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激荡中国海(最后的海洋与迟到的觉醒) 9787506355650 王佩云 作家出版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激荡中国海(最后的海洋与迟到的觉醒) 9787506355650 王佩云 作家出版社

当天发货,全新正版书。新华书店集团直发,凡是套装书,价格异常时,请咨询后下单。

13.6 4.3折 32 全新

库存2件

北京通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王佩云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ISBN9787506355650

出版时间2010-10

装帧其他

开本16开

定价32元

货号1854382

上书时间2024-03-14

白湘云书社

十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王佩云,湖南长沙人,长期从事新闻文化工作,原任中国海洋石油报总编辑。曾主持编撰《海洋三字经》(少年儿童出版社)、《我爱蓝色国土丛书》(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探海人的足迹》(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散文集《一个记者的文化视角》、《蓝色国土忧思录》(民族出版社)。长篇历史小说《郑和》由海洋出版社出简体字版,台湾实学出版社出繁体字版《海上第一人郑和》,并与韩国NeukkimPublishingCompany签约出韩文版。本书《铁血军团战将戚继光》初稿完成后,曾挂到网上获网友热评。另有长篇历史小说《太平天子朱棣》业已杀青,大型报告文学《中国大航海》正在创作中。

目录
序言:海洋·海权·海防
前言:“振兴海洋”是大国崛起的必由之路
中国,从寻找世界到被世界寻找
  马可·波罗热与欧洲大航海/1
  摧折大明朝远航风帆的“禁海令”/4
  西班牙差点儿拔得欧洲列强入侵中国的头筹/8
马六甲,留在15世纪的一声叹息
  一个远航中转站的漠然消失/13
   两个玩闹皇帝彻底抛弃马六甲之后/16
  葡萄牙人占领澳门的百年执著/20
倭寇成为没落大明帝国的切肤之痛
  汪直,亦商亦盗给大明朝廷带来的困扰/24
  拍案惊奇:70个倭寇从杭州湾杀到南京城下/29
  丰臣秀吉,小日本吞并大中国的一次尝试/33
康熙放弃了千载难逢的历史发展机遇
  荷兰崛起,“海上马车夫”扬鞭进中国/37
  经略海洋,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底气/39
  康熙弃海千古败笔,不配称为“圣主”/43
“日不落”撞击“乾隆盛世”
  伊丽莎白一心向海而终身不嫁/48
  避暑山庄一场“聋子的对话”/50
  玛嘎尔尼让中国地动山摇的一句话/53
被烟枪洋炮摧毁的中国海禁
  英国最早敲开中国封闭之门的,是叼在嘴角的烟枪/58
  林则徐不能承受的历史之重/62
  魏源唤醒了日本,唤不醒中国/64
“同治中兴”为何只是大清国的回光返照
  海防、塞防之争,捉襟见肘的无奈/69
  中法“不胜之胜”与“不败之败”的诡异/73
  洋务运动原来不属“洋”/77
马汉时代,中国成了列强海权盛宴的“下酒菜”
  美国因马汉而强大/82
  马汉关注中国,中国不关注马汉/86
  日本砍向中国的“一把快刀”/89
  刘公岛漫漫长夜的倾诉/93
甲午后遗症——日本长期霸占琉球和中国钓鱼岛
  琉球国原是中国亲密无间的藩属/98
  日本强占琉球与清政府不屈的坚守/101
  蒋介石在琉球的一念之差/104
  美日共演强占我钓鱼岛的蹩脚双簧/108
“民国海军不姓海”——没有制海权的悲哀
  萨镇冰的苦闷彷徨/111
  民国海军的长江悲歌/114
  收复南海诸岛的历史亮点/117
近海防御不能永远是“海岸巡逻”
  在白马庙起步的人民海军/122
  难以忘怀的西沙之战/126
  赤瓜礁冲突与南沙高脚屋/128
一个独臂教授与西沙、南沙的故事
  中国不能丢失的一条“金项链”/133
  太平岛,我来了/136
  西沙、南沙未了情/141
美苏围困:可贵的自力更生与被扭曲的锁国心态
  杜勒斯的岛链封锁:中国麻烦的最大制造者/145
  赫鲁晓夫和他的“卡脖子战略”/149
  “蜗牛事件”与“风庆轮事件”/152
中国石油下海的曲折道路
  伤心曹妃甸,痛苦石臼坨/156
  中国海会是“另一个波斯湾”吗?/159
  渤海2号:以悲剧的形式结束了一个悲壮的时代/162
打开海门与走出海门
  老布什牵线访美带来的巨大震撼/166
  不承认落后不是爱国主义/169
  1994:100与1的辩证法/174
至今无法执行的“万安北一21”石油合同
  中国物探船被越南武装舰船团团包围的尴尬/178
  站在历史和国际法的高点上/182
  倡导建立“南沙学”的人走了,谁来继承“南沙学”?/184
新一轮圈海:不见硝烟,胜过硝烟
  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诞生的背后/189
  冲之鸟:日本“造岛圈海”的苦心/193
  台湾学者:南沙一片灯火通明,现在还没有一盏灯属于中国/196
  中沙,黄岩岛,谭门港渔民的血泪控诉/200
中国的和平诚意在南中国海备受煎熬
  没有能够“搁置”的争议/206
  推进“中菲越石油合作协议”的阻力/210
  “搁置争议”与“共同开发”的反思/213
牢牢掌控东海开发主动权,不能让日本的如意算盘太如意
  春晓为何迟迟不能“破晓”/218
  “中间线”是日本设置的大陷阱/222
  钓鱼岛,中国再也没有退路/227
维权与维稳的双向思维
  找到维权与维稳的接合点/232
  美国“大哥大”,也不会没有软肋/236
  在“以和为贵”的理念下/240
浅浅海峡连着两岸中国魂
  从台湾海峡起步的两岸石油合作/245
  两岸三通与大中华经济圈/249
  反对台独是中国的核心利益/252
再也不能迟到的深海开发与极地科考
  掌握深海技术就是掌握核心竞争力/256
  国人翘首以盼的“深海大庆”/259
  太平洋里的中国地和南北两极的中国权利/262
索马里海盗提出的新挑战
  劫持往来船舶,埃弗亚有一套强盗逻辑/267
  远洋护航考验中国的海上能力/270
  跟着国家的战略空间走是海军的必然选择/273
中国人的航母梦
  二战让航母成了海上战神/277
  八卦滩,中国人凝聚在“基辅”号的航母情结/281
  一个泱泱大国没有航母才是不正常的/285
“海权”,中国21世纪的关键词
  海权不是霸权国家的专利/290
  海权是建设海洋大国的核心/293
  和平开发利用海洋,中国与世界一次新的对话/297
后记

内容摘要
 300万平方公里的南中国海,风不平,浪不静。
纵观近代史,鲜血淋漓的历史事实告诉中国人,几次“国破山河在”的致命军事侵略都来自海上。经过数十年的韬光养晦、忍辱负重,千载难逢的国际战略机遇期又一次降临到中国头上,如果中国再不确立宏大的海洋发展战略,不及时与历史提供的机遇相契合,就无法完成一个大国的成长和复兴。
本书深入浅出地揭示了中国数百年来闭关锁国、由盛而衰的根源,以强烈的忧患意识警醒国人,南沙油田灯火籼若繁星,却没行有一处属于中国,我们赖以生存发展的蓝色疆土正被蚕食,南中国海正面临一场大危机。
在中国“内向型经济结构”快速向“外向型经济结构”转换的大背景下,南海诸岛区域具有了海洋资源的依赖、海上生命线的保护、国防纵深的需
要三重巨大的意义。这一巨大的国家利益绝不能拱手被他人窃取豪夺。
中国从不企图染指别人的领土,但是有权利维护自己的主权!

精彩内容
 中国,从寻找世界到被世界寻找还在元朝时候,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如中国返回本国,留下一本记述中国、印度等地见闻的《马可·波罗游记》,被人称为“天下第一奇书”,为欧洲编织了寻找东方“黄金之国”的梦想;中国人汪大渊几乎在同一时期撰写了游历西洋诸国的《岛夷志略》,迎来的却是朱元璋的一纸“禁海令”,严厉敕令老百姓“寸板不许入海”。中国,本来由郑和及一些前辈率先扬起了寻找世界的风帆,忽然沉睡下来,等待西方世界来寻找。
马可·波罗热与欧洲大航海一本书能搅动原本寂寞冷清的浩瀚海洋,让整个世界变得躁动不安,竟
是同中国发生过密切关系的一个意大利人,留下的一本同中国有密切关系的书——《马可·波罗游记》。
公元1271年,也就是元朝开国之初,年仅17岁的马可·波罗跟随老爹外出经商,从威尼斯出发,大约用了半年多工夫走进中国云南,随后到了元大都,也就是现在的北京。这个意大利小伙子记忆力惊人,口才也很好,一路上的所有逸闻趣事都能娓娓道来,赢得元世祖忽必烈的赏识,将其留在身边,还赏了一个可以领取薪水的闲差,让他在大江南北各处旅行,阅尽我们的山川地理、风土人情、市井习俗。在中国逗留满17年,马可·波罗日久思归,恰好赶上有位蒙元公主远嫁波斯,也就是今天的伊朗。蒙元皇帝给了他一
路护送的差使,也恩准其顺道返回父母之邦意大利。马可·波罗了却公务辗转回到威尼斯,“少小离家老大回”,连说家乡话嘴皮子都不利索了。但天生会讲故事的本领还在,即使后来被关进热那亚的牢房,也能将东方之行包括在中国、印度的见闻描绘得栩栩如生。其中说到北京有座“普利桑根”桥,在“日落方向”一条蜿蜒曲折的河上,洁白如玉的桥身,拱形似弯月的桥洞,精雕细刻的石狮子……让北京读者一看便明白是卢沟桥,卢沟桥也因此在西方国家有了另一个名称——“马可·波罗桥”。马可·波罗还具有从父辈传承下来的商业敏感,说起沿途物产如数家珍,连何物何价也毫厘不差,在家乡父老的心目中构筑了美妙东方的“黄金之国”和“购物天堂”。当地一位作家将这些如实记录下来,便成了轰动一时的《马可·波罗游记》。
现在分析起来,这部其实很普通的游记之所以能成为“天下第一奇书”,关键是顺应了当时欧洲人冲破大海藩篱去发现世界的强烈愿望,吊足了他们寻找和获取海外财富的巨大胃口,为欧洲即将形成高潮的世界大航海启了蒙。在风帆船时代,航海还属于冒险家的事业,猎奇、逐利或为了传播宗教“普度众生”,是海上冒险家不可缺少的内在冲动。海上四顾茫茫,随风漂
泊,险象环生,前途未卜,生死难料,即使活着也不一定能返回故地,没有一种可以置身家性命于度外的渴求,或坚定无比的信仰,很难跨出这一步。 《马可·波罗游记》刺激人们胃口的,除金子、银子、珍珠、宝石,还有中国的丝绸,在古罗马时代就被视为豪华高贵的奢侈之物,只有罗马皇帝才能穿上整套丝绸服装,一般皇室贵族仅能用几小块丝绸点缀自己的长袍。欧洲人还对怎样生产丝绸感到大惑不解,有人说那是将树叶加工梳理而成,也有说是从一种古怪蜘蛛嘴里叶出来的长丝……丝绸之外,还有胡椒、丁香、肉桂、豆蔻、大蒜、生姜等等。这些香料在无制冷设备年代可以用来保存食物,还可以给腌制不佳的食品增添浓郁香味儿,在那时欧洲人的眼里都是稀罕物。甚至风传大蒜有驱邪避鬼的功效,乃人间难得的“宝物”,还流传下来这么一则笑话:曾经有那么一个人,扛着一麻袋生姜到了欧洲一个国家,慷慨献给国王,那位国王乐不可支,很痛快地赏给献宝人一麻袋黄金。此人返回故地,琢磨着大蒜比生姜更适合做腌肉的调味品,赶紧又扛了一麻袋大蒜去献给那位国王,盼着换回更多的金子。国王见了大蒜果然兴奋异常,寻思半天说,这宝物价值连城,再多的金子也无法与其等值,还是赏你一袋生姜吧。这类似是而非的传闻,一时成了欧洲街谈巷议的“东方神话”,让那儿的人们如醉如痴,还因此诞生了一门“马可·波罗学”。
第一个捧着《马可·波罗游记》立志远航寻找美妙东方世界的,便是哥伦布。这位伟大航海家出生在意大利的热那亚,即马可·波罗在监狱里讲述那些“东方神话”的城市。大概因为从小耳濡目染,哥伦布成了马可·波罗的超级“粉丝”,萌发了踏着偶像足迹寻找印度和中国的强烈冲动。他为此移居正在展开海上航行活动的葡萄牙,选择了水手的职业,还特意去法国的海盗船上历练一番,积累航海和应对海上复杂情况的经验。但航海既要敢冒险,还要敢撒钱,否则只能望洋兴叹。他怀揣马可·波罗已经人人耳熟能详的“东方神话”,先后游说几位最有权也最有钱的国王,向他们描述印度和中国风景如何美妙,黄金如何遍地,珠宝如何成山,丝绸如何满街,香料如
何遍地,美女如何如云。归根结底一句话,只要国王肯投资航海,他就可以把远在东方的“人间天堂”搬回欧洲来。
此时的葡萄牙虽有亨利王子开启了远航的先例,并在非洲获利而归。其国王却不喜欢哥伦布言语过分夸张,用现在的话说,“满嘴跑火车”,认定属江湖骗子之流,根本不予理睬。英国、法国此时还毫无海洋意识,更没人肯搭茬儿。哥伦布辗转来到西班牙,凭三寸不烂之舌,让伊莎贝拉女王听得有些心动,吩咐一个审查委员会审查其航海计划。不想有委员发问,即使地球真个是圆的,向西航行可以到达东方,并回到出发的港口来,那么必有一
段航行是从地球底部向顶端爬坡,你的风帆船如何能够“爬上来”?那时地圆说尚不完备,更无实践的佐证,让本来口若悬河的哥伦布一时语塞。再加上当时欧洲一些商人集团,已经建立海陆联运,垄断了东方丝绸、瓷器、香料、茶叶的销售,通吃长途贩运之利。现在突然冒出这么一个贼大胆要去开
辟直航海路,势必危及他们的既得利益,赶紧编出很多海上航行的恐怖故事,吓退了女王。直到1492年,哥伦布走了西班牙皇家一位女司库的门子,由她出面劝说道:哥伦布的航海计划要价并不高,即使船毁人亡,对皇室来说损失很有限;倘若成功了,皇室获利将在百倍、千倍之上,女王陛下您何乐而不为呢?
1492年8月3日,哥伦布率领一个三艘小帆船组成的船队,从西班牙巴罗斯港出发,向西航行,计划横渡大西洋,到达亚洲。但在海上航行了71天,来到一个小岛,却没有看到马可·波罗书中描写的中国石桥、城镇和宫殿,更没有见到黄金、珠玉、香料和丝绸。他和他的船队十分沮丧,返回了西班牙。西班牙女王不肯做赔本的买卖,命令其迅速准备重新起航,非找到那片神秘的东方世界不可。第二年9月,哥伦布再次上路,误打误撞到了美洲,随后又接连三次来到这块新大陆,无意中完成了对整个美洲大陆的考察和发现。但这块陆地那时还处于原始状态,大肆的杀戮和劫掠,也无法满足西班牙已经被刺激出来的巨大胃口。哥伦布因此遭遇皇室贵胄和市井小民的冷眼
,不久死在贫病交加中,只有一本他熟读过无数遍的《马可·波罗游记》,至今保留在西班牙的一座纪念馆内。
P1-3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