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马帝国衰亡史(全10册)爱德华吉本著
  • 罗马帝国衰亡史(全10册)爱德华吉本著
  • 罗马帝国衰亡史(全10册)爱德华吉本著
  • 罗马帝国衰亡史(全10册)爱德华吉本著
  • 罗马帝国衰亡史(全10册)爱德华吉本著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罗马帝国衰亡史(全10册)爱德华吉本著

248 全新

仅1件

北京朝阳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爱德华吉本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

出版时间2016-06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18-08-07

丛书楼

六年老店
已实名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罗马帝国衰亡史全10册
注全译 【送:经络图】 中医基础理论 皇帝内经本草纲目四季中医养生书籍黄帝内经全集正版
RMB 320.00买单件

大卫休谟:英国史(全10册)
[原版精装] 中医养生书籍大全中医学正版 自学中医书籍入门书籍 中草药书籍大全
RMB 320.00买单件

搭配减价
搭配优惠价:

210.00

套餐价格
¥640.00
立即节省
¥430.00

基本信息

书名:罗马帝国衰亡史(全十册)

定价:320元

作者:[英] 爱德华·吉本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日期:2016-02-01

ISBN:9787553492216

字数:

页码:367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标识:nhx

编辑推荐:

一部书读懂千年罗马帝国史!

亚当•斯密、休谟、特雷弗罗普、威廉•麦克尼尔、马文•佩里、弗里曼、米尔曼、伯里、汪荣祖、冯象、王石、吴于廑等名家先后强力推荐。

全书涵盖以下特点:

恢宏巨著:至今已经200余年,西方史学界再无能望其项背的著作问世,使这部煌煌巨著终成声遏行云的绝响,能与《罗马帝国衰亡史》比肩而立的,寥然无几。西方人每言及昔日荣光,必称罗马;每言及罗马,必称此书。可想见其在西方的地位。

国内译本:唯此译本为最新全译本,《罗马帝国衰亡史》出版后传诵两百年迄今不衰,是译者席代岳先生参考专家及读者意见,同时又经大陆学者严谨校勘,共同全面审视了原译本,做了精心的修订,译文文笔恣肆,措辞严谨,视角独特,语言优美,资料广泛,内容浩瀚,臻于完善。又在外观设计上做到更便于大家的阅读习惯的装帧。

收藏佳品:《罗马帝国衰亡史》是真正堪称经典的屈指可数的著作之一,一生必须收藏阅读的史学名著,堪称欧洲的《史记》和《汉书》。如果列出必须收藏阅读的20部西学经典,必有《罗马帝国衰亡史》;如果列出必须收藏阅读的10部中外史学名著,也必有《罗马帝国衰亡史》。不仅收藏的是十卷本书,更是一部记述了罗马帝国由盛而衰、直至最后灭亡的经过,而且还涉及到了波斯、匈奴、日耳曼各部族、阿拉伯帝国以及土耳其帝国的历史。

文字严谨:吉本写这部作品时不是用论文的形式,而是用文学的形式写的,因此可读性很强,作者对于材料力求竭泽而渔。他的古典著作基础深厚,但仍做更进一步的搜求,举凡直接、间接与所撰书有关的材料,年代记、法典、地理书籍以及钱币、铭刻等等,都在收集之列。他曾以两年的时间(1771-1772)专事这一工作,然而功夫并不止此,在他首卷问世后,又有一些古典著作被发现,人们在《罗马帝国衰亡史》后几卷中,可以看到采用的痕迹。

视角独特:这部作品之所以被称为“现代”的历史著作,是因为以前的历史学家都是根据宗教的观念描写历史,而这部著作是第一次根据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来描写历史,对基督教的历史描述也非常客观。

整部著作气势恢弘,是一部堪称巨著的作品。

让我们大家从历史盛衰兴替之规律中,学到齐身、持家、治国的智慧!

目录:

第一章 罗马帝国在安东尼时代的军事和疆域
第二章 罗马帝国在安东尼时代内政修明物阜民康
第三章 罗马帝国在安东尼时代的政治架构
第四章 康茂德残酷而暴虐的愚行
第五章 军纪的废弛 政府的新措施
第六章 赛维鲁病逝 卡拉卡拉的暴政 马克里努斯篡位 罗马帝国的财政和税务
第七章 马克西明即位与其暴政
第八章 阿尔塔薛西斯重建王朝后波斯帝国之状况
第九章 从德西乌斯皇帝在位到蛮族入侵,此一时期的日耳曼情势
第十章 蛮族入侵 三十僭主
第十一章 克劳狄当政 击败哥特人 奥勒良的胜利、凯旋和死亡
第十二章 奥勒良逝世后军队和元老院的作为 塔西佗、普罗布斯、卡鲁斯及其子相继为帝
第十三章 戴克里先当政及其三位同僚马克西米安、伽勒里乌斯和君士坦提乌斯
第十四章 戴克里先逊位后产生纷扰 君士坦丁重新统一帝国
第十五章 基督教的发展及早期教会的风格、作为、数量和状况
第十六章 从尼禄当政直到君士坦丁统一天下,罗马政府在此一时期对基督教的作为
第十七章 君士坦丁堡奠基 君士坦丁的政治体系及其成就
第十八章 君士坦丁的性格作风高卢战争 君士坦丁崩殂 帝国分由三个儿子统治
第十九章 君士坦提乌斯独自称帝 加卢斯之死
第二十章 君士坦丁改变信仰的动机、经过及影响
第二十一章 异教受到迫害 多纳图斯教派的分裂 阿里乌斯的宗教争论
第二十二章 尤里安在高卢被军队拥立为帝进军获得成功
第二十三章 尤里安的宗教信仰 一视同仁的宽容作风 企图恢复异教的多神崇拜
第二十四章 尤里安进驻安条克 远征波斯的成就
第二十五章 约维安的统治与崩殂
第二十六章 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
第二十七章 格拉提安被弑和狄奥多西的统治
第二十八章 异教信仰全面受到查禁 基督教对圣徒和遗物的崇拜
第二十九章 罗马帝国在狄奥多西两子继位后完全分裂
第三十章 哥特人反叛
第三十一章 阿拉里克入侵意大利 罗马元老院和人民的对策
第三十二章 东罗马皇帝阿尔卡狄乌斯 优特罗皮乌斯掌权后失势盖纳斯之叛
第三十三章 霍诺留殒身 瓦伦提尼安三世继位为西罗马皇帝
第三十四章 匈奴人国王阿提拉的性格作风
第三十五章 阿提拉进犯高卢为埃提乌斯率西哥特人所击退
第三十六章 汪达尔人国王根西里克垂涎罗马
第三十七章 寺院生活的起源、过程及其影响
第三十八章 克洛维当政及其改变信仰
第三十九章 东罗马皇帝芝诺和阿纳斯塔修斯
第四十章 查士丁一世继位为帝
第四十一章 查士丁尼在西罗马帝国的征战
第四十二章 蛮族世界的状况
第四十三章 阿非利加叛乱
第四十四章 罗马的法治概念
第四十五章 查士丁二世当政 阿瓦尔人派遣使者
第四十六章 科斯罗伊斯逝世后波斯发生革命
第四十七章 神学史上“道成肉身”的教义 基督的人性和神性
第四十八章 第五卷及第六卷的主要内容
第四十九章 图像崇拜的仪式及其所受之迫害
第五十章 略述阿拉伯地方及其居民
第五十一章 阿拉伯人征服波斯、叙利亚、埃及、阿非利加和西班牙
第 五十二章 阿拉伯人两次围攻君士坦丁堡
第五十三章 东罗马帝国在10世纪所面对的状况
第五十四章 保罗教派的起源和教义
第五十五章 保加利亚人与匈牙利人的起源、迁移和定居
第 五十六章 意大利的萨拉森人、法兰克人和希腊人 诺曼人开始侵袭及拓殖
第五十七章 塞尔柱土耳其人
第五十八章 第一次十字军的起源及兵力

第五十九章 希腊帝国保存实力
第六十章 希腊人和拉丁人的宗教分裂
第六十一章 帝国为法兰西和威尼斯瓜分
第六十二章 尼斯和君士坦丁堡的希腊皇帝
第六十三章 内战使得希腊帝国残破不堪
第六十四章 成吉思汗率领蒙古人从中国到波兰的征战
第六十五章 帖木儿在撒马尔罕称帝
第六十六章 东方诸帝求助于教皇约翰一世
第六十七章 希腊人和拉丁人的宗教分裂
第六十八章 穆罕默德二世的文治武功和行事风格
第六十九章 12世纪以后罗马的状况
第七十章 彼特拉克的性格和加冕
第七十一章 罗马的废墟在15世纪时的景观城市的重建
本书的结论
罗马帝国历代皇帝年表
罗马帝国行政区图

......

《罗马帝国衰亡史》这部书以堂皇宏阔的篇幅,从奥古斯都立为皇帝,将罗马共和国变为罗马帝国写起,直到东罗马帝国灭亡以后,还写了罗马的政变,到教皇重新控制罗马。延续近乎1500年,包括了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如何兴起,以及罗马帝国周边国家对罗马的影响,有波斯、阿拉伯、匈牙利、保加利亚、俄罗斯、蒙古等国家的简短历史,甚至还提到了长城和汉武帝对匈奴的战争以及北匈奴的西迁,忽必烈的舰队对日本不成功的入侵。在近400万的洋洋文字中,勾勒罗马帝国衰亡的历史。千年的变幻风云,无不尽收笔下。整部著作气势恢弘,至今200余年,纵然累西方史学界著作繁如恒河之沙,亦无一本可出其右,是一部堪称巨著的作品。

精彩内文:

导读

吉本与《罗马帝国衰亡史》

一、一部真正的经典之作

1776年2月17日,历史学家爱德华·吉本(EdwardGibbon,1737—1794)的《罗马帝国衰亡史》(The History of the Decline and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首卷,在伦敦悄悄上市。这部书一上市就造成轰动,第一版五百册迅即销售一空。吉本后来在《自传》(Memoirs of My Life and Writings)中回忆其畅销盛况,说:

我不知道应如何来描述这部著作的成功……第一版在几天内即告售罄;第二版与第三版亦几乎难以满足要求;而书商的版权更两度遭到都柏林盗版商的入侵。我的书出现在每张桌子上,甚至几乎在每位仕女的梳妆台上。Autobiography of Edward Gibbon as Originally Edited by LordSheffield(Oxford,1907,以下简称Autobiography), p180吉本在书信中也多次提到《衰亡史》的畅销情形:JENorton(ed),The Letters of Edward Gibbon(London,1956,以下简称Letters), ii, pp100,109, 111, 112, 141。(编按:本文之引文皆由作者杨肃献所译)

一夕之间,吉本变成了英国艺文界的名人。

在《罗马帝国衰亡史》(以下简称《衰亡史》)出版前,吉本在英国艺文界尚无文名,伦敦文坛似乎也未注意到他的文才。《衰亡史》的写作过程相当隐秘,知道吉本在进行一部巨构的人不多。由于毫无预期,英国艺文界对这部书有惊艳之感,并一致给予好评。一些主要文学期刊都竞相摘要刊登,以飨读者。Derek Roper, Reviewing before the Edinburgh:1788-1802(London,1978), pp227-235著名文评家贺拉斯·沃波尔(Horace Walpole,1717—1797)赞扬吉本的写作,誉之为“一部真正的经典之著”The Letters of Horace Walpole, selected and arranged by WilliamHadley(Everymas Library,London,1926), p210“To the Rev William Mason Feb18,1776”:

你何以能知道得这么多,论断得这么好,掌握你的主题、你的知识与你的卓越反思能力这么完全,而又能控制自己,不露出一点武断自大?你与古代和现代的作者们多么不同呀!“The Hon Horace Walpole to Edward Gibbon, Esq 14/2/1776”, TheMiscellaneous Works of Edward Gibbon, Esq(London,1814,以下简称MiscellaneousWorks), vol ii, pp154-155

苏格兰历史学家大卫·休谟(David Hume,1711—1770)与威廉·罗伯逊(William Robertson,1721—1793)是当时英伦三岛公认的史学祭酒,前者的《英国史》(A History of England)与后者的《苏格兰史》(A History of Scotland)一直被吉本视为历史写作的典范。这两位史学泰斗亦皆对《衰亡史》大加推崇,令吉本深受鼓舞。

《衰亡史》首卷获得肯定,给予吉本继续写作的动力。接着,他在1781年出版第二与第三卷,复于1787年完成第四至第六卷。这部巨著前后耗费了吉本二十年的光阴。他晚年回顾此一努力,自信“完成了一部艰辛与成功的著作”Autobiography, p1。

后世在讨论18世纪史学时,吉本经常被拿来与休谟和罗伯逊相提并论。例如:Friederich Meinecke, Historism: The Rise of a New Historical Outlook(New York,1972), Chapter 5;Denys Hay, Annalists & Historians: Western Historiography from the VIIIthto the XVIIIth Century(London,1977), pp174-185; Donald Kelley(ed), Versions of History from Antiquity to the Enlightenment(New Haven,1991), pp457-474不过,在近代欧洲史学上,吉本的声望实际上已超越此二位私淑导师。在“不列颠史家三雄”中,休谟在今日主要是以哲学传世,罗伯逊的史著则几被人遗忘,唯有吉本的《衰亡史》迄今盛名不衰。Hay, Annalists & Historians, p184:“作为一个历史家,吉本的声望与价值长过了休谟与罗伯逊。与他们的著作不同的是,《罗马帝国衰亡史》仍留在今日学生们的书架上面。”

《衰亡史》问世迄今,已历经两百多年,但吉本其人、其书及其所提之问题,一直是学术界热烈讨论的课题。1976年,美国艺术与科学研究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为庆祝《衰亡史》首卷两百周年,曾出版纪念论文集。“Edward Gibbon and the Decline and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 Daedalus(Summer,1976)吉本逝世两百周年(1994年)时,英国牛津“伏尔泰基金会”(Voltaire Foundation)更举办研讨会,邀集专家学者探讨吉本的学术成就。David Womersley(ed), Edward Gibbon: Bicentenary Essays(Oxford,1997)同年,英国“皇家历史学会”(RoyalHistorical Society)也在吉本母校牛津大学举办学术会议,讨论吉本与罗马帝国相关问题。R McKitterick and RQuinault(eds),EdwardGibbon and Empire(Cambridge,1997)

经过两百年的考验,《衰亡史》俨然成为近代欧洲历史与文学的经典。1995年,英国“企鹅图书公司”(Penguin Books)将《衰亡史》合成三卷,重新编辑出版,并将之列入深受欢迎的“企鹅经典”文库中。David Womersley(ed), The History of the Decline and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 3 Volumes(Harmondsworth,1995)《衰亡史》的列入“企鹅经典”系列,相当程度反映了现代人对这部书的历史定位。

二、古罗马废墟上的沉思

《罗马帝国衰亡史》一书的写作,众所周知,有一个浪漫的起源。1764年秋天,吉本抵达罗马,继续他的“大旅游”(Grand Tour)行程。根据他的回忆,在10月15日的黄昏,他来到古罗马废墟,在卡皮托山(Capitoline Hill)静坐沉思:

那是在罗马,1764年10月15日,我正坐在卡皮托山的废墟上沉思,忽然传来神殿里赤脚僧的晚祷声,我的心中首度浮出写作这座城市的衰亡的想法。Autobiography, p160

古罗马废墟的景象令他十分震撼,一时灵感涌发,心生写作罗马帝国衰亡史的念头。“不过,”他补充说,“我原本只计划写这座城市的衰颓,而非罗马帝国的衰亡;而且,我的读书和思考虽开始朝那个目标,但因旁务的干扰,经过数年的蹉跎,我才郑重地投入这件艰巨的工作。”Autobiography, pp160-161吉本《自传》中这简短的一幕,因《衰亡史》的成名而留芳,为后世传颂不已。

“卡皮托山的沉思”这一段文字,成为诸多讨论《衰亡史》问题的一个焦点。在《自传》中,吉本将“罗马之旅”美化成一个朝圣似的旅程,再把“卡皮托山的沉思”,描写成一种近乎宗教改宗般的经验。此一经验,他告诉读者,是驱使他投入罗马帝国史的动力。这一段传神的表白,曾获得许多读者的认同。不过,20世纪史家对此一情节的真实性,提出不少质疑。

《自传》是吉本有关自身学思历程的一个自剖。在这部自述中,学界一般认为,吉本对自己如何成为一个“罗马帝国的历史学家”,曾经过一番刻意的塑造,其间有夸大之处,细节也不尽详实。Jordan, Edward Gibbon and his Roman Empire, pp711;Patricia Craddock, Young Edward Gibbon(Baltimore,1982); JWBurrow,Gibbon(Oxford,1985)“卡皮托山的沉思”一节尤其引发质疑。有学者主张,1764年10月15日这天,吉本其实并没有到卡皮托山。吉本自传的一位编者Georges A Bonnard怀疑吉本的“卡皮托山废墟沉思”,只存在他自己的想象里:Georges ABonnard(ed),Edward Gibbon: Memoirs of My Life(London,1966), p305吉本专家Jordan也认为吉本这段文字“想象多过事实”:Jordan, Edward Gibbon and His Roman Empire, p20其他主张吉本的记载可能是虚构者还有:HRTrevor Roper,“Edward Gibbon after Two Hundred Years”, Listener, 72(1964), pp617-619,657-659; E Badian,“Gibbon and War”, Gibbon et Rome(Geneva,1977), p103吉本在罗马写的书信与日志中,找不到他在这天探访卡皮托山的记录。事实上,根据与吉本同行的威廉·吉斯(William Guise)的日记记载:10月15日早上下雨,吉斯和吉本是到罗马的一处画廊看画。转见:Craddock, Young Edward Gibbon, p222换言之,“卡皮托山的沉思”一幕,可能是吉本虚构的情节。

这一个质疑有一定的说服力。假如卡皮托山的经验属实,并让吉本如此震撼,以他勤作记录的习惯,按理应会留下文字记录。但是,吉本的数据中却找不到相关记载,似乎有违常理。不过,此一推断看似合理,却有其盲点。吉斯的日记并无他们当天下午行踪的记载。吉本当天早上去他处参观,并不能推断他在同一天其他时间没有去卡皮托山。依其《自传》,吉本到卡皮托山是在当天黄昏。在夕阳斜照中,教堂的“晚祷”(Vespers)声忽然传来,浪漫的景致引起他的历史遐想。这是极可能的事。

最近,美国学者帕特里夏·柯蕾多(Patricia Craddock)为吉本提出辩护。她认为:学者不应随意否定吉本自述的真实性,她“不相信吉本在其生命中最严肃的一刻说谎”。何况,在吉本的自述中,有几项事实是不容置疑的,包括:他听到教堂僧侣的晚祷声、此教堂坐落在卡皮托神殿的遗址等。Craddock, Young Edward Gibbon, p222。Craddock甚至认为:吉本可能另有“一本小笔记,现已逸失,其上记录有其灵感发生的‘日期与时刻’”。这也是一种过度臆测,因无史料可资佐证。英国学者彼得·戈思(Peter Ghosh)亦反对轻易质疑吉本《自传》的陈述。他认为:吉本非常执着于史实与年代的精确,这一点几乎已成为他的信仰。吾人不能仅凭间接证据,就质疑吉本自述的可信度,这不啻是在挑战“其已明显建立的思想人格”PRGhosh,“Gibbon Observed”, Journal of Roman Studies, 81(1991), p132-133。事实上,吉本相当在意其《自传》的真实性,尝言:“真实,赤裸裸的、不客气的真实,是比较严肃的史著的首要美德,也应是我此一个人自述的唯一长处。”Autobiography, p1

从他的文字中,我们可看到,古罗马的景致特别容易让他感动、引发他的历史想象。1764年10月2日,他踏上米尔维亚桥(Milvian),面对罗马古城的心情,是其一例。他在《日志》中记载:“我们在傍晚五时到达罗马城。从米耳维亚桥上,我陷入一场古代的梦中,直到后来方被关卡官员打断。”转引自:DM Low, Edward Gibbon, 1737-1794(London,1937), p183他的《自传》生动地回忆当时激动的心情:“我的个性不容易受到激动,而且我未感受的激情,我一向不屑于假装。然而,即使二十五年后的今天,我仍难以忘怀、也无法表达,我首次接近、踏进这座永恒之城时,内心的强烈悸动。”Autobiography, pp156-159

在罗马之旅中,吉本多次露出类似激动的心情。他在抵达罗马的次日,就迫不及待去造访“罗马广场”(Roman Forum):

经过一夜的辗转难眠,我踏着高昂的脚步,走上罗马广场的废墟;刹时间,每个值得纪念的地点,无论是罗慕路斯(Romulus)站立的地方,或图利(Tully,案:西塞罗)演讲的地方,或凯撒(Caesar)被刺倒下的地方,全映入了我的眼帘。

这是一次极其震撼的接触,令吉本心情激荡不已:“经过数日的兴奋,我始能冷静下来,进行仔细的探索。”Autobiography, p15910月9日,吉本参观“图拉真广场”(Trojans Forum),对古罗马的伟大赞叹不已。他描述“图拉真纪功柱”(Trojans Column):

今天清晨,我到图拉真纪功柱上面。我不想用文字来描述它。您只需自己想象一下,一支高达一四○呎的巨柱,用大约三十块纯白大理石构成,上面刻有浮雕,其高雅与精致,不亚于亚普公园(Up Park)里的任何一个壁炉的雕饰(chimney piece)。Letters, i, p184“To Edward Gibbon, Sen Tue9/10/64 Rome”

在此,吉本心情的悸动表露无遗:“无论书本上告诉我们那个民族如何伟大,他们对罗马最繁荣时代的描述,远不足以传达废墟显示的景象。”Ibid

根据可靠记载,吉本停留罗马期间曾多次造访卡皮托山。根据威廉·吉斯的日记,吉本曾五度参访朱庇特神殿山遗迹,日期是:10月6日、9日、10日、12日与13日。转见:Pocock, Barbarism and Religion, Voli, p288n这个遗迹对他似乎有特殊吸引力。无论1764年10月15日他是否确实来过这里,这里的景象让他印象深刻,遂而激发他的写作灵感,是极有可能的事。1787年6月27日,吉本写完了《衰亡史》。在书的结尾,他留下一段话:

那是在卡皮托神殿废墟中间,我的心中首次出现写一部书的想法,这部书曾经娱我和几乎花了我生命中的二十年光阴。Edward Gibbon, The History of the Decline and Fall of the RomanEmpire(London: Methuens Standard Library,1905,以下简称DF), vii, p325

经过了四分之一个世纪,他对“卡皮托山”的记忆依然清晰。一个灵感竟让他为之耗掉“生命里二十年的时光”,自然不会是一个普通的灵感,更不是随便就能凭空虚构。

事实上,要解释《衰亡史》的源起,我们不能只在卡皮托山的著名一刻打转。极有可能,吉本是把此一情景过分戏剧化了。但他的灵感绝非只是一道意外的灵光。这一灵感,可说是他在长期接触古罗马典籍与历史的过程中,逐渐培养而来。首先,吉本自幼接受古典训练,长期浸淫于拉丁古典,对古罗马历史产生一种熟悉感。其次,在“大旅游”期间,他研读大量古罗马人文、历史与地理的典籍,加深了对古罗马的认识。最后,在意大利“朝圣”的过程中,他亲身观察古罗马遗迹,被其透露的昔日光辉所感动,遂激发其灵感。他在罗马写的家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