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包华石中国艺术史文集:图像与社会
图书条目标准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包华石中国艺术史文集:图像与社会

正版新书 新华官方库房直发 可开电子发票

55.08 5.1折 108 全新

库存31件

江苏无锡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包华石

出版社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06

版次1

装帧其他

货号文轩11.25

上书时间2024-11-26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包华石
  • 出版社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23-06
  • 版次 1
  • ISBN 9787534052842
  • 定价 108.00元
  • 装帧 其他
  • 开本 32开
  • 页数 368页
  • 字数 300千字
【内容简介】
 本书选取了包华石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表在《艺术史》《艺术学报》《斯德哥尔摩远东艺术博物馆馆刊》等学术刊物及《探索中国画》等著作中的十三篇文章,其中两篇由包华石本人以中文写作,其余由作者的长期合作译者王金凤翻译。全书从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思想史等多个角度对艺术品的制作与传播进行了综合性分析与跨文化研究,讨论的文化艺术问题从先秦延续至现当代,涵盖了审美趣味、艺术赞助、古典主义、自然主义、现代主义、官僚理论等艺术史中的重要问题,涉及的艺术门类除经典画作之外,还囊括了兵马俑、青铜器、画像石等墓葬艺术、装饰艺术,并包括对作者治学背景的深入访谈。
【作者简介】
包华石(Martin Powers)
有名汉学家、艺术史家。美国密歇根大学艺术史系荣衔教授,曾任莎莉•迈克尔逊•戴维森(Sally Michelson Davidson)中国艺术与文化讲席教授,前中国研究中心主任。他关注中国世情史中艺术的作用,特别着眼于社会公义的艺术表达。1993年,他的《古代中国的艺术与政治表达》(Art and Political Expression in Early China)一书作为20世纪以前中国研究的很好著作,荣膺列文森奖。2006年,他又以《纹样与人物:古典中国的装饰、社会与自我》(Pattern and Person: Ornament, Society, and Self in Classical China)一书再获列文森奖。他曾供职于美国国家人文基金会(NEH)、学术团体协会(ACLS),并任视觉艺术高等研究中心(CASVA)顾问。在中国,他曾执教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并以中文在《读书》等刊物上发表系列文章。2009年,他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并与蒋仁和共同编纂了“观看亚洲艺术”(Looking at Asian Art)以及“布莱克威尔中国艺术指南”(Blackwell Companion to Chinese Art)书系。2019年出版著作《中国与英国:前工业化时代语言与图像中的正义之争》(China and England: the Preindustrial Struggle for Justice in Word and Image),2020年此书以“西中有东:前工业化时代的中英政治与视觉”之名出版中文版。

译者 王金凤
南京大学哲学博士,现任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德国哥廷根大学东亚系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儒家哲学、比较哲学,关注传统哲学的现代转型问题。此前译有包华石的另一部著作:《西中有东:前工业化时代的中英政治与视觉》。
【目录】
早期中华帝国古典主义的辩证法 

中国西汉时期的艺术审美、经济和社会秩序 

针对奢侈传统的早期批判 

新贵的时代 

公元前1 世纪的经济和社会争论

财富的分配 

奢靡传统中有关“奢侈”的视觉线索 

公民的权益 

孝道与公职资格

奢靡传统存在的意义

多头多身的符瑞与中华帝国早期的公共议题 

导言

多头多身(hybrid)的符瑞 

比肩兽与政府救济制度 

比目鱼与汉代的官吏选拔制度 

道德品行与长生不老 

汉代宇宙观的二元论、双重性与举荐制度 

结语 

中国哲学与艺术中“自然”与“自由”的共生

中西笔法的文化政治意涵

价值尺度 

文化政治与风格 

双向的修辞方式

气韵与笔法

自然主义的文化政治

弗莱的理论在中国和美国

写意的笔触

法自画生,障自画退——东西绘画与个人主义 

艺术的自然主义与官僚理论——秦代艺术的继承、创新与政治 

探索中国画:与艺术史家包华石的对话 

《齐物论》的视觉性与特性

中国东汉时期的竞争性政治与竞争性审美

中国山水画与欧洲风景画的评定

比较史学的问题 

拒绝 

山水风景画有什么特殊性?

现代主义与文化政治 

近代早期英国与中国对于“国家”的形象化表征

近代早期国家的形象化表征 

人民与主权

近代早期的中国对于“人民”的表现 

民 

让人民发声 

将“人民”理论化 

对于国家的形象化 

结语 

译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