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堂转型 签名本
  • 课堂转型 签名本
  • 课堂转型 签名本
  • 课堂转型 签名本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课堂转型 签名本

85 九品

仅1件

安徽亳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钟启泉 著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12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0060

上书时间2020-05-27

求友书店

九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钟启泉 著
  •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7-12
  • 版次 1
  • ISBN 9787567570740
  • 定价 32.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220页
  • 字数 204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内容简介】
《课堂转型》包括四个部分: 

第1编 课堂转型的理论与实践,探讨课堂转型的国际经验、本土实践和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型能力观的框架和对“核心素养”的界定。 

第2编 学科素养与能动学习,从学科教学出发考察“学科素养”,特别探讨了“学科素养”与“核心素养”的关系与区别,并在此基础上讨论教学范式的分野与转换,进而提出了“能动学习”的概念与“学业评价”的思考。 

第3编 课例研究与教学创造,提出通过课程编制、教学组织与单元设计,使核心素养落实到课程与教学中去,从而打造多生对话的课堂世界,促成教师基于草根改革的专业成长。 

附录 教学的方法论研究及其课题,系统梳理了十二个与教学有关的热点话题,涉及认知模式、教学范式、单元设计、学科教学、评价等方面,是对正文内容的极大补充。
【作者简介】
钟启泉,当代教育名家,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名誉所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学部委员(兼教育学与心理学学部召集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教师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学科评议组成员,上海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全球教育展望》杂志主编。著有《读懂课堂》、《教育的挑战》、《课程的逻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班级经营》(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上海教育出版社),《现代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台湾高等教育出版社),《现代教学论发展》(教育科学出版社)等。
【目录】
引 言 

课堂转型:学校改革的核心 

第1编 课堂转型的理论与实践 

第1章 课堂转型的国际经验 

一、核心素养与课堂转型 

二、新型能力观的框架 

三、翻转课堂:国际课堂转型的实践 

第2章 课堂转型的本土实践 

一、我国“核心素养”界定与实施的进展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转型实践:若干案例 

第3章 最近发展区:课堂转型的理论基础 

一、“最近发展区”的界定与新型学习观 

二、最近发展区:教学论意涵的再认识 

三、草根改革:从课堂出发的变革 

第2编 学科素养与能动学习 

第4章 学科教学的发展及其课题——把握“学科素养”的一个视角/ 

一、学科教学与“能力·素养”的历史发展 

二、现代学科教学的诉求与特质 

三、学科群:把握“学科素养”的一个视角 

第5章 教学方法:概念的诠释 

一、教学方法的概念特征 

二、教学方法研究的基本范畴 

三、教学方法研究的现代走向 

第6章 两种教学范式的分野 

一、行为主义与认知主义教学观的分野 

二、教师主导型与学习者中心型教学体制的分野 

第7章 能动学习:教学范式的转换 

一、从“被动学习”走向“能动学习” 

二、能动学习教学实践的要件 

三、教师的叙事研究能力与教师文化 

第8章 认知模型与读写教学 

一、从阅读模型看阅读教学 

二、从作文模型看作文教学 

第9章 学业评价:省思与改革――以日本高中理科的“学习评价”改革为例 

一、“学业评价”即“学力评价” 

二、理科教学的评价视点与可视化策略 

三、学习评价的建构主义特征及其推展 

第3编 课例研究与教学创造 

第10章 课程编制与教学组织 

一、课程编制与单元设计 

二、若干教学组织的形态 

三、“慕课”的诱惑 

第11章 课堂教学的特质与设计 

一、从“教学能力”说起 

二、理想的课堂教学的特质 

三、两种课堂教学设计:定型化与情境化 

四、走向“情境化设计”的关键步骤 

第12章 打造多声对话的课堂世界 

一、课堂的意涵 

二、作为沟通的课堂教学 

三、走向协同式教学 

四、多声对话的课堂准则 

第13章 课例研究:教师学习的范式 

一、基于草根改革的专业成长 

二、课例研究:一种参与型研修 

三、教学点评的转型 

四、从“评价”转向“反思” 

结语 

为了探究的课堂 

附录 

教学的方法论研究及其课题原出处一览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