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调解学教程 9787300272979 廖永安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调解学教程 9787300272979 廖永安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当天发货,全新正版书。新华书店集团直发,凡是套装书,价格异常时,请咨询后下单。

35.1 5.4折 65 全新

库存41件

北京通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廖永安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272979

出版时间2018-04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65元

货号9596327

上书时间2024-04-12

白湘云书社

十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廖永安,法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马萨诸塞大学波士顿分校访问学者。现任湘潭大学副校长,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院长,“法治湖南建设与区域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首席专家,湖南省调解理论研究基地负责人,湘潭大学诉讼法学研究中心主任,重量精品课程“诉讼证据法学”主持人,湖南省很好青年社会科学专家,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名师,2006年人选教育部新世纪很好人才支持计划,2014年荣获第七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提名奖。兼任湖南省法学会副会长,湖南省法学会诉讼法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仲裁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两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十余项。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中国法学很好成果一等奖,司法部科研成果一等奖、二等奖,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很好成果三等奖等重量和省部级奖励十余项。代表著作有《民事审判权作用范围研究》《民事证据法学的认识论与价值论基础》《诉讼费用研究》等,在《求是》《中国法学》《光明日报》《中外法学》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目录
第一章调解学导论     1
第一节调解学的概念、性质和研究对象     1
一、调解学的概念及研究的意义    1
二、调解学的性质和研究对象    3
第二节调解学的研究方法     9
一、调查研究方法    9
二、实验研究方法    15
三、文献研究方法    17
四、逻辑分析方法    19
第三节调解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25
一、调解学与调解法学    25
二、调解学与民事诉讼法学    26
三、调解学与社会心理学    27
四、调解学与经济学    28
第四节调解的概念、特征和类型     30
一、调解的概念和内涵    30
二、调解的特征    32
三、调解的分类    34
第五节裁决与调解的功能和作用     35
一、裁决的纠纷解决功能和作用    35
二、调解的纠纷解决功能和作用    37
第二章西方调解制度的发展概况     39
第一节西方调解的发展历程     40
一、普通法系国家调解的发展历程    40
二、大陆法系国家调解的发展历程    45
第二节西方调解的理论与实践     51
一、西方调解的理论    51
二、西方调解的实践    63
第三章我国传统调解制度的发展概况     70
第一节我国传统调解的历史阶段与影响因素     70
一、我国传统调解的历史阶段    70
二、我国传统调解的影响因素    74
第二节我国传统调解的基本理念与调解依据     78
一、我国传统调解的基本理念    78
二、我国传统调解的调解依据    81
第三节我国传统调解的主要类型     85
一、民间调解    86
二、官府调解    88
三、官批民调    90
第四节我国传统调解的案件种类和运作程序     91
一、我国传统调解的案件种类    91
二、我国传统调解的运作程序    96
第四章我国现代调解的制度沿革、理念与原则     101
第一节我国现代调解制度的历史沿革     101
一、人民调解制度的历史沿革    102
二、法院调解制度的历史沿革    106
三、行政调解制度的历史沿革    108
四、仲裁调解制度的历史沿革    111
第二节现代调解的理念     114
一、从利益对抗体到利益共同体    114
二、从静态利益观到动态利益观    116
三、从切片式思维到综合性思维    117
四、从向后看思维到向前看思维    118
第三节现代调解的原则     119
一、自愿原则    120
二、平等原则    122
三、诚信原则    123
四、中立原则    124
五、保密原则    126
第五章我国现代调解制度的主要内容     130
第一节调解的主体     130
一、人民调解的主体    131
二、法院调解的主体    133
三、行政调解的主体    135
四、仲裁调解的主体    137
五、行业调解的主体    137
六、商事调解的主体    140
第二节调解制度的适用范围     142
一、人民调解的适用范围    142
二、法院调解的适用范围    143
三、行政调解的适用范围    144
四、仲裁调解的适用范围    146
五、行业调解的适用范围    147
六、商事调解的适用范围    147
第三节调解的程序规则     148
一、调解程序的启动    149
二、调解前的准备    152
三、调解的具体过程与方法    154
第四节调解协议的效力     156
一、人民调解协议的效力    156
二、法院调解协议的效力    159
三、行政调解协议的效力    161
四、仲裁调解协议的效力    161
五、行业调解协议的效力    162
第六章调解的方式、方法与技巧     164
第一节调解方式     164
一、面对面调解    165
二、背靠背调解    169
三、运用各种调解方式应注意的问题    171   
第二节调解的具体方法     175  
一、苗头预测法

内容摘要
 本书主要围绕如何提升调解员的综合素质,展开
全面、系统的研究。调解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独特的理念原则、多样的制度规则和丰富的经验技巧,这意味着其可以也应当作为专门的学科予以研究与介绍。然而,我国当前仅有少量以人民调解学、调解法学和调解技巧为主题的调解教材,存在研究视野狭窄、
研究内容局限、研究方法单一等问题。因此,《调解学教程》试图构建科学的调解学科体系,为调解研究与教学培训提供强有力的教材支撑。
本书的主要特色在于:其一,研究视野开阔。本书既有古今调解发展的纵向梳理,对我国传统调解与现代调解的背景、理念、主要内容和伦理规范等进行了系统地阐述;又有国内外调解的横向比较,对西方调解的发展历程与实践现状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其二,研究内容丰富。在理论部分,本书创造性地提出了调解学独特的研究对象与内容,对各类调解制度的性质、主体、适用范围等进行了准确界定,并深入地分析了中国调解的时代挑战与发展趋势。在实务部分,本书详细介绍了调解的方式、方法与技巧,保障了教材的实用性。其三,研究方法多元。本书运用了法学、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跨学科方法,充分彰显了调解学的学科交叉性。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将心理学原理运用到调解的各个环节,以及使用经济学的分析工具揭示调解的机理。

精彩内容
本书主要围绕如何提升调解员的综合素质,展开全面、系统的研究。调解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的理念原则、多样的制度规则和丰富的经验技巧,这意味着其可以也应当作为专门的学科予以研究与介绍。然而,我国当前仅有少量以人民调解学、调解法学和调解技巧为主题的调解教材,存在研究视野狭窄、研究内容局限、研究方法单一等问题。因此,《调解学教程》试图构建科学的调解学科体系,为调解研究与教学培训提供强有力的教材支撑。 
本书的主要在于:其一,研究视野开阔。本书既有古今调解发展的纵向梳理,对我国传统调解与现代调解的背景、理念、主要内容和伦理规范等进行了系统地阐述;又有国内外调解的横向比较,对西方调解的发展历程与实践现状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其二,研究内容丰富。在理论部分,本书创造性地提出了调解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对各类调解制度的性质、主体、适用范围等进行了准确界定,并深入地分析了中国调解的时代挑战与发展趋势。在实务部分,本书详细介绍了调解的方式、方法与技巧,保障了教材的实用性。其三,研究方法多元。本书运用了法学、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跨学科方法,充分彰显了调解学的学科交叉性。其中,*的是将心理学原理运用到调解的各个环节,以及使用经济学的分析工具揭示调解的机理。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