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国思想史论(续集)
  • 民国思想史论(续集)
  • 民国思想史论(续集)
  • 民国思想史论(续集)
  • 民国思想史论(续集)
  • 民国思想史论(续集)
  • 民国思想史论(续集)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民国思想史论(续集)

110 九品

仅1件

陕西西安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郑大华 著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09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56

上书时间2022-11-08

鑫鑫古旧书店

十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郑大华 著
  •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0-09
  • 版次 1
  • ISBN 9787509716502
  • 定价 69.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463页
  • 字数 497千字
【内容简介】
我们今天遇到的、讨论的、感到困惑的许多思想文化问题,也是民国时期的人们曾遇到过的、讨论过的、感到困惑过的问题。对民国思想史的研究,能为我们处理和解决这些问题提供有益的借鉴。该书作为《民国思想史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的续集,分五编考察了清末民初的思想演变、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五四思想界的影响、五四时期的文化保守主义派别、九一八事变与思想界的应对以及三十年代的中国思想界,对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思想来源与形成、五四后梁启超的思想属性、学衡派与白璧德新人文主义、九一八事变后中国民族主义的新变化、苏联“一五计划”对30年代中国知识界的影响以及1949年后留在大陆的现代新儒家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全书内容丰富,新意迭出,文笔流畅,思想犀利,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
【作者简介】
郑大华,男,土家族,湖南永顺人,1990年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获历史学博士学位,长期从事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研究工作。主要学术专著有《梁漱溟与胡适:文化保守主义与西化思潮的比较》、《张君肋传》、《民国乡村建设运动》、《梁漱溟与现代新儒学》、《张君劢学术思想评传》、《梁漱溟传》、《晚清思想史》等;译著有《最后一个儒家》、《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等;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百余篇。现为湖南省人民政府“芙蓉学者计划”首批特聘教授,湖南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思想史研究室主任,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近代思想研究中心主任。
【目录】
要进一步加强民国思想史研究(代前言)
第一编清末民初的思想演变
一《走向共和》离历史究竟有多远
(一)清末民初的历史脉络和主线
(二)主要人物的评价问题
(三)《走向共和》离历史究竟有多远
二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思想来源及形成
(一)中国传统民族主义的演变
(二)西方近代民族主义的传入
(三)民族主义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变
(四)清末民初: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
三论“民生主义”的内容及其评价
(一)“民生主义”的内容
(二)“民生主义”的评价
第二编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五四思想界的影响
一民族主义思潮在五四前后的兴起和发展
(一)民族主义思潮兴起和发展的原因
(二)民族主义思潮兴起和发展的表现
(三)民族主义思潮兴起和发展的特点
附录:五四民族主义与三大思潮之互动
二《改造》与五四社会主义之传入
(一)《改造》的宗旨、作者群和读者群
(二)《改造》对各种社会主义之译介
(三)《改造》与五四社会主义之论战
(四)《改造》译介社会主义之主要特点
三也谈五四后梁启超的思想属性
(一)文化取向上的保守主义
(二)政治取向上的自由主义
(三)文化取向与政治取向的疏离及其原因
第三编五四时期的文化保守主义派别
一东方文化派与五四新文化运动
(一)东方文化派的形成及特征
(二)东方文化派与新文化派的文化论争
(三)东方文化派的历史评价
二论甲寅派的保守主义思想
(一)《甲寅周刊》复刊与甲寅派的形成
(二)经济思想:反对工业化,主张“以农立国”
(三)政治思想:反对代议制,提倡业治与科道制
(四)文化思想:反对新文化运动,提倡复兴文言文和传统礼教
(五)时人对甲寅派的评析
三学衡派与白璧德新人文主义
(一)白璧德新人文主义与学衡派的形成
(二)学衡派对白璧德新人文主义的译介
(三)白璧德新人文主义对学衡派的影响
第四编九一八事变与思想界的应对
一理性民族主义:“九一八”后的天津《大公报》
(一)反对“一战”,主张抵抗
(二)反对依赖国联,主张理性外交
(三)反对国共内战,建立抗日“统一战线”
(四)与《东方杂志》和《独立评论》之比较
二中国知识界对国联调处九一八事变的不同反应
(一)对国联调处的不同态度
(二)对国联报告的不同评价
(三)对国联决议的不同期待
(四)反应不同的原因分析
三“九一八”后中国民族主义的新变化
(一)民族主义学理的新构建及其影响
(二)文化民族主义的高涨并走向成熟
(三)自由主义者的民族主义认同
第五编三十年代的中国思想界
一30年代中国知识界的社会主义思潮
(一)社会主义思潮兴起的原因
(二)社会主义思潮兴起的表现
(三)社会主义思潮兴起的特点
二论苏联“一五计划”对30年代中国知识界的影响
(一)对“一五计划”的关注和评论
(二)“苏俄热”的兴起
(三)学习苏联呼声的高涨
附录:30年代初18种刊物发表的有关苏俄文章的篇目及作者
三《益世报》与30年代的宪政运动
(一)宪政运动的前提与原则
(二)对国民党训政理论和体制的批判
(三)对公民的选举权与言论自由权的捍卫
(四)对宪法草案的解读与批判
(五)宪政及其替代品——宪政运动的内在困惑
附录1949年后留在大陆的新儒家与马克思主义之关系
冯友兰:认同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梁漱溟:对马克思主义的“吸取、利用与儒化”
熊十力:对马克思主义的排拒
代后记:“咬定青山不放松”——郑大华教授访谈录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