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曼德拉传 9787535466914 安东尼•桑普森 长江文艺出版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曼德拉传 9787535466914 安东尼•桑普森 长江文艺出版社

当天发货,正版,品相一般都没问题。凡是套书,价格异常便宜的,有可能是一本书的价格。

14.2 3.4折 42 九品

库存2件

北京通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安东尼•桑普森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5466914

出版时间2013-07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42元

货号952129359480209421

上书时间2024-11-08

白湘云书社

十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商品描述
前言

  能够承担本书的写作,在感叹机会来之不易的同时,我深感肩上的责任重大。1995年,我写信给曼德拉总统,表达了我想要写一本经他授权的官方传记的想法。收到我的信后,曼德拉总统特地邀请我去他位于约翰内斯堡的住处共进早餐。他说我们是多年的朋友,他信任我,也愿意把这项任务交给我——但开玩笑说:“只要你别提我们俩第一次见面是在地下酒吧就行了。”总统还告诉我说,1962年,他就是读着我的《解剖英国》候审的。他承诺与我就关键问题进行讨论,尽量保证史实的准确性,并授予我特权查看相关信件和文件。不仅如此,他还鼓励我有自己的判断,发表自己的评论:他说,目前我们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从错误中汲取经验教训;并且他也一再强调,“我不是什么天使。”


  早在1951年,我便有幸在约翰内斯堡结识了曼德拉;在接下来的十年中,几次对曼德拉来说非常重要的时刻我都有幸见证,直至他入狱为止。能与曼德拉结缘,还要从我来南非担任黑人杂志《鼓》的主编说起。作为一本黑人杂志,《鼓》为约翰内斯堡无数有才华的黑人作家、音乐家和政治家敞开了一扇展现自己才华的大门。自1948年种族隔离政府上台以来,南非国内的黑人的抵制运动愈演愈烈,《鼔》正给了我一个近距离观察和了解这些运动并获得第一手资料的机会。1952年,我参加了决议通过开展“藐视运动”的非国大大会;我见证了曼德拉组建第一支志愿者队伍,亲眼目睹了1954年曼德拉为摧毁索菲亚镇而发动的群众抵抗运动:索菲亚镇是个贫民窟,那里聚集着来自不同种族的贫民,我也曾在那里度过了几个开心的夜晚。1957年叛国审判期间,我能见到他的机会更多了,后来我还以此为题材写了一本书;1960年,作为《观察家报》的记者,我报道了沙佩维尔危机,并于大屠杀之后在索韦托第一时间采访到了曼德拉。曼德拉入狱之前,我最后一次见到他是1964年在比勒陀利亚举行的瑞弗尼亚审判上:我列席了那次审判,当时的曼德拉正在准备最后的演说。身为一名记者,曼德拉狱中的27载岁月我虽然没有机会见证,但在此期间我曾多次重游南非,与曼德拉被流放至伦敦及其他各地的战友保持着联络。1980年代中期,南非国内冲突不断升级,那段时间我与身处伦敦的非国大主席奥利弗·坦博交往比较频繁,并多次安排了他与英国商界人士的会面。我还常常与温妮·曼德拉通电话。为了给我反映黑人政治与商业的新书《黑与金》取材,1985年到1986年的危机期间,我曾重返约翰内斯堡,直到1986年南非政府禁止我再次入境。后来南非政府暂时解除了对我入境的禁令,使我刚好来得及在1990年2月曼德拉获释之前再次回到南非;自那之后,我每周都会去他位于索韦托的房子里拜访他两次。在接下来的四年里,我又有幸与曼德拉有过多次会面——有时候是在伦敦,在伦敦的筹款晚宴上,他请我帮他引荐来宾;还有时候是在约翰内斯堡:我常常会去约翰内斯堡,就是在那里我目睹了1994年4月的大选。


  在素材准备阶段,我在妻子莎莉的陪同下几次重回南非,我们的足迹遍及每一个曼德拉曾到过的地方:时过境迁,许多事情都已经不是当初的样子;但每到一处,我都试着让自己沉浸其中,去体会,去感受。我希望通过我的讲述和串联最终为读者出呈现一幅有关曼德拉传奇一生的完整画卷。我见到了不同时期和场合下的总统曼德拉:在曼德拉位于比勒陀利亚和开普敦的办公室和宅邸里,在他位于霍顿的房子里,在罗本岛上,在晚宴和酒会上,在开普敦的议会上,在纽约联合国总部,或是在伦敦进行国事访问。我寻访了曼德拉小时候生长的地方——位于特兰斯凯的“圣地”,还去了他在古努村的新居。走访期间,我采访了不少曼德拉的老朋友、老同事;也与他以前的对手进行了交流:他们中有狱卒、有官员,也有不少是政治领袖——我去“荒野”拜访了前总统博塔,在开普敦见到了前总统德·克勒克,去德兰士瓦拜访了前外交部长匹克·博塔。


  我还有幸参阅了从未发表过的曼德拉狱中笔记,并见到了曼德拉的手稿原件。曼德拉的自传出版于他当选总统之初,当初有很多政治上的考量,再加上曼德拉本人也非常谦虚。因此,所有这一切都给我们留下了更大的发挥空间:我们想要看到的是更加立体的画面——别人眼中的他是怎样一个人,他又是如何与朋友甚至敌人相处的;我们需要把他放在当时的国际大背景下,这样的他才会更立体、更丰满。


  在曼德拉漫长而传奇的一生中,他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苦痛与艰辛。因此,在写作本书的过程中,我试图透过外界对他充满传奇色彩的描绘和渲染,尽力再现和还原当时的一切;除此之外,我还将娓娓讲述狱中曼德拉的形象如何日渐高大,并最终形成全球影响力;以及当时身为阶下囚的他是如何让理想照进现实的。


  曼德拉漫长的狱中生涯是我写作的一个重点,为此我进行了大量采访,还查阅了不少从未对外发表过的信件和文件。曼德拉的狱中生涯所展现的是人的力量和对人性的考验。因此,对于一个传记作者来说,这段经历非常具有价值:它展现给我们的是一场描述其私下生活的情景剧,而不是什么包罗万象的公开表演;曼德拉与朋友及狱卒之前的关系被世人广为称道,其意义已经远远超过了非洲政治这个层面。曼德拉在狱中的那些年常常被认为是他政治生涯的断层;但我却认为,这段日子对曼德拉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正是那段时间的历练使曼德拉从一个固执任性、刚愎自用的活动家日臻成熟,逐步成长为一个懂得反思、严格自律的世界级政治家。


  通过阅读曼德拉的书信、参阅一些迄今为止从未对外公布的外交及情报来源,我尝试着把曼德拉的经历放在更广泛的全球背景下去解读。在书中,我会讲到西方世界对20世纪六七十年代南非国内愈演愈烈的危机事件的误解、他们在处理这些危机上的一些错误做法,以及冷战思维影响下的西方世界对曼德拉及其朋友的错误认识;我还会讲到曼德拉缘何一度从世界政治舞台上几近消失,而政府和群众又为他的华丽回归做出了哪些贡献。外界对南非的看法几经变化、迥然不同:最初人们认为南非即将面临流血屠杀,后来以曼德拉为中心,这里又变成了谈判和和解的典范——所有这些我在书中均会有所交代。


  在这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面前,曼德拉总统本人给予了我巨大的帮助:总统于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不仅配合我做采访,还亲自通读了全文初稿。除了对某些史实和细节进行了修改之外,总统谨遵当初对我的承诺,对我个人评论的部分没有进行任何改动;同时,总统生动的评论还令原稿增色不少。可以说,能够在其在世的时候,与如此重量级的历史人物这样近距离交流互动,这样的经历实属千载难逢——我相信单单这一点,就足以弥补现代传记作者的所有不足。


  在本书紧张的编辑及出版前的准备阶段,我得到了来自哈珀柯林斯的编辑出版团队的大力支持和通力合作。本书的创意最初是由斯图尔特·普罗菲特提出的,可以说没有他,也就不会有这本书的诞生;1998年斯图尔特·普罗菲特离开哈珀柯林斯之后,这本书仍得到了集团主席艾迪·贝尔的大力支持;此外,我还要感谢我辛勤的编辑理查德·约翰逊、罗伯特·雷西,发行总监海伦·艾里斯——他们都为这个项目投入了不少心血。来自克诺夫出版社的美籍编辑查尔斯·艾略特也给予了我莫大的鼓励和帮助。我还要感谢本书在南非的出版人乔纳森·保尔,以及我的图书经理人迈克尔·希松斯对我一如既往、不离不弃的支持和帮助,他经手的我的图书已经有20多本了。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我还要感谢我的妻子莎莉,有她陪我到处游历采访,我得以更加享受这次探险,对整个主题的理解也变得更加深刻。


  很多人都对本书提出过批评和指正,对此我深表感激。然而百密一疏,对本书可能存在的问题或谬误,本作者将承担全部责任。读者如有任何改进意见及建议,也请不吝赐教,本人将不胜感激,并在后续的版本中进行改进和完善。


  安东尼·桑普森


  1999年12月于伦敦



导语摘要
 《曼德拉传(精)》为南非前总统曼德拉的传记,作者(安东尼·桑普森)亲身深入南非,与曼德拉本人和他的朋友、政敌对话,获取了第一手宝贵的资料,为读者讲述了曼德拉一生的故事。1918年7月18日,纳尔逊·曼德拉出生于南非特兰斯凯。于1944年加入非洲人国民大会,多年来参与反对当局种族隔离制度的活动,1962年8月被捕入狱。曼德拉被监禁达27年之久,在此期间,作为一个反对种族隔离运动的坚定形象,他的声誉与日俱增。1990年出狱后,曼德拉获得了1993年的诺贝尔和平奖,并于1994年宣誓成为南非第一个民主当选的总统。鉴于曼德拉为种族平等事业作出的卓越贡献,联合国大会将他的生日7月18日定为“曼德拉日”。

作者简介

  安东尼·桑普森,(1926年8月3日-2004年12月18日),南非记者,作家,学者,一直致力于南非问题研究。1951年从牛津大学毕业后,担任南非黑人杂志《鼓》、《观察家报》等杂志主编。正是那时在担任《鼓》杂志期间,在索韦托结识正在筹备抵制种族隔离的“藐视运动”的纳尔逊·曼德拉。
  1995年,安东尼·桑普森得到曼德拉总授权写一本关于他的官方传记,曼德拉还邀请作者去他位于约翰内斯堡的住所共进早餐。曼德拉说;“我们是多年的朋友,我信任你。”并就关键问题与作者进行讨论,并授予作者特权查看相关信件和文件,尽量保证史实的准确性。使得本书成为曼德拉授权的官方传记。
  安东尼·桑普森还撰有《鼓:非洲冒险记》、畅销书《解剖英国》、《七姐妹》、《军火集市》,《黑与金》以及《公司人》等作品。



目录

第一部 1918年―1964年
1 乡野童年(1918年―1934年)
2 使命(1934年―1940年)
3 大城市(1941年―1945年)
4 南非白人和非洲人(1946年―1949年)
5 民族主义者和共产党(1950年―1951年)
6 藐视运动(1952年)
7 律师和革命者(1952年―1954年)
8 自由的意义(1953年―1956年)
9 叛国罪和温妮(1956年―1957年)
10 劲敌(1957年―1959年)
11 夭折的革命(1960年)
12 暴力运动(1961年)
13 最后一击(1962年)
14 罪与罚(1963年―1964年)第二部 1965年―1990年
15 自我主宰(1964年―1971年)
16 百炼成钢(1971年―1976年)
17 从主妇到女斗士(1962年―1976年)
18 影子般的存在(1964年―1976年)
19 黑人的觉醒(1976年―1978年)
20 监狱的魅力(1976年―1982年)
21 破碎的家庭(1977年―1980年)
22 笼中之笼(1978年―1982年)
23 暴乱(1982年―1985年)
24 无政府状态(1986年―1988年)
25 失去的领袖(1983年―1988年)
26 “犯下滔天大错”(1987年―1989年)
27 囚犯与总统的对决(1989年―1990年)第三部 1990年―1999年
28 神与人
29 从革命到合作
30 第三种力量
31 别了温妮
32 艰难和谈
33 大选
34 治国
35 荣耀巅峰
36 宽恕
37 急流勇退
38 格拉萨
39 曼德拉的世界
40 曼德拉的国家
41 形象与现实
后记:不朽的传奇,永生之偶像



内容摘要

  曼德拉是南非前总统,他从一名囚犯到一个自由的人,从一位追求解放的斗士发展为推进和解的热心人士,从一个政党领袖到一位国家总统,致力于推进国家的民主进程和发展。他不懈追求公正、公平和尊严,是我们这个时代令人鼓舞的偶像之一。
  1995年,作者得到曼德拉授权,写一本关于他的官方传记,为了撰写这部传记,作者的足迹遍及曼德拉曾到过的地方,希望通过他的讲述和串联,为读者出呈现一幅有关曼德拉传奇一生的完整画卷。作者寻访了曼德拉小时候生长的地方——位于特兰斯凯的“圣地”,还去了他在古努村的新居。走访期间,作者采访了大量曼德拉的老朋友、老同事;也与他以前的对手进行了交流:他们中有狱卒、有官员,也有不少是政治领袖――还去拜访了前总统博塔,前总统德·克勒克,前外交部长匹克·博塔。作者还有幸接触到了曼德拉的采访录音,参阅了曼德拉狱中笔记,并见到了曼德拉的手稿原件,曼德拉的书信、以及一些迄今为止从未对外公布的外交及情报,试图透过外界对他充满传奇色彩的描绘和渲染,尽力再现和还原历史,展现曼德拉这位藏在历史背后的神秘人物波澜壮阔的一生。
  曼德拉总统本人还给予《曼德拉传》巨大的帮助:总统于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不厌其烦地多次接受作者的采访,还亲自通读了全文初稿。除了对某些史实和细节进行了修改之外,总统谨遵承诺,对作者个人评论的部分没有进行任何改动;同时,总统生动的评论还令原稿增色不少。与如此重量级的历史人物这样近距离交流互动,使得《曼德拉传》具有真实性和收藏性,并成为一部值得一读的巨著。



主编推荐

  《曼德拉传》为曼德拉授权的官方传记,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推荐,荣登美国畅销书排行榜。


 狱中笔记、外交信息,一一为您呈现


   纪念南非的儿子,同盟政敌一致接受采访


   卸下圣人的光环,展现全面真实的曼德拉





精彩内容
 乡野童年(1918年-1934年)在南非,再没有什么地方比特兰斯凯离城市生活更遥远了。特兰斯凯在约翰内斯堡以南600英里,是南非最美丽但同时也是最贫穷的地区。这里山峦绵亘,草木葱茏,圆形茅舍星罗棋布,牧童和牧民赶着牛羊穿行其间,俨然一派祥和的田园风光,宛如《圣经》中所
描绘的永恒乐土。但是,美丽只是表象:这片土地上的人口已严重过剩,本来就很贫瘠的土壤遭到了严重侵蚀,只能勉强养活些瘦骨嶙峋的牛羊和零零星星的玉米类庄稼。
这里就是纳尔逊·曼德拉出生和成长的地方,后来他在这里修建了自己的住所,每逢圣诞节和假期,便回到此处居住,而且希望退
休之后也能在这里颐养天年。那是一幢带有西班牙风格拱门的红砖房,依德班与开普敦之间的主干道而建,位于特兰斯凯最大的城市乌姆塔塔以南数英里。这所房屋矗立在丝柏大道尽头,四周砌了围墙,它灌木丛生的院落将它与广阔的乡村隔开。这所房子的蓝图是曼德拉在狱中的最后一年里构思出来的,监狱看守的住所与曼德拉自己在狱中的住处一结合,便形成了房子的平面图蓝本。曼德拉挑选的这个位置能看到他的家乡古努村,因为他相信,人在哪里出生,就要回哪里长眠。
曼德拉确切的出生地点其实还要往南几英里,那是蜿蜒的巴色河畔的一个小村庄,村庄的名字叫作姆维佐,曼德拉的父亲是那里的世袭领袖。(曼德拉家的草屋群,或称卡拉尔①,早已不在那里了。
1988年,尚在狱中的曼德拉曾想托当地一名律师去寻找旧时住处,但是已毫无踪迹可循。)1918年7月18日,罗利赫拉赫拉·曼德拉出生在姆维佐——据他后来回忆,那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已接近尾声,俄国的布尔什维克革命正进行得如火如荼,新成立的南非非洲人全国大会派了一名代表远赴伦敦去为南非黑人争取权利。大不列颠开普殖民地于1910年被划人南非联邦,这片土地上还有一部分特兰斯凯土著居民。三年之后,《原住民土
地法》将数千黑人农民驱逐出境,许多人只好长途跋涉来到特兰斯凯,因为这里地域辽阔,而且只有在这里,非洲人才能拥有自己的土地。
所以,从特兰斯凯走出来的黑人领袖比南非其余任何地方都要多,而这些领袖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
罗利赫拉赫拉的父亲亨得利·曼德拉自己就遭到过驱逐。曼德拉出生后的第二年,一名部落成员因一头公牛而与他产生争执,进而对他提起了控诉,当地白人法官传召亨得利出庭答辩。亨得利拒绝了,因而立刻以不服从罪被指控,他的领导权被剥夺,还被夺去了大部分家畜、土地和收入。他们举家迁出了姆维佐的祖屋,搬人了邻村古努,曼
德拉就在古努度过了几年孩提时光。虽然财富骤减,但曼德拉一家的日子过得还不算差。每当有食物或平常乐事,他们都会与亲戚朋友分享,所以曼德拉从来不会感到孤单——晚年时期,他仍会满怀温情地回忆起当年那种集体观念和共同的责任感;那时,西方的竞争意识和个人主义思潮尚未渗透进来。
亨得利·曼德拉是位严父,曼德拉本人也觉得自己遗传了父亲固执的脾气。亨得利没受过什么教育,没有宗教信仰,却有好几个妻子;他高大威严,肤色比儿子更深,从不觉得自己较之白人便低人一等。他居住的村落能自给自足,也有它既定的习俗和礼
仪。他有四个妻子,曼德拉的母亲诺塞克尼·法妮是他的第三个妻子。每位妻子都有自己的卡拉尔、田地和牲畜,自己种植蔬菜,所以基本都是自给自足。亨得利会轮流到几个妻子的卡拉尔中居住,她们似乎相处得非常和睦。他自己的屋子里储藏着家酿的酒,其中总有一瓶是白兰地,在柜子里搁着,大约能放3~4个月。他非常尊重部落习俗:有孩子出生的时候,他就会宰一头山羊,把它的角立在屋里。
亨得利从未皈依基督教,但他有几个基督教的朋友,比如坦尼森·马基维恩牧师,他是个颇具学者风范的社区领袖,是特兰斯凯精英中的一员(他的后代后来成了非国大中备受争议的成员)。亨得利还与姆贝卡拉兄弟乔治和本交好,兄弟两人所属的部落被称为阿曼芬谷,或称“芬果”;这个群体独立于科萨人之外,受传教士和西方习俗影响更深,许多芬果人成为了教师、牧师或警察。姆贝卡拉兄弟说服曼德拉的母亲人了卫理公会,从那以后,她就由传统的科萨服饰改着西式服装。曼德拉便是以卫理公会教徒的身份接受洗礼的。后来兄弟俩还劝说曼德拉的父母将儿子送人当地的教会学校读书——这在曼德拉的家族中是史无前例的。
曼德拉的妹妹玛贝尔和莉亚比回忆起古努村简朴的乡村童年生活时总是满怀着喜悦之情。他们的整个天地便是母亲卡拉尔中的三间圆形草屋——一问是卧室,一间是厨房,另一间则是食物储藏室——外头有柱子做的围栏隔着。他们的母亲用泥土制成砖后盖起了这些屋子;家里简陋的椅子和橱柜也是泥土做的;炉子也不过就是在地上挖个洞。家里没有床,没有桌子,只有垫子;稻草用绳子捆住连起来,便可充作屋顶。卡拉尔内的洞窟里存放着玉米,那是他们赖以生存的主要
食物。白天男孩子们出去放牧,女孩则在家中与成年女性们聚在一间房里准备食物,她们把玉米放在石头之间碾碎,再放到黑色的金属三脚锅里煮熟,末了再与酸奶拌在一起。傍晚时分,一家人便席地而坐,在同一个碗里取食,这便是他们的正餐了。
亨得利的其他几位妻子还育有另外三个儿子,但他们都已离家。身为男孩的曼德拉比自己的姐妹享有更多的自由。他与母亲十分亲近,但也时常与父亲的另一位妻子待在一起,她给曼德拉的爱和安全感不比法妮少。纵观曼德拉的一生,他与女性相处更加自在——尤其是和强大的女性相处,因为这样的友谊能给他更多回馈,这可能与曼德拉童年的经历有关系。
在他的书信和回忆录中,曼德拉经常追忆起乡野间的童年生活。在狱中,他也曾以生动地笔触描述过,家乡有美丽的山川和溪流,在池塘里游泳其乐无穷,他可以直接就着奶牛的乳头吮吸牛奶,还能吃上烤玉米棒子。许多世界领袖人物,在来到都城,深陷强权与政治的泥潭之后,都会怀念乡村生活时的浪漫;比如劳埃德·乔治就曾回访威尔士的村落,林顿·约翰逊对他德克萨斯州的牧场也是念念不忘。但是曼德拉总统坚持
称自己为乡下小孩,因为乡间的这段安逸、单纯的成长经历在他政治信心的树立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曼德拉对于自己先祖的认知也给了他很大的鼓舞。他的曾祖父是腾布王朝伟大的君王努班库卡,卒于1832年。在他统治期间,大不列颠始终未能征服这片特兰斯凯南部的土地。腾布贵族看似潦倒且须依附白人,实则守护着族人的高贵和尊严,在特兰斯凯保持着特殊的庄严形象。曼德拉是小贵族,他经常强调自己从来都不是王位的继承人。他只是君王努班库卡后裔中的一员,而且属于旁
系。继承王位的是君王达林岱波,而后是达林岱波的儿子琼吉利兹维。曼德拉的父亲是达林岱波的心腹和知己,实际上位同首相,所以曼德拉幼年时期便受到族人的尊崇。
这个旁人眼中的贵胄之家实际上却是在占领军的掌控之下苟延残喘,自努班库卡统治时期开始,他们的权力便受到了限制:起初是被不列颠政府限制,1910年之后则落入了新南非联邦的掌控之中,特兰斯凯君主一方面要
对自己的民众负责,另一方面却又要满足异邦势力的要求。尽管腾布王室依然守卫着自己的骄傲和尊严,他们也意识到,意在分一杯羹的不列颠人和南非白人已经夺去了他们的权力和财富。当年轻的曼德拉初次离开家园来到外面的世界时,他惊觉东凯普省的城市——谢普斯通港、威廉国王市、伊丽莎白港、爱丽丝市——都是以英国英雄而非科萨英雄的名字命名的,而白人,才是事实上的统治者。P3-5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