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门士材学派未刊孤本——《杨寿山医案》,原本分为二册,现厘为一厚集。其中,上卷计案则148例,下卷计案则130例,合计(含复诊案)278例。古法橅印。
¥
980
九品
仅1件
作者杨寿山
出版人虞麓山房
年代不详
纸张其他
刻印方式影印
装帧线装
四部分类子部>医家
尺寸28.2 × 18.5 × 2.5 cm
册数1册
上书时间2022-09-01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品
-
品相较优。常熟虞麓山房采宣纸、古籍油烟墨古法首梓。实物拍摄,详情如图所示。
- 商品描述
-
吴门士材学派未刊孤本——《杨寿山医案》浅述
落枫簃主人撷集
一,晚清吴中名医杨寿山简介
杨寿山讳渊,字子安,又号寿山,清江苏吴县人。亦载本汤城人,受业于沈安伯,住富仁坊巷,以善治伤寒称于嘉道间,与张大燨齐名,著有《寿山笔记》一卷,光绪庚辰年卒。《吴县志》有其名录。
是书《杨寿山医案》,系未刊孤本,原本分为二册,现厘为一集。其中,上卷计案则148例,下卷计案则130例,合计(含复诊案)278例。
二,杨氏辨证二议
从《杨寿山医案》里,可以看到杨氏治病疗疾,有以下两大特色。
(一),辨病症常有卓见。
在《杨寿山医案》里,杨氏处处阐述治病需明察秋毫,辨析证情,如治妇女经停崩漏,提出必明辨孕与不孕,是孕而流血还是无孕经漏,他引举《洗冤录》以明:“属下之血,块上无衣膜,胎下之血块,块上有衣膜可辨。他说若不知此,抑以祛瘀攻胎为事,抑以安胎补摄为事耶?”他又说:胎与衃之别,当于血未断之前三月求之,前三月之经水顺利,则经断必是胎,前三月曾经下血,则经断必成衃。衃,凝血也。两者治不能混,故治必明此。此皆其临证阅历经验,提示后学。
在辨便血时,他又说:“《金匾》分远近之血,总是大便而下,此则统而言之。实则藜藿之人便血者,每为劳役伤脾,脾失统御,而血为之不守;膏粱之体者,酒麯厚味,积湿蕴热留顿于大肠,每逢便后,其痔或内或外从肛坠下血,随滴而下,是为痔血,两者需辨”。他自述幼年曾患肛痈,便血不止,后常服更衣丸通便而愈。如果一味兜涩,无益也。在杨氏另书《寿山笔记》中,他介绍曾治一患者上患吐血,下复痔血,后服生军两许始得康复,盖肺热下移,肠中之火下泄;他说,若投养阴滋腻,恐反淹缠矣。
对临床上常见的积聚病症, 如痃癖、症瘕、痞气、奔豚,他认为当考虑其病由于肝虚而引起,决不能胸中先存此皆属肝气,用疏肝破气之剂概之,或认为肝无补法,当知滋肾水可以救木;谓肝病无补法者,肝气不用补,肝血虚岂可不补哉。他引举其道友沈菊畦治肝气病用疏肝法无效,后改用景岳理阴煎治愈,即其实例。
他如辨产后治法、辨寒闭热闭、辨新感伏邪、辨寒热霍乱等等,在《杨寿山医案》,与杨氏另本《寿山笔记》中,皆有独特心得,其临证经验来于实践,不逊于海宁王孟英。
(二)、用六法巧治时病
杨渊备述临证巧用汗、下、温、养、补、泻六法,以挽救垂危病人,篇章中阐明病症转变的机制关系,示人以知常达变,见微知隐之法,如他在论述丹疹、时疫、温热病等时,他说:“凡丹痧见有舌白者,不能认为内未化热,迟进清透,致有劫津神昏谵语之变。他举治外甥女患丹疹舌白苔腻为例,因迟进清透,险乎不治。他说:“此等症舌白因内有痰,疫症化火迅速,邪火内燔,极易与痰热混蒙内窍,医必识此。不宜执方书所云:见杨梅舌方可清凉,守此则误矣”。还举有些病例,丹痧之不达,当用下剂加入清透药中,俟得大便一通,中宫舒展,蓄热一泄,丹疹自透之理,其辨析病机,与陈耕道《痧疫草》相同,与近贤姜春华教授所倡截断疗法说不谋而合,如出一辙。
对冬温、风温、伤寒寒包 火等症之喘咳寒热不退,咳喘不止者,杨渊擅用仲景方麻杏甘石汤来治疗,使病者获畅汗而解;人有愈后不解其意,问之曰:“前医何以用麻黄数剂无汗,先生加石膏寒凉反得汗泄,何故欤”?杨氏告诉他们说,这辟如锅上蒸物,液充乃能化汗,犹如锅中添水,笼上自然津津而有润气矣。闻者辄释然信服。
慢性泄泻而有表证者,他常用逆流挽舟法,对疟痢、臌胀,他不主张早用截法,认为此等症属水湿为患,腹中之气散乱不收,津水随气横决,四溢作胀,全是脾气不能统摄所致,不宜用大黄猛剂,再伤其中,惟有理中汤加黄连或五苓先通小便,温养州都,气化则小便通而大便亦随之下矣。
若温毒、时疫、疫疠发斑,鼻塞便秘者,每用靛青桶板二两煎汤,加入忍冬藤数钱,服之大便即下,鼻塞即通。先生称此为神方。对烟痢主张疏导和营,反对早用兜涩,并主张痢疾可结合外用熨法,以加强疗效。
对老年养生保健,介绍丁公药枕方配制法。
三,杨氏师承从流溯源及医籍小考
杨氏师承渊源,源于吴门士材学派,而士材学派之见于著录,首推谢利恒之《医学源流论》。谢氏云:明末诸家中虽无特见,而大体平正不颇者,当推李士材。……士材之学,一传于沈朗仲,再传于马元仪,三传于尤在泾。
士材学派始祖李中梓,字士材,又号念莪,少博学,精究轩岐,薄涉仕途,遂隐志于医,学承李杲、薛己之旨,脾肾并重,倡滋阴需先养阳,补血应先补气之论,著述颇富,流传较广。
讨论士材学派,应以沈朗仲、尤生洲、蒋士吉为同门,而以沈为之长。李氏学派,由沈而马,由马而尤,不论在学术研究或临不治疗方面,他们都既承师传,又自创新路。创新的大体是:学说上从“平正不颇”到深沉精切;治疗上从伤寒发展到温病。其中马元仪与尤在泾授受之间,由于因人、因时、因地的关系,加上良师益友(尤在泾与叶天士同游于马元仪之门)的薰陶,马,尤之瓣香一贯。温病学说的兴起,酝酿出尤在泾之学较师传发扬光大。
上述尤氏之后,其及门有沈安伯、陈步羔、朱青溪……等十余人,影响更深远。唐大烈序《吴医汇讲》时曾说:“吾吴文献之邦,乃良医荟萃之域,《印机草》识元仪临证之慎重,《读书记》知在泾学业之深沉。”以著作来评价马、尤的学术经验,此看法还是比较符合实际的。
杨氏早年习医,从苏州名医沈焘(安伯)学,为沈氏入室弟子。系士材学派第六代传人,时有同门顾守之等,与之同砚。
据杨氏所撰《寿山笔记》自序推算,知他生于1814—1890年左右,为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年间吴中名医,以擅治时疫、伤寒、温病著称于时。其时清廷日趋衰颓,政治腐败,迭至太平军革命失败后,更外患频仍,鸦片吸毒盛行,民生凋蔽,吴县属太湖水网地域,水湿浸淫,疫疠流行,庶民遭贫病之苦,可谓灾难深垂。杨渊生当其时,已非叶天士先生之乾隆盛世。
杨寿山尤善以健脾和胃,培固后天之本,辅以醒脾祛湿为法,对妇女胎产疾病,调理更有心得。综观杨氏遗著,其立方遣药从平淡中寓有巧思,重视维护中气,治杂病辄扶正祛邪兼顾;治时病,具有卓识,当下则下,宜温则温,清滋不恋邪,发汗不伤津,堪称当时治病能手。
尤杨氏及于沈焘氏之门亲炙,事涉师承之实,其察阴阳升降之候,定腑府虚实之所因,各案皆反复推明,斟酌尽善。于伤寒、温病证治尤详。杨氏遗著虽有《寿山笔记》存世,亦只存其一二,今犹赖此书镶出,盖以补掇前书之未备也。
(此注:《寿山笔记》、《杨子安医案》,均系吴县王卓如抄本,常熟已故老中医江一平先生藏。均未刊)。
杨氏之著,远绍士材先哲遗粹,近采清中时贤沈安伯精英。通贯古今,博而有要。乃知治学固有根柢,自非肤取浅尝所能望其项背也。学者诚能悉心玩索,必获启悟之益。惟惜传本颇稀,诸君所宜访求赏读焉。
壬寅年孟秋,落枫簃主人翁振鹏,谨识于虞麓山房东厢灯下。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