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症艾灸特效疗法》中医学非常重视预防疾病,“若要身体安,三里常不干”“三里灸不绝,一切灾病息”,唐代《千金要方》里说“凡宦游吴蜀,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疬温疟毒气不能着人”,《针灸大成》里则有灸足三里预防中风的记载。艾灸可温阳补虚,常灸足三里、中脘,可使胃气盛壮,胃为水谷之海,荣卫之所出,五脏六腑,皆受其气,命门是人体真火的所在,常灸可保阳气充足;关元、气海为藏精蓄血的所在,
  • 《对症艾灸特效疗法》中医学非常重视预防疾病,“若要身体安,三里常不干”“三里灸不绝,一切灾病息”,唐代《千金要方》里说“凡宦游吴蜀,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疬温疟毒气不能着人”,《针灸大成》里则有灸足三里预防中风的记载。艾灸可温阳补虚,常灸足三里、中脘,可使胃气盛壮,胃为水谷之海,荣卫之所出,五脏六腑,皆受其气,命门是人体真火的所在,常灸可保阳气充足;关元、气海为藏精蓄血的所在,
  • 《对症艾灸特效疗法》中医学非常重视预防疾病,“若要身体安,三里常不干”“三里灸不绝,一切灾病息”,唐代《千金要方》里说“凡宦游吴蜀,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疬温疟毒气不能着人”,《针灸大成》里则有灸足三里预防中风的记载。艾灸可温阳补虚,常灸足三里、中脘,可使胃气盛壮,胃为水谷之海,荣卫之所出,五脏六腑,皆受其气,命门是人体真火的所在,常灸可保阳气充足;关元、气海为藏精蓄血的所在,
  • 《对症艾灸特效疗法》中医学非常重视预防疾病,“若要身体安,三里常不干”“三里灸不绝,一切灾病息”,唐代《千金要方》里说“凡宦游吴蜀,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疬温疟毒气不能着人”,《针灸大成》里则有灸足三里预防中风的记载。艾灸可温阳补虚,常灸足三里、中脘,可使胃气盛壮,胃为水谷之海,荣卫之所出,五脏六腑,皆受其气,命门是人体真火的所在,常灸可保阳气充足;关元、气海为藏精蓄血的所在,
  • 《对症艾灸特效疗法》中医学非常重视预防疾病,“若要身体安,三里常不干”“三里灸不绝,一切灾病息”,唐代《千金要方》里说“凡宦游吴蜀,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疬温疟毒气不能着人”,《针灸大成》里则有灸足三里预防中风的记载。艾灸可温阳补虚,常灸足三里、中脘,可使胃气盛壮,胃为水谷之海,荣卫之所出,五脏六腑,皆受其气,命门是人体真火的所在,常灸可保阳气充足;关元、气海为藏精蓄血的所在,
  • 《对症艾灸特效疗法》中医学非常重视预防疾病,“若要身体安,三里常不干”“三里灸不绝,一切灾病息”,唐代《千金要方》里说“凡宦游吴蜀,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疬温疟毒气不能着人”,《针灸大成》里则有灸足三里预防中风的记载。艾灸可温阳补虚,常灸足三里、中脘,可使胃气盛壮,胃为水谷之海,荣卫之所出,五脏六腑,皆受其气,命门是人体真火的所在,常灸可保阳气充足;关元、气海为藏精蓄血的所在,
  • 《对症艾灸特效疗法》中医学非常重视预防疾病,“若要身体安,三里常不干”“三里灸不绝,一切灾病息”,唐代《千金要方》里说“凡宦游吴蜀,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疬温疟毒气不能着人”,《针灸大成》里则有灸足三里预防中风的记载。艾灸可温阳补虚,常灸足三里、中脘,可使胃气盛壮,胃为水谷之海,荣卫之所出,五脏六腑,皆受其气,命门是人体真火的所在,常灸可保阳气充足;关元、气海为藏精蓄血的所在,
  • 《对症艾灸特效疗法》中医学非常重视预防疾病,“若要身体安,三里常不干”“三里灸不绝,一切灾病息”,唐代《千金要方》里说“凡宦游吴蜀,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疬温疟毒气不能着人”,《针灸大成》里则有灸足三里预防中风的记载。艾灸可温阳补虚,常灸足三里、中脘,可使胃气盛壮,胃为水谷之海,荣卫之所出,五脏六腑,皆受其气,命门是人体真火的所在,常灸可保阳气充足;关元、气海为藏精蓄血的所在,
  • 《对症艾灸特效疗法》中医学非常重视预防疾病,“若要身体安,三里常不干”“三里灸不绝,一切灾病息”,唐代《千金要方》里说“凡宦游吴蜀,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疬温疟毒气不能着人”,《针灸大成》里则有灸足三里预防中风的记载。艾灸可温阳补虚,常灸足三里、中脘,可使胃气盛壮,胃为水谷之海,荣卫之所出,五脏六腑,皆受其气,命门是人体真火的所在,常灸可保阳气充足;关元、气海为藏精蓄血的所在,
  • 《对症艾灸特效疗法》中医学非常重视预防疾病,“若要身体安,三里常不干”“三里灸不绝,一切灾病息”,唐代《千金要方》里说“凡宦游吴蜀,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疬温疟毒气不能着人”,《针灸大成》里则有灸足三里预防中风的记载。艾灸可温阳补虚,常灸足三里、中脘,可使胃气盛壮,胃为水谷之海,荣卫之所出,五脏六腑,皆受其气,命门是人体真火的所在,常灸可保阳气充足;关元、气海为藏精蓄血的所在,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对症艾灸特效疗法》中医学非常重视预防疾病,“若要身体安,三里常不干”“三里灸不绝,一切灾病息”,唐代《千金要方》里说“凡宦游吴蜀,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疬温疟毒气不能着人”,《针灸大成》里则有灸足三里预防中风的记载。艾灸可温阳补虚,常灸足三里、中脘,可使胃气盛壮,胃为水谷之海,荣卫之所出,五脏六腑,皆受其气,命门是人体真火的所在,常灸可保阳气充足;关元、气海为藏精蓄血的所在,

49 八五品

库存5件

江苏徐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张括纬

出版社福建科学技术

出版时间2014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2-06-23

吉顺斋

九年老店
已实名 进店 收藏店铺
  • 最新上架
真《明代青花压手杯》釉水莹润,发色浓淡适宜,全美品,口径9cm底4cm高5cm
真《明代青花压手杯》釉水莹润,发色浓淡适宜,全美品,口径9cm底4cm高5cm ¥19988.00
真《明代青花缠枝莲压手杯》口径(11cm)底径(4.5cm)高(5cm)有2道小惊釉。不仔细看还真看不出来,釉水肥厚,青花发色深沉。
真《明代青花缠枝莲压手杯》口径(11cm)底径(4.5cm)高(5cm)有2道小惊釉。不仔细看还真看不出来,釉水肥厚,青花发色深沉。 ¥15999.00
1966——1976珍贵邮票《天安门放光芒邮票实寄封7枚一起出》2枚领袖语录,6枚带书信。
1966——1976珍贵邮票《天安门放光芒邮票实寄封7枚一起出》2枚领袖语录,6枚带书信。 ¥2999.00
【第四套人民币】1080年一角20枚通走
【第四套人民币】1080年一角20枚通走 ¥30.00
原装全新品相《世界几十个国家的纸币55枚一齐出》55枚通打。都保真。
原装全新品相《世界几十个国家的纸币55枚一齐出》55枚通打。都保真。 ¥199.00
第四套人民币精品——原装原盒未拆封精品,》和谐中华(中国小钱币珍藏册)》——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套人民币(一分,二分,五分,一角,五角,一元硬币各一枚)(一角,五角,一元各一枚)共9枚原盒一齐出
第四套人民币精品——原装原盒未拆封精品,》和谐中华(中国小钱币珍藏册)》——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套人民币(一分,二分,五分,一角,五角,一元硬币各一枚)(一角,五角,一元各一枚)共9枚原盒一齐出 ¥20.00
原盒全新未拆封纪念币,收藏佳品《和字书法楷书纪念币——面值5元》“和”字书法——纪念币是中国人民银行为纪念中国汉字“和”的文化内涵和书法文化,纪念币与流通人民币职能相同,与同面额人民币等值流通。“以和为贵”“和谐统一”防伪收藏证书0036892黄色铜合金,直径30MM
原盒全新未拆封纪念币,收藏佳品《和字书法楷书纪念币——面值5元》“和”字书法——纪念币是中国人民银行为纪念中国汉字“和”的文化内涵和书法文化,纪念币与流通人民币职能相同,与同面额人民币等值流通。“以和为贵”“和谐统一”防伪收藏证书0036892黄色铜合金,直径30MM ¥19.00
原盒全新未拆封纪念币,收藏佳品《和字书法楷书纪念币——面值5元》“和”字书法——楷书普通纪念币是中国人民银行为纪念中国汉字“和”的文化内涵和书法文化,于2017年12月13日发行的一枚普通纪念币。该普通纪念币与流通人民币职能相同,与同面额人民币等值流通。“以和为贵”“和谐统一”防伪收藏证书,黄色铜合金8克
原盒全新未拆封纪念币,收藏佳品《和字书法楷书纪念币——面值5元》“和”字书法——楷书普通纪念币是中国人民银行为纪念中国汉字“和”的文化内涵和书法文化,于2017年12月13日发行的一枚普通纪念币。该普通纪念币与流通人民币职能相同,与同面额人民币等值流通。“以和为贵”“和谐统一”防伪收藏证书,黄色铜合金8克 ¥28.00
【中国紫砂】最小的段泥紫砂花盆一个
【中国紫砂】最小的段泥紫砂花盆一个 ¥30.00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五品
商品描述
艾灸的历史
编辑
播报
1、“灸”字,在现存文献中,以《庄子》最早提及。如《庄子·盗跖篇》载孔子劝说柳下跖,碰了个大钉子,事后对柳下季说,“丘所谓无病而自灸也”。但“灸”的本字是“久”字。如1975年于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奉墓竹简(法律文书)《封诊式·贼死》中载,“男子丁壮,析(皙)色,长七尺一寸,发长二尺,其腹有久故瘢二所”,此“久”即“灸”之本义,训为灸灼。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阴阳十一脉灸经》(以下简称《阴阳》),《足臂十一脉灸经》(以下简称《足臂》)、《脉法》、《武威汉摹医简》中均作“久”字。“久”以后演变为“灸”字。汉代许慎《说文解字》曰:“灸,灼也,从火”。 从甲骨文字形的研究考证,现代胡厚宣认为,“我释床,亦即庥字……字当象一人卧病床上,从木象以火艾灸病之形”。灸法已在殷代出现。康殷认为在商周初期灸法、熨法已普遍流行。
2、灸法的运用当起源于人类掌握用火之后 在170万年前,云南元谋人就已开始用火。陕西蓝田人在100万年前就有用火的痕迹,北京周口店人在50万年前已经掌握了用火的方法,并已能保存火种。 《庄子·外物》载:“木与木相摩则燃”,《绎史·大古第一》载:“燧人钻木取火,炮生为熟,教人熟食”。人们在百万年的加工石器的过程中随时都会出现摩擦生火的事例,从钻木、刮木等生产实践所引起的燃烧中,逐渐获得了有益的启示,终于发明了人工取火的方法。此种简便的方法,直到解放前我国有些少数民族地区仍在使用着,如佤族用木棒上卜交互摩擦取火,苦聪人锯竹取火,黎族钻木取火等。 火的发现和使用跟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火的掌握既可使人类躲避猛兽的侵袭,可以熟食,又可抵御严寒酷冬的恶劣气候,还可将树木等用火燃着后灸于患处,祛除寒邪,解除痛苦。
3、灸的材料的发展,在实践过程中,对灸火的材料亦有所选择,至《黄帝虾蟆经》已载有松、柏、竹、橘、榆、帜、桑、枣等八木不宜作为灸火之说,因为其对人体有所伤害,所以逐渐被淘汰,但桑树灸在后世亦有用之者。槐木火灸,病疮易瘥,但艾叶熏灸则疗效最著,故以后才逐渐多用艾叶来代替其它灸疗。 灸法的运用当起源于人类掌握用火之后,时间亦在石器时代。
4、灸的适应症 灸疗,起初主要是用于治疗寒症的。 如《素问·异法方宜论》曰:“北方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唐代王冰注:“火艾烧的,谓之灸焫”,用这种烧灼疗法治疗“藏寒生满病”是颇有疗效的,以后逐渐发展为治疗全身不同性质的多种疾病。 《左传》成公十年(公元前581年)载,晋景公病,延秦国太医令医缓来诊,医缓说,“疾不可为也。病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治焉”。“攻”即是灸法,“达”即是刺法。
5、艾灸疗法起源于—艾灸疗法的下限也不会晚于西周,在春秋战国时代已颇为流行 春秋时代的《诗经·采葛》载:“彼采艾兮”,西汉毛亨和毛茛传释:“艾所以疗疾”。从远古时代实际临床运用早于文字记载的特点来看,艾灸疗法的下限也不会晚于西周。宋代沈括《梦溪笔谈》卷18载西戎的卜法:“以艾灼羊髀骨,视其兆,谓之死跋焦”。以此印证,我国殷商以前的甲骨卜法,也可以用艾作燃料。 《孟子·离娄篇》载:“今之欲王音,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可见艾灸疗法在春秋战国时代已颇为流行,因此,用艾灸治病的起源也当在西周之前。
6、艾灸历史源远流长,纵观艾灸的发展,可分为两个里程,第一个是传统艾灸,第二个是现代艾灸,不论是传统艾灸还是现代艾灸都有各自的特点、优势和不足之处。传统艾灸有效,但有烟,有火(不安全),操作不方便(需要专业人士);现代艾灸,虽无传统艾灸之弊病,但疗法单一,有时好转反应太强烈,使有些客人难以承受,这正是其单一疗法的局限性所造成。
艾灸的分类
编辑
播报
1、直接灸
古代的艾炷灸法多为直接灸,直接灸又叫着肤灸、明灸,是将艾炷直接放置穴位皮肤上来施灸的一种方法。直接灸因施灸目的和对皮肤刺激程度的不同,又分为无瘢痕灸、发泡灸和瘢痕灸三种。
(1)无瘢痕灸:施灸以温熨为度,不致起泡,不遗留瘢痕。多用小艾炷。临床适用于虚寒病的轻症。(对昏厥、小儿及感觉麻痹的患者应小心,防止发泡或灼伤皮肤。)
(2)发泡灸
临床上发泡灸多用小艾炷,对皮肤的灼烫程度较轻。
当病人感到皮肤发烫后再继续灸3-5秒钟,此时施灸部位皮肤可出现黄斑,且有汗出,隔1-2小时后就会发泡。发泡灸适用于一般慢性虚寒性疾病,如哮喘、眩晕、慢性腹泻、皮肤疣等。(施术者要控制艾灸的时间。)
(3)瘢痕灸
瘢痕灸又称化脓灸。用黄豆或枣核大小的艾炷,直接置于穴位上施灸,局部组织经烫伤后化脓、结痂,痂脱落后留有永久性的瘢痕,故名瘢痕灸。此灸法适用于哮喘、肺痨、癫痫、溃疡病、慢性胃肠病、瘰疬和发育障碍等症,对高血压病患者,有预防中风的作用。常人施此灸法,能改善体质,增强机体抵抗力,起到防病健身的作用。(施术者要征得患者同意。)
2、间接灸
间接灸又称隔物灸、间隔灸,是利用其他物品将艾炷与皮肤隔开施灸的一种方法。间接灸法可避免灸伤皮肤而致化脓,且火力温和,患者易于接受,临床上较直接灸更为常用。间接灸法种类繁多,广泛应用于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等各科疾病。间接灸法包括: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附子灸等。
(1)隔姜灸:利用姜片做隔物而施灸。生姜辛温无毒,生发宣散,调和营卫,祛寒发表,通经活络的功效。适用于一切虚寒病症,尤其对呕吐、腹痛、泄泻、风寒湿痹等症,疗效可靠。(施术者应常掀起姜片查看,防止因患者感觉迟钝而造成起泡)
(2)隔蒜灸:利用蒜做间隔物而施灸的一种灸法。大蒜辛温喜散,有消肿化结,拔毒止痛之功。临床上适用于治疗痈、疽、未溃疮疖、无名肿毒、肺痨、腹中积块、蛇蝎毒虫所伤等症。
(3)隔盐灸:隔盐灸是用盐作隔垫物而施灸的一种方法。此法只用于脐窝,他处禁用,故又称神阙灸。食盐咸寒,入胃、肾、大小肠经,有涌吐、清火、凉血、解毒之功。此法有回阳、救逆、固脱之用,适用于急性腹痛、吐泻、痢疾、四肢厥冷、淋病、脱证。
(4)隔附子灸:是用附子作间隔物施灸的一种方法。附子辛热有毒,可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附子与艾火并用,适宜治疗各种阳虚病症。
3、艾条灸
艾条灸又称艾卷灸,是将艾条点燃后在施灸部位(穴位)进行熏灸的方法。艾条灸分为手持灸和艾灸器灸两种方法。手持灸又分为温和灸、回旋灸和雀啄灸三种。
(1)温和灸:施灸者左手中、食二指放于被灸穴位两侧,以感知患者皮肤受热程度;此法温通经脉、散寒祛邪,多用于灸治慢性病,临床运用最为广泛。
(2)回旋灸:将点燃的艾条,旋于施灸部位上,距离皮肤3cm,平行往复左右移动或反复旋转,使皮肤有温热感而不至于灼痛;一般可灸20-30分钟;适用于风湿痹证、神经性麻痹及广泛性皮肤病等。
(3)雀啄灸:艾条燃着的一端对准穴位,上下移动,鸟雀啄米样施灸,一般可灸5分钟左右。多用于灸治急性病、昏厥急救、儿童疾患等;此法热力较强,注意避免烫伤皮肤。
4、艾灸盒的使用方法,施灸时,把温艾灸盒安放于平坦的应灸部位,将点燃的艾卷对准穴位置于铁纱上,盖上盒盖。艾盒盖打开的大小程度可根据温度调节。每次施灸时间在15-30分钟。可以一次灸附近的多穴,在针刺穴,再次施灸。适用于常见病症:痛经、腰痛、腹泻等病症。
艾灸的作用
编辑
播报
1、温经散寒,促进人体气血的运行
正常的生命活动依赖气血的作用,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血在经脉中流动,完全靠“气”的推送,因此气行血才能畅。可是,很多原因都可能影响气血的运行,例如“寒则气收,热则气疾”,说明寒热对气血运行有影响。气寒血涩,血液运行缓慢容易凝结而生病,对此就可采用艾灸的方法,温经散寒,保持血液运行正常。《灵枢·刺节真邪》说,“脉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调,弗能取之”,火调就是艾灸。因此,艾灸法用于血寒运行不畅,留滞凝涩引起的痹证、腹泻等疾病十分有效。
2、行气通络,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
人体各部分都分布着经络,经络内联脏腑,外布体表肌肉,是联接内外,调节肌体正常运行的关键。因为“六淫”的侵袭,人体局部容易气血凝滞,经络受阻,出现肿胀疼痛等症状或一系列功能障碍。艾灸相应的穴位,就可起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平衡功能的作用,起到增强人体抗病的作用。
3、扶阳固脱,挽救垂危
阳气是人体健康的根本,人的寿命也跟阳气是否健旺有关。阳病则阴盛,阴盛则为寒、为厥,甚至元气虚陷,脉微欲脱,这时就可用艾灸法救治。宋代的《针灸资生经》里说:“凡溺死,一宿尚可救,解死人衣,灸脐中即活。”《伤寒论》指出,“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下利,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无脉者,灸之”,可见出现呕吐、手足厥冷、脉弱等阳气虚脱的危重病患,用大艾炷灸关元、神阙等穴可扶阳固脱,回阳救逆,挽救垂危。艾叶有纯阳的性质,再加上火本属阳,两阳相得,往往可起到最好的作用。中风脱症、急性腹痛吐泻、痢疾等急症都可用艾灸法治疗。
4、升阳举陷,恢复机体的正常功能
阳气虚弱不固可致上虚下实,气虚下陷,出现脱肛、阴挺、崩漏、久泄久痢、滑胎等症,《灵枢·经脉》说“陷下则灸之”,因此气虚下陷,脏器下垂等症可用艾灸疗法。脾胃学说创始人李东垣认为“陷下者,皮毛不任风寒”“天地间无他,惟阴阳二者而已,阳在外在上,阴在内在下,今言下陷者,阳气陷入阴气之中,是阴反居其上而复其阳,脉证俱见在外者,则灸之”。因此,艾灸不仅可以益气温阳,升阳举陷,安胎固经,还可治疗卫阳不固、腠理疏松等症,如脱肛、阴挺、久泄等病。
5、拔毒泄热,调节机体功能
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艾灸主要治疗寒证,不少医家都提出热证禁灸,但也有一些医家赞同热证用艾灸,如《黄帝内经》里提到用艾灸治疗痈疽,唐代《千金要方》里指出艾灸法有宣泄脏腑实热的作用,如“小肠热满,灸阴都,随年壮”“消渴,口干不可忍者,灸小肠俞百壮,横三间寸灸之”等。《医学入门》阐明热证用灸的机制是“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火就燥之义也”。因此,艾灸法只要使用得当,既能散寒,又能清热,对机体有双向调节的作用。
6、防病保健,防病于未然
中医学一直非常重视预防疾病,提出了“防病于未然”“治未病”等思想,艾灸在治疗疾病之外,就有预防疾病和保健养生的作用,是传统的防病保健方法之一。民间俗话说“若要身体安,三里常不干”“三里灸不绝,一切灾病息”,意思是艾灸足三里穴可起到健身的作用。唐代《千金要方》里说“凡宦游吴蜀,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疬温疟毒气不能着人”,可见艾灸能预防传染病。《针灸大成》里则有灸足三里预防中风的记载。艾灸可温阳补虚,常灸足三里、中脘,可使胃气盛壮,胃为水谷之海,荣卫之所出,五脏六腑,皆受其气,胃气常盛,则气血充盈,人体就健康;命门是人体真火的所在,为人之根本,常灸可保阳气充足;关元、气海为藏精蓄血的所在,艾灸可使精血充足,从而提升人体的免疫力,达到防病保健的作用。
艾灸的作用机理
编辑
播报
灸法是有着上千年历史的中医外治法,其疗效已经被历朝历代无数医家临床实践所证实。随着艾灸疗法临床范围的不断扩大,对其治病机理的探究也在进一步深入。国际上对艾灸机理尚无定论,国内研究人员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以经络系统为基础,结合现代实验研究,
认为灸法作用机理与下面五个方面有关。
1、局部刺激作用
艾灸对人体局部的温热刺激,能增强局部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皮肤组织的代谢能力也会得到加强,炎症、粘连、渗出物、血肿等病理产物同时能得到很好的消散。局部温热刺激还可以引起大脑皮质抑制性物质的扩散,降低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从而达到镇静、止痛的作用,而且没有任何的毒副作用。温热还能促进药物的吸收,将艾绒本身的药效、艾条中其他添加药材以及间隔物的药效充分发挥出来。另一方面,艾灸还具有近红外辐射作用。艾灸的近红外辐射为机体的活动提供了必要的能量,而且艾灸所发出的近红外光所提供的能量可以被人体所调控。在灸疗过程中,近红外线辐射具有很强的穿透力,能使能量通过经络传导至远端直至病所,还能通过刺激穴位激起人体自身的机体免疫力,使人体自身正常的生理机能得到恢复。
2、经络调节作用
经络学说是灸疗的基础理论,对穴位的刺激作用最终会通过人体经络系统对人体五脏六腑、
四肢百骸起到调节作用,使人的整体机能保持良好运转。
(1)首先,经络腧穴对药物具有外敏性。所谓外敏性,是指在灸疗时选择腧穴比选择一般体表点作为艾灸部位效果更好。如果施灸点偏离了穴位,就不能出现感传现象,治疗保健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2)其次,经络腧穴对药物的作用还具有放大性。经络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体表循行路线,而是一个多层次、多功能、多形态的调控系统,向内联络着人体的五脏六腑,向外联系着皮肤体表。在穴位上施灸的时候,通过经络系统会影响其他层次的生理功能,形成多层次的循环感应,各层次之间相互激发、相互协同、作用叠加,导致了生理的放大效应。在临床上,一些相同的疾病,若是服药需要好几帖中药才能见效,而选用相应的穴位施灸往往是一次奏效。
(3)最后,经络腧穴还具有储存药性的作用。比如在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和哮喘的时候,我们往往采用冬病夏治的办法,即在夏日三伏天每天灸疗一次,每次数小时。若是以一般分析来看,这种方法时间比较短、用药量也非常小,力度是远远不够的,但它却能取得很好的疗效,这是因为腧穴具有储药性—药物的理化作用能长时间留存在腧穴或者缓慢释放到全身,从而发挥出整体调节和保健疗疾的作用。
3、免疫功能调节作用
人体免疫力就是人体对病原体或毒素所具备的抵抗力,也就是西医所说的白细胞制造抗体增强免疫机能以吞噬外来细菌,从而产生防卫功能的作用。艾灸恰好有增强人体免疫力的功能,灸疗的许多治疗作用都是通过调节人体免疫功能来实现的,这种作用具有双向调节的特性,如果太低则可以使其升高,太高则又可以让其降低。在运用艾灸治疗已患疾病者的过程中,这种调节的作用会表现得很明显。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一种常见的致病细菌,人和动物身体上都很容易携带,它们会在健康人的鼻子、喉咙和手等部位生长,如果有伤口,伤口处也容易大量滋生。如果金黄色葡萄球菌数量增多,可能产生毒素危害人体的健康,艾灸则可增加白细胞的数量及平均迁徙速度,增强白细胞进攻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能力。灸疗还可通过增强外周循环促进免疫细胞的再循环及向淋巴组织内移动,对局部免疫应答的诱导具有增强作用,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人体的衰老过程与免疫功能密切相关,有研究显示,中老年人经隔药饼灸疗后,衰老积分明显下降,各种临床症状均得到改善,细胞的免疫功能也得到了增强。这是因为艾灸能纠正异常免疫状态,延缓垂体一胸腺轴的老化,从而起到抗衰老的作用。
4、药理作用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