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生生死教育研究 9787201200880 兰霞萍著 天津人民出版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大学生生死教育研究 9787201200880 兰霞萍著 天津人民出版社

当天发货,全新正版书。

54 5.0折 108 全新

库存17件

北京通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兰霞萍著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1200880

出版时间2024-01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108元

货号15775297

上书时间2024-08-20

白湘云书社

十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兰霞萍,男,中共党员,高校副教授,教育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南昌大学博士后。江西省普通高校教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抗癌协会生死学与生死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华人生死学与生死教育学会监事、《华人生死学》杂志责任编辑、青年编委会主任委员。2012年8月入职江西科技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从事教育研究工作以来,历任教务处评建办副科长、科长,学科办研究生科科长、学科办副主任、教育学院副院长,现任教育学院院长。

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教育管理、生死学与生死教育研究工作,先后在《当代教育科学》《中小学管理》《教学与管理》《教育与职业》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主持或参与省部级科研项目6项,出版或参与编撰论著3部。



目录

绪论/1

一、问题的提出/1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9

三、研究内容与意义/34

四、研究方法与过程

五、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一章起点与边界:生死教育概念辨析及相关概述/51一、生死教育的概念辨析I 51

二、生死教育的分类与特性/ 62

三、生死教育的理论依据

四、生死教育的实施原则与研究取向/ 76

本章小结/ 79

第二章视域与构架:大学生生死教育的理论探讨/ 81一、哲学视域下的生死教育

二、心理学视域下的生死教育/ 94

三、社会学视域下的死亡教育/100

四、大学生生死教育的关键问题/114

五、大学生生死教育实施的特点/122

本章小结/127

第三章拒斥与接纳:大学生生死教育需求的考察/129一、自我意识与生死教育需求/130

二、行为动机与生死教育需求/ 138

三、个体发展与生死教育需求/ 143

四、大学生生死教育需求的实证调查/ 150

本章小结/ 161

第四章向死与善生:大学生生死教育目的的审思/ 163一、死亡态度与生死教育目的

二、死亡焦虑与生死教育目的/ 172

三、生命成长与生死教育目的/

四、生命质量与生死教育目的/

五、大学生生死教育目的的实证调查/ 189

本章小结/ 195

第五章认知与超越:大学生生死教育内容的组织/ 197一、认知领域的生死教育内容/ 198

二、情感领域的生死教育内容/ 211

三、技能领域的生死教育内容/ 216

四、超越死亡与生死教育内容/222

五、大学生生死教育内容的实证调查

本章小结/ 232

第六章整合与优化:大学生生死教育实施的途径/ 234一、大学生生死教育实施的途径/ 234

二、高校设置大学生生死教育课程的意义/ 244三、实施大学生生死教育课程的条件/ 248

四、大学生生死教育课程实施的过程

五、大学生生死教育课程实施的评价/ 268

本章小结/ 271

第七章夹缝中的探索:我国大学生生死教育的实践

一、大学生生死教育的主要形式/ 274

二、大学生生死教育渗透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277三、大学生生死教育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281

四、大学生生死教育学科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284五、大学生生死教育实践存在的问题/ 303

六、大学生生死教育实践改进的方略/ 308

本章小结/ 316

结语/ 318

附录/ 321

参考文献/ 330

后记/ 349



内容摘要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死亡意义与价值的消解来源于对死亡的错误认知。有一种潜在力量使每一个社会个体都无法避免,那即是我们生长于其中的死亡文化。我们很难逃逸出死亡文化的边界。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接受了大量错误的死亡知识。被死亡文化浸染的我们,在生命成长和个体发展过程中认识和经验死亡,在走向死亡的过程中慢慢接受了对死亡的态度、情感和处置方式。我们不愿意谈论死亡,即使偶尔涉及也会以避讳的方式来处置,认为死亡不吉利,以图掩盖死亡对自我和他人的冲击,隐藏起内心对死亡的恐惧,忽略死亡对人生的重要意义。中国人重生讳死、乐生恶死的传统文化和民族心理随处可见,已然进人我们日常社会生活。尤其是进人现代社会以来,人类死亡环境和死亡经验模式发生巨大变化,现代生物医疗技术深刻影响了人类的生命进程,也导致死亡时间、死亡地点和死亡方式等死亡形式的变迁。死亡形式变迁改变了人们对死亡的经验和认知模式,人的死亡受到医疗技术宰制,生命质量遭到严重侵蚀。人们对死亡的认知远远滞后于医疗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社会人们迫切需要提升对死亡与生命的认识,对国人进行生死教育已刻不容绥在现代社会背景和传统死亡文化重染下成长的当代大学生,长时间接受关于“生”的“有用”的知识,而学到的关于“死”的“无用”的知识非常少,在生与死的知识结构与总量不平衡中,死亡对个体发展与生命成长的动力和作用非常有限。死亡及其相关议题是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其促进个人发展的作用与功能并没有受到教育理论界的普遍重视,更没有被教育活动充分挖掘出来。由于大学生生死教育的缺失,致使大学生创造丰富生命、充分展开生命的紧迫感与动力消失,大学生总体上呈现出一种生命无根感和漂浮感,导致其生活迷茫、精神空虚、意义虚无、价值缺失、漠视生命、自杀杀人等现象及各种问题的发生。

(一)大学生生活迷茫与精神空虚现象蔓延

在中国现有国民教育体系和课程体系背景下,经历十几年应试教育的莘莘学子,从小学就开始紧张焦虑,马拉松似的你追我赶、埋头苦学与努力拼搏,不管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在高考这根指挥棒下,因着对大学的憧憬与追求,有一天目标实现了,,不论是理想的或非心仪的大学,一朝跨人神圣的象牙塔,学习变得更加自主,生活逐渐走向独立,等到对大学新鲜与好奇的劲头一过,这种个体自由与自主的增加,不仅没有使大学生感觉到半点轻松与惬意,反而内心出现巨大落差,生活因没有目标追求而迷茫了,对学校课程与专业知识的学习缺乏动力进而精神变得空虚甚至不知所措。大学生生活迷茫与精神空虚现象不断蔓延,这绝不是某一个大学或某一个大学生的专属情况,而基本成为大学生群体或高校组织的一个整体现象,这种现象也引起了社会关注和部分高校教师的重视,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对此种现象进行了有益探索。如中国计量大学李丹青教授为帮助学生牛尽快进人“大学……



精彩内容

本书以大学生生死教育为研究对象, 力争区分死亡教育、生命教育与生死教育三个概念, 运用问卷、访谈、案例、行动研究等方法, 以泰勒课程理论、布鲁姆目标分类理论为理论基础, 从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学科视角厘清大学生生死教育的关键问题, 对大学生生死教育需求、目标、内容、途径进行理论研究。通过对大学生生死教育渗透课程、活动课程和高校开设生死教育学科课程的实践研究, 结合大学生生死教育实证调查, 发现大学生生死教育实践过程中的相关问题, 指出我国大学生生死教育实践的改进方略。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