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 此生惟愿济众生:韩济生传 9787504680662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本店上架图书都是库存书,为了避免争议备注95品。发货前有品相问题会跟您联系。请放心下单。对封面有严格要求的,请下单后与客服联系。
¥
32.2
2.7折
¥
120
九五品
库存100件
作者陈琦
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04680662
出版时间2018-07
装帧其他
开本16开
定价120元
货号DX9787504680662
上书时间2024-12-25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五品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陈琦,张嵘,韩松平著的《此生惟愿济众生(韩济生传)》通过访谈、实物采集、录音录像等方法,全面真实地反映了中国科学院韩济生院士学术成长历程的关键事件、重要节点、师承关系等内容。 行文严谨,引用资料真实可信,并配有大量珍贵的老照片,给读者提供了韩济生院士丰富多彩的学术成长经历和科研道路上的真知灼见。科技史及科技文化工作者可从本书获取大量独有的历史资料。
作者简介
陈琦,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副教授,韩济生采集小组主要成员。
目录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简介
总序一
总序二
总序三
序一 漫谈人生
序二 我的父亲韩济生
导言
第一章 开业医生的儿子
水乡人家
“济生”
国仇家恨
辗转求学
杭高绅士
第二章 求学上医
“赖”到了上医
正谊明道
学在上医
防治血吸虫病
与外科擦肩而过
第三章 生理学之路
生理教学启蒙老师
巴普洛夫、上帝和爱情
从量血压到第一个科研
北国遇伯乐
劳动中的思考
留在北京
神经科学的引路人
第四章 投身针麻原理研究
一个特殊的任务
“是什么”和“为什么”
下乡去
针灸外交
第五章 重返针麻研究
兵分三路,独辟蹊径
从人体观察到动物实验
顺利的开端
物极必反:针刺耐受现象
第六章 跨出国门
第一次跨出国门
意外收获的国际友谊
请把你的论文留下
带着样本出国进修
一个人的圣诞节
进展与归期
回国后的阿片肽实验
第七章 在坚守中前行
旧现象的新解释
针刺耐受的新进展
一个提问引发的接力赛
宝岛情缘
美国针刺疗法听证会
站在日本古都的大会讲坛上
让世界认识中国
第八章 神经科学与疼痛医学学科建设
从签到簿到神经科学学会
创办中华疼痛学会。
疼痛学刊物与蓝本
成立中法疼痛诊疗中心
最好的生日礼物:设立疼痛科
第九章 针刺转化医学历程
韩氏仪的诞生
当“知识”遭遇“经济”
矢志戒毒事业
戒毒不复吸奖
开创新天地
电针仪国际标准的制定
第十章 传道解惑
学术午餐会
半月汇报记录本
年轻人要出去看看
家书贺卡
为师之范
第十一章 华枝春满
乐善不倦
相濡以沫
言传身教
事事关心
没有业余的爱好
结语
附录一 韩济生年表
内容摘要
陈琦,张嵘,韩松平著的《此生惟愿济众生(韩济生传)》是北京大学医学部疼痛医学中心主任、世界知名的针刺麻醉原理和疼痛医学研究领域科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韩济生学术成长传记,图文并茂地展现了韩济生院士的人生经历、师承关系、学术成长、
科研历程、学术成就。
精彩内容
韩济生创建了中国疼痛医学学会、北京神经科学学会、国际神经肽协会中国分会,并推动卫生部于2007年在国内二级以上医院成立疼痛科,创世界疼痛医学先河,使受慢性疼痛折磨患者有处就医。他走访了二十七个国家与地区,做了二百余场国际报告,将针刺镇痛原理传播到国外学术界与民间。1990年应邀
与夫人朱秀媛女士访台,传播针刺镇痛与人工麝香研究成果,成为大陆首对直接访台的科学家伉俪。在1997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针刺听证会上第一个做大会报告,为针刺疗法进入美国社会打下基础。2010年又应邀参加第十三届世界疼痛大会上做大会报告,再次用扎实的研究结果阐述针刺镇痛的原理和医学应用。韩济生培养了博士研究生一百余人,博士后二十余人,进修生一百余人,教授过的青年学生数以万计,严谨治学的思想得到广泛传播。他将自己获得的各种奖金一百余万元悉数捐出,创立了京郊“希望小学图书馆…‘北医求索奉献奖”“毒品不复吸奖”“北京济生疼痛医学基金会”等多种慈善项目,使得“科学救国,回报社会”的精神理念得到升华。韩济生一直过着简单朴素的生活,忙碌在基础与临床研究,以及电针仪的制作与转化第一线,认真编写《ISO电针仪国际标准》,并和他的研究团队继续深入研究电针仪在更多医学领域中的应用价值。
采集过程2012年5月,“北京大学韩济生院士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作启动,成立了领导小组(成员为:人事处长朱树梅、科研处长沈如群、医学史研究中心主任张大庆、基础医学院副院长孙敏)和工作小组(成员为:韩济生助手张嵘、韩济生之子韩松平、宣传部徐璐、医学史研究中心陈琦),并取得了韩济生院士的信任和支持。
在领导小组的全力支持下,工作小组迅速展开工作。徐璐负责音视频采集。我们的高清视频采访了三次。第一次是对韩院士本人和其家人的系统访谈。第二次赶上北医百年校庆,学校为韩院士做了“北医百年,有我五十”大型庆典与学术交流。韩先生海外的子女、学生返校,留在国内各地非常有影响力的学生
也济济一堂,实在是采访的好机会。因此,那一天我们记录了韩先生的庆典,连续采访了十五人,收集到大量素材。第三次是录制韩院士的科研、家庭生活、
爱好与休闲,并对身边的秘书、同事和助手做视频访谈。当然,视频只是口述记录的一部分,赶上院士大会、学术委员年会和韩院士参加的各类学生教育,包括韩院士作“人生感悟”大报告的机会,我们也绝不错过。就这样,我们利用各种机会,事半功倍地完成了采访任务。
实物采集是一大力气活。六七十年的跨度留下太多的东西,我们组有两个幸运。第一个幸运是韩先生
“什么都存,什么都整理”的好习惯为我们创造了太多便利,意味着工程已经成功了一多半。第二个幸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