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年前名家书法】张双锡参加海峡杯中华书法大赛作品
  • 【30年前名家书法】张双锡参加海峡杯中华书法大赛作品
  • 【30年前名家书法】张双锡参加海峡杯中华书法大赛作品
  • 【30年前名家书法】张双锡参加海峡杯中华书法大赛作品
  • 【30年前名家书法】张双锡参加海峡杯中华书法大赛作品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30年前名家书法】张双锡参加海峡杯中华书法大赛作品

2000 九五品

仅1件

福建泉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题名对联

年代改革开放 (1977-1989)

类别水墨(黑白)

材质纸本

装裱形式软片

尺寸24 × 142 cm

款识钤印有,见图

上书时间2017-11-07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五品
商品描述
张双锡,字天纯,号青石,是湖南长沙人。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南省书法家协会理事、长沙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他从儿时开始,数十年痴迷于书法,尤钟爱篆书和隶书。不止于此,先生在刻印、画画方面亦有较高的造诣。张双锡曾五次到加拿大举办书画联展。作品入选《全国第二届书法篆刻展》、《全国第四届书法篆刻展》、《全国首届篆刻艺术展》、《千禧年全国篆刻作品邀请展》以及省市各类艺术展。作品被国内各博物馆、纪念馆及海外机构收藏。多篇论文发表于各类报刊杂志。

唐代韩愈《石鼓歌》中有这样一句话“才薄将奈石鼓何”,窃以为没有大才气是很难在篆书这个古文字书体中有所成就的。因为篆书没有其他书体的体势飞动,也没有其他书体线条的变化多端,篆书表现的是一种体势端庄、雍容和对称等相关的装饰意趣,在这么狭窄的空间内“跳舞”,其难度可想而知。纵观数千年文字和书法发展历史,能够以篆书名世的书法家寥若晨星。尤其是在这么快节奏、张扬个性的时代,能够安静地在篆书领域默默耕作的人,没有超脱的心性是做不好的。
而书法家张双锡先生却坚守住了这一份超脱。“灵魂平静而明亮,宛若清晨的群山”,这是我们在张双锡先生的静园和他交谈时,先生给我们的感受。静园是张双锡于长沙的书斋,这里毗邻长沙闹市,却独有一份安静和气质,闲坐园中,闻鸟语花香,看云卷云舒,自有一番诗情雅趣。而独居静园的张双锡先生,亦似和静园合为一体,他如一丛默默生长在闹市某个窗前的兰草,悄无声息地守着那一片泥土中的安然与静默;他又是一位孤独地漫步在茫茫宇宙间的行者,渴望着诗意的栖居。先生的一幅幅书法作品,亦如同其园,其人,给人宁静超脱之感。
张双锡先生是湖南长沙人。先生从小并没接受过专业的书法培训,但他幼年时即表现出过人的艺术天赋,小学和中学时先生的书法就经常被老师和学生所称颂。1980年,没上过大学的张双锡先生顶替父亲的职位,到贵州省博物馆从事文物鉴定工作。就是这份工作,让张双锡有了展示自己书法艺术、接近书画大家的机会。也 就是在贵州省博物馆,张双锡结识了他后来的书法老师——陈恒安。陈恒安先生是蒋介石的十六位秘书之一,他当时是博物馆的名誉馆长,又是省文史馆的副馆长,在人们眼中,他是“非常了不得的人物”,是“民国十大名词人之一”。张双锡近水楼台先得月,得以拜师学艺于陈恒安先生门下,潜心学习书法,从此书法日益长进。
其实,在跟随陈恒安先生学习之前,张双锡就曾奔走于楚湘书坛前辈黎泽泰、袁公亮、黄铁安、梁凤等老先生处,并从师黄铁安先生学习篆刻,后又转师谢梅奴先生门下。与名家的广泛接触以及多年交往,使张双锡增长了不少见识,眼界大开,在潜移默化中更是养成了严谨的治学作风, 而这也为他日后的从艺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陈恒安先生的得意门生之一,张双锡的篆书得其师形字神韵,但亦有自身特色。观张双锡的篆书,所作章法考究,结体精当,朴厚沉雄,体现出高古、雄浑、沉静之美。甲骨文的清挺遒劲,金文的苍劲沉雄,石鼓文的静穆雍容,小篆的典雅,秦诏版的散淡,张双锡先生都能兼收并蓄、融会贯通,撮其机要,取其精华,皆囊括于其篆书体系中。如他的篆书作品《春日》,结字均匀、章法端庄,静穆中带雄浑,典雅中不失古朴,其用线条拙墨融合生化的俊雅、厚重、沉雄之美来显示印证先生积岁为功、精研启化的艺术材质,其中“水”字如一条河一般柔软蜿蜒,和全篇的古朴沉雄风格交融,更有刚柔相济之美。
自古擅篆书者亦擅隶书,善篆书者作隶书,其书多了篆书的厚重之气,往往格调上高于专门的隶书家。张双锡先生的隶书是从汉碑中来的,结体紧密,貌丰骨劲,长期浸淫汉碑的实践使其获益甚多,能以篆意写隶,加之因工作之故,先生接触了大量的帛书、汉简等文物真迹,将自己的汉碑隶书的基础与简、帛书法熔铸一体,其风格自然独树一帜。
篆书作为诸书体之母,历来在书体中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然而篆书对书者的要求亦高。研习篆书若无学习其他书体的功力,自身又缺乏艺术联想力和想象力,则很难用今天的笔墨纸张再现昔日篆书的风采。也正因此,横观现今书坛,擅长“行楷魏草”一类的书家占多。张双锡先生深知提高自身修养的重要性。作为中国文博部门最早培训的古文物书画鉴定的研修生之一,多年的文物鉴定工作使他对篆书的笔划和书写熟稔于心,除此之外,先生遍访名师,虔心好学,勤学苦练,“艺术关着门是搞不好的,一定要跟别人多交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要多跑,多去感受。”先生这么说道。渊博的知识也是先生写好篆隶的重要因素。先生闲时常以作诗联为趣,交谈时更是典章故事、经籍引据信手拈来,文词亦华美流畅,文言、通俗运用自如。提高了自身修养之后,坚守和悟性就显得特别重要了。在这个浮躁的社会,先生能不安问书坛现象,不浮躁于书坛天花乱坠的形式创新,而是坚持着书法的硬实力,痴迷于对篆书的学习,低调乃至安静地在篆书领域中默默耕耘,不断地挖掘着篆书的精华。我想他对书法或有着更深的理解,或说是境界更高;或说他是一个有着更高书法理想的书家,更是一个对书法负责的书家。
先生多才艺,不仅长于书法,还精于篆刻。张双锡的篆刻师承黄铁安和谢梅奴先生,融合了汉印的格局,同时亦深受吴昌硕、齐白石等篆刻家的影响,其笔法和章法融会贯通,高古、朴素、雄浑。从这方面来,其篆刻和其书法所体现出的风格达到了和谐的统一。先生的印章常有数十字甚至百余字的边款,介绍雕刻印章时的一些情感和联想,甚是特别。2008年,先生联合师弟李杲伟一起,收集恩师谢梅奴的印章,结集出版了《梅奴刻印》。近期,先生还准备出一本“怀旧印集”,“所谓怀旧印集,是跟我打过交道的老先生的一些故事,或者是他们的一些名言好句,我会把它们刻下来,在每一个印章旁边都会写一个故事,将印章的来龙去脉写清楚。”先生满怀感情地向我们介绍着他的“怀旧印集”。
古人常言“书画同源”,书法和绘画在笔墨的运用上具有共同的规律性,这也不难解释很多书法家同时也是成功的书画家。而张双锡先生显然能将书和画很好地融会贯通。他曾说自己选择篆隶的理由是:“感觉就像在画画一样。”而喜欢画画则因为“画画的趣味性很大”。1985年,张双锡先生进入北京工艺美术学院(现在的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进修,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先生习画画学写字,忙得不亦乐乎。也就是从那时开始,先生对画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先生的画作,淡雅清新,构图简洁,用笔干净,有着一种清静自然的意境,具有浓厚的中国文化底蕴和人文气息。赏先生的画,如一股清新之气吹过耳畔,在带给人视觉美的享受的同时亦能给人心灵上的宁静,实为佳品。
“书为心画,字如其人”,无论是先生淡泊超脱的心境,随性的表达还是沉静朴厚的书风,亦或是他淡雅清新的画风,都让我们看到了一位用灵魂写意的书画家。先生是一位懂得生活的人,他信奉“生活来源于生活,艺术来源于生活”。闲时他会坐在静园中品茗,他会不时地望着对面那堵墙,那墙上的爬山虎现在已经慢慢枯萎,他在想着几个月前它们青翠的模样,那样一堵绿墙,让他感觉置身山谷,清幽宁静。有朋客远来,先生必好酒好茶相待,豪情畅饮,高谈阔论,甚是洒脱。翰墨文章之余,先生也常约三五好友到音乐茶座去高歌数曲,也会走南闯北四处游历只为寻求心中灵感。
欣赏先生的书画篆刻作品,其中感染力是身心的独特享受。古典诗情,淡泊情怀,于挥洒泼墨中尽展,个人魅力更是展露无疑,智者的风范、行者的洒脱兼从中可见。而我们,作为观者,只有坐在静园中,品着龙井,静静陶醉其中,在这里,生活才是人生的真谛,一切话语皆是多余。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