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苦乐年华(我的知青岁月)/北京知青与延安丛书 9787511720665 北京知青与延安丛书编委会 著 中央编译出版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苦乐年华(我的知青岁月)/北京知青与延安丛书 9787511720665 北京知青与延安丛书编委会 著 中央编译出版社

当天发货,全新正版书。新华书店集团直发,凡是套装书,价格异常时,请咨询后下单。

40.8 6.0折 68 全新

库存5件

北京通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北京知青与延安丛书编委会 著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ISBN9787511720665

出版时间2014-03

装帧其他

开本16开

定价68元

货号2847824

上书时间2024-03-13

白湘云书社

十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这部《苦乐年华(我的知青岁月)》,是北京知青与延安丛书中的第一卷。书中的作者姚靖江是45年前曾在延安插队的北京知青,具体收录了《当了回“五·七”连长》;《炭窑纪事》;《画前常忆殷切语》;《我们村的科学种田队》;《身在“槽头”》;《知识甘霖润沃土》等故事。

目录
一个伟人的期待李华松
启程朱学夫
岁月白描张东红
魂牵梦绕黄龙山王海珠
那年“拉练”去延安许卫张小建
当了回“五·七”连长田凤祥
我们村的北京知青田志荣
插队在枣园王嘉俊
插队轶事李连元
星星沟叶咏梅
那些人、那些事张克利
热炕于今有余温念远
家在柴窑乔新生
赤脚砍柴马忠
炭窑纪事张大雄
掏井白家村夫
编囤陈立胜
我的小土窑赵鄜州
历练赵志敏
插队小故事安乐山
窑洞读书记趣王晓建
我的手风琴范建
借书鲁丽娜
书之风波张圣地
窑洞小学姚丹
画前常忆殷切语刘永耀
用生命之根铸起的丰碑宜志农
我们村的科学种田队朱果利
银线连山外张兴祥
试制“九二〇”的日日夜夜孙安民
知识甘霖润沃土井知科
身在“槽头”阮忠键
延河畔上的女石匠何知晓
锤炼天舒
丁牛冯军
塬上的雪王晨
窑洞里的岁月薛鑫良
深情与遗憾陈忠
能不忆茶坊张树人
我在“鼓乡”度过的青春岁月陈红
人生的收获杨伯显
人物记存聂新元
人物三记关佩珍
来婵儿王小强
插队生活拾趣中平
五谷杂粮细分说吴皓明
深情忆往感怀多孙仲荷
特殊的邀请荞麦
插队岁月堪追忆郎小华
插队时的赶会与串队二河
断黑户刘道民
进城卖瓜黄风
我办代销店陈平俊
山野放牛有其乐直罗老赵
过年的“扁食”山野的杏王侠
洪水中的经历张兆英
那条遥远的山沟沟宋丽红
后记北京知青与延安丛书编委会

内容摘要
 这部《苦乐年华(我的知青岁月)》,是北京知青与延安丛书中的第一卷。《苦乐年华(我的知青岁月)》中的作者姚靖江是45年前曾在延安插队的北京知青。当风华不再、青春已逝,追忆当年在延安的黄土地上度过的苦乐年华,更有一种人生况味。书中所收录的这些追忆文章,感情真挚深沉,文字朴素优美,尤其是在对插队生活细节的挖掘和展示中,呈现出那个年代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精神气质,将陕北黄土地浓郁的乡土风情和知青们的心路历程给予了准确的描述和表达,是一部滋养人精神的、充满正能量的励志之作。

精彩内容
 1968年12月23日,是我们这代知青难以忘却的日子。
那一天,《人民日报》发表了毛主席的最新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也就从这一天起,一场浩大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拉开了帷幕。
在来延安插队的知青队伍中,有一位与共和国总理有着近亲血缘关系的人,他就是周秉和。周秉和是北京35中67届初中毕业生,是周恩来总理的亲侄子。
秉和在家排行老五,老六是周秉建。不知因为秉建是个女孩,还是因为她是家中最小的一个孩子的缘故,她得到总理和邓大姐的“偏爱”。在我们所看到的一
些文学和影视作品中,也记述和表现了周总理关心支持侄女插队的事。事实上,在对待他们兄妹上山下乡问题上,总理的态度是一致的。总理出于对延安的特殊感情,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对周秉和赴延安插队更是给予大力的支持。
周秉和在回忆赴延安插队之前,与总理见面的情景时说:“‘文革’开始之后,伯伯一般不会客,与我们见面的机会也很少。当伯伯得知我报名去延安插队的消息后,破例约我去他那里,并和我共进晚餐,可见他很重视这件事。吃完饭,我提起去延安插队的事情时,心情还有点紧张,因为父亲当时还在受审期
间,家里没有生活来源。我急切地想听听伯伯的意见
。只见伯伯沉思片刻之后,抬起头,直视着我。他的眼神里有几分赞许——想不到这个孩子居然能作出这样正确的决定,他会意地和伯母点了点头,一字一句地说:‘好!我们支持你去延安。’”秉和还告诉我,总理一说到延安时,就情不自禁地流露出怀念之情。接下来,总理又勉励秉和要有吃苦耐劳的思想准备,还要求他到了农村之后,要向贫下中农学习。最后,总理和邓大姐还拿出一些钱,让秉和买一个半导体收音机,要他不论在任何时候都不要放松政治学习,要关心国家大事。带着伯伯和伯母的殷切叮嘱,时年16岁的周秉和踏上了到延安插队的人生征途。
秉和来到了延安县冯庄公社新庄科大队插队。这是一条山沟,生产和生活条件都比较落后。十几个知青,刚到村里时,分别住在老乡家里,后来,生产队
为知青建了新窑。由于新修的窑洞潮气很大,不少知青住进去之后,身上长了疮,后来经过烧火做饭,窑洞里的潮气才渐渐散去,身上的疮也自愈了。最让知青们感到为难的是,供应的粮食不够吃。当时,分配给知青的粮食中有许多是黄豆。他们在北京吃惯了大米、白面,一时不能适应陕北农村的饮食。连住吃黄豆,使许多知青闹肚子,引起消化不良。陕北农村的劳动强度特别大,拉石头、送粪、背庄稼、起羊圈等重体力活,对于当时只有十六七岁的知青来说是一个考验。但面对这些困难,知青们都坦然面对。秉和也
同其他知青一样,在生产和生活中,他时刻牢记总理的嘱托,有了吃苦的思想准备。在经过一个时期的艰苦磨炼之后,秉和不仅过了劳动关、生活关,还与村民们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1970年初,秉和从延安回京探亲,抽空到中南海西花厅,利用吃晚饭的机会向总理畅谈了自己在延安农村插队的感受。总理非常关心在延安插队的北京知青,也很想从多方面来了解延安的情况。于是,他希望秉和能否再找一两个和他一起插队的知青来谈一谈。这时,秉和想起过去曾在总理身边工作过的一位老
同志的女儿,她的名字叫何立群,她也在延安县李渠公社插队,总理对她也很熟悉,于是,秉和把她也找来。他们俩一起向总理和邓大姐汇报了插队知青在延安的情况以及他们的所见所闻。
首先,他们向总理谈到延安人民的生活。当时的真实情况是:延安的广大农村还很贫穷,有的老乡家里吃糠、吃菜团子,有的人家里几口人盖一条被子。
尤其是在闹春荒时,还有人外出要饭。延安当地的老
红军、老干部常常回忆起党中央、毛主席当年在延安时的生活,他们说:现在的生活还不如党中央、毛主席在延安时那样好。总理听到这里,心情十分沉重,尤其是听到延安现在还有要饭的,吃糠的,脸上显出十分惊讶的神色。之后,秉和又谈到延安买卖婚姻的现象在农村很普遍,谈到知青在安置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口粮不够吃,常常饿肚子;不能同当地老乡同工同酬;对知青管理不好,学习、住房等问题无人过问;知青之间相互闹矛盾;有的知青受到体罚等现象。他们还谈到北京八中一名女知青在一次洪灾中不幸遇难的事情,总理听了之后连连感叹说:“太可惜了!太可惜了!”听完秉和与立群所讲述的知青在延安插队的种种处境后,总理说:“你们谈的情况还需
要了解,但是,你们反映的有些问题中央会重视的。
”谈话结束时,总理神情严肃而又慈祥地问周秉和:“你能不能表个态,到底回不回延安去?”秉和虽然不知道伯伯的神态为什么会变得严肃起来,但仍然不假思索地表了态:“我当然还要回延安!”总理好像还要再试探一下他的决心,又问秉和:“那你能不能向我作保证。”周秉和以发誓的口吻一字一板地答道:“我向您保证,我还要回延安。”这时,总理才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就这样,过了春节没多久,秉和带着伯伯的嘱托又返回延安。
那年,在总理的鼓励下,周秉和积极参加劳动,刻苦接受锻炼,拜农民为师,受到当地农民的赞扬,并担任了村团支部书记和民兵连长,还入了党。1972年4月,周秉和被当地贫下中农推荐为“工农兵学员”,跨入了清华大学的校门。P3-7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