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名言启示录
原装正版,请看图片。本书内容详略得当,学术性强,能够密切联系临床实际,能够指导临床实践,适合各级中医业者阅读参考。
¥
158
九五品
仅1件
作者王玉生
出版社人民军医出版社
ISBN9787509158197
出版时间2012-09
版次1
印刷时间2012-09
印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货号大3号箱
上书时间2024-10-05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五品
-
原装正版。没有使用过的书籍,内页近全品!实物拍照,请看图片!
- 商品描述
-
编辑推荐
王玉生编著的《中医名言启示录》汇集了其数十年之临床经验,集研究之心得,追求医学之奥妙,阐述临床之真知灼见,多有发挥。该书搜集了历代中医精深奥妙的华章语句,以钩深致远、条分缕析。分为脏腑气血类、治未病类、病因病机类、治疗原则、温病伤寒论等六类,共计76篇,每篇都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原文含义以及临床体会与心得。本书将对广大中医业者起到很好的临床启迪作用。
内容简介
王玉生编著的《中医名言启示录》作者精心撷取历代中医名言七十六句,这些名言或能促进中医学术之发展,或能直接指导临床实践,皆反映了一个时期当时名医的典型学术思想及临证观点,为中医业界所公认,作者先是对这些经典名言的出处及名言的原意、产生背景予以剖析。并结合自己数十年临床体会,重点对这些名言如何正确认识,如何指导于临床,如何引申发挥,提高临床疗效做了阐述,《中医名言启示录》内容详略得当,学术性强,能够密切联系临床实际,能够指导临床实践,适合各级中医业者阅读参考。
作者简介
王玉生,山东省夏津县人,主任医师。现任海军总医院中西医结合防治中心专家组成员,中国民族医药学会教育研究分会常务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曾任山东中医药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德州市中医药学会秘书长,德州市养生保健学会副理事长。荣获德州市第一批名中医师及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等称号。从事中医临床、教学工作46年,注重中医经典及历代各家学说的学习、整理与研究,更善于将其精华部分运用于临床实践。在全国医学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5篇,撰写中医基础类文摘150余万字,主编《温病精论阐析》《类经图翼、附翼评注》《中医基础理论问题解答》《慢性气管炎防治》等,参编5部。获省级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擅治各种肝炎、肝硬化、脂肪肝等肝病,注重肝体阴用阳的生理特征及病理改变,所创制的清肝要方、软肝要方、肝癌要方、脂肪肝要方均被《中国中医药报》名医名方栏目刊载。
目 录
一、脏腑气血津液类
论“肺朝百脉”
论“凡十一脏,取决于胆”
论“留有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
论“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
论“胃不和则卧不安”
论“诸气者,皆属于肺”
论“乙癸同源,肝肾同治”
论“斑属血,疹属气”
论“气血凝滞,结而为痰”
验齿龈叩日血安胃,阴血救肾”
论“温热在中焦多阳明,湿温在中焦多太阴”
二、病因病机类
论“至虚有盛候,大实有赢状”
论“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
论“人生诸病,多生于郁”
论“六气都从火化”
论“肝体阴用阳”
论“风为百病之长”
论“阳虚自汗,阴虚盗汗”
论“阳加于阴谓之汗”
论“热深厥亦深,热微厥亦微”
三、治疗原则类
论“异病同治”
论“阴中求阳”“阳中求阴”
论“邪祛正自安”用于出血证
论“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论“甘温除大热”
论“逆流挽舟”
论“湿热治肺”
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
论“见痰休治痰”
论“见血休治血”
论“医风先医血、血行风自灭”
论“上燥治气,下燥治血”
论“清热则湿不退,徒祛湿则热愈炽”
论“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论“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论“塞因塞用”“通因通用”
论“湿滞阳明,宜用辛开”
论“治痿独取阳明”
四、养生治未病类
论“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
论“有卫生之道,无长生之药”
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论“冬病夏治”
论“不治已病治未病”
论“先安未受邪之地”
论“见肝之病,当先实脾”
论“五味所伤”
五、温病伤寒类
论“冬伤于寒,。春必温病”
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论“在卫,汗之可也”
论“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
论“治上焦如羽,治中焦如衡,治下焦如权”
论“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
论治温邪“透风于热外,渗湿于热下”
论“温病不兼湿者,忌刚喜柔
论“风挟温热而燥生”
论“夏暑发自阳明”
论“暑必兼湿,伤气”
论“暑病首用辛凉,继用甘寒,再用酸甘酸敛,不必用下”
论“治中暑者,必以清心”
论“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
论“伤寒多感太阳,温病多起阳明”
论“伤寒解以发汗,时疫解以战汗”
论“伤寒救其阳,温病救其阴”
论“伤寒下不厌迟,温病下不嫌早”
论“伤寒大便溏为邪已尽,湿温病大便溏为邪未尽”
论“热病救阴易,通阳最难”
论“火者疹之根、疹者火之苗”
论“疫证之痰,皆属于热”
六、中药方剂类
论“细辛不过钱”
论“柴胡劫肝阴”
论“甘草调和众药”
论“有故无殒,亦无殒也”
论“酸甘化阴”法
论“酸苦涌泄为阴”
论“辛开苦降”
论“辛散之剂,佐用甘酸”
论“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论“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
前 言
数千年来辈出了无数的中医大家,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浩瀚中医典籍,这些典籍至今还在指导我们的理论学习及临床实践。这么繁多的中医典籍文献,要全部通读,可叹心有余而力不足。为此,在深入地认真学习领悟之中,在密切联系临床实践、理论研究的同时,要将古人留给我们的这些宝贵医学遗产优胜劣汰、去粗取精,去寻得这些宝库中的璀璨耀眼之明珠,搜剔先贤精深奥妙之华章。其中很多言简意赅、语句对仗、朗朗上口的精粹典论,也即现在我们所说的中医名言,已成为后世至现今医家指导临床、研究、论证或撰文所引用的名言警句。这些名言或能促进中医学术之发展,或能直接指导临床实践,皆反映了一个时期当时名医的典型学术思想及临证观点,为中医业界所公认,值得我们优先学习继承。我们应让这些指导了一代又一代中医人的名言典论,继续宛然在目,放射璀璨光芒。笔者自40年前至今,依据自己微薄的认识及肤浅的体会,试写了学习这些中医名言典论心得体会方面的文章计76篇(其中21篇先后在全国各中医药学专业杂志上发表,个别篇名及文章内容有改动)。这些文章先是对经典名言的出处及名言的原意、产生背景予以剖析,并结合自己数十年临床体会,重点对这些名言如何正确认识,如何指导于临床,如何引申发挥,提高临床疗效做了阐述。总之,务求密切联系临床实际,以能够指导临床实践为目的。正式成稿时,又对这些名言按脏腑气血类、病因病机类、治疗原则类、治未病类、中药方剂类、伤寒温病类做了编排处理。这些内容仅仅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凤毛麟角,即不成系统,又不全面,尚待同道一同拓深。如能对中医药科研、教学、初学中医药者及中医药临床工作中起到一定的参考协助作用是吾之所盼。但限于本人学识薄浅,研究领会尚不深透,很多地方甚则不能周全,差错之处,还望中医界贤达以指正。本书的编写承山东中医药大学张谨墉、董秀文教授,山东省夏津县中医院靳源宗主任医师的指导协助,德州市中医院孙朝宗主任医师的大力支持并作序。在此均表示诚挚的感谢。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