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桥(精) 9787540782283 何建明 漓江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大桥(精) 9787540782283 何建明 漓江

当天发货,全新正版书。新华书店集团直发,凡是套装书,价格异常时,请咨询后下单。

60 6.8折 88 全新

库存2件

北京通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何建明

出版社漓江

ISBN9787540782283

出版时间2019-06

装帧精装

开本其他

定价88元

货号30640226

上书时间2024-03-31

白湘云书社

十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何建明,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华文学基金会理事长,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劳动模范,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物,博士生导师。
何建明是当代中国报告文学的领军人物,曾三次获得“鲁迅文学奖”、四次获得“徐迟报告文学奖”、五次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四十余年来创作并出版五十余部文学作品,代表作有《浦东史诗》《山神》《南京大屠杀全纪实》《国家》《忠诚与背叛》《部长与国家》《根本利益》《落泪是金》等。十多部作品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多部作品被译介到国外。

目录
序曲三幕
第一章  酬志伶仃洋
第二章  林鸣一绝:定海神针
第三章  东岛、西岛,一年与三年之差仅是时间吗?
第四章  10个亿,牵出一头“金牛”
第五章  这里也有“你死我活”
第六章  心血孕育“海底航母”——沉管
第七章  刚柔中间方为道
第八章  娇“闺”如何待“嫁”?
第九章  第一次“深海接吻”的滋味
第十章  窗口、心口,与大摊的血……
第十一章  海之难,谁之错?
第十二章  台风无情亦有情
第十三章  千人走钢丝与海底绣花
第十四章  让全体落泪的E15
第十五章  完美的最终接头
第十六章  将深情留在蔚蓝的大海上

内容摘要
港珠澳大桥被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它的建设创下了多项世界之最,“非常了不起,体现了一个国家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奋斗精神,体现了我国综
合国力、自主创新能力,体现了勇创世界一流的民族志气”。这条腾飞在伶仃洋上的钢铁巨龙,一桥连三地,让天堑变通途,是中华民族在“一国两制”下实现的一个伟大胜利。
本书以非虚构写作手法和现场采写的第一手资料,带您走进港珠澳大桥以及创建它的中国工程师和工人们,为您揭秘这座“海上长城”的核心控制性工程岛隧工程——地标性建筑东、西人工岛和世界上最长的海底沉管隧道是如何建成的。

精彩内容
序曲三之一?“Y”形大桥的核心密码
如果是外人看55公里长的港珠澳大桥,可以知道几个有意思的密码:比如它是世界第一长跨海大桥;比如它与众不同,我们通常看到的大桥一般都是“I”形的,而港珠澳大桥是“Y”形的,它一头连着香港,一头连着珠海,再一头连着澳门。这样的大桥世界上极少,尤其是在大海上分叉成三个方向,因此有人将这“Y”形比喻成中华民族“一国两制”下实现的一个伟大“胜利”,因为“Y”的上方顶着一个“V”,而“V”是英文缩写“胜利”的意思。
事实上,港珠澳大桥值得我们用“Y”(Yeah)去欢呼和赞美!
在我看来,这“Y”形桥还代表着另一个形象,它如一个大写的“人”——扎根在大海深处,伸展着双臂,以擎天之力,顶托着祖国的两块宝地,香港和澳门,并与之连成一体……这是“Y”形的港珠澳大桥最富深意的密码,这里的“人”是真实的人,他们是一群让世界同行敬畏的中国工程师。
如果说科学家的意义在于他在某一领域具有独创的理论或发现的话,那么一位伟大的工程师,他通常要将一堆理论和设计付诸现实,所以,工程师具有非凡的社会意义和现实价值。
在充斥着太多虚假纷乱说教的今天,港珠澳大桥给了我们重新认识真正的中国工程师的机会。
之二?从逼你就范,到为你升旗这不是一座普通的大桥,除了几十公里长的跨海长途外,整个工程的难点在于中间有一段6.7公里长的潜入海底深处的隧道,及连接主体桥梁与这海底隧道的深海之中的两个人工岛。港珠澳大桥的海底隧道,并非我们电视里或者通常看到的那种用盾构机挖出来的隧道,而是由33个巨大的沉管连接而成的。每节沉管重达8万吨,相当于一艘航母的自重。除了重量外,最复杂的是这样的沉管需要沉入几十米深的海底,而且还必须保证120年内“滴水不漏”。一旦漏水,水的压力会在瞬间使整个隧道被冲塌淹没,随之大桥也将被拖拉扯垮……这一后果无法想象,必定异常惨烈,千亿元造价的大桥将毁于一旦。
港珠澳大桥所通过的海域是著名的珠江口伶仃洋,这里有着繁忙的海运航道,日航行船只4000余艘,是香港、澳门和广州港的生命线。它还是著名的海豚栖息地……2009年中央政府与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共同对外宣布建造这座世界最长的跨海公路大桥时,西方人早已死死地盯住了这项工程的每一个细节。为什么?赚钱的机会来了。西方人清楚,中国造桥能力不差,造大桥能力也不算差,但是造如此长的跨海大桥恐怕能力差矣!尤其是港珠澳大桥的控制性工程——深海里的两个人工岛和一条连接主体桥梁和两个人工岛的数公里长的海底隧道(简称岛隧工程),中国既无这方面的技术,更没有相应的装备,一句话:港珠澳大桥的规模再宏伟、政治意义再伟大,没有西方权威的支持,伶仃洋上的这一“中国造”,或将根本造不起来,最终以失败告终……西方人早已盘算好了,只等你中国人上门求助。
“确实,我们最初的方案也是如此。因为工程太大,造价超巨,谁也不敢有一丝失手,所以开始的设想就是请人帮建……”林鸣,中国工程师,建设这座大桥控制性工程的总指挥和总工程师,他这样吐露真情。
林鸣所在的中国交通建设集团中标后,他就带着重托,代表自己的国家去四处学习、走访,去求见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岛隧工程技术的权威人士和王牌企业。因为,造这样的大桥,技术难度世界绝无仅有,中国以往在深海里从未建过岛隧工程,更不用说这是段6.7公里长的沉管隧道。
过去的一百多年间,世界上出现了三条类似的海底隧道用的是沉管技术。第一条是丹麦到瑞典的厄勒海峡隧道,这是世界上第一个采用工厂法预制铺设的海底沉管隧道;第二条是土耳其博斯普鲁斯海峡隧道,用的是同样的技术;第三条离我们较近些,是韩国的釜山海底隧道。然而这三条著名的海底隧道的长度加在一起,也不如港珠澳大桥的隧道长;它们的沉管在海底的最大埋深都只有几米,而港珠澳大桥的沉管隧道在海底的埋深达20米。这一难度堪比我们国家从无到有的宇宙航天工程。
不会干可以学,要学就得到会的人那里去看。但结果呢?
最初的大桥设计方案下来后,林鸣听说邻近的韩国釜山正在建造海底沉管隧道,于是满怀企盼地带着一群专家,跑到釜山想去参观。哪知,韩国朋友十分尴尬和为难地对林鸣等中国专家说,你们只能乘着游艇到我们的施工现场绕一圈,靠近工地是不行的。
这是什么意思?林鸣一行不懂。他们只能乘游艇在大桥工地的海面上绕了一圈,除了大海上隐隐约约的几台吊车和驳船外,啥也没有看到。
实在抱歉,沉管隧道部分的工程,都是由荷兰专家负责的,在安装现场的只能是荷兰人,连我们都不能靠近……韩国人说这话时,头都不好意思抬起来。
林鸣等中国工程师的内心受到强烈震撼:这么不可思议!
你们造你们国家的大桥,却不能靠近施工现场,这造的什么桥嘛!中国专家们为韩国同行抱不平。
韩国工程师无奈地解释道:海底隧道技术太复杂,尤其是沉管安装,世界上最权威的技术,只有他们荷兰人掌握着,所以他们垄断了这方面的核心机密……那你们与他们的合作条件是什么?林鸣关心这一点。
每次沉管安装时,由荷兰方面派人过来,装完就走;再安装时,他们再飞来,然后再走。每个月来安装一次,五六十个人往返、吃住,我们得全包……整个安装沉管的咨询费折合人民币大约是13亿元。
林鸣等一听,直打冷战:港珠澳大桥的沉管隧道部分远比韩国釜山海底隧道复杂,且长度又远超釜山。
怎么办?没有办法,自己不会,只能求助于他人。6.7公里长的海底隧道,120年的寿命,一旦出了问题,谁承担得了责任?
无路可走,所以只能厚着脸皮、兜着钱袋子去求人家“帮忙”——确实是帮忙,因为制造沉管是另一个高端技术,现在说的是安装沉管这道工序,请人家做现场安装的咨询服务,即工程到了安装沉管时,请懂行的专家来现场指导这一环节。
林鸣他们去了。去了荷兰的SAT公司。
“请坐。”荷兰公司的大员十分礼貌地接待中国工程师,而且确实早已等待着这场必定出现的洽谈。
“我们公司已经有一百多年历史,世界上最好、最重要的海底沉管隧道皆是我们的工程师帮助完成的。相信你们即将建设的大桥也不例外……”对方礼貌而又直截了当,“是今天在这里签合同,还是在贵国签?”一本早已准备好的厚厚的合同文本轻轻地推到中国工程师面前。戏的所有前奏曲早已谱好,只等剧情的发展、高潮和尾声部分。
中国工程师林鸣感到嗓子发干,两眼直直地看了对方好几秒钟……他想说“怎么连商量的余地都不给一点吗”,但他没有将此话说出。
片刻,林鸣缓了一下情绪,小心翼翼地问:“看样子你们对我们大桥的海底沉管隧道工程已经很清楚了,那么我们就来点干脆的吧。请问,你们的费用是?”对方会意地一笑,然后在一张小纸条上写下几个阿拉伯数字:1.5。
1.5亿人民币?!林鸣紧张地读着数字,又急促地问道。
荷兰人笑了,那笑是居高临下的:No!No!是Euro(欧元)、Euro!
这回林鸣听明白了,脸色也随之变了,近似铁灰色。与预算差距太多,林鸣被对方的一棍打得很闷。
谈判暂时中断。中方专家们回到住处,谁跟谁都不说话,只有不停地唉声叹气……林鸣不能如此,他的脑子在迅速转动:国家在安装沉管这一块的预算经费是6.3亿人民币。即使和盘托出这个数字,去与荷兰方面谈,恐也难以谈妥。如果把一切附加的东西都尽可能地“下卸”,也就是说只留下最重要的部分,看看对方能不能答应。
第二天又去了荷兰公司洽谈,这回林鸣等是怀着诚惶诚恐的心情去的。但效果很差:无论林鸣他们如何在安装沉管的条件上下卸工作量,荷兰方面都认为,主要任务没有少啥,所以咨询费再少也得十来亿人民币。
这个数,让代表中国的林鸣仍然无法接受。
瘫了。这一个回合下来,中方的工程师们长吁短叹,心头更如压了几重山。
然而技不如人,又有什么底气昂起头颅跟人家讨价还价呢?作为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的负责人,林鸣此时的压力胜过泰山压顶:沉管安装仅仅是整个岛隧工程的一小部分,连沉管安装咱都没有能耐,求人如此之难,那么制造沉管又不知比这难上多少倍!
“林总啊,距上面确定的大桥开工日期没多少天了,沉管的事到底跟人家谈得怎么样了呀?”“家里”又在催了。
“有点难……正抓紧谈呢!”林鸣只能这样说。
“那就尽快,抓紧吧!沉管这一块咱们不能出丝毫问题,得靠人家内行的来干哪!”“明白。”林鸣跟“家里”人说完,心头却又添一座大山。怎么办?还去谈吗?同行的人问林鸣。
去呀,不去还能找谁?林鸣瓮声瓮气道。
一向昂着头走路的林鸣,这回再到荷兰公司去的路上,都是低着头、弓着腰。有人苦中作乐道:“林总啊,我们可是从来没见你这个样子过……”林鸣眨眨眼,抹抹嘴,道:“谁让我们技不如人呢!”末了,又冲身边几位说:“今天是最后一回,我们把家底托出来:成了,咱皆大欢喜;不成,回去要么卷起袖子干,要么跳伶仃洋……二者选一,你们现在可以一门心思琢磨起来!”几位随行,相互对视了一下,再不言语了。
再度回到谈判桌上,中方还是全体人员,荷兰方只剩下一个人出面应酬……“……我们回去请示了国内,现在想与贵公司讨论一下:倘若我们把所有沉安装费全部拿出来交给你们,不知贵方能帮助我们做些什么?”林鸣小心翼翼地看着对方,道。
荷兰方脸上一片茫然。
“就是说,我们把三亿人民币的经费全部交给贵公司,请问在我们安装沉管时你们能帮忙做哪些工作?”“三亿人民币?”荷兰SAT方带着疑惑的惊愕回问了一声。在得到证实之后,笑了,笑得让林鸣等中国工程师很不舒服。
“也就是说三千多万欧元吧?”SAT人拉长了声调,说,“这个数嘛……可以为你们点一首祈祷歌……”说完,咧着嘴向林鸣他们笑。
“走!我们走!”生来就没向任何人低过头的林鸣彻底生气了,也彻底愤怒了。他只跟荷兰方说了声“后会有期”,便头也不回,愤然离开了这家世界著名的沉管工程公司。走在回程的路上,林鸣脑海里一直回荡着中国的一句老话:天无绝人之路。
但,对方的“围剿”与“阻击”远超过林鸣的想象:荷兰SAT公司为了实现对中国港珠澳大桥的沉管安装和沉管技术的垄断,早已做足了准备——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已经做到了林鸣他们的家门口,沉管和安装沉管的相关专利,已在日本、韩国、新加坡……甚至在中国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以及内地都已注册!
他奶奶的,不是要我们上吊吗!林鸣这回再也忍不住了,大骂道。这一刻,他脑海里突然想起了当时离开SAT公司,对方谈判人悻悻然说的那句话:如果你们回头再来谈,可就是翻倍的价了啊!
对方说这话时林鸣并没有在意,现在听说对方已经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好几个国家注册了沉管相关专利的消息后,才真切地感受到什么叫经济仗的残酷了!
与SAT公司谈崩就是因为他们要的十多亿人民币咨询费太吓人了!而如今他们想以另一种方式让中方就范,而且开出的价码翻倍……林鸣不愤怒、不骂娘才怪!
奶奶的,我们自己干!
对,我们中国人何时被人吓倒和吓怕过?
是啊,当年研制“两弹一星”人家不也是前后封锁我们?现今我们的祖国早已不是昨天的样了,不信他们能再封杀咱!
对,自己干!自己干!
群情异常振奋。
当然自己干!我们不干谁干?中国工程师不是豆腐捏的,更不是宣纸糊的!林鸣说话了。林鸣也终于露出了本性——气吞山河、无所畏惧、义无反顾、一往无前、撞死也不回头。“荷兰的专家不是也说世界上没有不漏水的海底沉管隧道吗?那我们就建一条滴水不漏、寿命120年的海底沉管隧道让世人看看!”林鸣发出如此誓言。
这声音一发出,震荡的不仅仅是伶仃洋海面,还有整个世界……从发出这样的豪言壮语到现在,一晃数载。然而对孕育一条世界最长的跨海公路大桥而言,仅仅是弹指一挥间的光阴。
这段光阴里林鸣做了什么?伶仃洋可以回答,那就是55公里长的港珠澳大桥如一道彩虹,美美地飘扬在海面上,中间一段潜入海底深处的沉管隧道,稳稳地躺卧在海豚栖息和海水奔流之下的“温床”上做着美梦……其间,林鸣又一次公务出差到荷兰——这已经是多少次了?他记不清。同事们也记不清:至少三五十次吧!
他感触很深的是,每一次来这儿,这个地方都有无数双躲在一旁的眼睛在盯着他:一开始流露的目光是嘲讽的,后来是鄙视的,再后来是愤怒一般的,再再后来便是极度失望的……这一回林鸣再出现时,这些目光变得温和、友好,甚至有些低声下气。林鸣体会很深,印象也强烈。
他一直有个习惯:早上长跑,一跑就是十几公里,甚至20公里。从开始接受港珠澳大桥项目任务的那天起,林鸣就做足了准备:大桥建造十年,我就跑上十年!“不然,也许桥还没有造好,我就倒下了……如果真倒下了,你们把我葬在伶仃洋里,因为就是死了我也要看到大桥建起。”他曾经对妻子和儿子这样交代过。
这不是唬人。接受这座超级大桥最艰难的项目任务后,林鸣便知道了自己可能有三种命运:一是因工程技术原因,桥出了问题,自己成为戴罪之身;二是桥造到半途,岛隧部分工程瘫痪,自己无脸面见香港、澳门和珠海的父老乡亲,只得跳海自尽;三是桥造好了,工程经费大大超了,被判滥用和浪费国家工程经费,最终只能坐穿牢底,还是一个死……这个命运不是林鸣自己给自己强加的。有几次,他的老朋友、比他小几岁的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局长朱永灵跟他翻脸吵架时就撂下这样的狠话:就你林鸣的岛隧沉管重要?你一张嘴就要改用什么什么材料,而且根本不用商量,立即要我签字答复……知道这字一签下去又是多少钱吗?三个亿、五个亿哪!你今天要改个方案,明天又闹出个“新工艺”,后天又来个“创新”,你是不是要逼死我啊?逼死了我你知道会有啥结果吗?告诉你:我死了,第二个就轮到你!还有一种可能是:说不准我没死,你反而先死了,知不知道?
谁都知道,大桥造了几年,林鸣和朱永灵就“打架”“拍桌子”了几年。可俩人最后又是港珠澳大桥工程上最要好的一对,原因有二:一是不打不相识,二是俩人都是工程师出身,“臭味相投”——朱永灵局长在我采访他时这样说。
比如,现在我们可以看到的那两座漂亮得犹如大海里的两颗宝石一样的人工岛,最初设计方案并非如此,而是比较大众化的样式,尤其是用料方面:原预算所用的岛四周的防浪体、岛面也不是现在的清水混凝土;三层岛房建筑上所用的门窗玻璃等,虽说在招标书上也明确了要用国内最好的材料,但林鸣后来坚持要改用世界顶级材料,这一改价格和经费自然又上一大截。
这样的问题,大桥“总管”的业主代表朱永灵自然一次次急红了眼。接到林鸣他们项目部的相关报告时,朱永灵局长“总有些心惊肉跳”。港珠澳大桥的“总司令”朱永灵算得上这座大桥建设战场上的大将军了,但他说每回见了林鸣的报告就会有这种感觉。“他一是总有理,二是容不得你拖时间,哪怕是一天半天……”朱永灵说。
“这当然。第一,我要保证我的工程不出丝毫差错,120年内不被人骂!第二,耽误一天半天工夫,可能造成的损失就会加倍,国家的钱、人民的血汗,我不能随便糟蹋。再说,我的几千人在施工现场也等不及呀!”林鸣的理由就是这样充足。他每每补充的最后一条常常让朱永灵更受不了:“你现在可惜了几个小钱,把破砖烂瓦用了上去,过几天又不像个样,最后重新返工一次花的钱比我现在提出的新方案不知要多花多少嘛!”朱永灵被他气得好几次想跳楼!“你听听他的话,哪有一点儿商量的意思?好像世界上就他是对的,我们都是吃干饭、吃闲饭的!他哪知道,我这双签字的手的背后,有多少双比我力气更大的手在牵着呢!”听完朱永灵的诉苦,我才知道他为什么会在林鸣一次次的“威逼”之下想跳楼、跳海了——在施工和技术制造现场的林鸣,火急火燎地等待他的签字批复,可朱永灵难啊:签字笔虽然在他手里,但每一项改变了设计方案的新思路、新投入,都要经过真正的业主——香港、澳门和内地方面的“大桥建设委员会”点头同意方可落笔呀!
林鸣也有理由:我们中的标是“设计施工总承包”。“这么重大的工程,120年寿命,又影响到三地今天及未来的经济大局、百姓生活,我哪敢有丝毫马虎之处嘛!”听听,哪有一点商量的余地?朱永灵不冒火才怪。但等事情一过,两个人又在下一个技术突破和施工现场抚肩击掌、举杯豪饮——反正哭的笑的、吵的闹的都是他们俩。林鸣和朱永灵身边的人这样说。
这一幕幕情景实在太多,每一天晨跑时林鸣都会在脑海里一一闪过……从不在晨跑中出差错的他,这一天早上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出了差错:因为是陌生的路,早晨又下着小雨,阴沉沉的天,晨光微弱,怕走错路的林鸣习惯性地拿出手机沿途“咔嚓、咔嚓”地照了几张相片,目的是为了回来时有个方向参考。
阿姆斯特丹太美丽了,美得常常让陌生人迷失。这座城市也很奇特,人居水上,水入城中,人水相依,景自天成。古老的风车、遍地的郁金香,还有神奇的木鞋。与水、与桥相伴的阿姆斯特丹共有160多条大小水道,由1000余座桥梁相连,可谓桥梁交错,河渠纵横。从空中鸟瞰,波光如缎,状似蛛网。整个阿姆斯特丹,没有耀眼的现代化摩天大厦,却有无数楼群坐落在蜿蜒的河旁和幽深的小街上,所以很容易让陌生人迷失方向。
我们这位中国工程师这回在阿姆斯特丹吃了这样一次亏,林鸣自己也没有想到,在他返回住处的路途上会迷失方向。他赶忙打开手机存下的照片,结果一看,傻眼了:根本没有照上。原来阴雨天曝光不足,照片全是黑的。心想:“这下坏菜了!”林鸣头一回在晨跑时为迷失方向而着急,且偏偏手机又没了电……工程师林鸣一时有些慌乱。
这可咋办?他四周看看,却看不出到底哪一条是刚才来的路。
工程师的本领在异国他乡被“突然袭击”给限制住了。只见林鸣眯起双眼,将异国他乡的城市道路审视了一番后,将视线停在左侧前方的那条大道上——“朝前,朝前的地方就是过河的桥……”——他耳边突然响起一个人的声音,这是他小时候在故乡上学的路上因被迷雾挡住视野时,一位好心人对他的提醒。这话林鸣记了一辈子,也将他引到了与“桥”有缘的一条崎岖、宽阔而伟大的人生道路上。
“小时候的桥太难走了,尤其是雨雪天,不小心就会滑到水流中……”幼年时害怕走桥,害怕随时可能摔进河流中的林鸣,从此把“长大以后造大桥”变成了一个理想,从而成就了后来的中国造桥大师。这当然是以前的事。
现在的林鸣是在异国他乡荷兰。迷失是暂时的,暂时的迷失反而让他的双脚比平时的晨跑快了些节奏:“朝前,再朝前!”他一边跑,一边听着耳边似乎有个熟悉而又遥远的声音在催促和鼓励他……不知跑了多远,突然,林鸣站住了:这不是自己晨跑的起点嘛!
哈哈!哈哈……林鸣独自站在雨中大笑起来,心头叹道:天助我也!
堂堂中国工程师,一个能把航母似的几十个大家伙安安稳稳地置放在海底世界的中国工程师,假如因为晨跑把自己跑丢了,那才是足以让人乐三天的“国际笑话”了。
林鸣庆幸自己不知为何竟然跑着跑着,就跑回了住处。
“林总,有大人物一定要你去他们的总部一趟……”助手报告道。
“哪个大人物?”林鸣问。
“TEC的总裁汉斯先生。”“他呀!”林鸣的嘴角露出一抹笑意,问,“这位老对手怎么会知道我们来了?”“据说TEC这些年一直在盯着我们大桥的一举一动。你是大桥的关键人物,估计他们对你的了解比我们还清楚……”助手揶揄道。
林鸣默然一笑,然后说:“既然他们知道我来了,又这么盛情,那就顺便去一下吧!”TEC在阿姆斯特丹声名显赫,具有120多年的历史,是全世界海洋工程尤其是沉管隧道最为著名和最有权威的公司,拥有8000多人的庞大专业团队。林鸣他们最初选择的合作伙伴SAT也是荷兰的,与TEC不相上下。只是SAT的高管们吓人的要价和西方人特有的浓重的傲慢气息,让林鸣最终不得不放弃了这位合作伙伴。林鸣对几年前谈判桌上不愉快的那一幕记忆犹新。
“现在看来,我们真的要感谢SAT。如果不是他们逼我们,也许我们至今也会像韩国人一样,仍在沉管技术的大门外转悠呢!”在驶向TEC的路上,林鸣如此感慨。
“一想起西方人当年的傲慢样儿,就叫人生气!”助手说,“林总,这回你到TEC总部也给他们些厉害看看,别以为他们能干的事我们中国人就永远干不成。现在咱们的沉管包括安装技术比他们强了吧,要不怎么主动伸出橄榄枝了?”林鸣点点头,没有说话,他在想今天见了“老伙计”们该如何应对……“欢迎林先生大驾光临!”TEC的高管在公司的制造厂门口迎接林鸣,他的第一个举动就让林鸣和其他中国工程师感觉到与以前完全不同了。别说他们的高管亲自为林鸣开车门和引路等小细节,就是在车间和办公区门口的屏幕上都写有“欢迎中国林鸣先生”的字样。
“林先生请看……”TEC高管引林鸣抬头看。
抬头看什么?林鸣顺着他的手指方向看去:哇,熟悉的五星红旗在荷兰首都高高飘扬……“这是我们TEC成立一百多年来第一次为其他国家升国旗……林先生,请接受我们向您和您的团队表示的敬意!”站在一旁的TEC高管谦和地请林鸣一行站在升旗的地方。
这是完全没有想到的荣誉,林鸣久久不能平静——而在仰望五星红旗高高飘扬的那一瞬,林鸣心头似乎突然敞开了一扇天窗:落后遭人欺与强大受人尊,其实就是一步之遥,而这一步所获得的尊严也许可以维持一百年,甚至是一千年。当你有能力跨过这一步时,所有强者都会尊重你。
人类不就是在被歧视和受尊重之中抗争与奋进的吗?林鸣感觉到那一刻自己的心胸被一下撑开,变得敞亮了。他觉得中国人不应当走西方强人的老路,强大后的中国人应当是另一种人……“林先生,我们的总裁特别邀请您到公司总部参观,不知可否赏光?”TEC高管客气地说。
林鸣问了一下助手:时间是否允许?
助手点点头:还行。
林鸣对TEC高管说:“那就恭敬不如从命。”“太感谢林先生了!”TEC高管一边请林鸣一行上车,一边忙着给总部打电话。
从TEC的制造厂到总部,经过一个二战时期德国法西斯留下的集中营。“想去看看?”TEC高管问林鸣。
“去。”林鸣说。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