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老牌艺文杂志 41、42期)
¥
20000
九五品
仅1件
作者沈苇窗 主编
出版社大人出版社
出版时间1970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上书时间2009-07-19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五品
- 商品描述
-
只为上图,请勿订购,谢谢。关于香港早期刊物《大人》和《大成》的创办人沈苇窗先生蔡登山今年九月底,来港参加张爱玲诞辰九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十五年前的 九月八日张爱玲被发现死在洛杉矶公寓,无人知晓,据推测她的死亡时间应该是九月二日或三日。而几天之后的九月六日沈苇窗因食道癌在香港病逝。之所以将两人并提,是他们都是「寂寞的告别」人世。正如作家穆欣欣所说的:「张爱玲走得孤寂而热闹。说孤寂,到底是她自己选择的一种方式,待世人知晓,已是六七天之后;说热闹,是世人不甘,怜她爱她。她像中秋的月亮,走了之后,人间还得追望。比起张爱玲,另一个人走得更寂寞。起码,他连最后的繁华都没有。他是《大成》杂志的主编沈苇窗先生。」是的,早在一九九三年,我筹拍张爱玲的纪录片,次年还收到张爱玲的传真信函。她故去之后《作家身影》纪录片播出,之后我又写了两本关于她的书,并推荐李安导演拍她的〈色,戒〉。而对沈苇窗我至今无一字提及,这篇小文就算是迟来的怀念吧!关于沈苇窗的生平资料不多,他是一九一八年十二月三十日出生,浙江省桐乡乌镇人。正如他自己说的:「我写作至今,从未提过自己的家世。」只在〈记从兄沈泊尘〉一文中,他透露一些蛛丝马迹:「祖父右亭公生子女九人,泊尘是三房长子,能毅、叔敖是他的胞弟。我父季璜公行九,娶我母徐太夫人,婚后居上海之台湾路,侄辈到上海求学,多住我家。我家兄弟都以『学』字排行,泊尘名学明,家兄吉诚名学谦,我名学孚。我生在台湾路,大约我出世未久,这位『明哥哥』便去世了!」沈泊尘卒于一九一九年,得年仅三十一岁。沈泊尘兄弟三人曾合办《上海泼克》画报,为中国漫画报刊的始创者。陈定山就说:「上海报纸之有漫画,始于沈泊尘。若黄文农、叶浅予、张光宇正宇兄弟,皆为后辈矣。」 沈苇窗毕业于上海中国医学院,据香港的翁灵文说沈苇窗自沪来港后,虽投身出版事业,但也常应稔友们之请,望闻切问开个药方,多能药到病除。沈苇窗曾任香港丽的呼声广播有限公司金色电台编导、电视国剧顾问。他的夫人庄元庸也一直在「丽的呼声」工作,庄女士其实早在上海名气就很大了,每天拥有十万以上的听众,她口才好,声音悦耳,有「电台之莺」的雅号。后来在台湾的华视也工作过,我还看过她演出《星星知我心》的连续剧。 沈苇窗是昆曲大师徐凌云的外甥,徐凌云曾对宁波、永嘉、金华、北方诸昆剧,甚至京剧、滩簧、绍兴大班等悉心研究,博采众长。十八岁登台,坚持长期练功不辍,生、旦、净、末、丑各行兼演,「文武昆乱不挡」。后来又与俞粟庐、穆藕初等兴办苏州昆剧传习所,培养「传」字辈一代昆剧艺人有功。沈苇窗说他自己:「少年时即好读书,有集藏癖,年事渐长,更爱上了戏曲。其时昆曲日渐式微,但因我的舅父徐凌云先生是昆曲大家,总算略窥门径;还是和平剧接近的机会多,凡是够得上年龄的名角,都缔结了相当的友谊,搜罗有关平剧书籍更不遗余力。」他后来将这些重要史料收藏,如《富连成三十年史》、《京戏近百年琐记》、《清代燕都梨园史料》、《菊部丛谭》、《大戏考》等十二部珍贵或绝版史料,以「平剧史料丛刊」由刘绍唐的传记文学社出版,嘉惠后学。已故邵氏电影公司在台分公司总经理马芳踪说:「文化事业出版界,我最钦佩两个人,一是台北《传记文学》的社长刘绍唐兄,以单枪匹马一个人的精力,把中国近代史的资料搜集成库,且绝不逊于此地的『历史博物馆』与大陆的『文史档案馆』。另一位就是香港《大成》的沈苇窗,《大成》是专门刊载艺文界的掌故与讯息,目前海峡两岸包括海外,似乎还找不出第二本类似的刊物。」其实《大成》还有个前身就是《大人》杂志,它创刊于一九七○年五月,至一九七三年十月停刊,前后出了四十二期。同年十二月《大成》紧接着创刊,至一九九五年九月沈苇窗病逝终刊,出了二百六十二期。两个刊物合起来共三百零四期,前后有二十五年之久,它也是「一人公司」。香港作家古苍梧说:「《大成》的业务,从编辑、校对到联络作者、邮寄订户,几乎都由沈老一人包办。每次我到龙记楼上《大成》编辑室送稿,总见到他孤单地在一堆堆杂志与书刊中埋首工作,见我来了,便露出灿烂的笑容,跟我闲聊几句,脸上毫无倦容。……」 此次来港,找寻到两本《大人》,总算把全套杂志辑全了,翻其杂志,想见其身影。文人寂寞,千古如斯。希望能为他做点甚么,也给这千古寂寞,带来点慰安!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