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园诗话/崇文国学普及文库
¥
18.26
5.1折
¥
35.8
全新
仅1件
作者[清]袁枚 著;雷芳 译
出版社崇文书局
出版时间2020-06
装帧其他
货号Z
上书时间2024-07-21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清]袁枚 著;雷芳 译
-
出版社
崇文书局
-
出版时间
2020-06
-
版次
1
-
ISBN
9787540357252
-
定价
35.80元
-
装帧
其他
-
开本
32开
-
页数
240页
- 【内容简介】
-
《随园诗话》是清代文学理论著作,袁枚著。袁枚(1716-1797),字子才,号简斋,一号存斋,世称随园先生,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老人,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1739)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1742)外放,历官溧水、江浦、沭阳、江宁等地知县。乾隆十三年(1748),年33岁即辞官,卜居于江宁小仓山之随园,除乾隆十七年(1752)曾官陕西一年外,不再出仕,以诗文名于世。他交游甚广,为当时诗坛所宗仰者近50年。著述甚丰,有《小仓山房诗文集》80余卷,诗话、尺牍、说部共30余种,影响很大。随园,在江宁(今江苏南京)小仓山,是袁枚辞官后所筑别墅名。袁枚的诗话即撰写于此,故名《随园诗话》。
在袁枚之前,清初负盛名的诗人是王士祯,以“神韵”作为论诗、选诗和创作的高境界。与袁枚同时而稍前的另一位著名诗人是沈德潜,他提出“温柔敦厚”的主张,讲诗格、诗体,重比兴、蕴蓄,提倡论法、学古。袁枚的诗论基于这两人,并持不同见解。他对于“神韵”说不一定持相反的态度,而是把它纳入自己的理论系统之中,认为“神韵”不过是诗中的一格,作诗不必首首如此,也不可不知道这种境界。但对于“温柔敦厚”的说法,尤其是格调的说法却针锋相对。
他论诗力倡性灵说,《随园诗话》集中体现了这一主张。所谓“性灵”,就是不必讲境界的大小,格调的高低,只要能自然地风趣地反映诗人一时的感受,就同样都是好诗。他认为:“自三百篇至今日,凡诗之传者,都是性灵,不关堆垛。”在袁枚的理论体系中,性灵大致与性情相等,都是指诗人真情的抒发。他认为:“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又说:“文以情生,未有无情而有文者。”他甚至把“诗言志”的传统诗教也纳入他的性情之中:“千古善言诗者,莫如虞舜,教夔典乐日:‘诗言志。’言诗之必本乎性情也。”
他论诗虽重天分,却不废工力;虽尚自然,却不废雕饰。他认为:内容与形式,天分与学力,自然与雕饰,平淡与精深,学古与师心,都是相反相成的,诗人都应该兼收并蓄,不偏不倚地去对待。以“人工”济“天巧”,仍然是十分需要的,认为“诗难其雅也,有学问而后雅,否则俚鄙率意也”。
袁枚也重视灵感的产生,强调兴会。他说:“改诗难于作诗,何也?作诗兴会所至,容易成篇。”又说:“《荀子》日:‘人有失针者,寻之不得,忽而得之,非目加明也,眸而得之也。’所谓‘眸’者,偶睨及之也。唐人句云‘尽日觅不得,有时还自来’即‘眸而得之’之谓也。”这些理论,对以后的诗坛产生了很大影响。他反对人们动辄打着“盛唐”的招牌、扛起“杜、韩”的家数。诗话中一再驳斥“宗盛唐”、“学七子”、“分唐宋”、“讲家数”等说法,一再反对模仿古人。但他在反对模仿,抄袭的同时,并不反对学习古人。他的诗话中,常常举李、杜、韩、苏四家和中晚唐、宋、元名家作为学习的对象,并具体指出:古风须学前者,近体须学后者。
《随园诗话》除论诗外,还采录了大量同时期诗作者的诗歌创作。“门户须宽,采取须严”是他录诗的原则。
- 【目录】
-
卷一
一、诗言志
二、诗在骨不在格
三、存是去非
四、政简刑清
五、切勿抄袭
卷二
六、名未必副实
七、改诗难于作诗
八、诗贵深意
九、每出必携书
一、须知慈母是先生
卷三
一一、诗难事也
一二、不能评第
一三、诗称家数
一四、富贵诗
一五、杨花诗
一六、薄命才女许宜嫫
一七、颂不如雅
一八、许太夫人诗
一九、益友情深
二、诗如言
二一、论改诗
二二、奇伟与幽俊
二三、诗境最宽
二四、诗亦有理
二五、毋效古诗
二六、诗之用典
……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卷九
卷十
卷十一
卷十二
卷十三
卷十四
卷十五
卷十六
随园诗话补遗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