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本丁玲传/图本中国现当代作家传 9787544518529 涂绍钧|主编:温儒敏 长春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图本丁玲传/图本中国现当代作家传 9787544518529 涂绍钧|主编:温儒敏 长春

当天发货,全新正版书。新华书店集团直发。

24.4 6.3折 39 全新

库存2件

北京通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涂绍钧|主编:温儒敏

出版社长春

ISBN9787544518529

出版时间2012-01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39元

货号2150488

上书时间2024-05-21

白湘云书社

十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涂绍钧,笔名柯葳。汉族。1947年6月出生于湖南临澧县。中共党员。1964年因病于临澧一中高中肄业后,历任临澧县鳌山完小、柏枝中学语文教师,临澧县文化馆文学专干,中央党校林伯渠传记组成员,常德地区群众艺术馆文学组组长。现为中国丁玲研究会、丁玲文学创作促进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研究馆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常德市政协委员。著有长篇传记文学《林伯渠》、《风雨征程》及丁玲研究专著《走近丁玲》,中篇小说《残月》等;其中《林伯渠》、《走近丁玲》二书分获第二届、第六届丁玲文学奖一等奖,《死别生离未许愁》一文被译成日文在日本连载。

目录
第一章  飘零孤女
第二章  少年叛逆者
第三章  展翅高飞的鸟儿
第四章  闯荡北京
第五章  南下上海
第六章  在鲁迅旗帜下
第七章  入党前后
第八章  窑洞岁月
第九章  桑干河上
第十章  为了新中国文学的繁荣
第十一章  虽九死其犹未悔
第十二章  重返文坛
尾声

内容摘要
 这本《图本丁玲传》由涂绍钧著,本书命名为“图本丁玲传”,因为有大量的“图”。不是新画的插图,而是老照片。《图本丁玲传》的编写过程,作者都花费很多精力去搜寻有关传主的各种照片资料。这本书在“图”这方面是下了大工夫的。照片在书中不是文字的附庸或者补充,而是经过精心的编排,其本身就构成书的主干部分,和文字同等重要。图与文互动映照,互为阐释,更生动也直观地叙说丁玲的生平。那些斑驳陈旧的老照片不光为了“好看”,也是为了制造浓厚的历史现场感,给人某种冲击,加上文字的点拨,读者就愈加真切地感受到丁玲及其所处的时代的那些情味。

精彩内容
 古城常德,地处洞庭湖滨,始建于两千二百多年前的战国后期,秦为临沅县治,一条云贵和川东南通往中原及京城的古驿道横贯其间,历为湘西北军事要塞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当年贵州丽水的黄金,湘西的竹木、桐油、

漆,以及沅水上游的铜、钨、锡、铅等矿产,均需经此通江达海,史称“控引巴蜀,襟带洞庭”,“黔川咽喉,云贵门户”。自汉高祖所置武陵郡治以来,曾先后改称义陵、嵩州、朗州、鼎城。清澈的沅水在城垣下蜿蜒东去,留下一串串悠远的故事传说至今。
相传舜帝曾让王位于上古高士善卷,善卷坚辞不受,隐于常德沅水南岸德山,乃为中国隐逸文化宗师;爱国诗人屈原放逐江南时所作《涉江》,其“朝发枉睹兮,夕宿辰阳”句中的“枉睹”,亦为枉山脚下的枉水,当年屈原曾流寓常德,现城中仍有“招屈亭”“三闾港”遗迹可寻;春申君黄歇,《武陵旧志》说他是武陵人,《嘉靖常德府志·地理志》云“府北开元寺,相传为春申君宅”,现城中仍有“春申阁”及“珠履坊”“春申君墓”遗址;唐朝诗人刘禹锡因和柳宗元等参与王叔文革新集团,于永贞元年被贬为朗州司马,在常德谪居十年,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文,据考其名篇《陋室铭》亦写于常德;晚唐诗人李群玉,史称“诗篇妍丽,才力遒健”,他在《进诗表》中自云“以居住沅湘,宗师屈宋”;清初独树一帜、名垂千古的绘画大师髡残,亦诞生在常德;更有历代南来北往的文人墨客诸如谢胱、张九龄、孟浩然、李白、王维、杜甫、
韩愈、自居易、李商隐、司空图、寇准、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范成大、朱熹、姜夔、袁宏道、王船山、郑板桥、林则徐、魏源等,均有诗作题咏于此;及至近现代,著名的反清志士秋瑾,常德籍同盟会会员、中国民主革命先驱宋教仁、刘复基、蒋翊武、林修梅,无产阶级革命家林伯渠等,都曾在常德城中居住或求学。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曾赋予这座江南古城无限神韵。
清光绪三十年九月初四(1904年10月12日),随着几声婴儿的啼哭,常德城中昔日的余太守府第深宅大院内,蒋冰之(丁玲)降生在外祖母家。次年11月,才被接回安福县西乡黑胡子冲富甲一方的蒋家(今属佘市镇高丰村)。安福县原为澧州属地,清雍正七年(1729年)设县,民国三年(1914年)改称临澧县。蒋冰之的外祖父余鹗(字泽春,号润斋),原本为一介寒儒,写得一手好字,尤工隶篆,是常德远近闻名的书法家。自清咸丰中了武陵辛酉科拔贡,历任贵州古州厅同知,云南大理、普洱、楚雄知府。大约是湖湘学子禀性使然,光绪十五年(1889年),64岁的余鹗在云南任上,“因有属员狡猾,枉法殃民,又树党,上下其手,见宦海风波,如恋栈,冰炭自不能相容,怕一旦有事,同归于尽。连上三禀辞职”。1897年10月,因病殁于常德。
蒋冰之的母亲余曼贞,也是这年嫁到蒋家的,她的这桩婚事,却是因其母在贵州古州饮于同乡蒋家时,酒后戏言,将年仅1岁多的幼女许配给安福同乡蒋定礼
(亦为咸丰辛酉科拔贡,历任贵州普安厅同知、贵州乡试内廉监试官钦加盐运使司衔)的三公子蒋保黔(号浴岚)。当时,其父余鹗很不以为然,说:“吾家乃清寒士族,攀此富贵家子,悉他日若何?恐误我爱女。”而母亲却说:“既已许诺,不便翻悔。”然而余曼贞之后的命运,不幸被其父言中。原来蒋冰之的父亲蒋保黔,3岁亡父,14岁丧母,15岁时便带着一个妹妹与两个哥哥分家,独立门户。余曼贞初嫁为人妇,便要和丈夫一道挑起家庭的重担。
安福蒋家,历为县内首富。特别是在清乾隆至道光年间,更是盛极一时。
当地民间对其发家史曾有种种传说。一是蒋氏第八十七世蒋光业为李白成后裔说。李自成兵败之后,顺治二年(1645年)由湖北经津市、澧州进入安福县境,自忖霸业难图,遂将一幼子过继给蒋家,取名光业,并赠送大量金银财宝。经查《蒋氏宗谱》第十一卷,与传说显然相悖:“第八十七世蒋光业系大玺长子,字庭辉,号修田……生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辛巳八月十六日寅时,殁道光八年(1828年)戊子腊月十九日戌时,享年67岁,葬安福清水洪家河壬丙山向地支子午三分。”如按李自成兵败后死于湖北通山说(1645年),蒋光业整整晚出生了116年,如按李自成兵败后禅隐湖南石门县夹山灵泉寺的“夹山说”及“禅隐说”,李白成曾在此禅隐30年,圆寂于1675年,距蒋光业出生的1761年相差86年。二是蒋光业为李白成军需说,李自成兵败后,禅隐石门灵泉寺,嘱蒋光业广置田产,以图东山再起,如前所述,蒋光业生
于1761年,如24岁做军需,离李自成兵败的1645年则晚了140年。三是李自成兵败时,曾在澧州山中遗弃一3岁幼子,被蒋氏八十三世蒋之幡拾得,取名蒋其魁,其九代孙为蒋冰之(丁玲)。经查《安福县志》之《人物·孝友》篇,所
述“山中拾子”之事,发生在1643年11月张献忠攻陷澧州期间,而此时李自成的大顺军如日中天,攻克潼关,旋破西安,略定三边,正筹划大顺军建国事宜,根本不可能不远千里跑到澧州山中丢弃幼子。况且《蒋氏宗谱》明确记载蒋其魁出生于顺治元年(1644年),而传说中的山中遗子1643年已有3岁,与蒋其魁的出生年份也显然不符。此事丁玲在1985年1月20日致甘肃政法学院语文教研室副教授穆长青的一封信中曾说:“安福蒋家是否为李自成后代,我幼时也曾听到过一点传说,但印象中并无定论。一九八一年某杂志曾来找我求证,我把当年听到过的传闻转告,供学者们作为研究的参考;在我的思想上或言谈上,都没有有力的考据去肯定或否定它。一九八二年我回湖南一趟,在家乡临澧县政府看到一套蒋氏族谱十余本,从第一代记述到九十余代,包括到我的父母及我自己。记述到我和我父母、外祖的史实与我所
经历和知道的都属实无误。这族谱一直记到一九四八年。根据这族谱的记载,我一点也看不出我和李白成有什么血缘关系。因为我不治史,也无暇及此,未能进一步研究立论。你如有兴,当可进一步探索,并向临澧县政府接洽借阅参考。”P002-006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