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国风华 9787512606821 黎遂 团结出版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民国风华 9787512606821 黎遂 团结出版社

当天发货,正版,品相一般都没问题。凡是套书,价格异常便宜的,有可能是一本书的价格。

9.9 3.5折 28 九品

库存3件

北京通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黎遂

出版社团结出版社

ISBN9787512606821

出版时间2011-10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28元

货号972059826018959368

上书时间2024-11-08

白湘云书社

十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李放曾说,中国近代有三人“文妖”——刘海粟、张竟生和黎锦晖,都因行为超前而招来群起面攻之……作为”黎氏八骏”之一的黎锦晖,有人抨击他是中国黄色音乐的鼻祖;有人评价他是中国平民音乐的开拓者、中国流行音乐的奠基人、中国儿童歌舞剧的先锋;他发现和培养了周旋、徐来、王人美、黎莉莉等一大批风华绝世的歌星影星……他究竟是怎样一个音乐通才、怪才,他具有怎样的艺术风华,《民国风华——我的父亲黎锦晖》让我们穿过历史烟云,走近观他、评价他……作者黎遂,为黎锦晖之子,三十多年来,在中国大陆、台湾地区和美国进行有关黎锦晖艺术创作史料的整理研究工作。

作者简介
黎遂,黎锦晖之子。上海二医大进修生,20世纪80年代初去洛杉矶南加大医院实习留美。1986年在洛城举办中国歌舞之夜演出。三十多年来,在中国大陆、台湾地区和美国进行有关黎锦晖艺术创作史料的整理研究工作。

目录
引子全国“通缉”《 小兔子乖乖》作者 

第一章 湘潭晓霞白竹村 

第二章 民主革命的才子 

第三章 行走官场不如意 

第四章 《四季相思》惹了“祸” 

第五章 平民音乐的旗手 

第六章 中华书局一闯将 

第七章 明月千里星光耀 

第八章 寒气袭来风雨紧 

第九章 一轮明月下南洋 

第十章 大海彼岸望故园 

第十一章 艺海歌坛行路难 

第十二章 月有阴晴圆缺时 

第十三章 风雨飘摇惨淡行 

第十四章 月亮闭上她眼睛 

第十五章 两袖清风回故乡 

第十六章 雾都八年抗日心 

第十七章 挚友有难见真情 

第十八章 “洗心革面”又八年 

第十九章 棺未盖而论已定 

第二十章 明月曾照彩云归 

附 黎氏八兄弟简述

内容摘要
李敖曾说,中国近代有三大“文妖”——刘海粟,张竞生和黎锦晖,都因行为超前而招来群起而攻之…… 

 作为“黎氏八骏”之一的黎锦晖,有人抨击他是中国黄色音乐的鼻祖,有人评价他是中国平民音乐的开拓者,中国流行音乐的奠基人,中国儿童歌舞剧的先锋,他发现和培养了周旋、徐来、王人美、黎莉莉等一大批风华绝世的歌星影星……他究竟是怎样一个音乐通才、怪才,他具有怎样的艺术风华,让我们穿过历史烟云.走近观他,评价他……

主编推荐

 是他,发掘和培养了众多风华绝世的影星、歌星、如周璇、王人美、徐来、黎莉莉、黎明健……
 一个人,一个名字
 在中国现代史上——
 什么人参与了现代di一批白话国语教科书的编辑出版?
 什么人出版了zui早、也是zui长命的儿童刊物?
 什么人写di一出儿童歌舞剧?
 什么人xui早推行简谱教育?
 什么人打破了女性不得登台的禁忌?
 什么人写了di一首流行歌曲?
 什么人创立了di一个歌舞团?
 什么人zui早创立了音乐界的明星制?
 什么人发现了“金嗓子”周璇?培养了王人美、徐来、黎莉莉等众多明星?
 什么人发掘了后来写就《义勇军进行曲》的聂耳?
 什么人zui先打造了名之为“四大天王”的歌手阵容?
 什么人在上海zui先组成了中国化的爵士乐?
 什么人录制了zui早流行的200余张唱片、主导了30、40年代的上海音乐与电影圈,
 并造就了上海的摩登时代?
 都是一个人、一个名字——黎锦晖



精彩内容
 父亲很小的时候,就迷上了音乐,并表现出非凡的音乐天赋。
湘潭地处湘中,土地肥沃、水网密布,不但是湖南商业重镇,同样也
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湖湘文化的发源地。湘潭历来文教发达,人文基础
丰厚,民间音乐资源也非常迷人、非常丰富。
湘潭的民间音乐包括莲花落、三棒鼓、湘潭弹词、湘剧、汉剧、花鼓戏、打丧鼓、祀乐以及民间情歌等等,种类繁多,流派纷呈。父亲有闲的时候,也会给我们说说童年时的趣事。父亲接触的最早的“音乐”,应该是盛行于湘潭民间的莲花落了。
逢年过节,总会有一些走街串村的乡村莲花落艺人不请自来,倚门表演进行乞讨。莲花落的表演分单人和双人两种,他们一边打着竹板(七块竹板串起,竹板中间夹着铜钱;也有用小铁片串起的铁板),一边说唱着诙谐有趣、吉祥如意的韵词。莲花落音响简单,而且节奏明快,通俗易懂,语言精练,即兴编词,饶有风趣。
莲花落艺人上门一般这样唱:“竹板一打响叮当,恭喜发财又健康;今日瞎佬上门讨,希望老板大大方。”如果主人没不给钱,艺人又唱:“竹板打来话就长,众位阿哥听一场;如果不是贵人赐,(我)瞎佬早已饿断肠。”这时候主人就会早已准备好的零钱笑吟吟地递过去。
有时候又极其有趣。比如打莲花落来到一家杂货铺门口,一人就唱:“掌柜的,大发财,你不发财我不来。”不料里面是个女的,一听打莲花落的说她家发财,心里高兴,想笑怕有失体面,不笑又憋不住,只好边笑边把脸朝里偏,用手把嘴捂住。另一人看见,接上就唱:“掌柜娘子偷着
笑,莫非爱听莲花落”。他本想逗得掌柜娘子高兴,兴许能多给几文钱,谁料想里面的女子不是掌柜娘子,而是未出嫁的“姑儿”(女儿)。这姑儿一听把她叫“娘子”,心中恼怒,骂道:“你眼睛瞎了……”先前一人心思玲珑,知道搭档弄错了,马上接着唱:“出门人,眼睛钝,大姑娘当成媳妇认。”另一人马上接腔给自己圆场:“刚才怪我没看清,你是掌柜的大干金。”女子见其一赔礼二认错、三恭维,心中也不恼了,取过几文钱让打莲花落的走了。
黎氏是乡间望族,那些民间艺人来长塘,是必到黎家的,而祖父也怜惜这些乞讨的艺人,对他们从不小气。父亲被这些新奇有趣的玩意儿吸引住了,跟着他们走遍全村,兴味盎然地听他们说唱。艺人们也喜欢这个聪明伶俐、粉雕玉琢般的黎家二少爷。父亲但有问询,艺人无不耐心相告,父亲很小就弄清了,莲花落的唱腔牌子有“太平年”、“喇叭腔”、“五更调”、“路长断”、“哭腔”、“耍孩儿”、“叠断桥”、“靠山调”……乡间的夜晚,静谧而迷人。尤其是夏天,劳累了一天的农人们,聚在禾场扯野狐禅,间或也有人讲书、吹笛子、拉二胡。父亲对乐声很敏感,听到音乐就不能自己。月光如水,蛙鸣如鼓,当乐声响起来的时候,整个禾场上静悄悄的,农人们都沉醉在飘荡的音乐里,仿佛忘了一天的疲劳。
父亲小时候比较活泼调皮的,但每当乐声响起,他就安静了下来,用心体味着那美妙声音里的意境,捕捉那不可意会的诉说。父亲向农人学习拉二胡、吹笛子,也学习擂鼓、敲钹、打镲等乡间响器,不多久,就玩得像模像样。在这点上,祖父并没有因此“粗鄙”、“淫秽”、“下里巴人”而禁止父亲的玩乐,而是给予了父亲相当大的自由,父亲一生就为此感激不尽。
湘潭民间,花鼓戏是流传最广的一个剧种,也是农人们的最爱。但花鼓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当局当作“淫戏”禁演。但人民喜欢的东西是禁止不住的,大家就偷偷在夜间开唱,戏台是临时搭就的草台,有时请来民间戏班,那些戏班人员是农忙务农、农闲演出的农民;有时则干脆就是村里农人们自行组成的临时班子。隔壁胡子拉碴的王大伯白日里耕田使牛,晚上摇身一变,就成了台上的翩翩佳公子;王大婶就成了千娇百媚的深闺小姐,踩着莲步作娇羞状搅乱了无数农人的梦境。
湘潭花鼓戏源于民歌,经历了从民间歌舞到对子花鼓、直到能够演出一整本大戏这样一个从简到繁的过程,多以反映民间生活为主,以生产劳动、男女爱情或家庭矛盾为题材,语言生动,乡土气息浓厚,表演艺术朴实、明快、活泼,行当以小丑、小旦、小生的表演最具特色。活泼诙谐、
载歌载舞,且戏剧动作多从农村生活和民间艺术中提炼而成,带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地方风味,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色,为农民所喜闻乐见

父亲一见花鼓戏,便不可救药地喜欢上了。花鼓戏和京剧、昆曲等别的剧种一样,亦有程式,是一些舞台化了的生活和生产的成套身段,如开
门、进门、撩门帘、整妆、掸灰、扯鞋、挥汗、端茶、推磨、抖碓、打铁
、打鱼、砍柴、摇船、缝衣、补鞋等。花鼓戏在声腔上则山歌风的特点,演唱自然流畅、婉转悠扬、生活气息极浓。花鼓戏用方言演出,无论是在剧本创作、作曲还是在演员表演方面,均突出喜剧效果。音乐多热闹欢快,表现力丰富,在表现形式上,他们大多以载歌载舞、短小精悍见长,在表演上既承袭了民间歌舞中的扇舞、手巾舞、矮子步、打花棍、打酒杯等表现手法,又从劳动生活中提炼了一些表现力极强,特色鲜明的表演动作,如犁田、使牛、推车、砍柴、绣花、喂鸡、纺纱等,惟妙惟肖,美不胜收。
父亲看不够,萌生了学花鼓戏的冲动。好在村里很多人都会唱几句,他们都成了父亲的老师。夜间的禾场上,常常会聚上一帮人,在二胡的伴奏下,咿咿呀呀地唱着花鼓,父亲铁定是其中一员。父亲会乐器,二胡、
笛子什么的都通,年纪又小,很受乡民们的喜欢。日子久了,会唱很多出戏。那时大伯锦熙也喜欢花鼓戏,他和父亲两人常把一个叫罗二十瞎的小生招来家里,听他唱戏,边唱边记录歌词。罗二十瞎嗜茶,但平日里手头拮据,喝的都是乡间常见的大叶子茶。伯父和父亲就拿了祖父的好茶款待罗二十瞎。罗二十瞎喝得高兴,倾囊相授,使得父亲对花鼓戏的了解更加全面。父亲日后能编排出那么多的歌舞剧,从花鼓戏里受益良多。他在《我和明月社》感慨地说:“我童年玩弄过古琴和吹、弹、拉、打等乐器;也哼过昆曲,湘剧,练过湘剧、花鼓戏,有的没有入门,有的半途而废。
十岁起,每年祀孔二次,参加习乐习舞;乡下做道场,被邀合奏《破地狱》的乐章;看花鼓戏时,也曾加入演出。读中学时有‘乐歌’课……学过浅近的西洋音乐理论,……会弹老八度式的风琴。”大伯锦熙在三十年代写就的《现在大众语文学的调查与评判》(载1934年《人世间》第14期)里说:“我们家乡湘潭南境十都咬柴一带的‘花鼓戏’那可真算是Mass-recitation(大众表演)了,搭草台在山谷间,农夫土工们自由扮演,其乐曲之引人人胜,大非‘阳春白雪’所能及。约当三十年前,我和舍弟均地髫龄,常秘招小生罗二十瞎来家吃茶,尽传其歌词乐谱……他们绝对只能口授,由我们笔之于书,谱之于管紫。”“不久我出门了,不研究了,而吾家锦晖却以编排歌舞为业,我们现在能够判别的,他那必种流传最广的儿童歌舞剧,如《葡萄仙子》就包含‘呆子吃醋’和‘卷珠帘’;《月明之夜》就包含‘铜钱歌’和‘十杯酒’;《三蝴蝶》就包含着‘出台子’和‘采茶歌’;《麻雀与小孩》是他的最早的作品,就包含着一支最村俗的‘打铁歌’,……这个经验,证明歌曲所以风行者,有本有源。”父亲在文章里提到的祀孔,是指祭祀孔子。祀孔分春、秋两祭,是所
有乡民们盛大的节日。祀孔的歌舞一般采用中和韶乐。韶乐,史称舜乐,起源于5000多年前,为上古舜帝之乐,是一种集诗、乐、舞为一体,规模盛大综合古典艺术。鲁昭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17年)孔子人齐,在高昭子家中观赏齐《韶》后,由衷赞叹日:“不图为乐至于斯!”“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韶乐》曾是中国古代宫廷音乐中等级最高,运用时间最长的雅乐,但到了唐宋,史籍是再也找不到《韶乐》的记载,《韶乐》已被历史湮没了。中和韶乐是明清两朝用于祭祀、朝会、宴会的皇家音乐。中和韶乐和以律吕,文以五声,八音迭奏,玉振金声,融礼、乐、歌、舞为一
体,以表达对天神的歌颂与崇敬。当然,乡间的祀孔歌舞是不可能有上述这般繁复而齐备的,但其庄严沉穆,和欢快活泼的花鼓戏等大是不同。雅乐在庙堂之上独享尊荣,俗乐却在乡间如野草般疯长。雅乐和俗乐就如此并行不悖、共存共荣。P8-11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