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诊断学(第5版)
图书条目标准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医诊断学(第5版)

正版书籍,支持开票

37.96 7.3折 52 全新

库存6件

江苏无锡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王璟;熊霖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08

版次5

装帧其他

货号文轩6.15

上书时间2024-06-15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王璟;熊霖
  •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23-08
  • 版次 5
  • ISBN 9787117349659
  • 定价 52.00元
  • 装帧 其他
  • 开本 大16开
  • 纸张 胶版纸
【内容简介】
本教材系第5轮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教材国家和卫健委\"十四五\"规划教材之一。是在上版教材基础进行全面修订,以期反映中医药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成果,职业教育特色,中医药人才培养规律。本版教材强化教材意识形态建设,筑牢思想的根基,以最新课程要求为标准,增加部分理论知识和临床案例分析等;增编思政元素,完善二维码等数字内容,体现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加强纸数融合,发挥数字化教学优势和特点,以更好适应全国中医药专科教育的需要。
【作者简介】
副教授,中医诊断学教研室主任。从事中医基础理论教学20余年,具有多年相关专业课程教学经验,一线骨干教师,参编多部教材编写。
【目录】
绪论/1

一、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1

二、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2

三、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原理/3

四、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原则/4

五、学习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方法/5

上篇四诊

第一章望诊/8

第一节全身望诊/8

一、望神/8

二、望色/10

三、望形/11

四、望态/12

第二节局部望诊/12

一、望头面/13

二、望五官/14

三、望躯体/16

四、望四肢/17

五、望二阴/18

六、望皮肤/19

第三节望排出物/20

一、望痰涕涎/20

二、望呕吐物/20

三、望大便/21

四、望小便/21

第四节望小儿指纹/21

一、正常小儿指纹/21

二、异常小儿指纹/22

第五节舌诊/22

一、舌诊基础/22

二、舌诊的方法与注意事项/23

三、舌诊的内容和正常舌象及生理差异/24

四、望舌质/25

五、望舌苔/28

六、舌象分析要点及舌诊的临床意义/29

第二章闻诊/32

第一节听声音/32

一、正常声音/32

二、异常声音/32

第二节嗅气味/35

一、病体之气/35

二、病室之气/36

第三章问诊/37

第一节问诊的意义及方法/37

一、问诊的意义/37

二、问诊的方法及注意事项/37

第二节问诊的内容/38

一、一般情况/38

二、主诉/38

三、现病史/38

四、既往史/39

五、个人生活史/39

六、家族史/39

第三节问现在症/40

一、问寒热/40

二、问汗/42

三、问疼痛/43

四、问头身胸腹不适/45

五、问耳目/46

六、问睡眠/46

七、问饮食口味/47

八、问二便/48

九、问妇女/49

十、问小儿/50

第四章切诊/52

第一节脉诊/52

一、脉象形成的原理/52

二、诊脉的部位、方法和注意事项/53

三、脉象要素及平脉特征/56

四、常见病脉及其临床意义/57

五、脉象鉴别、相兼脉和真脏脉/61

六、诊妇人脉和小儿脉/64

七、脉诊的临床意义及脉症从舍/64

第二节按诊/66

一、按诊的方法与意义/66

二、按诊的主要内容/66

中篇辨证

第五章八纲辨证/70

第一节八纲基本证候/70

一、表里辨证/70

二、寒热辨证/71

三、虚实辨证/73

四、阴阳辨证/74

第二节八纲证候间的关系/76

一、证候相兼/76

二、证候转化/77

三、证候真假/78

第六章病因辨证/80

第一节外感病因辨证/80

一、六淫辨证/80

二、疫疠辨证/82

第二节内伤七情辨证/83

第三节劳伤辨证/84

第四节食积辨证与虫积辨证/85

第五节外伤辨证/86

第七章气血津液辨证/87

第一节气病辨证/87

一、气虚证/87

二、气陷证/88

三、气虚不固证/88

四、气脱证/88

五、气滞证/89

六、气逆证/89

七、气闭证/89

第二节血病辨证/90

一、血虚证/90

二、血瘀证/90

三、血热证/90

四、血寒证/91

第三节津液病辨证/91

一、津液亏虚证/91

二、津液内停证/92

第四节气、血、津液兼病辨证/94

一、气血两虚证/94

二、气虚血瘀证/94

三、气不摄血证/94

四、气随血脱证/95

五、气滞血瘀证/95

六、气虚津泄证/95

七、气随津脱证/96

八、气滞津停证/96

九、津血俱亏证/96

十、痰瘀互结证/96

第八章脏腑辨证/98

第一节心与小肠病辨证/98

一、心气虚证/98

二、心阳虚证/98

三、心阳暴脱证/99

四、心血虚证/99

五、心阴虚证/99

六、心脉痹阻证/100

七、心火亢盛证/100

八、痰蒙心神证/101

九、痰火扰神证/101

十、瘀阻脑络证/101

十一、小肠实热证/101

第二节肺与大肠病辨证/102

一、肺气虚证/102

二、肺阴虚证/102

三、外邪袭肺证/102

四、寒痰阻肺证/103

五、肺热炽盛证/103

六、痰热壅肺证/103

七、大肠湿热证/104

八、肠热腑实证/104

九、肠燥津亏证/104

第三节脾与胃病辨证/105

一、脾气虚证/105

二、脾虚气陷证/105

三、脾不统血证/106

四、脾阳虚证/106

五、寒湿困脾证/107

六、湿热蕴脾证/107

七、胃气虚证/107

八、胃阳虚证/108

九、胃阴虚证/108

十、寒滞胃脘证/108

十一、胃热炽盛证/108

十二、食滞胃脘证/109

十三、胃脘气滞证/109

第四节肝与胆病辨证/110

一、肝郁气滞证/110

二、肝血虚证/110

三、肝阴虚证/110

四、肝火炽盛证/111

五、肝阳上亢证/111

六、肝风内动证/111

七、寒凝肝脉证/113

八、肝胆湿热证/113

九、胆郁痰扰证/113

第五节肾与膀胱病辨证/113

一、肾阴虚证/114

二、肾阳虚证/114

三、肾精不足证/115

四、肾气不固证/115

五、肾虚水泛证/115

六、膀胱湿热证/115

第六节脏腑兼病辨证/116

一、心肾不交证/116

二、心肾阳虚证/116

三、心肺气虚证/116

四、心脾气血虚证/116

五、心肝血虚证/116

六、脾肺气虚证/117

七、肺肾气虚证/117

八、脾肾阳虚证/117

九、肺肾阴虚证/117

十、肝肾阴虚证/117

十一、肝火犯肺证/117

十二、肝郁脾虚证/118

十三、肝胃不和证/118

第九章其他辨证方法/119

第一节六经辨证/119

一、太阳病证/119

二、阳明病证/120

三、少阳病证/121

四、太阴病证/121

五、少阴病证/122

六、厥阴病证/122

第二节卫气营血辨证/123

一、卫分证/123

二、气分证/123

三、营分证/124

四、血分证/124

第三节三焦辨证/125

一、上焦病证/125

二、中焦病证/125

三、下焦病证/126

下篇综合运

第十章诊断临床综合应用/128

第一节综合处理病情资料的方法/128

一、判断病情资料的完整性和系统性/128

二、评价病情资料的准确性和客观性/129

三、分析病情资料的一致性程度/129

四、明确病情资料的主症、次症和兼症/129

五、辨别病情资料的属性/130

第二节辨证的思维法则、思维方法和内容/131

一、辨证的思维法则/131

二、辨证的思维方法及要点/132

三、辨证的基本内容和步骤/134

第三节疾病诊断的方法和内容/135

一、疾病诊断的一般方法和途径/135

二、病名诊断的方法与正确运用/136

三、辨病的诊断学意义/137

四、辨证与辨病相结合/138

第十一章病案书写/140

第一节病案的内容和书写要求/140

一、中医病历书写基本规范/140

二、中医病案书写的重点内容/143

第二节中医病案书写格式/144

一、住院病案格式及书写要求/144

二、门诊病案格式及书写要求/148

三、急诊病案格式及书写要求/148

实习项目/150

实习一观看望诊、舌诊录像及舌象模型/150

实习二舌诊训练与体验/150

实习三问诊方法训练/151

实习四切脉方法训练及常见脉象的体验/151

实习五八纲辨证病案分析与讨论/152

实习六病因辨证病案分析与讨论/153

实习七气血津液辨证病案分析与讨论/153

实习八脏腑辨证病案分析与讨论/154

实习九六经辨证病案分析与讨论/155

实习十卫气营血辨证病案分析与讨论/156

实习十一综合运用诊断知识进行病案分析和讨论/156

实习十二病历书写训练/157

附录一常见症状的鉴别诊断/160

一、发热/160

二、异常出汗/162

三、抽搐/163

四、出血/163

五、咳嗽/164

六、呕吐/164

七、泄泻/165

八、便秘/165

九、小便不利/166

十、疼痛/166

附录二常见相似证候的鉴别诊断/169

一、心血虚证与心气虚证/169

二、痰蒙心神证与痰火扰神证/169

三、血虚生风证与肝血虚证/169

四、肾阴虚证与肝阴虚证/169

五、肝阳上亢证与肝阴虚证/170

六、脾气虚证与脾虚气陷证/170

七、燥邪伤肺证与肺阴虚证/170

八、肾精不足证与肾气不固证/170

九、肾不纳气证与肾气不固证/170

十、心脾气血虚证与心肝血虚证/171

十一、心火亢盛证与心肾不交证/171

十二、肝肾阴虚证与心肾不交证/171

十三、痰热壅肺证与肝火犯肺证/171

十四、肾精不足证与肝肾阴虚证/171

十五、痰火扰神证与胆郁痰扰证/171

十六、肝胆湿热证与胆郁痰扰证/172

十七、大肠湿热证与膀胱湿热证/172

十八、心火亢盛证与膀胱湿热证/172

主要参考书目/173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