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铸以代刻:十九世纪中文印刷变局
  • 铸以代刻:十九世纪中文印刷变局
  • 铸以代刻:十九世纪中文印刷变局
  • 铸以代刻:十九世纪中文印刷变局
  • 铸以代刻:十九世纪中文印刷变局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铸以代刻:十九世纪中文印刷变局

本书主要探讨了十九世纪从1807年至1873年的六十余年间,各教会基督教传教士通过创立与经营西式中文印刷所,尝试引介西式金属铸字印刷中文图书,并最终试验成功的过程。

46 5.9折 78 全新

仅1件

黑龙江哈尔滨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苏精 著

出版社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19596

出版时间2018-05

版次1

印数6千册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纸张胶版纸

页数600页

字数630千字

定价78元

上书时间2024-04-03

z紫檀

九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铸以代刻:十九世纪中文印刷变局
.
.
1.运用450余万字的一手西文档案材料,呈现十九世纪来华各教会基督教传教士,引介西式铸字印刷中文图书的具体过程,包括他们工作上的各种努力和生活中的诸多细节,大轮廓勾勒与小细节描画相得益彰,严谨翔实且鲜明生动。

2.作者通过中西文献对比和细致的资料爬梳,完整建构了十九世纪初开始的六十余年间,从东印度公司的澳门印刷所到传教士所创立经营的七个西式中文印刷机构的历程,视野开阔,气势恢宏,深入推进了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及出版史的研究。

3. 这是一部描绘文化转型细节的长卷,是研究近代中国西式出版印刷从落地到成熟过程的精细之作,更是一部研究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及了解近代中国文化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力作。

内容简介
近代以来,现代化大工业生产浪潮席卷全球,出版印刷业也无可避免地被卷入其中。十九世纪初,随着中国国门被渐次打开,绵延两千年的中国文化传统,包括中国的雕版印书业,不得不面对并经受全球现代化大势的挑战,开启向近代文化的转型。中国文化从传统转向近代,图书印刷方式的革命是个拐点。

本书主要探讨了十九世纪从1807年至1873年的六十余年间,各教会基督教传教士通过创立与经营西式中文印刷所,尝试引介西式金属铸字印刷中文图书,并最终试验成功的过程,也即支撑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引发新知爆炸、推动文化转型的物质基础及其发展史。

通过全书十二章内容,对七个传教士建立经营的中文图书印刷机构和东印度公司的澳门印刷所建立发展的精细研究,作者勾勒一副十九世纪西式印刷逐步登陆中国并渐次展开、至发展成熟的完整而清晰的全景图。这是一部描绘文化转型细节的历史长卷,是一部研究近代中国西式出版印刷从落地到成熟的精细之作,更是一部研究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近代中国文化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力作。

作者简介
苏精,1946年生,英国伦敦大学图书馆系哲学博士,台湾云林科技大学汉学资料整理研究所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以基督教传教士为主的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专著有《铸以代刻:十九世纪中文印刷变局》《林则徐看见的世界:<澳门新闻纸>的原文与译文》《基督教与新加坡华人1819-1846》《上帝的人马:十九世纪在华传教士的作为》《中国,开门!——马礼逊及相关人物研究》《马礼逊与中文印刷出版》《清季同文馆及其师生》《近代藏书三十家》等。

精彩书评
周振鹤(复旦大学特聘资深教授):中国近代印刷业的技术更新,基督教传教士功不可没。近代石印与铅印技术都由西方传入,将中国原来的雕板印刷与各种活字印刷的风头盖过。苏精先生长期致力于从马礼逊以来的新教传教士印刷事业的研究,先前已经出版过《马礼逊与中文印刷出版》一书,重在讨论伦敦会传教士的印刷出版成绩,此书则是他的新研究成果,从伦敦会、美部会延伸到长老会的印刷事业。此书的资料基础不只是一般出版年报,而是深入地爬梳了大量的档案材料,尤其是其新手抄译的数百万字的传教士书信手稿,因而纠正了不少前人的误解。其中关于上海美华书馆的研究尤获我心。爱书人往往想知道书是怎么印成的,这本书正可让你知道十九世一段真实的印刷史。(《南方都市报》2015年1月14日)

邹振环(复旦大学教授):研究出版史,难的是从印刷文化的角度展开,从印刷技术的变化和影响加以分析,进而研究这种变化对学术、社会、文化等方面产生的后果,这就需要作者具有社会学、科技史、文化史等多学科的知识准备。苏精早年在图书馆积累了丰富的图书目录学的知识,后又系统接受过西方印刷史和书籍史的训练,并积累了深厚的基督教史和中外文化交流史的知识。正是因为有这些重要的学术准备,才能使他在《铸以代刻》这一精细之作中为我们勾勒出西方印刷术自西徂东和活字印刷技术由南而北转移的清晰画面。(《书城》2016年11期)

目录
代序:中国图书出版的“典范转移”(邹振环)
自序
导言
第一章从木刻到活字——马礼逊的转变
绪论
第一节马礼逊与木刻印刷
第二节从木刻到西式活字
第三节逆境中的新尝试
结语
第二章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澳门印刷所
绪论
第一节设立与沿革
第二节管理与经费
第三节技术与工匠
第四节产品与作者
第五节传播与重要性
结语
第三章麦都思及其巴达维亚印刷所
绪论
第一节麦都思东来背景与初期工作
第二节在巴达维亚的处境
第三节印刷技术与产品
第四节分发流通与反应
结语
第四章中文圣经第一次修订与争议
绪论
第一节修订缘起与开始
第二节麦都思:马礼逊挑选的继承人?
第三节聚会广州、澳门进行修订
第四节修订后的争议
第五节余波荡漾
结语
第五章初期的墨海书馆(1843—1847)
绪论
第一节从巴达维亚到上海
第二节建立上海布道站
第三节初创墨海书馆
第四节管理与经费
第五节工匠与技术
第六节产品与作者
第七节流通与影响
结语
第六章伟烈亚力与墨海书馆
绪论
第一节伟烈亚力来华的背景与经过
第二节伟烈亚力在墨海书馆的地位与角色
第三节伟烈亚力离开墨海书馆的经过
第四节墨海书馆的结束
结语
第七章香港英华书院(1843—1873)
绪论
第一节建立经过
第二节管理与经费
第三节工匠与技术
第四节产品与传播
第五节出售的原因与经过
结语
第八章美国长老会中文印刷出版的开端
绪论
第一节关键性的人物
第二节中文活字的问题
第三节印工人选的难题
第四节想象与实际的落差
结语
第九章澳门华英校书房(1844—1845)
绪论
第一节印刷所的建立
第二节管理与经费
第三节工匠与技术
第四节产品与产量
第五节成果与反应
结语
第十章宁波华花圣经书房(1845—1860)
绪论
第一节迁移宁波与沿革
第二节管理与经费
第三节工匠与技术
第四节产品与传播
结语
第十一章华花圣经书房迁移上海的经过
绪论
第一节初期的迁移讨论
第二节再度讨论与决定迁移
第三节决定迁移后的争议
第四节准备迁移
结语
第十二章姜别利与上海美华书馆
绪论
第一节馆址与馆舍
第二节管理与经费
第三节工匠与技术
第四节产品与传播
结语
表格目录
图片目录
引用档案缩写表
参考书目
人名索引
书刊名及主题索引 

前言/序言
自  序
能够完成自己退休十年来的第四本书,内心真是充满了感恩与感怀。
本书的内容是基督教传教士自1807年来华至1873年为止,六十余年间引介西式活字取代木刻印刷中文的过程,以及他们创立与经营西式中文印刷所的活动。早自1970年代后期,我就对这样的主题感兴趣,当时热衷撰写近代藏书家故实,连带对中国书如何从传统的木刻线装变成西式的活字平装颇为好奇,不过也只约略知道这种转变和传教士密切相关而已。那时候的我绝对想不到,传教士三个字后来竟会在我的心头和笔下徘徊不去,以至于今。

我在1992年辞去图书馆的工作,负笈英国学习西方目录学与出版史,似乎很自然地选择以传教士麦都思和墨海书馆为题撰写硕士论文,由于只有一学期的撰写时间,还得同时兼顾上课、书面作业与印刷实习,而就读的里兹大学和麦都思手稿所在的伦敦距离又远,往返不便,结果我虽然初次接触了传教士的第一手史料,也只是浅尝辄止。

没想到英国归来后我却找不到工作,迫不得已之下孤注一掷,卖了栖身的小房在1994年初怏怏再赴伦敦大学攻读博士,并以伦敦传教会的中文印刷事业为研究主题。三年期间,无日不为自己年近半百竟前途茫然而惶惑,又深觉既已入传教士史料宝山岂能空返,于是为了忘忧解愁,也为偿多年宿愿,埋首拼命抄录传教士的书信手稿,成为一个落寞的过河卒子在异乡苦读中唯一的遣怀之举。

1997年初我赶在坐吃山空之前侥幸学成回台,得以任教大学,也开始了以传教士为主轴的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虽然无法再与传教士的手稿真迹朝夕相对,但透过缩微胶卷或胶片继续在他们的字里行间探索寻思,成为我这些年来的生活写照。到2010年为止,我先后抄录了两百六十余万字的传教士书信手稿,也发表了一些相关论著,而传教士的印刷出版活动正是这些书信和论著中的重要部分。

回顾二十年来自己探讨传教士印刷出版活动的经验,先是以伦敦会为对象,后来扩及美部会,还是不够宽广周延,因为导致西式活字取代木刻印刷的要角,或者说十九世纪初中期在华从事中文印刷的主要传教会,还有始终坚持以西式活字印刷的美国长老会,要了解中国图书生产技术转变的过程和全景,长老会是不可或缺的一块拼图。

2011年12月,我决定进行长老会中文印刷的研究,并和以往探讨伦敦会和美部会一样,从抄录整理长老会的手稿档案着手,先以大约六个月时间,从缩微胶卷奋力抄录了四十五万字左右的书信内容,再从长老会中文印刷事业的起源开始,依序探讨其传教士在澳门、宁波和上海三地的印刷与铸字工作,直到1869年为止,写成五篇论文,再加上近年所写以伦敦会为主的七篇论文,构成本书的十二篇内容,其中的十篇是第一次出版。本书和我在2000年出版的《马礼逊与中文印刷出版》一书主题相同,但范围内容有别,将近本书篇幅一半的长老会部分是前书没有的,以伦敦会为主的部分也尽量避免重复,但愿两书合起来能构建西方印刷术来华比较完整与清晰的一幅图像,而不是我又一次祸枣灾梨的胡乱涂鸦。

西式活字取代木刻是一项似小而实不小的改变。十九世纪以前,中国人主要以木刻印刷图书,这是千余年来中国图书文化的重要特征与技术基础。但木刻印刷却在十九世纪内遭遇传教士引进西式活字印刷的挑战,并且就在同一个世纪内被普遍地取而代之。西式活字印刷进一步引发图书文化的一连串变动,例如图书的面貌从此改变,线装书的各项特点逐渐消失不见,连线装都改为平装或精装了;再如图书的出版传播有了新的模式,而图书的典藏保存从过去的封面朝上平放在架上,变成直立在书架上,书脊朝外并印上书名作者等。虽不能说这些变化都直接来自西式活字取代木刻的缘故,但印刷生产方法的改变是近代中国图书文化最先发生变化的一个环节。如此说来,研究十九世纪中文印刷技术的变局或新局,或许不是没意义的饾饤之事了。

从2010年的年中开始,本书的写作经过约三年半才得以完成,其中的前两年我还在清华大学人文社会中心担任约聘研究员,承蒙中心主任黄一农院士提供优越的环境让我得以专心研究和写作,同时人社中心亚洲季风计划历史组召集人徐光台教授也经常关注我的研究情况,都让我由衷感念。近一年多来,我离开了清华人社中心在家写作,其间曾应上海复旦大学历史系高晞教授与邹振环教授之邀,在2013年5月前往复旦进行相关的学术报告与交流,并实地探访了当年长老会美华书馆的几处旧址,又承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筹)林丽成女士邀约,与高晞教授、邹振环教授、冯锦荣教授及高明博士等,前往宁波考察长老会华花圣经书房与布道站等旧址,借与书面史料互相印证,实在是收获丰富的一趟学术之旅。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郑炯文馆长及“中研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图书馆慨然同意我复制他们的珍藏图片,增加本书的光采,我十分感念。我也要谢谢赖芊卉小姐一直帮忙解决电脑方面的许多问题,让我得以顺利写作,并谢谢台大出版中心严嘉云小姐耐心仔细地看稿编辑,使得本书终能出版问世。

从最初约略知道传教士引进西式活字印刷术至今,已经荏苒过了三十多年光阴,我庆幸自己终于有机会写成本书,并期待学者方家对本书的指教。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