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朴子内外篇校注
全三册,全新正版,请看图片!《抱朴子》内外篇合注是首次。 《内篇》道家,《外篇》儒家,许多书目都是内外篇分开来著录,但毕竟有联系,是整体,合起来注也有明显的好处,于葛洪思想有较为全面的认识。
¥
238
九五品
仅1件
作者[晋]葛洪 著,金毅 校注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88763
出版时间2018-1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纸张胶版纸
货号40号箱
上书时间2024-03-21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五品
-
全新正版,请看图片
- 商品描述
-
内容简介
作者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注释《抱朴子内外篇》,1985年作者见到了王明先生的《抱朴子内篇校释》,1992年和1997年分别见到杨明照先生的《抱朴子外篇校笺》上和下,此时再停手已经来不及了。但经过对勘,发现互有优长,不必尽弃。其缘由主要是因为《抱朴子》这部书涉及面广,较难注释,其中内外丹、房中术、遁甲、仙传等方面,及医药、哲学、宗教、科技等方面,都有进一步深入注释的可能。于是在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吸取优长,补其不备。具体说来,主要是针对《内篇校释》较简的问题,注解加详;而针对《外篇校笺》之错漏及偶误,颇多订正,注解亦更细致。至于《抱朴子》内外篇当不当合注,会有不同意见,《内篇》道家,《外篇》儒家,许多书目都是内外篇分开来著录,但毕竟有联系,是整体,合起来注也有明显的好处,于葛洪思想有较为全面的认识。
作者简介
金毅(1928--),生于湖北。1957年考取北京大学,师从吴小如、林焘等名师。后任教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直至荣休。中年起致力于《抱朴子》内外篇的注释和研究,及九十高龄,完成此稿。是继王明、杨明照先生之后,全力以赴深入研究《抱朴子》的学者。主要论文有《<抱朴子外篇校笺上>校补》《<同源字典>补例》《<抱朴子外篇校笺下>校补》《“以玉帛为草土”解》等。
目 录
抱朴子内篇
前言
例言
畅玄卷一
论仙卷二
对俗卷三
金丹卷四
至理卷五
微言卷六
塞难卷七
释滞卷八
道意卷九
明本卷十
仙药卷十一
辨问卷十二
极言卷十三
勤求卷十四
杂应卷十五
黄白卷时流
登涉卷十七
地真卷十八
遐览卷十九
袪惑卷二十
抱朴子外篇
前言
例言
嘉遯卷一
逸民卷二
勖学卷三
崇教卷四
君道卷五
臣节卷六
良规卷七
时难卷八
前 言
葛洪,字稚川,自號抱朴子,丹陽句容(今江蘇句容)人。出生於西晉武帝太康四年(283),卒於興甯元年(363),享年八十一歲。
葛洪出身於仕宦名門。“其先葛天氏,蓋古之有天下者也。”(《外篇•自敍》)其曩祖為荊州刺史,曾與東郡太守翟義共起義兵反對王莽篡漢。先祖葛浦廬起兵輔佐漢光武帝劉秀,為車騎,遷驃騎大將軍,封下邳僮縣侯。祖父葛系,學無不涉,有經國之才,三國吳時官至輔吳將軍,封吳壽縣侯。父葛悌仕吳,官拜會稽太守,入晉卒于邵陵太守任上。葛洪出身於這樣的顯達世家,深以父祖功業為榮。
父亡,從此家道中落。葛洪少年,勤苦自學:“年十有三,而慈父見背,夙失庭訓。飢寒困瘁,躬執耕穡,承星履草,密勿疇壟。又累遭兵火,先人典籍蕩盡,農隙之暇無所讀,乃負笈徒步行借。又卒於一家,少得全部之書。益破功日,伐薪賣之,以給紙筆。晝就營田園,夜以柴火寫書。坐此之故,不得早涉蓺文。常乏紙,每所寫皆反復有字,人尠能讀也。”廣覽經史百家之書,葛洪少時因此以儒學知名。
太安二年(303),張昌、石冰起兵揚州,應吳興太守顧秘檄命,為“將兵都尉”,協平石冰農民暴動,因功遷伏波將軍。事平後,即投戈釋甲,廣尋異書,銳意玄靜。避亂南土,師事鮑靚,靚以女妻之。參廣州刺史嵇含軍事,嵇含遇害,不就征鎮檄命。建興四年(316年),還歸桑梓。東晉元帝司馬睿為丞相時,召為“百六掾”之一。以舊功被錄,封關中侯,食句容之邑二百戶。咸和(326—334)初,司徒王導召補州主簿,轉司徒掾,遷諮議參軍。干寶薦洪,選為散騎常侍,領大著作,固辭不就。聞交址出丹砂,求為勾漏令。率子侄行至廣州,為刺史鄧岳挽留。其間,他曾“抱靈方”出境遠遊尋找丹石,得知“自扶南、頓遜逮於林邑、杜薄、無倫五國之中,朱砂、琉黃、曾青、石精之所,出諸導仙服食之藥、長生所保之石,實無求不有”,“丹砂如土出”,譽其為“生丹之國”。在《抱朴子序述》中敘寫了他的所見所聞,提到的有:扶南(今柬埔寨)、典遜、林邑(今越南南部)、無倫國、句稚國、歌營國、林楊、加陳國、師漢國、扈犁國、隱章國、大秦國(古羅馬帝國)、古奴斯調國、察牢國、葉波國、月支(今新疆伊犁以西)、天竺(古印度別稱)、安息(伊朗高原與兩河流域)、優錢等國等地的風土人情物產貿易交通等。其所談歷史地理,道經中罕見,鮮為人知,富於傳奇色彩(見《太清金液神丹經》下)。回國後葛洪前往羅浮山煉丹、著書,在山積年而卒。
葛洪從祖葛玄,字孝先,為三國吳著名道士,道徒尊為“葛仙公”“太極左仙公”。他學貫古今,博覽經傳子史,曾從左慈學習神仙道術,受《太清丹經》《九鼎丹經》《金液經》等煉丹經術書,幷將煉丹秘術授予鄭隱。這個因素決定葛洪少時走他從祖葛玄之路,拜鄭隱為師,葛洪得以飽覽秘笈,立壇盟誓,鄭隱將金丹仙術傳授給葛洪。葛洪曾接受狐剛子外丹術的傳授。葛洪復師事南海太守鮑靚,兼學道術與醫術。他又自行“考覽養性之書,鳩集久視之方,曾所披涉篇卷,以千計矣”(《金丹》)。這為他撰寫神仙道教著作奠定了基礎。
葛洪內聖外王,道儒雙修,博聞深洽,晉世絕倫,文艶相、雄,學優融、玄,著述篇章,富於班、馬,是東晉的冠倫大才、奇才。其儒家著作有《抱朴子外篇》,道家著作有《抱朴子內篇》《神仙傳》《隱逸傳》等,醫藥著作有《金匱藥方》《肘後備急方》等。他從二十餘歲起即“草創子書,會遇兵亂,流離播越,有所亡失,連在道路,不復投(持)筆十餘年,至建武中乃定,凡著《內篇》二十卷,《外篇》五十卷”,“其《內篇》言神仙方藥,鬼怪變化,養生延年,禳邪去禍,屬道家;其《外篇》言人間得失,世間臧否,屬儒家。”其《黄白》說:“余若欲以此輩事騁辭章於後世,則余所著《外篇》及雜文二百餘卷,足以寄意於後代,不復須此。”知先寫《外篇》,後寫《內篇》,最後同時定稿,《內篇》“與《外篇》各起次第”,統一作序與自敍。從葛洪著作來看,他不僅是著名的文學家、美學家、思想家,而且是傑出的醫藥學家、神仙道教理論家、丹鼎派代表人物,當時無與倫比的科學家。
《荀子•勸學》說:“善假於物。”葛洪是善於借鑒、繼承並發展傳統文化的高手。《微旨》說:“藉眾術之共成長生。”即將百家“眾術”,特別是其中的黃老與儒墨之學予以創造性的運用與發展,構建自己的道儒墨交融的神仙道教學說,共成長生。
一.玄、道、氣、一
葛洪所說的道家,其實是從老子道家分化出來的假託黃帝以自重而實際宗奉老子的道家支派。黃老學形成于戰國中期南方的楚國與北方的燕齊,融合、成熟、極盛于西漢文景時期,在學術界居於統治地位,司馬談《論六家之要旨》作了總結。其要旨是論道與治國、治身的關係。自漢武帝獨尊儒術,黃老學轉入民間。經葛洪的提倡,黃老學得以恢復和發展,重振雄風。
葛洪崇拜黃帝、老子。《微旨》說:“黃、老玄聖,深識獨見;開秘文於名山,受仙經於神人;蹶埃塵以遣累,淩大遐以高躋;金石不能與之齊堅,龜鶴不足與之等壽。”他認為黃帝、老子開創了黃老道家學說。這個學說比“金石”久堅,比“龜鶴”長壽。《明本》說:“夫體道以匠物,寶德以長生者,黃、老是也。黃帝能治世致太平,而又升仙,則未可謂之後於堯、舜也。老子既兼綜禮教,而又久視,則未可謂之減於周、孔也。”黃帝體道匠物,經國理世,天下太平;老子兼綜禮教,長生久視。他們不比儒生推崇的堯、舜、周公、孔子差,批評儒生數典忘祖。《對俗》說:“得道之高,莫過伯陽。”《辨問》說:“得道之聖人”高出“治世之聖人”,因為“得道之聖人”不僅“先治世”, 而且“後登仙”,“偶有能兼之才”,這是“治世之聖人”不能比的。《釋滯》說:“黃、老之德,固無量矣。”他要讓人人都認識。葛洪對黃帝、老子治世匠物、長生久視學說的崇信和禮贊,是他寫作本書的出發點與最根本的依據。
戰國中期以來黃老學著作《黃老帛書》《鶡冠子》《管子•心術》《文子》《淮南子》《老子指歸》與《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等,把“玄”“道” “氣”“一”作為最高哲學範疇。葛洪繼承他們的觀點,則把 “玄”“道” “氣”“一”作為構建神仙道教的哲學根據。
玄。《老子•第一章》說:“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又《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關於宇宙天地,說得較為籠統。西漢揚雄的《太玄•玄圖》說:“夫玄也者,天道也,地道也,人道也,兼三道而天名之。”揚雄將“玄”加以改造,作為宇宙的起源與萬物的根本。
葛洪《暢玄》首論“玄”的意義與性質,較之前代,就說得十分具體、實在而感性:“玄者,自然之始祖,而萬殊之大宗也。”其一,作者開宗明義提出“玄”是宇宙發生的總根源,即所謂“自然之始祖”:它“胞胎元一,範鑄兩儀。”其二,作者生動具體形象地描繪了宇宙本體:它表現為深、遠、高、曠的空間,表現為“電馳”“景逝”“星流”“淵澄”“雲浮”等動態顯示出來的時間。這個無所不在的本體,“因兆類而為有”,而“玄”通過萬事萬物表現自己的存在。但是它又“託潛寂而為無”,無形無聲,隱而不見,各種有形之物都不能比擬它。“吐納大始,鼓冶億類;佪旋四七,匠成草昧;轡策靈機,吹噓四氣;函括沖默,舒闡粲尉;抑濁揚清,斟酌河渭。”它是萬物運動的總規律和原動力,即所謂“萬殊之大宗”。
葛洪把“玄”或“玄道”與人,與人的長生聯繫起來。《暢玄》說:“玄之所在,其樂無窮;玄之所去,器弊神逝。”“玄”不僅存在於客觀世界,也存在於人體自身之中,是人類快樂的源泉。“其唯玄道,可與為永。”即只有掌握玄道,才能到達永恆,作為一個人應追求永恆的人生價值,即成仙。葛洪稱自己的仙道為“玄道”,原因在此。葛洪又說:“夫玄道者,得之者內,守之者外,用之者神,忘之者器,此玄道之要言也。”他認為,領悟到了“玄道”,就成為“出乎無上,入乎無下”,逍遙自在遨遊天地的神仙。
道。《老子•第二十六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名之曰道。”《韓非子•主道》:“道者,萬物之始。”《解老》:“道者,萬物之所以成也。”“道者,萬物之所然也。”葛洪繼承老子、韓非之說,論“道”的意義與性質。《明本》說:“道也者,所以陶冶百氏,範鑄二儀,胞胎萬類,醞釀彝倫者也。”《道意》說:“道者涵乾括坤,其本無名。論其無,則影響猶為有焉;論其有,則萬物尚為無焉。……以言乎邇,則周流秋毫而有餘焉;以言乎遠,則彌綸太虛而不足焉。為聲之聲,為響之響,為形之形,為影之影,方者得之而靜,員者得之而動,降者得之而俯,升者得之以仰。”“道”涵蓋了天地萬物,又是天地萬物能以存在和變化的依據和動力。《塞難》說:“道者,萬殊之源也。”是說“道”是各種具體存在物件的本源。又說:“所以貴道者,以其加之不可益,而損之不可減也。”是說“道”作為宇宙本原,是無限永恆的存在。這與《暢玄》所說的“玄”是一個意思,因而葛洪合稱“玄道”。
葛洪與老子不同,不是將“道”與其派生物相對立、隔絕,而是將它們溝通。《明本》:“夫所謂道,豈唯養生之事而已乎?《易》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今世之舉有道者,蓋博通乎古今,能仰觀俯察,曆變涉微,達興亡之運,明治亂之體,心無所惑,問無不對者……”葛洪心中的“道”涵括天地、陰陽、剛柔、仁義及興亡治亂之道。
......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