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淳风——古韵扇艺作品集
  • 淳风——古韵扇艺作品集
  • 淳风——古韵扇艺作品集
  • 淳风——古韵扇艺作品集
  • 淳风——古韵扇艺作品集
  • 淳风——古韵扇艺作品集
  • 淳风——古韵扇艺作品集
  • 淳风——古韵扇艺作品集
  • 淳风——古韵扇艺作品集
  • 淳风——古韵扇艺作品集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淳风——古韵扇艺作品集

全新正版 出版社直发

358 8.4折 427 全新

库存2件

江苏苏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董豪  编著

出版社西泠印社出版社

ISBN9787550844520

出版时间2024-01

装帧精装

定价427元

上书时间2024-04-02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该书分上下两册,上册为扇艺篇,刊载了苏扇技艺名家董德红十多年来制作的100余把扇艺代表作品,有鱼尾、燕尾、马牙、包袱头、腰鼓、如意翻轮、明式古方等多种样式。作者通过多角度高清照片呈现扇子的造型、材质和长度等,展示了精品扇子的形式之美,对于读者了解我国的折扇工艺,反映苏州折扇的工艺水平有一定的价值。下册为年谱篇,作者按年份排布了董德红生平所制的部分折扇作品。此册意在向广大扇友展示董德红不同时期的制扇特点与风格。

序一

钱公麟

(苏州博物馆原副馆长)

对于国人来说,扇子并不仅仅是引风纳凉之物,也是古代文人品性之物化表达。纵观寰宇,未有如吾国先人这般将文化之刚柔寄情于一方扇子之中者,从扇中可见中华传统文化的悠久积淀与传承。“净君扫浮沉,凉友招清风。”扇子是凉友,亦是良友。一把扇的打磨,需要制扇者兼具智慧与情怀。他们往往数十年如一日地醉心于制扇,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扇的品类中,尤以苏扇风雅娟秀,不负“雅扇”之名。折扇的扇骨讲究精雕细琢,辅以扇面上的题诗作画,展精巧,流艺韵,自宋、元、明以来被视为“怀袖雅物”。扇面绘摹品性,扇骨雕刻匠心。作为苏扇技艺名家的董德红,与扇结缘,起初却并不是因制扇,而是缘于售扇。2002年,机缘巧合,受友人托付制扇。董先生早前并无制作经验,不忍辜负其期望,仅通过拆解一把成品扇并结合自身巧思,潜于匠心整整三昼夜,方将友人的一块好木磨制成自己的第一件作品,自此一发不可收拾。真可谓,“天赋巧,刻出都非草草”,由此与扇结下了不解之缘。学艺过程中,承蒙良师指引。得扇艺大师王健赏识,拜入其门下深耕扇艺,精研技艺。更是在收藏珍品、研习技艺和修复古扇的过程中,将古人制扇的技艺、扇文化与个人理解融会贯通。学艺过程中,他并没有亦步亦趋,而是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制扇风格。有道是,善扇者首善己身,取风人其德如风。董先生为人和善,与他人相处融洽,对制扇技艺始终保持谦虚和虔诚的钻研态度。在对扇艺的潜修中他并未落于窠臼,对古扇、旧扇的修复也颇有心得,技艺精熟。在攀登扇道的艺术生涯中,董先生稳扎稳打,经手的作品无不倾注着他对技艺的执着,以及对扇文化的朴素热爱。声名鹊起后,他仍抱守初心,始终以对技艺的钻研为立命根本。当被问及最令他开心和满足的是什么时,董德红的回答依旧质朴:“解决扇艺难点,精研出一把自己喜欢、他人喜欢的扇子,足矣。”扇者,文人之相也。董先生以其对此雅物经年的虔诚专注,以及自身抱守的高节匠心,为自己的作品赋予了特有的文人扇内涵。在他手里,扇子这一古时雅物在新时代焕发了鲜活的新生命。今天,扇子作为中国文人精神的一个雅致的符号,无论是在生活场景内、舞台表演上,还是在书画鉴赏中,均占得一席之地。如董德红者,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延续与传承付出的心血,应为后人铭记,其艺术精神更永绽荣光!

序二

于谦

(相声演员、影视演员、主持人)

按传统的礼仪,相声演员在拜师的时候,师父会给徒弟两样道具:扇子和醒木。折扇,在我们这个行当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演出道具。舞台上,一把折扇可做刀、枪、剑、戟,可做笔、针、筷子、马鞭,表演者巧妙运用一把小小的折扇就能生动演绎出各色人物。折扇又是文玩雅物,一把折扇可写可画,可以雕刻精美的扇骨。老年间,朋友相聚,各自出示一把由名人书写、绘画和雕刻的折扇,互相品鉴把玩也是一个高雅的嗜好。我喜欢扇子,因而认识了“老董”,董德红。每当我步入古韵扇庄,老董会笑着从工作台里站起来,殷勤地泡上一杯茶,大家围坐在一起,能愉快地聊一下午。董德红“官称”老董。虽然我比老董痴长几岁,也跟着大伙儿这么称呼他。他初中念了一年就从河南老家出来打工,进过工厂,摆过地摊,卖过“一元货”,也曾被城管追着满世界跑,后来因缘际会做起了扇子生意。当代的制扇大师屈指可数,老董就算一号。老董做生意不唯利是图,他会为客户考虑,扇子有问题也不讳言。我喜欢新扇子,更喜欢老扇子。每当老董收到什么好东西都会给我发个微信:于老师,我新收了一把老扇子,有空您来看看?每到周末,十里河人潮涌动,古韵扇庄是人最多的,老董用他的一份真诚赢得了良好的声誉。时至今日,古韵扇庄驰名全国,一把小小的折扇为他和家人在北京这个寸土寸金的城市撑起自己的一片天空。玩过扇子的人都知道,因气候的缘故,南方的扇子到了北方或多或少地会有点变形,扇子用久了扇钉会松动,扇面也需要更换,这些小问题总是要把扇子邮寄回去请制扇师傅修整,实在是太麻烦。他又开始琢磨学着修理,扇子有了问题拿到店里,喝杯茶的工夫就修好了,修旧如旧,一点也看不出来修过。为大家修理折扇多咱也不收一分钱。扇子修理出经验,他又琢磨起制作扇骨。拜在苏州制扇非遗传承人王健老师门下,学习了正宗苏式折扇制作技艺。老董在制作折扇的过程中,不拘泥于成法,大量参考古代折扇的形制和制作手法,用心揣摩,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在北方,老董做的扇骨首屈一指,形制、做工都是最好的,往往他做了哪一种形制的扇骨,这种形制的扇骨立马成为一种风尚,仿制品接踵而来。我们都爱他的扇子,将之尊称为“豫工”折扇。老董太爱扇子了,每当聊起扇子,我都能从他的眼睛里看到光芒。坐在老董工作台对面的凳子上,看着老董忙活着做扇子,他也不抬头,一把把工具在手里灵巧地使用起来,哼着不知名的河南小调。这时我感觉他太爱扇子了,完全沉浸在一股热爱的情绪之中,不禁想起“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的词句来,一切烦恼之事都抛到九霄云外去了。虽然老董已经离开了我们,回想当时依然令人神往。现如今空调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了,折扇这一行当能有今天如此的规模,老董在北方的努力功不可没。他的去世使北方的扇界塌了一片天。今年的3月27日,午睡醒来,师弟孙越发来一则消息:师哥,老董早上去世了。我猛然一惊,有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他才多大啊,就这么……夜深人静,拿起老董为我置办的一把把扇子,都能回忆起那一段愉快的时光。走进古韵扇庄,看着空落落的工作台,恍惚中看到老董依然在哼着小曲做扇子。抚今追昔,无限感伤。江文通有言,“黯然销魂者,为别而已矣”,我想我就是这样的心情吧。

序三

王健

(江苏省制扇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在德红的世界里,处处是烟火市井中的淳朴而真实。遥远安宁的河南家乡,纷扰奔波的生计维持,从广东到北京,时光的蜿蜒丰富了他的阅历,也让他拥有了更加豁达和洒脱的人生态度。与德红的相识是一种偶然中的必然。2006年,我赴北京进行制扇产业的学习考察。在天娇文化城的一众店铺中,我发现德红的店里挤满了看扇、买扇的人,好不热闹。原是因他憨厚老实的性格获得了诸多买家的赞誉与信任,从而积累了口碑,在天娇文化城一带也算是小有名气。匆匆的照面在我们彼此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2007年,德红来到苏州。我说:“你来了,我等你好久了。”我们就像是久别重逢的朋友,因扇结缘,因扇开启了一段新的人生旅程。德红告诉我,朋友在他那边买了扇子后,有时也会让他帮忙修扇。从外观的磨磨整整,逐渐涉及造型修整,修扇技艺的精进让德红萌生了自己制扇的想法。此后,他带着满腔的热爱一头扎进了制扇领域。他对制扇的热忱和执着令我感动,我也欣赏他对中华文化深刻理解和领悟的能力。2010年5月17日,一个令我记忆深刻的日子。那一天,在一众亲友的见证下,德红正式拜我为师,我们的师徒缘分正式踏上一段令人难忘的新旅程。此后的日子,德红便一直往返于苏州和北京,虽两地奔波,却一片真心,热忱不减。制扇是一门细致专注的手艺,需要一定的技巧和经验,但更重要的是内心的投入和专注,不骄不躁,坚韧谦和,才能更好地处理扇骨的安排、扇面的裁剪和固定……德红性至纯,后勤勉,在制扇习艺中肯下功夫:从扇头造型、扇骨造型、开合比例、小骨的制作方式,到打磨、刮篾技巧,他一边钻研,一边成长,直至将古人制扇的技艺、文化与个人理解融会贯通,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制扇风格,在朴素中释放着直抵人心的力量。这本书收录了德红十多年来不同时期的扇艺系列作品,从材料的取舍到材质把控,从工艺的精细到整体的美感,每一把扇子都倾注了他的虔诚与热爱,每一个细节都经过精心的雕琢和打磨,每一处构造都经过深思熟虑的设计。他致力于将每一把扇子变成一件艺术品,通过其中的美和精神追求来传递他对扇艺的热爱和敬意。侍扇向善,不昧生活。让我们一起在文人扇的开合之中漫溯时光,接续古人温润的精神气质,缅怀与德红一起共度的美好时光……

作者简介:

董德红,1971年4月27日生,祖籍河南固始。1997年始离家进京。2002年在北京十里河天娇文化城创办古韵扇庄。在经营扇庄的过程中,不断与国内制扇名家接触学习开始制作折扇。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勤奋,得到江苏省制扇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王健的认可。在多年的实践与摸索中,逐渐形成了稳重、厚实、古朴、大气的制扇风格。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