。他发现了奥尔巴赫的模仿才能——他装扮的文化名 流至今让人忍俊不禁——奥尔巴赫第一次经历了艰苦的反复演习、着 魔般地投入艺术的训练,他现在还能大段大段地背诵那时熟记的大量 诗歌。从那时起,他成为爱德华时代的笑星们的票友——他为这些老 派行家不厌其烦地演练而心驰神往。他们一点点驯服他们媒介的阻力 的锲而不舍将成为他自己的看家本领。而且,在充满风险、气常氛微妙的老式剧院,他一开始就讨厌那几十年后将摧毁西方艺术的“为人民的艺术”的谬论。“人民要的恰恰是伟大的艺术!”这些靠着自己的千锤百炼,赤手空拳让观众不战自降的笑星们,是艺术中冒险、勇气和自主的典范,这些人让正直为艺的理想品德有了活生生的榜样——这在年轻的奥尔巴赫头脑中正缓缓地成长定型。
弗兰克·奥尔巴赫的作品深受巴黎画派表现主义大师苏丁的影响,有形的机理、无形的力量深沉地相互交织,抽打着画面,他总是快速的拿着刷子在画布上纵横交错式的倾泻,通过笔触解构形象,不满意时再重新刮掉那些失败的尝试,多次的反复刮掉涂抹,使画面色彩、机理更加饱和丰富,既有凝重的稳固感又有笔触之间揉搓拉起的运动感,视觉效果极其强烈
奥尔巴赫的画对叙事情节不感兴趣,他从未试着去画社会生活的人群,仅有一次画《高蒙电影院,坎姆顿城》(1963年),也只是戏剧性般地安置单一人物于暗背景中,使之从背景中显现出来,并由颜料本身材质的肌理赋予其重量和密度。
传统是艺术源头的活水,它既是老师又是榜样。奥尔巴赫就是不断地从传统和当代画家作品中去汲取营养,逐渐地形成并丰富了自己的绘画风格和技巧。他在上世纪70年代为女模特朱丽叶·雅德蕾·米尔斯(J.Y.M.)所画的头像中那种一笔旋转扫出下巴或面部的手法,会让人马上想起马奈的简洁笔法;他笔下的坎姆顿城区的几何网格则包含了蒙德里安的抽象成分;而他所画的普瑞姆路丝的山光天色则让观者联想到康斯坦布尔,康斯坦布尔把风景的质地回归为颜料的质地,还把他的全局在握与不可理喻的执拗,视为至宝。奥尔巴赫也都吸收了他们的特点。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