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床危重疑难病中医验案精选
  • 临床危重疑难病中医验案精选
  • 临床危重疑难病中医验案精选
  • 临床危重疑难病中医验案精选
  • 临床危重疑难病中医验案精选
  • 临床危重疑难病中医验案精选
  • 临床危重疑难病中医验案精选
  • 临床危重疑难病中医验案精选
  • 临床危重疑难病中医验案精选
  • 临床危重疑难病中医验案精选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临床危重疑难病中医验案精选

全新正版,请看图片。珍品、干货!

45 九五品

仅1件

湖南岳阳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陈松育 著

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47829844

出版时间2016-0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页数142页

字数100千字

货号6号箱

上书时间2024-01-19

盛世中医师的书店

十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五品
全新正版,请看图片
商品描述
编辑推荐
陈松育先后跟随国医大师周仲瑛、徐景藩临证数年,坚持中医诊疗思路,对于临床危重疑难病的诊治尤有心得。本书实为不可多得的中医药治疗临床危重疑难病佳作,可作为中医药治疗临床危重疑难病参考书。 
内容简介
陈松育坚持中医诊疗思路,对于临床危重疑难病的诊治尤有心得,疗效卓著,屡起沉疴,破除了中医不能治疗危重疑难病之误区。本书主要是对陈松育从医50余年纯中医方法治疗临床危重疑难病案的总结,共分为五篇,分别论述时病、肿瘤、血液病以及一些疑难杂病的临证经验与用药特色。本书实为不可多得的中医药治疗临床危重疑难病佳作,为后学研习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也为运用中医药治疗临床危重疑难病提供了有益指导。
作者简介
陈松育  教授,研究生导师。先后跟随国医大师周仲瑛、徐景藩临证数年,在江苏省人民医院血液科工作达20余年。曾任南京中医药大学民盟主委、校学术委员会及教材建设委员会会员。曾首次代表南京中医药大学出国讲学、办班,由此总结出版的《中药与方剂的临床应用》(英文版)被英国《东方医学杂志》誉为当代经典之作。曾参与编写《中医学》《诸病源候论校释》《中华本草》三部享誉国内外之书,其中《中华本草》任主编审之一,曾参与编写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规划教材《中药学》,任第一副主编;关于临床中药学的理论、配伍应用及中医诊治血液病的研究方面发表多篇论文。陈教授治病精于辨证选药、博采众长、博古通今,对疑难杂病尤有心得,深受患者好评。
目  录
第一篇时病001

温热病003
秋季伏暑温病004
夏季热005
支原体感染性肺炎006

第二篇肿瘤009

肺癌011
纵隔肿瘤014
右肺癌骨转移及纵隔肿瘤015
肺癌晚期胸腔积液016
肾癌转移性肺癌胸腔积液017
胃癌重症019
胃癌术后020
贲门癌术后复发021
肝癌022
肝癌肠转移合并急性粒细胞白血病M2024
胰腺癌晚期肝功能损害025
甲状腺癌淋巴转移027
膀胱癌淋巴转移伴
左肾坏死术后028
左腮腺癌淋巴转移029
乳腺浸润性癌淋巴转移030
左肾上腺癌031
子宫癌术后8年转为结肠癌033
鼻咽癌034
横纹肌骨肉瘤035

第三篇血液病037

再生障碍性贫血039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041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043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046
过敏性紫癜051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058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059
再生障碍性贫血合并局灶性骨髓纤维化062
2A型血管性血友病066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067
齿衄(血小板减少症)071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072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073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维持缓解078
急性混合型白血病079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M2复发伴肺部感染及面神经浸润081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合并肝癌肠转移082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病变083
非霍奇金淋巴瘤085
恶性淋巴瘤086

第四篇杂病091

肺性脑病093
脾外伤胸腹腔血管广泛梗死094
迁延活动重症丙肝095
下肢静脉阻塞性脉管炎096
口腔溃疡097
克罗恩病098
免疫性肝炎胆汁郁阻型肝硬化099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01
过敏性紫癜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及冠心病房颤102
慢性肾炎104
膜性肾炎105
红斑狼疮性肾病肾功能损害106
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107
胎儿发育障碍症109
多囊卵巢闭经110
复发性唇周炎112
坏死性淋巴结炎114
反应性淋巴结炎115
多发性皮下脂肪瘤116
外伤性癫痫频发117
胃炎合并银屑病118
梅毒硬下疳120
脊神经炎121
第五篇医话医论127

中医中药治疗急性白血病发热的体会129
急性白血病中医治疗八法132
中医现状的喜与忧137

附: 陈松育墨迹139
前  言
笔者自1964年从事中医教学及临床研究工作至今凡50余年。大到心腹之患,小至癣疥咳嗽,无不谨慎对待,细察根究。期间,接触的患者不可谓不广,获得的临床经验不可谓不多。
近来笔者的朋友尤其是江苏江阴的乡党们屡次提议,应把多年来的临床经验及验方总结付梓,否则,任凭这些资料湮没于流逝的岁月中,殊为可惜。
“经验”有一些,但“验方”一说实不敢当,此方于甲灵验异常,于乙未必尽然。此乃临床常见现象,也是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依据之一。即便同一病症,施治对象的年龄、体质,甚或就医的季节不同,处方都应有所改变、调整。同为救助落水者,近岸者施以援手即可,而远岸者则需投以绳索。因此,或拘泥于验方或食古不化,实为中医之大忌。
今之所以不揣浅陋,偷闲整理出此书,其一是不愿辜负大家的殷切期望,其二是因为一个令人震惊的现象所引起的担忧。
现今一些年轻中医未得望、闻、问、切之要领,动辄把患者往各种仪器上推,使患者大感疑惑: 我这是在看中医吗?望、闻、问、切是中医与患者沟通之桥梁,更是中医向患者采集病情信息之手段,若望、闻、问、切之技能尚不可为,更遑论形而上之辨证施治了。长此以往则中医阵地不保矣。
笔者并不排斥现代医学之先进检查手段。然,这并不等同于直接根据西医诊断照本宣科式的治疗。正如上述笔者所言,即便同一病症也应视具体情况对处方进行相应改变、调整,而望、闻、问、切之传统方法当为对症下药之必备前提。因此,西医之辨病与中医之辨证须有机结合。多有西医明确诊断且均为危重或西医难以治疗之病案系本书选录之标准,其目的是提振中医自信,壮中医之行色也。
需要说明的是,本书所收录的80余例病案大多系笔者近几年的临床总结,大部分是由西医转中医诊治的患者所得。早些年的资料,笔者虽几经搜求亦不可得,或遗失或湮没于各相关单位的故纸堆中,甚感遗憾!如有可能或可寄望于本书再版时的补充修订工作中。
毫无疑问,本书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摘取的成果,其中既有前人的智慧结晶,亦不乏笔者的一家之言。本书的出版或可为同行方家提供探讨、批评之素材,或可由后学后行者从中捡得几块他山之石,庶几,笔者撰写此书之初衷可偿也。本书出版过程中,90多岁高龄的“国医大师”周仲瑛先生不辞辛劳为本书作序;南京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陈涤平教授出于对中医学的关心,亦于百忙中欣然为拙作出序,均令笔者甚为感佩。
同仁魏凯峰、李宗保、沈卫星三位先生参与了本书的整理及按语的撰写工作,虽言语不多却字字珠玑,皆中肯綮;南京中医丰盛健康城及南京南中医大国医堂门诊部的邱晨、杨朵儿等有关同仁为本书出版给予了帮助,在此一并致以诚挚的谢意。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全新正版,请看图片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