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的穗 9787549100811 蔡小容 南方日报出版社
当天发货,正版,品相一般都没问题。凡是套书,价格异常便宜的,有可能是一本书的价格。
¥
10.1
3.6折
¥
28
八品
库存2件
作者蔡小容
出版社南方日报出版社
ISBN9787549100811
出版时间2010-10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28元
货号1766759184550449152
上书时间2024-11-06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八品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一群有学养的积淀、严谨的态度和超出个人关照的女人,写的好看又有营养的文字。不撒娇,不哼哼唧唧,不假装,不贴牌,一步一趋,有所思,有所得,有见地。
本书为其之《小麦的穗》,集结了作者近年的散文随笔精品,用知性触摸周遭世界,品味和感悟女性视觉中的生命和生活,和读者分享不同的知性看点,展现出风格各异的知性姿态。
作者简介
英美文学硕士,武汉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写作的前十年使用笔名麦琪,出版有散文集《爱与咳嗽不能忍耐》、《用耳朵喝酒》、《流金》、《寻找我们的传奇》,在《十月》发表自绘插图本长篇小说《日居月诸》、中篇小说《柳生》。作品见于《天涯》、《人民文学》、《文学自由谈》、《读库》、《美文》等,近有散文集《小麦的小人书》问世
目录
喜见小麦又出穗
•花开那时•惺惺识惺惺
瞬间的慈悲 10
凤求凰 15
好大一棵树 21
后宫的花园 22
惺惺识惺惺 24
一见倾城 26
爱谁谁 30
雅趣向谁言 35
一钱白露一钱霜 37
春雨惊春清谷天 42
化身 45
•私言斯语•人间失措
他在那里 54
张谷若的哈代 60
那时候的马丁 63
…….
•时光深处•幸福的花匠
天使 142
我汲川上流 144
煮茶 148
背影 150
生火•煮水 155
小白的25天 157
春风不醉 163
洱海边的村庄 168
打情 170
排队买楼 171
幸福的花匠 173
武汉上空的鸟 176
一朵乌云飞过清溪 178
学大汉,武立国 180
梦里飞翔 190
内容摘要
懂得生活,才是真正的知性。每一天都感受着静夜和清晨的色调,但不是每个人都能重现所感知的色调。这一辑的“知性女人系列”带来三本书——《小麦的穗》、《爱与伤奔涌不息》、《不一样的生活》;带来三位女性——蔡小容、王鹤、扫舍的生命观感。她们在生活的间隙写下文字,细水长流地积累着,读城市,谈艺术、书籍和电影,聊女人的故事,叙说她们的生活本相。《小麦的穗》有一种学识凝聚的沉郁气韵。小容特有一种文字的敏感,由言语而及人事,寻找到一种理解世态人心的入口。她析解他人的文字,体谅他人内心的幽微之处,这一份私人阅读笔记,便多了一份通透与理解。个人生活的叙事透露出一种生活的路径。对于当下的处境,她说:“剩下的是现在中年的你,世界静了下来,没人跟你说话——像年轻时那样说话,做伴的唯有多年累积的不如意,前路可期的加倍的荒寒,以及各种病痛。”然而,因为活得真实,生活自有一种底气。她对生活的描摹有一种摄影机的魔力,城市里头的剪影,记忆中的时光,都淡淡地呈现出来,笼罩着温暖昏黄的光线。她的笔下、心底里会关注着别人,在意他人的力量,然后融化为自己的力量。这样的真挚常常也诱惑着读者回味自己的经历和情感。《爱与伤奔涌不息》有一种旁观者的冷静和犀利。因为长期的职业训练,叙述中有一种深味人事回环的敏感,一份体察苦心经营的老到。 这本书是借“她”之事,道一己之见,贯穿始终的是对女性命运的关注。追寻民国才女的倩影,回味她们跌宕起伏的人生,解读一个个时代弄潮儿在历史浮沉中的苍凉和苦辛。陈衡哲、杨绛、沈祖棻、庐隐、苏青……饱历人情冷暖,却有着各自不同的走向。捕捉那些屏幕前的光耀和暗影,她们在镜头内外演绎的故事,又何尝不是充斥另一种对际遇的无奈和惘然。还有那些舞动在字里行间的女子,又是怎样的心思细腻,碰触着同为女人的神经,那些震颤最是动人心魄。时空变换,不变的是人心深处的根本追寻。《不一样的生活》是华丽的,但它少了些许法国般的绚丽,而增添了上海的柔美与温婉。扫舍丰富的人生经历,支撑起她观察的高度,有一种静心思考的睿智,多了一份坚韧和绵密。扫舍挚爱那些青砖黑瓦,爱到把它们藏进背包一起行走。从成都的街道写到上海的弄堂,她说“城市能伤我们,是因为我们对城市有爱,我们因为爱它而伤怀。要迷茫很久,我们才懂得城市对于我们,其实是一个漫长婚姻中的爱人”。她早已把生活嵌入城市,记忆的碎片洒落在城市的角角落落,生活的光影映照在街巷的斑驳灰墙上。扫舍写她与画,与画家,与小物件的故事,却可以发现她追求艺术,更追求艺术的生活。正如她在意观展的习惯,享受在潘家园的游荡,在“789”的倾听,因为在她看来艺术品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与生活相连接的。她写电影,从细小的生活场景,到那些突然而至的冲击和血腥,始终关注着“个体的人对生活的态度”,关注人如何寻找自己的位置。三位知性的女子摸索着生活的肌理,品砸生活中的人、事、物,固有迥异的角度,却有相似的旨趣。写艺术,写的是生活的另一面,是个人的欲望与梦想的出口。写城市,是理解一个城市的积淀与风格,觅得一种都市生活的从容和自如。写女性的时光,在于知悉生活的处境与心境,年华易逝,逝去的却不仅是容颜。她们并不尝试消解与弱化一些真实,王鹤说“大大小小的困窘、失意、失衡、刺激,我们就算不是每天经历,至少也会随时听到、看到,它们不是生活的枝枝蔓蔓,可以随手砍削,它们就是生活本身,硬而重,体量也大,挪不动也绕不开。”她们定格的瞬间把人生生地拉进残酷的现实。然而,她们的文字却依然把人感动得一塌糊涂,因为我们都曾经历或亲见那些个操心劳力。生活中从来是有幸福涌动,也有遗憾晦暗,许多的经历品来不一定都会回甘。动人心魄的是历练得来的透彻与智慧,对生活中的知人阅世。王鹤喟叹“人人都在各自的困境中挣扎,有时候是扳不过身边的“局”,有时候,则拗不过自己的心。” 知性是对细节的体会,是对隐藏其中的幸福的追寻。那其实是女性生命的本能。小容说,“从前,现在,都是有意义的,即使不完美,即使现在比从前完美。抽掉任何一截,都残缺了一部分,因为我们认真书写的生命,并没有哪一截是浪掷过去的。”
精彩内容
瞬间的慈悲蒋碧微的回忆录,在台湾是畅销书,在大陆这边也印了不少,我们学校的图书馆就存有好几本。书名《回忆录》,其实只是她回忆录的下半阕《我与道藩》。在这一半里,她写到徐悲鸿时用笔非常简略,使人很清楚地看到从前的爱已经没有了:“一夜悲鸿突然从广西回来了……然后他孑然一身独往桂林;他这么惊鸿一瞥地来去匆匆,简直使我无法猜测他的目的究竟何在?”不过,她同时还写了也是几十万字的《我与悲鸿》,这又反驳了我的话。我想若换了是我,倘对某个人没有足够的兴趣或者兴趣丧失了,还真是写不出来呢。
看过上半阕的人说,蒋碧微写徐悲鸿,写的都是怨。这怨也延伸到了下半阕,仍很明晰:怨他自私,怨他出轨,怨他不尊重她,屡屡伤害她。我信她所写都是真情——她心思细密,文笔优雅,处在她那个位置上,确能体察
到常人看不到的大师的侧面。她可能偏执、甚或矫饰,但应该是没有撒谎,只看你读时能理解多少了。
蒋碧微怨徐悲鸿,有几处提到钱。一次是徐给她五十元,叫她把一家五口从南京搬到重庆去;一次是徐托人带给她三十大洋,她生气退回去了:“盖我虽无能,亦不至短此而饿死,是真辱我太甚矣!”还有一次两人为家用起冲突,“他当时答应我两百元,后来因为他啰啰嗦嗦,我自动减少五十元。上个月他是如数付给的,今天忽然托朋友送了一百元来……我不能忍,跑去质问他,想不到他竟痛哭失声,这是我二十年来从未见过的事。”蒋向徐要钱是没有错的,作为他的妻子,尤其是已经被冷落的妻子,家庭负担逼人太甚,吵也是免不了的。徐竟然哭了,可见是真有苦处;而他前两次落她话柄的给钱,我理解他是个艺术家,不知道生活需要多少钱,在某种场合下应该给多少钱,所以才给出那两笔荒谬数目的钱。
他不善打理生活,而她又太善于了,可惜,这样两个人要能合作愉快该多好。两人最终了断的那笔数目,仅用钱没法计算:一百万赡养费,四十幅古画,一百幅徐的画。蒋碧微并不讳言这一事实,只说:“我当时提出的条件,深信绝不苛刻,它不仅是悲鸿毫无问题能够接受得了的,同时,它甚至不能补偿抗战八年里我为抚儿育女所花费的代价。”有说法称,徐赶作了第一批画五十幅,连同四十幅古画和二十万元钱“首付”给蒋,可过了一段时间蒋说不算数了,于是徐又重新付了一百万元和一百幅画,请沈钧儒律师作证,两人立字据了结。此说不知可信否,至少一百万和一百幅画没有疑问是事实。或许有人会说,徐悲鸿画一百幅画还不容易?而我以为,越是大画家,作画越难,只为他心目中的标准太高。对于将要签上“徐悲鸿”三字的画作,徐悲鸿怎敢敷衍?降格草草会令他羞耻,他呕心沥血也不敢辜负。如果画出了太好的画,他势必又难割舍,这样感情上也是折磨。真的,蒋女士抚育了两个儿女,而这一百幅画也是他的儿女啊;而她要他的这么多画,也不至于是用来怀念的?不管当事人局外人如何众说纷纭,“徐悲鸿花一百万和一百幅画与前妻离婚”这一事实听起来,让我们觉得徐悲鸿颇有风度。从蒋碧微那一边看呢,她也很有风度。在钱的问题上,要么像电影里那样把递过来的支票一撕两半,要么,就得要个漂亮点的数目,否则对自己,是个侮辱。有律师一再对徐解释,因为两人其实并未办过结婚手续,所以除子女的抚育费用之外,对蒋的其他要求都可不理;而徐按蒋的要求付了。我觉得他是一个很忠厚的人。他干不出那种事——以无婚书为由拒付赡养费。那也太不合他一代美术宗师的身份了。
蒋碧微回忆录的末尾处说:“从此我以离婚时徐先生给我的画换钱为生
,一直到现在,我没有向任何人借过钱,也不曾用过任何人一块钱。”她说,对于钱财,她一向喜欢来去分明,丝毫不苟,她就决不肯要张道藩的钱。
是的,她爱张道藩所以不肯让钱掺杂进来,不爱徐悲鸿了才跟他谈钱,这也
是人之常情。不爱了,确是件悲哀的事,迫使彼此留下不良的印象。不过,蒋碧微结尾的那句话羡煞多少离婚妇女:她们的赖着不付子女赡养费的男人,怎堪比得徐先生!
徐悲鸿把一百幅画交给蒋碧微的时候,还另外送给她一幅《琴课》——画上就是她,那是他俩从前在巴黎的时候,他画的拉小提琴的她。我是无从找到记述徐悲鸿对蒋碧微曾经的感情的文字了。你如何知道一个画家的心意?看他的画吧,如果他画中的她是美的,那他就是爱她的,至少他的画笔落在画布上显现出她一个细微而动人轮廓的一瞬,他已经饱蘸了爱意去画那一
笔。《琴课》里,是“她”,侧背对着他的“她”,我们只看见她低垂的眼
睫和优美的身姿,专注于琴。蒋碧微是一个美丽的女子。徐悲鸿带她私奔的时候,两人都还太年轻。年轻得或许不懂得爱,但为什么是带她,不是别人呢?他那与生俱来又训练有素的发现美的眼光,那时已经不会是幼稚的了。
蒋碧微这本回忆录的封面,用的是徐悲鸿的另一幅画《箫声》,画中娴静地吹着箫的女子,也是她。如果是全本回忆录,用这幅作封面固是极好;可这一本其实只是下半部,内容是张道藩心目中的蒋碧微,封面上却依然是徐悲鸿心目中的蒋碧微,这就不太合适了。张道藩当年赴欧洲也是去学画,而且学了七年,可是有徐悲鸿如泰山压顶北斗在上,他纵然画过碧微又怎能拿出来甘拜下风?让碧微选,她只怕也会选徐的画作封面——这个问题不好细究了。
徐蒋在离婚协议上签字的那一刻,因为有他额外送她的她的画像,予人一种温情犹在的感觉。廖静文说,他知道碧微很喜欢那幅画,所以带去送给她。从另一面来理解,也可以是这样:这是我从前画的我爱过的你,现在把它还给你,你珍重吧。信吗?徐悲鸿后来再也画不出蒋碧微来了。
之前,有一段时间徐悲鸿意图与蒋复合,把一个戒指交给蒋。这枚戒指上镶着一粒红豆,是他一个女学生孙多慈送给他的。徐将之镶嵌成戒指,背面还刻上“慈悲”二字,是他二人名字的璧合。徐把戒指转赠给蒋表明决断和示好之意,又惹得蒋大怒:你是要我永远记得这件事吗?这件事,我看到的资料对之的描述都简略、闪烁:孙才华出众,考入中央大学艺术系的时候绘画成绩是一百分;与徐悲鸿相恋十年,后因父母坚决反对而分手(这孙家父母倒是可爱)。其实这件事情,描述越是简略越好,既保护了这段爱本身,又引发人的遐思。他爱过她吗——蒋碧微说,徐悲鸿爱的是艺术,不是任何人。把这句话的正确成分提炼出来理解这桩传闻——当他看到她运笔作画的灵慧娴巧,该激起他心头多大的惊奇和震荡;绘画本是无须翻译的艺术,心有灵犀之人,一点即通。他俩即便只有画布上画笔的贴切缠绵,也已胜于无数……我想有一种女人会羡慕孙多慈。尽管这件事后来过去了,但又有什
么事情不过去呢?十年很长,却也短;瞬间极短,而又无限地长。
孙多慈后来也是著名女画家。多年后,她在台湾,曾作一小横幅《芊芊牧鹅图》:十余只鹅排队前行,伸颈舒翼,顾盼长鸣,姿态各异,栩栩欲活,后一小儿挥鞭赶之。孙最擅画鹅,这幅画的情趣可以想见。而“芊芊”呢,则是她孩子的小名,就是那个赶鹅的孩子。图后还有芊芊的父亲题的小词数首。——孙多慈很幸福。感情的来去她都做得很好。
尤其好的是——她没说什么,都留给自己了。公开是一种失去,即使幸福得为人称羡,自己剩下来拥有的也减少了。
P10-14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