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粮食作物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9787030535320 刘旭,王济民,王秀东 科学出版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粮食作物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9787030535320 刘旭,王济民,王秀东 科学出版社

当天发货,全新正版书。新华书店集团直发。

52.9 5.4折 98 全新

库存34件

北京通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刘旭,王济民,王秀东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35320

出版时间2016-05

四部分类子部>艺术>书画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98元

货号9002765

上书时间2024-05-18

白湘云书社

十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目录
丛书序
前言
摘要 1
课题报告
一、粮食作物产业发展状况 7
(一)粮食生产状况分析 7
(二)粮食消费状况分析 11
(三)粮食流通状况分析 16
(四)粮食供求平衡分析 18
二、粮食产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22
(一)粮食生产基础不牢,持续增产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 22
(二)粮食消费需求刚性增长,利用效率不高和浪费现象并存 24
(三)结构性矛盾不断加剧,地区供需失衡更加突出 26
三、制约粮食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28
(一)资源短缺不可逆转,环境恶化进一步加剧 28
(二)劳动力和土地成本不断提升,种粮比较效益持续偏低 29
(三)国内粮价高于国际市场,粮食安全风险进一步加大 31
四、世界粮食安全形势及其对我国粮食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31
(一)世界粮食安全状况 31
(二)对我国的影响及机会 34
五、粮食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布局调整设想 36
(一)粮食产业发展趋势预测 36
(二)粮食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构想 38
专题研究报告
专题一 粮食作物产业可持续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
一、粮食作物产业发展状况 47
(一)粮食生产状况分析 47
(二)粮食消费状况分析 54
(三)粮食流通状况分析 63
(四)粮食供求平衡分析 73
二、粮食产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77
(一)粮食生产基础不牢,持续增产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 77
(二)粮食消费需求刚性增长,利用效率不高和浪费现象并存 79
(三)结构性矛盾不断加剧,地区供需失衡更加突出 81
三、制约粮食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83
(一)资源短缺不可逆转,环境恶化进一步加剧 83
(二)劳动力和土地成本不断提升,种粮比较效益持续偏低 85
(三)国内粮价高于国际市场,粮食安全风险进一步加大 87
四、世界粮食安全形势及其对我国粮食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88
(一)世界粮食安全状况 88
(二)未来增长前景 93
(三)对我国的影响及机会 94
(四)国际经验借鉴 96
专题二 粮食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布局调整设想
一、粮食供求预测结果的综述 102
二、粮食产业发展趋势预测 103
(一)生产预测 103
(二)消费预测 104
(三)谷物和口粮的供需平衡分析 107
三、粮食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构想 107
(一)总体思路 107
(二)主要战略 109
(三)重大工程 112
专题三 粮食作物产业可持续发展对策与措施研究
一、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提高种粮积极性 115
二、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的科技支撑 115
三、加强国家财政投入,提升国家粮食安全的条件支撑能力 115
四、严守土地红线,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生产基础 116
五、科学编制全国粮食生产区域规划,明确界定各区域战略方向 116
六、实施创新驱动,整建制大面积均衡增产 116
七、加快农业组织和制度创新,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117
八、深化体制改革,推进粮食生产服务体系建设 117
九、加强教育宣传,科学引导粮食消费 117
十、加深体制改革,建立粮食安全预警预测机制 117
分报告 四大粮食作物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分报告一 稻谷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一、稻谷产业发展现状 121
(一)稻谷生产状况 121
(二)稻谷消费状况 122
(三)稻谷加工物流发展状况 123
二、稻谷产业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重大问题 124
(一)缺乏全产业链设计的顶层政策 124
(二)自然因素 124
(三)经济因素 125
(四)社会因素 126
(五)稻谷产业新型主体培育发展不快 126
三、未来稻谷安全发展趋势分析 127
(一)稻谷生产中长期趋势变化及不同情景预测 127
(二)稻谷消费峰值预测及变化趋势 127
(三)供求平衡态势及其趋势 128
四、国际稻谷供需发展趋势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128
(一)国际稻谷安全状况及变化规律 128
(二)未来世界稻谷安全的变动趋势及其对我国的影响分析 129
(三)世界各国(地区)确保粮食安全的政策框架、主要做法及经验借鉴 129
五、稻谷作物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构想研究 130
(一)总体思路 130
(二)基本原则 130
(三)发展目标 131
(四)区域与品种布局 131
(五)重大工程 131
六、稻谷产业可持续发展对策与措施研究 131
(一)稳定扩大面积 132
(二)加强制度保障 132
(三)强化科技支撑 133
(四)完善宏观调控 134
(五)建立开放的现代稻谷产业 135
分报告二 小麦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一、小麦产业发展状况 136
(一)小麦生产发展特点 136
(二)小麦区域布局 137
(三)小麦消费发展变化 139
(四)小麦物流发展状况 140
二、小麦产业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重大问题 142
(一)自然因素 142
(二)经济政策因素 144
(三)社会因素 145
三、未来小麦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146
(一)小麦生产中长期趋势 146
(二)小麦消费预测 146
(三)小麦供求变化特点 148
(四)小麦供求趋势展望 149
四、国际小麦供需发展趋势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150
(一)世界小麦供求发展 150
(二)世界小麦供求特点 152
(三)世界小麦供求趋势 153
(四)未来国际小麦产业的变动趋势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154
(五)世界各国(地区)确保小麦产业健康发展的主要做法 156
五、小麦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构想研究 159
(一)总体思路 160
(二)基本原则 162
(三)重大工程 162
六、小麦产业可持续发展对策与措施研究 166
(一)加强组织**和宏观调控 166
(二)加大小麦产业投入力度 166
(三)提升小麦科技研发能力 167
(四)健全小麦科技服务体系 167
(五)加强资源保护和基础建设 168
(六)加快创新小麦产业组织模式 168
(七)完善小麦产业可持续发展政策体系 168
分报告三 玉米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一、玉米产业发展状况 170
(一)玉米生产状况 170
(二)玉米消费状况 172
(三)玉米物流发展状况 174
二、玉米产业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重大问题 176
(一)自然资源分布不均、灾害频发、耕层浅及土壤肥力下降等严重制约玉米可持续发展 176
(二)政策支持体系不完善、比较效益低和生物质能源无序发展严重影响玉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177
(三)人口城镇化和膳食结构改善,需要大力发展玉米 178
三、未来玉米安全发展趋势分析 179
(一)玉米生产中长期趋势变化及情景预测 179
(二)玉米消费峰值预测及变化趋势 180
(三)供求平衡态势及其趋势 181
四、国际玉米供需发展趋势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182
(一)国际玉米安全状况及变化规律 182
(二)未来世界玉米安全的变动趋势及其对我国影响的分析 183
(三)世界各国确保玉米安全的政策框架、主要做法及经验借鉴 184
五、玉米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构想研究 184
(一)总体思路 184
(二)基本原则 185
(三)发展目标 185
(四)重大战略 186
(五)区域与品种布局 186
(六)重大工程 187
六、玉米产业可持续发展对策与措施研究 189
(一)推进玉米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189
(二)加强玉米成果转化推广机制创新,充分发挥科技在玉米生产中的支撑作用 189
(三)继续加大对农民的直接收入补贴和其他政策扶持 190
(四)深化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190
分报告四 大豆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一、大豆产业发展状况 191
(一)大豆生产状况 191
(二)大豆消费状况 192
(三)大豆物流发展状况 193
二、大豆产业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重大问题 194
(一)自然因素 194
(二)经济因素 194
(三)社会因素 194
(四)政策因素 195
(五)科技因素 195
三、未来大豆生产发展趋势分析 195
(一)大豆生产中长期趋势变化及前景预测(2020年、2030年) 195
(二)大豆消费峰值预测及变化趋势 196
(三)大豆供求平衡态势及其趋势 197
四、国际大豆供需发展趋势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197
(一)国际大豆安全状况及变化规律 197
(二)未来世界大豆供给安全的变动趋势及其对中国影响的分析 197
(三)世界各国(地区)确保粮食安全的政策框架、主要做法及经验借鉴 198
五、大豆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构想 201
(一)总体思路 201
(二)基本原则 201
(三)发展目标 203
(四)重大战略 203
(五)重大工程 204
六、大豆产业可持续发展对策与措施研究 206
(一)明确食用大豆的主粮地位,落实国家扶持粮食生产的各项优惠政策 206
(二)改善生产条件,大力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206
(三)积极推行粮豆轮作,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 207
(四)加强大豆科学研究,提高科技支撑能力 207
(五)抓好技术示范推广,提升生产技术水平 207
(六)提升组织化程度,加快生产方式转变 208
(七)加强宏观调控,改善市场环境,规避市场风险 208
(八)大力发展大豆食品加工业,提高产业整体效益 208
(九)积极开发海外资源,主动参与国际竞争 209
(十)做好科普宣传,引导科学消费 209
参考文献 210

内容摘要
    摘要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产业的发展可以分为1949~1978年的起伏波动阶段、1979~1984年的全面稳定发展阶段、1985~1992年的生产波动阶段、1993~2003年的减产阶段和2004年以来的恢复增长阶段。在这65年的发展中,我国的粮食生产取得了重大成就,产量不断攀登新的高峰。2014年我国粮食总产达到60709.9万t,比2013年增加516万t,连续两年超过6亿t。稻谷、小麦、玉米等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并且形成了以南方-黄淮海-东北为基础的优势区域,粮食产业物质装备条件显著改善,科技支持能力不断增强,产业化、市场化、组织化水平稳步提高。这些成就主要归因于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机械化的推广、农业科技的进步及大量支持政策的不断推出。

    尽管如此,受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阶段、国情特征、农业生产基础、投入水平等的影响,我国粮食生产还面临一些问题。首先,粮食生产基础不牢,持续增产的机制尚未建立,“十一连增”中只有6年实现真正的增产,其中2004~2008年这5年属于恢复性增产,之后6年我国粮食产量才出现了新的稳定增长;粮食增产基础脆弱,增产的长期机制还没有接近建立;粮食产量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是以经济作物产量的下降为代价的,是一种暂时替代;我国粮食生产仍主要依靠增加物质投入实现增产,具有外延性特征。其次,我国粮食消费需求超前实现刚性增长,利用效率不高和浪费现象并存,人口数量上升、消费升级拉动粮食需求激增,但同时又存在大量的浪费现象。很后,我国粮食结构性矛盾不断加剧,地区供需失衡更加突出。

    除此之外,我国粮食产业的发展还受到以下因素的制约。靠前,我国粮食生产资源的短缺不可逆转,环境恶化进一步加剧。其中,耕地资源不断减少,耕地质量明显下降。由于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一些在改革开放之初拥有优质耕地的省份已丧失了大量的优质耕地。水资源短缺且时空分布不均,粮食主产区用水矛盾愈加突出。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和单位面积国土水资源的拥有量都较低且资源分布错位,影响了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存在产粮耕地面临因缺少灌溉而产能难以发挥的问题。另外,工业化的推进和农药化肥的过量投入在一定程度上污染了水资源,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带动了生活、工业生产用水的增加,从而挤占了农业用水的空间。大量的北方水资源“随粮南运”加剧了我国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风险。我国粮食生产还面临气候变化异常、农业面源污染严重的威胁,粮食生产环境和条件恶化,粮食生产的自然风险不断加大。第二,劳动力和土地成本不断提升,种粮比较效益持续偏低。受劳动力机会成本上升的影响,我国种粮劳动力投入数量严重不足,质量持续降低。而城镇化和工业化对土地的需求增加及种植业内部不同作物的竞争,抬高了土地租金,增加了粮食生产的机会成本,成为制约粮食生产效益提高和影响农户种粮积极性的重要因素。由于农资、土地与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我国粮食生产的收益受到挤压,农户种粮积极性受到影响,缩减种植面积和减少种粮投入的情况较为常见。第三,农业支持政策边际效益递减。虽然我国的粮食生产支持政策增加了种粮农民的收益,激发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对保持粮食生产增长起到了关键作用。但是,一旦政策支持强度减弱,或惠农政策不足以弥补市场波动给农民带来的效益损失时,粮食生产就可能会出现波动。第四,靠前粮食价格高于靠前市场,粮食安全风险进一步加大。随着靠前农产品生产成本的提高和消费者对产品质量要求的提高,传统的以调节供求关系和品种调剂为目的的贸易格局已被打破,进口产品的同质性进一步增强,农产品贸易已开始由互补型向互补与竞争并存型转变。因此,我国粮食产业面临着靠前低价粮食产品的冲击,靠前市场给我国粮食安全带来风险。

    另外,随着市场的开放和靠前合作的加深,我国粮食产业发展还受到优选粮食安全状况和靠前环境的影响。从整体上看,粮食需求的刚性增加与资源压力的叠加导致世界粮食供求偏紧,优选粮食贸易格局趋于集中,优选粮食市场价格维持高位,气候灾害等导致的区域性短缺甚至会进一步加剧。生物燃料的强劲需求、气候变化带来的特别天气事件及恐慌性的贸易行为等使得未来粮食市场将在高位震荡,确保优选粮食安全的形势仍十分严峻。对于我国来说,粮食进口是利用靠前靠前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解决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经济可行的有效措施。而世界其他国家制定确保粮食安全的政策时,都根据本国的条件,粮食供过于求的国家粮食流通市场化程度较高,政府对市场的直接干预少,政府主要通过较为完善的法律手段规范市场秩序,通过大量的政府补贴稳定生产者收益,通过较为灵活的价格手段实行粮食宏观调控。粮食自求平衡或供不应求的国家,政府对粮食直接管理的参与度较高,在微观领域实施市场化改革,在宏观领域如储备粮吞吐、粮食收购流通等仍实行权限集中度较高的集权管理,以确保粮食安全的需要。

    基于以上分析,本课题组对2020年和2030年我国粮食生产和消费的数量进行了预测,预计到2020年,我国粮食生产和消费的数量分别为5.7亿t和5.7亿t,2030年我国粮食生产和消费的数量将分别达到6.4亿t和6.7亿t。按照生产和消费发展趋势预测,2020年粮食富余255万t,2030年出现3153万t的缺口。如果按照我国“谷物基本自给,口粮保证安全”的战略要求,我国谷物自给率要在95%以上,口粮的自给率要基本达到很大程度,我国2020年和2030年的口粮和谷物安全都能够得到接近保障。这说明本研究认为我国粮食产业发展能够达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要求,表明了我国选择以保障谷物安全为支撑的粮食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为了保证我国粮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粮食供求平衡,本研究提出了以下发展战略。

    从总体上看,我国未来粮食安全的战略目标应该选择保障谷物安全,以谷物的可持续生产支撑粮食的可持续消费,坚持以靠前生产实现谷物基本自给的目标,未来我国谷物自给率应不低于95%,净进口量不超过靠前消费量的5%;而从长期来看,应从加快转变粮食生产方式的关键环节入手,以创新作为驱动稳步提升粮食产能,持续增加生产效率,构建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粮食安全观——保障数量安全、质量安全、生态安全、产业安全和营养安全。

    从品种上看,针对稻谷应着重引导“稳北增南”的原则。着力建设东北平原、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3个优势产区。在稳定南方籼稻生产的基础上,努力恢复双季稻,扩大粳稻种植面积,适度推进东北地区“旱改稻”,在江淮适宜区实行“籼改粳”。针对小麦应遵循“稳中调优”的原则。重点在黄淮海、长江中下游、西南、西北、东北5个优势区大力发展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针对玉米应遵循“两增一稳”的原则,进一步挖掘玉米增产潜力是实现更大程度的自给水平的重要途径,以东北、黄淮海和西北3个优势区为重点,在东北和黄淮海地区推进结构调整,适当扩大玉米的种植面积;在西北积极发展覆膜种植,提高玉米单产,强化饲料用粮的保障。针对大豆应以“南扩北稳”为原则,以满足靠前食用消费为主要目标,应逐步调整东北地区生产布局,保持一定的大豆种植面积,恢复黄淮海大豆生产,扩大南方大豆间套种,以南方间套作增加面积弥补东北地区因扩大玉米种植减少的大豆播种面积,确保大豆面积基本稳定。另外,应种植牧草作为饲用玉米的替代品,合理增加豆科类牧草的种植面积,在农牧交错区打造优质牧草区,满足我国蛋白性饲料需求。

    从生产布局上看,应以“北方稳定性增长、南方恢复性增长、西部适度性增长、全国均衡增长”为总体发展思路。北方实行稳定性增长,即努力缓解我国北方水土资源压力,放缓目前较快的谷物增长态势。降低对北方谷物年均增长率的要求,减轻北方地区农业用水和耕地资源的压力。南方实行恢复性增长,即与北方相比,南方更适宜发展谷物生产,应充分发挥南方光热资源丰富、雨热同季的优势,实现谷物产量恢复性增长。因此,南方省份应重视粮食生产,提高粮食生产效率,即使保持现有播种面积不变,仅依照全国平均的单产增速计算,未来南方主产区、主销区的增产能力仍然不容忽视。西部实行适度性增长,即充分利用水资源高效利用这一关键性技术,实现西部谷物大面积增产。

    从工程建设上看,要以可持续提升全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实施高标准农业建设工程,力争到2030年建成10亿亩*、亩产达500kg以上、使用年限达30年以上的高标准粮田;以膜下滴灌、全膜双垄沟播、农膜回收及梯田建设技术为重点,在西北地区生态稳定恢复的情况下实施旱作节水与水肥一体化科技工程,力争使西北地区成为我国粮食生产的重要基地之一;根据玉米供需长期趋势,在坚持立足靠前保障基本供给、充分利用靠前市场资源的原则下,以加快培育玉米新品种,大力推广农机农艺融合模式化作业等为重点,实施玉米优先增产工程,抓住粮食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通过大力推进三元种植结构,优化粮田和畜禽养殖场布局等措施实施农牧结合科技示范工程,力争到2020年使耕地种植的饲料作物(牧草、青贮玉米等)面积增加一倍,有效促进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循环发展;通过采取减量、循环再利用,以及控源、改土、生物修复等技术实施农田生态系统保护与重建工程,促进粮食安全生产和可持续发展;以品种培育、耕作栽培、植物保护、土壤培肥等技术为重点实施粮食重大科技创新工程,提升粮食基础研究的科技创新水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综上所述,我国应采取以下措施进一步推进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靠前,严守土地红线,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生产基础。建议国务院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对粮食安全进行统筹管理,明确将播种面积及粮食产量,尤其是单产纳入省长“米袋子”考核指标;在维护生态的基础上,通过盐碱地开发和荒山荒坡治理等途径,适当增加耕地;创新耕地保护机制,积极探索“先补后占、质量相等、谁补谁占”的长效机制,确保耕地生产能力占补平衡;严格耕地红线制度和土地变性审批制度的督查,将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地块划入较为粮田。第二,科学编制全国粮食生产区域规划,明确界定各区域战略方向。将“北方稳定、南方恢复、西部适度”作为“十三五”时期我国粮食生产的总体战略,整合多部门力量,在对全国各省(区)粮食供需及其增长潜力进行测评的基础上,加快编制全国粮食生产区域规划,进一步明确各省(市、区)粮食生产总体战略和发展方向,强化保障措施,加快制定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政策,确保主产区和主销区利益平衡,促进全国粮食生产稳定增长。第三,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提高种粮积极性。充分认识加强农业和粮食生产的靠前重要性,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的决策和部署上,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调动和保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促进农业和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国家必须持续加大对粮食生产者的补贴力度,使其达到社会平均收入水平,确保种粮有收益;提高粮食调出区的转移支付,形成调入区支持调出区的政策氛围,调动主产区地方政府抓粮和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第四,加强国家财政投入,提升国家粮食安全的条件支撑能力。要像建设高速公路、高速铁路那样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形成10亿亩左右的高标准农田并将其划为较为农田,作为国家粮食安全很坚实的基础。完善气象灾害、土壤灾害、生物灾害的监测预警能力,保障粮食稳产高产能力;建立健全粮食安全动态监测、风险评估、预警预报和危机防范机制,提升抵御粮食安全市场风险的反应能力;建立粮食战略储备、运输等应急机制,提高抵抗市场风险的应变能力。第五,实施创新驱动,整建制大面积均衡增产。继续加大财政对粮食科技创新的投入,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创新积极性和主动性,重点在品种培育、耕作栽培、植物保护、土壤培肥、农机作业、生态保护、防灾减灾等领域形成一大批突破性成果。加强技术集成和示范,良种、良田和良法统一,农机、农田和农艺结合,把良种、良田、良法及良防集成为技术规程,优选限度地发挥资源和技术的潜能。第六,加快农业组织和制度创新,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要在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加快农业组织与制度创新,加大政府对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支持粮食大户和家庭农场改善生产设施条件,支持农民合作社兴建加工储藏、冷链运输等服务设施,支持农机、植保、生产资料配送等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发展壮大,

主编推荐
各级政府管理人员、政策咨询研究人员,以及广大科研从业者和关心国家食物安全战略的人士,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