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能源汽车制动能量回收技术
图书条目标准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新能源汽车制动能量回收技术

正版书籍如有疑问请咨询客服支持开票书友放心购买

57.42 5.8折 99 全新

库存21件

江苏无锡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初亮 姚亮 许炎武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06

版次1

装帧其他

货号文轩6.22

上书时间2024-06-22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初亮 姚亮 许炎武
  •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23-06
  • 版次 1
  • ISBN 9787111729051
  • 定价 99.00元
  • 装帧 其他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184页
  • 字数 235千字
【内容简介】
《新能源汽车制动能量回收技术》系统总结了作者团队多年来积累的技术研究成果和工程实践经验,对制动能量回收系统硬件及其应用软件技术进行了系统论述,为实现新能源汽车制动能量回收系统自主创新提供了参考和帮助;书中提炼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不仅适用于新能源汽车制动能量回收系统,也是智能汽车线控制动系统共性技术研究的基础。
  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制动能量回收技术概述、制动能量回收系统方案、制动执行部件机理分析、制动能量回收能力计算与制动意图识别算法、制动力分配与稳定性协调控制算法、制动压力控制算法、电机制动控制算法,以及制动能量回收技术测试评价方法。特别需要说明的是,本书提出的系统架构、控制策略、控制算法等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不仅可以用于制动能量回收系统的开发,对防抱死制动系统、车身稳定性控制系统以及线控制动系统的开发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书适合新能源汽车、传统燃油汽车工程技术人员参考阅读。
【作者简介】
初亮,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新能源汽车驱动和制动理论及控制技术研究,包括制动能量回收技术、能量管理理论与工况自适应技术、分布式电驱动系统和制动系统一体化控制技术。

围绕上述关键技术开展研究20余年,曾承担国家973、863、国际科技合作等项目10余项,省部级项目20余项;获得发明专利30余项;发表研究论文200余篇。研究成果以完成人获得吉林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中国汽车工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吉林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等奖励,并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中国汽车工业优秀科技人才奖、通用汽车中国高校汽车领域创新人才一等奖、吉林省青年科技奖、吉林省创新拔尖人才层次人选等个人奖励和荣誉称号。
【目录】


前言

第1章制动能量回收技术概述 / 001

1.1背景和意义 / 001

1.2制动能量回收系统的基本原理 / 003

1.3制动能量回收系统的评价指标 / 007

1.4制动能量回收系统的发展历程 / 008

1.5本书主要内容 / 016

参考文献 / 017

第2章制动能量回收系统方案 / 019

2.1制动能量回收系统硬件方案 / 019

2.1.1并联制动能量回收系统构型 / 019

2.1.2单轴解耦的串联制动能量回收系统构型 / 020

2.1.3全解耦的串联制动能量回收系统构型 / 032

2.1.4有限全解耦的串联制动能量回收系统构型 / 040

2.2制动能量回收系统软件方案 / 049

2.2.1系统功能架构 / 049

2.2.2控制器逻辑架构 / 050

参考文献 / 053

第3章制动执行部件机理分析 / 054

3.1踏板感觉模拟器 / 054

3.2电磁阀 / 056

3.2.1线性阀 / 057

3.2.2开关阀 / 065

3.3电机液压泵 / 067

3.4高压蓄能器 / 069

3.5电子机械助力装置 / 071

3.6低压蓄能器 / 073

3.7电动副主缸 / 075

参考文献 / 076

第4章制动能量回收能力计算与制动意图识别算法 / 078

4.1制动能量回收能力计算算法 / 078

4.2制动意图识别算法 / 081

4.2.1制动状态的识别 / 081

4.2.2需求制动力的计算 / 083

4.3传感器信号处理与监控 / 090

4.3.1传感器信号处理方法 / 090

4.3.2传感器信号监控方法 / 095

参考文献 / 098

第5章制动力分配与稳定性协调控制算法 / 100

5.1制动力分配算法 / 100

5.1.1制动力分配理论 / 101

5.1.2并联制动力分配算法 / 103

5.1.3串联制动力分配算法 / 105

5.2防抱死协调控制算法 / 114

5.2.1防抱死控制理论 / 114

5.2.2传统防抱死系统的工作特点 / 116

5.2.3防抱死协调控制算法 / 118

5.3车身稳定协调控制算法 / 120

5.3.1车身稳定控制理论 / 120

5.3.2车身稳定协调控制算法 / 120

参考文献 / 122

第6章制动压力控制算法 / 123

6.1压力控制需求 / 123

6.2阶梯压力控制算法 / 124

6.2.1控制逻辑 / 125

6.2.2控制状态的判断 / 126

6.2.3状态持续时间的确定 / 127

6.3线性压力控制算法 / 130

6.3.1控制逻辑 / 131

6.3.2压力变化率压差电流关系确定 / 131

6.3.3电流占空比关系确定 / 133

6.4溢流压力控制算法 / 134

6.5体积压力控制算法 / 137

6.6工作特点与适用范围 / 140

6.6.1工作特点 / 140

6.6.2适用范围 / 141

参考文献 / 143

第7章电机制动控制算法 / 144

7.1电机结构及工作原理 / 144

7.1.1永磁同步电机 / 144

7.1.2交流异步电机 / 145

7.2电机矢量控制原理 / 146

7.2.1坐标变换 / 146

7.2.2永磁同步电机矢量控制原理 / 148

7.2.3交流异步电机矢量控制原理 / 149

7.3电机制动原理 / 150

7.4电机制动控制算法 / 152

参考文献 / 155

第8章制动能量回收技术测试评价方法 / 156

8.1试验平台 / 156

8.1.1硬件在环试验平台 / 156

8.1.2实车试验平台 / 164

8.2测试评价案例 / 166

8.2.1节能性测试 / 166

8.2.2制动感觉测试 / 168

8.2.3制动性能测试 / 170

参考文献 / 174

附录缩略语表 / 175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