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军事电影史:1905-2001 9787106032951 边国立著 中国电影出版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军事电影史:1905-2001 9787106032951 边国立著 中国电影出版社

当天发货,全新正版书。新华书店集团直发,凡是套装书,价格异常时,请咨询后下单。

16.8 2.8折 60 全新

库存88件

北京通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边国立著

出版社中国电影出版社

ISBN9787106032951

出版时间2012-01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60元

货号7034954

上书时间2024-04-29

白湘云书社

十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概述
第一章 从萌芽到发展:1949年前的中国军事电影(1905~1949)
第一节 中国军事电影的萌芽和初步发展时期(1905—1931)
一、从《定军山》开始:中国军事电影进入萌芽时期
二、早期的战争纪录片
三、早期形态战争片的基本主题
四、初步发展的军事电影
第二节 军事电影进一步发展时期(1931—1936)
一、左翼电影运动影响下的中国电影界及抗战电影
二、“国防电影运动”的成果
第三节 全面抗战时期的军事电影(1937—1945)
一、大后方抗战电影的实绩
二、上海“孤岛”时期的军事电影
三、香港的抗战电影
四、沦陷区的军事电影
五、根据地的军事电影
第四节 战后时期的军事电影(1946—1949)
一、国统区的军事电影
二、解放区的军事电影
小结

第二章 时代的辉煌与历史的滞重:“十七年”中国军事电影(1949—1966)
第一节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军事电影(1949—1952)
一、新中国军事电影的前奏
二、银幕上出现全新的“工农兵”形象
三、《南征北战》: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创作的先声
四、“非主流”的军入主角形象受到遏制
五、新的创作力量的凝聚
第二节 初步发展、获得新经验的军事电影(1953—1955)
一、军事/战争惊险片样式诞生了
二、民兵片、游击队片愈加丰厚
三、题材领域有所扩展
四、英雄战士形象塑造达到一个新高度
第三节 继续发展中迎来高潮的军事电影(1956—1959)
一、题材领域继续拓宽及其特点
二、《上甘岭》:气壮山河的英雄诗篇
三、难忘“九九艳阳天”:战争年代的爱情记忆
四、献礼展映片添光彩
五、复转军人影片和复转军人形象批量出现
第四节 风云多变:坎坷中前进的军事电影(1960—1966)
一、题材领域有新收获
二、体裁样式有新的发展
三、报仇主题继续升华并获得经典表现
四、“改造者”形象有生动表现
五、革命情感美和革命人情美得到表现
六、电影语言运用有了进步
七、军事电影创作的脚步迟滞下来
第五节 充满时代感的“十七年”军事电影形态
一、大量拍摄战争片,努力记述中国武装革命斗争史
二、努力塑造英雄、模范形象
三、表达鲜明的意识形态指向
四、视听语言运用吻合时代语境
五、由朴素到矫饰感渐强的电影形态面貌
六、相对固定的叙事模式、特定的情境/场面和阵线分明的人物类型
第六节 偏颇与禁忌
一、偏颇种种
二、禁忌重重
小结

第三章 泥泞中的生存:“文革”年代的军事电影(1966—1976)
第一节 风云突变,军事电影遭厄运
第二节 在“阶级斗争、路线斗争”的旗帜下
第三节 “三突出”原则影响着军事电影形态
第四节 “中性”作品中的军事电影
第五节 《海霞》风波:个案中的历史沉思(代小结)

第四章 从恢复到新的发展(1977—1989)
第一节 徘徊中的努力(1977—1978)
第二节 新的起步,新的探索(1979—1984)
一、呈现传统与创新并存的局面
二、“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强劲涌现
三、时代主题的扣合与生活的深度拓展
四、“第五代”崛起于战争片 
五、朦胧的娱乐探索 
第三节 主旋律、娱乐、探索多样化创作中的军事影片(1985—1989)
一、出现了历史题材巨片热
二、“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出新篇
三、开始主动寻求娱乐品格的军事影片
四、探索潮中的军事影片新视角
五、军营生活影片的时代面貌和主题开掘
六、进入改革开放年代的复转军人形象
小结

第五章 多样化时代的军事影片(1990一-2001)
第一节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创作长足进步
一、抓住契机,推出新作
二、全景式解放战争系列影片辉煌面世
三、重大革命历史战争影片的新视点
第二节 军事电影形态发生多种变化
一、类型面貌趋向多样化
二、文化内涵的追求愈益彰显
三、真实美学与浪漫美学交叉融合
四、音乐语言更富创意 
五、主体思考积极灌注到创作中
六、英雄形象多样化呈现
第三节 国民党军队形象的进一步复杂化表现
第四节 置身于更广阔社会环境中的军营生活片
第五节 全面转型期的复转军人影片和复转军人形象
小结
结语
一、在历史和当下的交汇点把握、开拓军事电影的创作
二、军事电影创作需努力追求和达到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和谐统一
三、中国军事题材影片创作要不断拓宽视野
四、回眸:问题和不足仍然需要引起重视
主要参考资料
中国军事题材影片片目
后记

内容摘要
二、文化创意产业相对于传统文化产业的优势与革新
  (一)生产模式
  传统文化产业的产业模式是将有文化内容的产品以工业化大规模复制的生产模式,其特点在于工业化大规模复制。其过程是把单一技术和单一形式的文化产品相结合,形成一个产业或产业群。以电影行业为例:以编剧、导演、演员、作曲、摄影、灯光、布景等固定元素组成的固定形式的文化内容,通过电影拷贝技术形成文化品--电影拷贝,而后通过电影放映或视频光碟技术完成对消费者的产品分配。在这一产业过程中,文化内容的生产形式和其运用的技术都呈现出了明显的单一性,而推动产业发展的非革命性技术发展不足以改变这一特性。这种特性也决定了在此模式下生产出的单个文化产品对满足市场需求的能力和对消费者的影响范围十分有限。当文化市场的需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扩大生产的客观要求使行业内部逐渐形成了分工更明确,资源更集中,生产、流通和分配更具规模化的产业群。美国的“好莱坞”、“百老汇”和印度的“宝莱坞”是其中的代表。以“好莱坞”为例,由于那里明媚的自然风光、充足的光线和适宜的气候是拍摄电影的天然场所,从1909年开始,许多电影公司纷纷到那里拍片,开始了美国电影业移师好莱坞的大转移。1912年起,米高梅公司(Metro Goldwyn. Mayer,简称MGM)、派拉蒙公司(Paramount)、20世纪福克斯公司(20thCenturyFox)、华纳兄弟公司(Warner Brothers)等许多著名的电影公司在好莱坞落户,并逐渐聚集了大批演员、导演和专业技术人员。出版发行的专业化使其产品在全球范围内迅速传播,并率先占领了市场制高点。但是,其文化产品的单一性特征仍然没有因此而改变。由单一形式生产的产品在其应对市场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发展时缺乏灵活性;由单一技术结合单个文化品的生产和分配模式决定了其文化产品--电影拷贝在影院影响范围之外的地区(如中国的广大农村地区)很难流通和分配;而其衍生产品--视频光碟虽然在流通和分配上略强于电影拷贝,但是其在版权保护上的巨大漏洞却使产业自身无法真正健康的发展。
  随着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逐渐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发展,而信息技术的革命性成果最终推动了知识经济社会的形成。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数字处理技术、多媒体应用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普及应用已经深刻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其中也包括文化产品的生产模式。
  ……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