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事迹与心迹 9787108058959 余斌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事迹与心迹 9787108058959 余斌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当天发货,全新正版书。新华书店集团直发,凡是套装书,价格异常时,请咨询后下单。

24 5.0折 48 全新

库存75件

北京通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余斌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58959

出版时间2017-01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48元

货号9421146

上书时间2024-04-16

白湘云书社

十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余斌,六零后,南京人,现供职于南京大学文学院。

目录

鲁迅与广告
鲁迅的书账
“同路人”茅盾
茅盾小说中的性描写
茅盾与莫泊桑
《十八春》的雅与俗
张爱玲与林语堂
“白话邪宗”
姚颖与《京话》
徐訏与他的现代鬼故事
“诗人”邵洵美
《续结婚十年》“索隐”
石挥的小说
林语堂的“加、减、乘、除”
“妾身未分明”
《大地》风波
西南联大 · 大观园 · 鹿桥
《未央歌》与古典小说的文人传统
初期白话文
事迹与心迹
传记文学的两途
序跋之类
从“新格拉布街”想到“亭子间”
“三底门答尔”
劳动者的形象
记忆的修正
没“戏”
一九三七年的爱情
同人杂志
几则书刊广告
作家与出版家
不完整的书
社会小说的“作法”
尊卑有序
通俗作家的自卑心态
雅俗之间
旧武侠 · 新武侠 · 超新武侠
后 记

内容摘要
    鲁迅的书账鲁迅的论敌常对他有些恶形恶状的描绘,有夸张他被熏黄的牙齿的,有想象他的“醉眼蒙眬”的,又是烟,又是酒,撇开背景不论,单从这些字面上去看,鲁迅倒真像是“失意文人”,或是像个名士了。实则鲁迅很是个认真不苟的人,即在生活小节上也少见文人习气。常到鲁迅家走动的郁达夫发现他的书房里总是整整齐齐,书案上亦井然有序,且一尘不染。这真让郁达夫这个地道的名士派大为讶异了,因为他所知道的一些文人,书房总是凌乱不堪的。鲁迅的不苟从他的日记上也可见出。他的日记并不像今日某出版社推出的《名人日记》之类,里面到处是“思想火花”和滔滔议论,而是地道的流水账,简而又简,但他每日必记,从 1913 年起,到 1936 年去世,几乎没有一天落下。偶尔有几天漏记,也必要说明“失记”。既是有且只有于记事,有时无事可记,记什么呢?记得很简的是只有天气,阴晴雨雪。我有位同窗曾细读鲁迅日记,告我他发现日记中常见“濯足”“夜濯足”字样,而且有好多日日记里只有这两三字。回想一下,恍惚也有这样的记忆。这当然不是“濯足长江万里流”的濯足,不过是在脚盆里洗脚罢了。想来鲁迅每日伏案到深夜,脚已冰凉,暖水温泡,甚是惬意,故而常有此一记吧?据此也可推知鲁迅的日记多是次日记的,濯足完毕当从速就寝,不见得再去握管了。不过鲁迅日记里记得很认真详尽、很清楚明白,也是给我印象很深的,还要算他的书账。鲁迅有一习惯,每购一书,不仅在那一日记下书名,而且也记下书价,巨细无遗,毫厘不爽。比如《仇十洲麻姑仙图》等图,每枚价仅八分,也都一一记录在案。1913年5月买的一册《观无量寿佛经图赞》所记价为 0.312 元,更是准确到厘了(可知那时买书的讲价是极细的,但不知几厘几厘是如何找法)。每年岁末,鲁迅照例要算一回总账,将所置书籍、图册、拓片等按购置的时间顺序一一列出,月为单位是小结,很后算清一年共花费几何,此外又还常算出平均每月花去多少。鲁迅自奉甚俭,衣的朴素随便是不用说了,吃住行也都很简单,唯在买书上手脚是大的。平均下来,每年所费在 500 元以上。到上海以后,也许是生活安定下来,做长久计了,书买得尤多,一年常在 800 元以上。很多的 1930 年,总共花去 2404 元,平均每月约 200元,相当于当时大学毕业生几个月的薪水。而到去世为止的 20 多年间,鲁迅的书账加起来将近 13000 元,买下三处北京八道湾那样大的宅子也够了。鲁迅的收入不能算少,然要买这么多的书,总也感到吃力了。1912 年书账的后面有一段附记道:“审自五月至年莫,凡八月间而购书百六十余元,然无善本。京师视古籍为古董,唯大力者能致之耳。今人处世不推荐阅读书,而我辈复无购书之力,尚复月掷二十余金,收拾破书数册以自怡说,亦可笑叹人也。”看来读书人买不起书,买得起书的人不读书的情形并不限于今日,然鲁迅不能“致之”的是古籍、善本,今日的读书人则在书店里面对着寻常的新书也不免有阮囊羞涩之感,只有流连忘返,不能满载而归了。后 记长长短短的文章放在一处,成为一本书了,当然就应该有个书名。书名,有“意在笔先”的,也有事后“追认”的,无论如何,总要有个说法。我这“破题”却很难做:这里的文章都与现当代文学有关,是由读相关书籍而引来的对于现当代文坛的一些人、事、现象的思考和零星的感想,虽然大体上也有个范围,却很难说有什么主题上的同一性。拟了几个题目,总觉不得要领,不得已,索性就用其中一篇的标题做了书名。以篇名做书名,通常总是因此篇在书中占有特殊位置,或为得意之笔,或者能够笼罩全书,提示基本线索或暗示作者的立场态度。“事迹与心迹”与这几种情形都不相干,挑它做书名,其理由是很不成其为理由的:将书中各篇的标题放到一处,比较起来,只几篇似还煞有介事,看去像个书名——“事迹与心迹”是其中之一。原先是想用“雅俗之间”做书名的,“后记”都写好了,还转弯抹角“捏造”了些“说法”:“‘雅俗之间’这名目本身也容易产生歧义——似乎是谈论严肃文学与通俗文学的某个中间地带,又或谈论雅俗间的融合、渗透之类。其实那篇短文本身只是对一桩小小文学公案并无结果的考索,见出的倒是新文学作家与通俗作家之间的壁垒分明。若要就作为书名的‘雅俗之间’再勉为其难地‘追认’一番,则只好说那字面里有‘雅’、‘俗’二字,而集在这里的文章有涉及严肃文学者,亦有涉及通俗文学者,虽然篇幅上实在不成比例。此外,这里的文章大体应算是随笔一路的,比起旁征博引、峨冠博带的严谨论文,多几分随意,似近于‘俗’;然议论者多为书人书事,毗邻专业的领域,旨趣时或严肃正经,似也同‘雅’沾着边,倒像是在‘之间’了。——如此生硬、牵强地‘追认’,实有没话找话的嫌疑,好在书名毕竟也只是个名目而已,就以此自解自慰吧。”但后来想想,还是选“事迹与心迹”做书名更合适。一则“雅俗之间”仍显得正经,容易被误认为理论著述之类,见不出本书的性质和文体特征;二则书中谈论的多是旧人旧事,也多是对“事”与“心”两面均有所涉,故就内容而言,用“事迹与心迹”比“雅俗之间”涵盖面大些,似乎也更说得通。“事迹”,《现代汉语词典》里给的解释是“个人或集体做过的比较重要的事情”,我不知道这里所言之“事”是否算得上重要,要之总是一些可考的事实吧。由这方面的内容,原也想到过“现代文坛散记”一类的题目,但印象中这类书名总是与掌故、考证相联系,我很喜欢读这一类的书,可惜读书太少,腹笥不广,做不出这一类的文章,又太喜欢从“事迹”中生发出议论,用类似的书名,实有鱼目混珠之嫌。另一方面,“事迹”的后面是“心迹”,言人言事,我总忍不住往这上面妄加猜测。《辞海》“心迹”一条曰“犹言存心,心志”,对于我,该词的意思要朦胧得多,“心意”“心思”“心事”“心理”“心境”“心绪”,又或“心路历程”之类,统统搅在里面,不大分得清,但我却含混地喜欢这个词的味道,有时候也望文生义地径直解作“心”留下的痕迹,可察知的意识活动,这个“心”在不少情况下是复数的。不论对“事迹”还是“心迹”,我皆怀有浓厚的兴趣。书中的绝大部分都是关于现代文坛的种种,不知为何,那个年代一直令我神往。在某种程度上,这本书对“事迹”与“心迹”的探寻也是对那个时代的遥想,所以多多少少,也有些个人的“心迹”混在里面。要说这里也有什么学术上的企图,则是想摸摸文学史的边边角角,一些边缘的东西,借个别的“事迹”与“心迹”去多角度地感知作家作品和那段历史,并引发一些多少带有普遍意义的思考,后者也是书中“升华”出诸多议论的原因。但是考索“事迹”不易,辨明“心迹”犹难,特别是对一些复杂的作家,一些复杂的问题,议论起来,要真正切于事,当于心,谈何容易?然这却是我希望努力做到的——“虽不能至,心向往之”。1997 年 6 月于南京西大影壁

主编推荐
此书是作者的随笔,基本是对现代文人的追忆和相关作品的品评,有大家如鲁迅、张爱玲、周作人、朱自清等,在娓娓道来中既表达了作者的立场,也在活泼有趣的文字中显示了作者的才情,笔墨中也留给读者对现代文人的些许想象。

精彩内容

一部关于我国现代文人、作品的随笔集,是作者由阅读相关书籍而引发的对于现代文坛的一些人、事的思考和感受。全书由三十余篇文章,涉及的人物既有如鲁迅、茅盾、林语堂、张爱玲等大作家,也有姚颖、石挥等并不为读者熟知的作家、学者,看似是在中国现代文学史边缘的探寻,实际是在这些有趣的人事之中,多角度地感知作家、作品和中国现代社会,从而引发带有普遍意义的思考。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