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物我合一:传统琢玉工艺审美研究
图书条目标准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物我合一:传统琢玉工艺审美研究

76.8 6.4折 120 全新

库存5件

山西晋城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姜坤鹏 著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12

版次1

装帧精装

货号Z

上书时间2024-03-19

晋书苑

九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姜坤鹏 著
  • 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21-12
  • 版次 1
  • ISBN 9787501070251
  • 定价 120.00元
  • 装帧 精装
  • 开本 16开
  • 页数 200页
【内容简介】
本书分六个章节展开论述:第一章是“以美石为玉:传统认知中的识玉”。中国古人在生产劳动,尤其是石器加工的过程中,把玉从石中分化出来,广泛用于礼器和饰品。琢玉工艺材料是不断变化的,只要具备石之美者的标准,并纳入琢玉工艺的材料都可以称之为玉。第二章是“由物及人:历史维度中的用玉”,从玉器发展历史及不同时期人们用玉的价值取向,分析中国人在传统审美观念影响下对玉的品鉴,进而得出传统审美维度中的玉识;第三章是“体物得神:空间维度中的赏玉”。中国人通过形、色、质、意等角度来识玉。玉石形态各异,观赏者在玉上感受自然生动、意趣盎然的形态;第四章是“匠心独运:构思过程的审料与治玉”,论述在构思过程中琢玉艺人对材料的把握,分别从材美至上、循形借势和留神破形等角度进行分析;第五章“因材施艺:加工过程的用料与攻玉”,论述琢玉艺人在加工过程中对材料的把握,分析顺应材料量、体、形的加工用料和依照材料性能的工艺技术;第六章是“以已度物:传统琢玉工艺中的材料观”,归纳概括出贯穿琢玉工艺中的审美观念,分别从由物见人、材为艺尊、惜料尽用三个角度论述。
【作者简介】
姜坤鹏,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博士,山东艺术学院副教授、高级工艺美术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2016年以来,先后主持1个省部级创新团队和4项省部级教学与科研项目,在《民族艺术》《美术》《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2部。学术成果获得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三等奖,庆祝中国**********社会组织百项优秀成果优秀奖,中国工艺美术学会论文评选一等奖、二等奖等多项科研奖励。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以美石为玉:传统认知中的识玉
  第一节  玉石分化肇始及原因
  第二节  中国传统审美认识中的玉种类
  第三节  关于玉器、琢玉、玉雕的辨析
第二章  由物及人:历史维度中的用玉
  第一节  实用与审美交织
  第二节  从物质材料到表征符号的提升
  第三节  ┄从神秘到世俗
第三章  体物得神:空间维度中的赏玉
  第一节  生机之形应物之象
  第二节  纯正之色以物类比
  第三节  温润之质 细腻坚韧第四节体物得神意蕴无穷
第四章  匠心独运:构思过程的审料与治玉
  第一节  以材为美
  第二节  循势立意
  第三节  留神破形
第五章  因材施艺:加工过程的用料与攻玉
  第一节  顺应材料形态的用料方法
  第二节  契合材料性质的工艺技巧
  第三节  玉器的加工流程
第六章  以己度物:传统琢玉工艺中的材料观
  第一节  由物见人
  第二节  材为艺尊
  第三节  尽用以惜
参考文献
附录
  手工艺品的时间美学
  当代琢玉艺术创作及评价导向探讨
  玉石分化的人文因素
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