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忍经 9787517103349 马银春 中国言实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忍经 9787517103349 马银春 中国言实

当天发货,全新正版书。新华书店集团直发,凡是套装书,价格异常时,请咨询后下单。

19.2 6.0折 32 全新

库存2件

北京通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马银春

出版社中国言实

ISBN9787517103349

出版时间2014-02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32元

货号2800282

上书时间2024-05-09

白湘云书社

十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马银春编著的《忍经》一书撷取历史上成功典资加以提炼总结,使人真正能领悟到“忍”的内涵,容易接受又能活学活用。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交友、择人、做事、经商、为官,每个人无时无刻不在演绎人生,这其中的功过得失,是非成败,又有几人去仔细品味过!既然已知“忍”是大智慧,是人成功避免失败的条件之一,何不捧卷在案,茶余饭后,仔细品味。相信会有收获。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大材之忍
  “忍”中大材李世民
    攻守贯行“忍”道
    忍耐下属以慈服人
    虚心纳谏容忍冒犯
  楚庄王一鸣惊人
    韬光养晦隐忍不发
    羽翼丰满一飞冲天
  “忍”中奇才康熙帝
    八年忍耐擒杀鳌拜
    以静制动平定三藩
  汉高祖刘邦以“忍”得天下
    忍耐私欲远离财色
    能屈能伸突破困局
  萧何伴君与“虎”共舞
    忍住怨气免生祸端
    自污名声化解猜疑
  廉蔺忍让将相和
    蔺相如完璧归赵
    廉颇负荆请罪
  隐忍圣者曾国藩
    谦仰包容左宗棠
    忍住异心不取帝位
第二章  忍辱负重
  勾践卧薪尝胆
    忍辱为奴终脱困
    卧薪尝胆终复仇
  司马迁忍辱著《史记》
    正直挺身蒙冤案
    忍辱偷生甘受宫刑
    发愤著史成就绝唱
  孙膑忍辱斗庞涓
    庞涓妒心谋害孙膑
    孙膑忍辱装疯
    马陵之战孙膑复仇
  苏武牧羊威武不屈
    出使匈奴身陷异邦
    北海牧羊十九年
  西施为国屈自身
    西施献身美人计
    依靠智慧取得信任
    初战告捷吴国兵败
    功成身灭沉水而死
第三章  以屈求全
  刘禅乐不思蜀
    扶不起的刘阿斗
    懦弱屈辱不思复国
  李后主悲词万里长
    生性懦弱胆小怕事
    不断退让毒杀忠良
    忍气吞声国破身死
第四章  不忍之忍
  吕不韦善谋不善忍
    政治投机秦国为相
    功高震主走上绝路
  名士不忍遭横祸
    孔融牢骚惹祸端
    杨修聪明遭人忌
  魏延忍耐不到底
    性高气傲遭遇偏见
    交恶于人终被诛杀
  有大才没大忍的韩信
    忍受胯下之辱
    难忍贰心叛变被杀
  洪承畴难过美人关
    洪承畴被俘不降清
    庄妃施展美人计
  李善长不会忍
    李善长功比萧何
    自傲擅权不得善终
第五章  忠义之忍
  屈原隐忍尽忠
    身受中伤初次被黜
    放逐江南含冤沉江
  晁错能忠不能忍
    主持削藩引发叛乱
    袁盎挑拨杀晁错
  周亚夫憨直之忍
    周亚夫治军细柳营
    得罪权贵绝食而死
  岳飞冤死风波亭
    功勋卓著触怒高宗
    秦桧为相密谋议和
    “莫须有”屈杀岳飞
  袁崇焕为国不谋身
    驻守宁远战功卓著
    陷入党争被迫辞职
    崇祯冤杀袁崇焕
第六章  宏量之忍
  宰相权大肚量亦大
    孟尝君容忍夺妻恨
    娄师德唾面白干
    张英让出六尺巷
  刘秀柔道中兴
    宽柔德政收揽军心
    赏罚严明善待功臣
第七章  旷达之忍
  魏晋风度也是忍
    阮籍逃避政治
    刘伶醉酒“死便埋”
    王羲之父子寄情书法
  苏东坡才高愈旷达
    出人头地居中不偏
    陷入党争被贬杭州
    乌台诗案险丧命
    不合时宜远谪蛮荒
  陶渊明隐于山林观于世
    壮志难酬辞官归隐
    寄情田园创立诗派
    笃于友谊志操脱俗
第八章  残忍之忍
  吕雉刚毅残忍压服群臣
    妙计稳固太子之位
    诛杀功臣树立权威
    临朝称制权比女皇
  武则天残忍夺帝位
    魅惑两代皇帝
    谋杀亲女赢得宫斗
    手握皇权平定叛乱
    登基为帝君临天下
第九章  奸诈之忍
  郑庄公忍耐纵奸除祸患
    纵弟叛乱陷之不义
    隧内见母又得美名
  杨广虚伪之忍成恶帝
    离间父兄成为太子
    诬陷幼弟终获皇位
  王莽书生之忍
    沽名钓誉矫情作伪
    妄称祥瑞位极人臣
    篡位改制食古不化
  奸臣秦桧的忍术
    被俘叛变卖国求荣
    冤杀忠臣纵奸有术
  和珅贪婪之忍
    贪黩干政惹怒仁宗
    多年搜刮一朝覆灭
  吴三桂野心之忍
    为私仇引清兵人关
    割据一方伺机谋反
第十章  磨难之忍
  重耳忍受磨难成霸业
    晋国内乱重耳流亡
    流浪数载回国继位
    退避三舍终成霸业
  唐玄奘坚忍求佛法
    历尽艰辛西行求法
    翻译经典功绩永存
第十一章  为官之忍
  范雎功成知隐退
    秦昭王优容范雎
    蔡泽说范雎隐退
  陈平大忍掩小节
    陈平品行有亏
    保全樊哙善终而止
  萧规曹随也是忍
    接任丞相不务正业
    无为而治天下太平
  韬晦大师司马懿
    假痴不癫诳曹爽
    忍羞辱战胜诸葛亮

内容摘要
 中国立国久远,谋略文化渊源,但专门论述以忍知成败的典籍却是凤毛麟角,马银春编著的《忍经》就是这样一部难得的经典之籍。
忍与中国传统谋略文化素有渊源,它根植于中国传统谋略文化,并在此基础之上扩展了其精髓,这融合了儒、道、法、
兵、纵横、阴阳众家思想体系。《忍经》将这些传统智慧加以客观分析,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总结,从各角度论述了忍之术。《忍经》还建立了自己的思想体系,把中国传统的思想体系与人格标准融入一起,站在时代角度去挖掘其内涵,旨在使其把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本书的社会功能在于使人明达、聪慧、理智。鉴于此,我们精心准备,推出了该典籍。

精彩内容
 楚庄王一鸣惊人在传统社会里,有很多帝王将相自诩为善于韬光养晦,可又有几个能真正做到韬光养晦呢?“不鸣则已,一
鸣惊人;不飞则已,飞必冲天”,说的是楚庄王的忍,他忍了三年,终于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可算得上是忍中高手了。
韬光养晦是一种大智慧,其实说穿了就是会忍。
翻开历史仔细看看,许多帝王和有作为的人物都是非常善于韬光养晦的。他们审时度势,讲究策略,忍住尔虞我诈的官场倾轧,而后一举出奇计、建奇功。就连圣人孔子也十分推崇“忍”术,认为“小不忍则乱大谋”。
韬光养晦隐忍不发在中国历史上,以韬光养晦而成大事的人物很多,楚庄王可算其一。他“三年不鸣,一鸣惊人”,先隐忍不发,甚至采取了自污以掩人耳目的做法,通过数年的暗中观察,弄清了朝中大臣的真实心理和才干,也锻炼了自己,增长了才干,为以后成就霸业奠定了基础。
在楚庄王继位之前,楚国经历了长期的混乱。楚庄王的爷爷楚成王企图争霸中原,被晋国在城濮之战打败,不久又祸起萧墙。起初,楚成王定商臣为太子,但后来楚成王发现商臣眼如黄蜂,声如豹狼,认为这样的人生性残忍,想改立太子。商臣是个十分有心计的人,他听到风声,就积极行动起来,率人冲进宫廷,要杀掉父亲自立。成王喜欢吃熊掌,这时红烧的熊掌尚未烧熟,成王请求等吃了熊掌再杀他,商臣说:“熊掌难熟。”他怕夜长梦多,就催促成王上吊自杀,自己即位为楚穆王。
穆王死后由子侣即位,是为楚庄王。即位之始,他不问国政,只顾纵情享乐,沉浸在声色犬马之中。每逢大臣进宫汇报国事,他总是不耐烦地回绝,任凭大臣们自己办理。看到这种情况,朝中一些正直的大臣都感到十分着急,许多人都进宫去劝谏,可楚庄王不仅不听劝告,反而发了一道命令:谁再来劝谏,杀无赦。
三年过去了,朝中的政事乱成一团,但楚庄王仍无悔改之意。在这期间,他的两位老师斗克和公子燮攫取了很大的权力。斗克因为在秦、楚结盟中有功,楚成王没给他足够的报偿,就心怀怨愤。公子燮要当令尹未能实现,也心怀不忿,因此串通作乱。他俩派子孔、潘崇二人去征讨舒人,又把子孔、潘崇的家财分掉,并派人刺杀二人。刺杀未成功,潘崇和子孔就回师讨伐,斗克和公子燮竟
挟持庄王逃跑。
到庐地时,当地守将戢黎杀掉了他们,庄王才得以回郢都亲政。就是经历了这样的混乱,楚庄王仍不见有起色。
羽翼丰满一飞冲天大夫伍参忧心如焚,再也忍不下去,冒死去晋见
庄王。来到宫殿一看,只见庄王左手抱着郑国的姬妾,右手搂着越国的美女,案前陈列美酒珍馐,观赏轻歌曼舞。庄王看到伍参进来,当头喝道:“你难道不知道我的命令吗?是不是来找死呢?”伍参抑制住慌张,连忙赔笑说:“我哪敢来进谏!只是有个谜语,猜了许久也猜不出,知道大王天生聪慧,想请大王猜一猜,也好给大王助兴。”伍参说:高高山上有只奇怪的鸟,身披鲜艳的五彩,美丽而又荣耀,只是一停三年,三年不飞也不叫,人人猜不透,实在不知是只什么鸟!
当时的人喜欢说各种各样的谜语,称作“隐语”。人们多用“隐语”来讽谏或劝谏。楚庄王听完了这段话,思考了一
会说:“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此非凡鸟,凡人莫知。”伍参听后,知道庄王心中有数,就趁机进言道:“还是大王的见识高,一猜就中,只是此鸟不飞不鸣,恐怕猎人会射暗箭哪!”楚庄子听后身子一震,随即就叫他下去了。
伍参回去后就跟大夫苏从商量,认为庄王不久即可觉悟。没想到几个月过去后,楚庄王越发不成体统了。苏从见状不能忍耐,就闯进宫去对庄王说:“大王身为楚国国君,即位三年,不问朝政,如此下去,恐怕会像桀、纣一样招致亡国灭身之祸啊!”庄王一听,立刻竖起浓眉,抽出长剑指着苏从的心窝说:“你难道没听到我的命令,竟敢辱骂我,是不是想死?”苏从沉着从容地说:“我死了还能落个忠臣的美名,大王却落个暴君之名。如果我死能使大王振作起来,能使楚国强盛,我甘愿就死!”说完,面不改色,请求庄王处死他。
楚庄王凝视了几分钟,突然扔下长剑,抱住苏从激动地说:“好哇,苏大夫,你正是我多年寻找的社稷栋梁之臣!”说完立刻斥退那些惊恐莫名的舞姬妃子,拉着苏从的手谈起来。苏从惊异地发现,庄王虽三年不理朝政,但对朝中大事及诸侯国的情势都了如指掌,对于各种情况也都想好了对策。
原来,这是庄王的韬光养晦之策。他即位时十分年轻,朝中诸事尚不明白,也不知如何处置。况且人心复杂,尤其是若敖氏专权,他更不敢轻举妄动。无奈之中,想出了这么一个自污以掩人耳目的方法,静观其变。在这三年中,他默默地考察了群臣的忠奸贤愚,也测试了人心。他颁布劝谏者死的命令,也是为了鉴别哪些是甘冒杀身之险而正直敢言的耿介之士,哪些是只会阿谀奉承,只图升官发财的小人。
如今他年龄已长,经历已丰,才干已成,人心已明,也就露出了庐山真面目了。
第二天,他就召集百官开会,任命了苏从、伍参
等一大批德才兼
备的大臣,公布了一系列的法令,还采取了削弱若敖氏的措施,并杀
了一批罪大恶极的犯人以安定人心。从此,这只“三年不鸣”的“大鸟”开始励精图治,争霸中原。
在他开始着手治理楚国之时,楚国正遇上了大灾荒,四周边境又遭进攻。他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击败了敌人的进攻,争取了巴、蜀
等小国部族的归附,然后整顿内政,国家开始富强。
他善于纳谏,改革政令制度,使楚国逐渐成为一个军事强国,终于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楚庄王的韬光养晦并非在受到失败与挫折时才被迫进行的,而是为了更好地掌握未来而主动进行的,这尤其需要耐心、修养、智谋和胆识。
“诛权臣以立威,立官箴以悯民”,不仅是对人格修养的总结,也是对封建官场的处事经验的绝妙概括。如果能够把二者较好地结合起来,恐怕就会在任何逆境中游刃有余了。
P9-12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