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朦胧诗”的诗艺探索
正版新书 新华官方库房直发 可开电子发票
¥
29.28
6.1折
¥
48
全新
库存35件
作者余阳 著
出版社中山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12
版次1
装帧其他
货号文轩10.28
上书时间2024-10-29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余阳 著
-
出版社
中山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23-12
-
版次
1
-
ISBN
9787306079794
-
定价
48.00元
-
装帧
其他
-
开本
16开
-
页数
176页
-
字数
167千字
- 【内容简介】
-
本书作者为中山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文学博士,华南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新诗评论。书稿以“朦胧诗”诗歌文本为重心,结合相关的文学及社会学理论,探索“朦胧诗”是如何通过“朦胧”这一特质,在反映“不谐和性”的同时,寻求在诗歌中建立“一体性”的。全书分三章。绪论梳理“朦胧诗”的缘起,整理“朦胧诗论争”情况及其他相关研究,兼及分析其“朦胧”特质;第一章主要探讨“朦胧诗”中的代际意识,分析诗歌中呈现的“一代人”的共同经验与不同声音;第二章从五个方面展开论述,阐释“朦胧诗人”在诗歌创作中展现出的,与时代精神紧密联系的“不谐和性”特质;第三章从审美性主体形象的塑造、审美性精神世界的建立及语言空间的深入三方面展开论述,探讨“朦胧诗人”在诗歌创作中对于“一体性”的寻求。
- 【作者简介】
-
余阳,中山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文学博士,华南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新诗评论。曾担任《广州日报》要闻部编辑,现任《教育导刊》编辑。
已发表论文《文化小散文——读澳门作家散文有感》(《南方文坛》)、《诗歌的现实性与“诗性”》(《星星•诗歌理论》),发表散文《书信的怀想》《何处,觅一片竹林》(均刊于《益阳晚报》)。
- 【目录】
-
本书分三章。绪论梳理“朦胧诗”的缘起, 整理“朦胧诗论争”情况及其他相关研究, 兼及分析其“朦胧”特质; 第一章主要探讨“朦胧诗”中的代际意识, 分析诗歌中呈现的“一代人”的共同经验与不同声音; 第二章从五个方面展开论述, 阐释“朦胧诗人”在诗歌创作中展现出的, 与时代精神紧密联系的“不谐和性”特质; 第三章从审美性主体形象的塑造、审美性精神世界的建立及语言空间的深入三方面展开论述, 探讨“朦胧诗人”在诗歌创作中对于“一体性”的寻求。
内容摘要
本书作者为中山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文学博士,华南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新诗评论。书稿以“朦胧诗”诗歌文本为重心,结合相关的文学及社会学理论,探索“朦胧诗”是如何通过“朦胧”这一特质,在反映“不谐和性”的同时,寻求在诗歌中建立“一体性”的。全书分三章。绪论梳理“朦胧诗”的缘起,整理“朦胧诗论争”情况及其他相关研究,兼及分析其“朦胧”特质;第一章主要探讨“朦胧诗”中的代际意识,分析诗歌中呈现的“一代人”的共同经验与不同声音;第二章从五个方面展开论述,阐释“朦胧诗人”在诗歌创作中展现出的,与时代精神紧密联系的“不谐和性”特质;第三章从审美性主体形象的塑造、审美性精神世界的建立及语言空间的深入三方面展开论述,探讨“朦胧诗人”在诗歌创作中对于“一体性”的寻求。
主编推荐
本书以“朦胧诗”诗歌文本为重心,结合相关的文学及社会学理论,探索“朦胧诗”是如何通过“朦胧”这一特质,在反映“不谐和性”的同时,寻求在诗歌中建立“一体性”的,书稿语言表达通顺流畅,层次清晰,论据引用得当,能充分证明作者提出的观点;文稿立场较为客观,论述较为妥当;对“朦胧诗”的分析有作者个人的创新见解,能为“朦胧诗”研究提供学术参考。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