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艺学导论
图书条目标准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文艺学导论

正版书籍,支持开票

31.68 全新

库存19件

江苏无锡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吴中杰 著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06

版次4

装帧平装

货号文轩6.15

上书时间2024-06-15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吴中杰 著
  •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4-06
  • 版次 4
  • ISBN 9787309068849
  • 定价 28.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314页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 丛书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复旦博学文学系列
【内容简介】
  《复旦博学文学系列:文艺学导论(第4版精华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是一本简明扼要、体系完整、适应国内课堂教学需要的文艺理论基础课教材。
  《复旦博学文学系列:文艺学导论(第4版精华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共分五编二十章,从本质论、创作论、作品论、鉴赏论、发展论五个方面,介绍了文艺学基本理论各个方面的基础知识,并且融进了西方文艺理论的诸多精华,涵盖了近年来学术研究的各种新成果。
  《复旦博学文学系列:文艺学导论(第4版精华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既是一部普及性的文学理论课教材,同时又具有很强的学术性,适合大专院校学生和文学爱好者阅读,也适合文学研究者做参考。
【作者简介】
  吴中杰,1936年出生,195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留校任教。教授,文艺学博士生导师。性喜杂览,不拘一格,于文艺理论、鲁迅专题、中国现代文艺思潮、中国古代美学等方面都做过研究,退休之后,多作散文,将人生体验与学术见解融入其中,自成一体。主要著作有:《文艺学导论》、《吴中杰评点鲁迅杂文》、《中国现代文艺思潮史》及《中国古代审美文化论》(主编)等;散文集有:《人生大戏场》、《海上学人漫记》、《旧途新旅》等。
【目录】
绪论文艺学研究的对象、任务和方法
第一节文艺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
一、总观全局,系统考察
二、外部关系与内部关系
三、稳定性与发展观
第二节文艺学研究方法论
一、方法论的意义
二、唯物史观的统率性与开放性
三、独立学科与综合科学
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艺学

第一编本质论
第一章文学的审美本质
第一节再现论和表现论
一、再现论
二、表现论
三、对于再现论和表现论的历史评价
第二节人对现实的审美观照
一、科学反映与艺术反映
二、客观现实与人化的自然
三、再现与表现的统一

第二章情感与形象的融合
第一节文学的形象性
一、写人与格物
二、以形象反映社会生活
三、艺术形象的特点
四、形象与议论
第二节文学的情感性
一、文章之作,本乎情性
二、情感与理智的关系
第三节语言艺术的特征
一、形象的间接性
二、反映生活的广阔性
三、表达感情的明确性

第三章文学的社会功能
第一节文学对社会的影响
一、批判的武器与武器的批判
二、干预生活与改造灵魂
第二节文学的审美教育作用
一、文学的认识作用
二、文学的教育作用
三、文学的审美作用

第四章文学的社会联系
第一节文学与哲学的关系
一、哲学对文学的影响
二、文学对哲学的丰富和发展
三、学诗者以识为主
第二节文学与宗教的关系
一、宗教利用艺术传经布道
二、宗教思想影响文学思想
第三节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一、政治对文学的需要
二、文学不能超脱政治
三、文学家的独立精神

第二编创作论
第一章文学创作的现实基础
第一节生活是文学的唯一源泉
一、心动,还是幡动?
二、从观念出发,还是从生活实际出发?
第二节生活是作家的学校
一、深入生活,熟悉生活
二、熟悉生活的不同途径

第二章文学创作的主体意识
第一节创作主体的能动性
一、主体对客体的渗透
二、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
三、主体意识的发挥与创作自由
第二节创作主体的创造能力
一、观察力
二、审美力
三、想象力
四、表现力

第三章文学创作的提炼与加工
第一节文学的典型性
一、典型性是文学创作的基本法则
二、典型:以独特的个性反映社会关系的本质
三、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
第二节典型人物的创造
一、专用一个人为模特儿
二、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
第三节典型形态的历史演变
一、从神和超人到普通人形象
二、从过实描写到如实描写
三、从类型化到个性化
四、从单一性到丰富性

第四章创作过程中的思维活动
第一节形象思维
一、诗要用形象思维
二、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共同规律
三、形象思维的特殊性
第二节创作灵感
一、文章天成,妙手可得
二、灵感是创作思维质的飞跃

第三编作品论
第一章文学作品的构成
第一节文学作品的内容因素
一、题材
二、主题
第二节文学作品的形式因素
一、情节
二、结构
第三节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一、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二、意境之美

第二章文学语言
第一节文学对于语言的要求
一、文学变革与语言变革
二、语不惊人死不休
第二节文学语言的特点
一、形象性
二、情感性
三、音乐性
第三节文学语言的提炼
一、将活人的唇舌作为源泉
二、吸收外国语中有用的成分
三、择用古语中有生命的东西

第三章文学作品的体裁
第一节诗歌
一、诗体之流变
二、诗歌的特点
第二节散文
一、散文文体之流变
二、散文的特点
第三节小说
一、小说文体之流变
二、小说的特点
第四节戏剧文学
一、戏剧文学文体之流变
二、戏剧文学的特点

第四章艺术风格论
第一节风格的重要意义
一、什么是风格
二、风格是作品成熟的标志
三、风格的多样化
第二节风格形成的客观因素
一、时代特色
二、民族特色
三、地方特色
四、社群特色
五、随体成势
第三节风格形成的主观因素
一、创作个性形成的原因
二、创作个性的发展与艺术风格的变化
三、风格与人格

第四编鉴赏论
第一章文学鉴赏的意义和特点
第一节文学鉴赏的意义
一、创作通过鉴赏来实现其价值
二、鉴赏对于创作的影响
第二节文学鉴赏的特点
一、鉴赏与共鸣
二、鉴赏是再创造的过程
第三节鉴赏主体的养成
一、对象创造了主体
二、鉴赏主体养成的主观条件

第二章审美力分析
第一节审美心理机制
一、审美感知
二、审美想象
三、移情作用
四、审美认识
第二节美感的差异性与共同性
一、美感的差异性
二、美感的共同性

第三章文学批评的性质、作用和标准
第一节文学批评的性质和作用
一、文学批评的性质
二、文学批评的作用
第二节文学批评的标准
一、批评一定有标准
二、批评标准的选择
三、真、善、美的标准

第四章文学批评的方法
第一节文学批评流派述评
一、印象式批评
二、诠释式批评
三、考据式批评
四、评点式批评
五、社会历史批评
六、形式主义批评
七、新批评派理论
八、接受美学批评
九、精神分析批评
十、原型批评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的批评方法
一、历史的观点
二、美学的观点

第五编发展论
第一章艺术的起源
第一节艺术起源论述评
一、模仿说
二、游戏说
三、巫术说
四、劳动说
第二节艺术起源与人类的审美需要
一、劳动创造了人,也创造了美感
二、审美意识与艺术共生共长

第二章文学发展与社会发展
第一节文学发展取决于社会发展
一、几种文学发展观
二、促进文学发展诸因素
第二节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不平衡现象
一、不平衡现象的表现
二、出现不平衡现象的原因

第三章文学思潮与创作方法
第一节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
一、古典主义
二、浪漫主义
第二节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
一、现实主义
二、自然主义
第三节现代主义文学思潮
一、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形成
二、象征主义
三、未来主义
四、表现主义
五、意识流小说派
六、荒诞派戏剧
第四节社会主义文学思潮
一、社会主义文学思潮的形成
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第四章文学发展中的继承与借鉴
第一节批判地继承民族文学遗产
一、文学发展的继承性
二、对过去的文学必须加以批判地审查
第二节文化交流与文学发展
一、各民族文化的相互影响
二、放出眼光,挑选占有
修订本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