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汤液经》临证五十年
  • 《汤液经》临证五十年
  • 《汤液经》临证五十年
  • 《汤液经》临证五十年
  • 《汤液经》临证五十年
  • 《汤液经》临证五十年
  • 《汤液经》临证五十年
  • 《汤液经》临证五十年
  • 《汤液经》临证五十年
  • 《汤液经》临证五十年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汤液经》临证五十年

汤液经法图讲记:解构经方时方的底层逻辑+汤液经法图讲记2:还原中药的五行属性+医方图解:以《汤液经法图》解读方剂配伍之秘+《汤液经》临证五十年:伤寒温病手足六经辨证,套装共4册。全新正版,请看图片。套书从失传千年的一副古图说起,为您解构经方时方的底层逻辑;还原中药的五行属性;解读方剂配伍之秘。 抽丝剥茧揭示古图秘密。结合常见经方时方,有趣又有料 ,干货满满 ,一口气读完 直呼“过瘾”!

290 九五品

仅1件

湖南岳阳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金 锐 陈敦义

出版社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71415877

出版时间2022-0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货号2号架

上书时间2024-01-10

盛世中医师的书店

十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五品
全新正版,请看图片。请注意:套装书籍中出版社、书号不相同。由于上传时未开封,填写的版权信息不一定百分之百准确。限于篇幅,请参考本店单册上传的各书信息
商品描述
汤液经法图讲记:解构经方时方的底层逻辑
内容简介
“汤液经法图”是商·伊尹所著《汤液经法》的关键原理图。但《汤液经法》原书早已散佚,无法得见,这个图是通过梁·陶弘景所著《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的转引而保留下来。《辅行决》是敦煌遗书,是敦煌莫高窟藏经洞数量众多的各种经卷、绢画、佛像等文化瑰宝中,未被国外强盗掠走的那一小部分,并几经周折流传至今。“汤液经法图”的实质,就是一幅在阴阳五行理论框架下中医诊病用药的原理图。但是,与现有的辨证论治理论有所不同。本书采用讲稿的方式,对“汤液经法图”的基本原理和内容进行讲解,采用“汤液经法图”理论体系,对至少80个常用经方时方的五脏补泻特点进行分析。全书分为25讲,首先解读“汤液经法图”的基本原理,接着按照“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肾水”的顺序进行各脏腑治疗方的解析,并在其中穿插讲解五味配伍化合理论、中药五行属性、辅行诀中的术数等内容,旨在帮助读者全面理解“汤液经法图”的内涵。

目  录
第1讲 汤液经法图是什么?哪来的? 2
第2讲 通过虚实认识疾病,采用补泻治疗疾病 7
第3讲 桂枝汤、葛根汤、川芎茶调散和柴胡疏肝散 12
第4讲 岐山臊子面与桂枝汤的神交 16
第5讲 “体用”是什么意思?与补泻是什么关系? 18
第6讲 介绍3个经典的泻肝方 22
第7讲 三黄泻心汤与栀子豉汤  27
第8讲 说说安宫牛黄丸 31
第9讲 黄连阿胶汤是补心还是泻心? 37
第10讲 独特的五味配伍化合理论 41
第11讲 理中丸的君药究竟是谁? 45
第12讲 同一个经方,不同的名字 48
第13讲 半夏泻心汤,其实泻的是脾 53
第14讲 柴胡、小柴胡汤与大阴旦汤 57
第15讲 黄芪、黄芪建中汤与大阳旦汤 59
第16讲 木中土,金中火,究竟是啥意思? 62
第17讲 温清并用、宣降相合的麻杏石甘汤 66
第18讲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中医药治疗 70
第19讲 肺脾同补三方与肺肾同补三方 75
第20讲 解读10首便秘治疗方 79
第21讲 六味地黄丸,可能是一个残方 83
第22讲 泻肾六方 86
附:方剂检索表 91

前  言
“汤液经法图”从散佚到再现,可谓惊心动魄,其间至少有三劫。劫,“汤液经法图”相传是商·伊尹所著《汤液经法》的关键原理图。但《汤液经法》原书早已散佚,无法得见,这个图是通过梁·陶弘景所著《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以下简称《辅行诀》)的转引而保留下来。第二劫,《辅行诀》本身也非传世医书,而是敦煌遗书,是敦煌莫高窟藏经洞数量众多的各种经卷、绢画、佛像等文化瑰宝中,未被国外强盗掠走的那一小部分。根据史料,此书曾为法国人伯希和所看中,但在装垛起运时被道士王圆箓暗中扣下,并于1918年卖于医家张偓南。第三劫,张偓南将《辅行诀》装裱后作为家学世袭传承,但于1966年被毁,其孙张大昌2次将手抄本寄赠至中国中医研究院,经过王雪苔、马继兴、钱超尘等医史文献学家的考证校注和不懈努力,此图才得以再现。
“汤液经法图”的实质,就是一幅在阴阳五行理论框架下中医诊病用药的原理图。但是,与现有的辨证论治理论有所不同的是,在疾病诊断方面,“汤液经法图”侧重于八纲辨证中的虚实,以五脏虚实确定病因病机。在组方用药方面,“汤液经法图”侧重于药性理论中的五味,以五味补泻确定治则治法。而就某一脏腑的病证来说,虚证当补之,实证当泻之,虚实夹杂则补泻兼施,辅以化味调之,以此来综合配伍组方。例如,肝应风应木,风邪外感引起的恶风、头痛、汗出属于肝虚为主的虚实夹杂病证,于是以辛味补肝(桂枝和生姜)为主,以酸味泻肝(芍药)和甘味调肝缓肝(甘草和大枣)为辅,即成桂枝汤,用以祛风解表,配伍结构为“二辛一酸二甘”。如遇到“项背强几几”的患者,则增加辛味药麻黄辛温疏风,增加甘味药葛根柔筋缓急,即成葛根汤,用以解表舒筋,配伍结构为“三辛一酸三甘”。由此可见,运用“汤液经法图”原理识方解方,精准有效,一目了然。
近年来,国家层面相继出台了《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等政策文件,力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多次提及应“传承中医药精华,强化中医药思维”。什么是中医药精华?符合整体观和辨证观的中医药理论就是精华。什么是中医药思维?用中医药理论指导临床治疗就是中医药思维。根据考证,“汤液经法图”的起源很可能早于《伤寒杂病论》,它是经方学术的源头,是组方配伍理论的精华,但由于未能有效传承,故少见于历代医书和本草。所以,它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新”理论,也就需要“新”认识和“新”研究,允许它有不同于主流认识的“新”内容。
全书采用讲稿的方式,对“汤液经法图”的基本原理和内容进行讲解,采用“汤液经法图”理论体系,对至少80个常用经方时方的五脏补泻特点进行分析。全书分为25讲,首先解读“汤液经法图”的基本原理,接着按照“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肾水”的顺序进行各脏腑治疗方的解析,并在其中穿插讲解五味配伍化合理论、中药五行属性、辅行诀中的术数等内容,旨在帮助读者全面理解“汤液经法图”的内涵。当然,对于这个历史悠久的“新”理论,我们的认识也刚刚起步,会有疏漏,会有错误,也需要在不断的研究和实践中修订和完善。希望大家都能关注、学习、理解和运用“汤液经法图”,也欢迎大家提出有建设性的学术意见,共同参与到“汤液经法图”的学术讨论中来,共同发扬传统中医中药理论的精华!

媒体评论
重识经方法式、全面阐释古典经方内在的法理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任务,而深入研究汤液经法图无疑是解开古典经方之谜的途径之一。
——苏庆民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发展中心主任
《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在《汤液经法》一书的基础上勤求博采而撰成的。
——钱超尘著名中医训诂学家

深挖古籍经典 传承中医本源。秉承“守正创新”的新时代发展理念,较早就关注到“汤液经法图”的临床价值,开展了深度思考,梳理源流,解读内涵,并且以“汤液经法图”所示的五脏虚实辨证和五味补泻配伍的方法学,解方释药,还原中医组方配伍的本质规律。2020年以来,连续发表了学术文章10余篇,科普文章10余篇,以图解方百余首,出版国内深度研习专著《汤液经法图讲记——解构经方时方的底层逻辑》,形成了一定的学术影响力。并且与北京大学医药管理国际研究中心合作,明确了其中的数学规律,采用五维空间向量内积的数学模型,准确描述了“汤液经法图”的五味化合理论,为国内首创。在中医药发展“十四五”开局之年,团队又获得了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重大攻关项目的支持,将在临床应用和优化复方配伍的角度,继续开展科学研究。
——中国中医科学院官方网站

汤液经法图讲记2:还原中药的五行属性
编辑推荐
本书继引爆中医行业汤液经法图阅读热潮后,金锐博士再次溯源中医失传经典,国内直接采用五行属性解读中药性效之书 88堂中药精讲课,结合身边实例,深入浅出 通俗易懂 严谨梳理150味中药五味与功效的关联关系 解读“木中水”、“土中金”背后的内涵与临床实用价值 平铺锁线装订,180°无死角畅读 特种定制纸张 双色印刷 装订精美 具有收藏价值。

内容简介
“汤液经法图”展示了一套以五脏虚实辨证 五味补泻治疗为框架的古中医辨证论治体系,其中,辛咸甘酸苦五味是遣方用药的关键,是中药五行属性的功效延伸。本书先构建还原中药五行属性的方法学,再紧扣临床功效,解读150味常用中药的五行属性与主导药味,为“汤液经法图”的临床实践提供支持。

作者简介
金锐,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临床药师,中药学博士,科普自媒体人,主要从事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临床用药合理性评价和科普创作。主笔专家共识3个,发表学术文章50余篇,原创科普文章700余篇,出版专著4部,获得省部级科技奖1项,科普奖2项。主编科普图书《汤液经法图讲记:解构经方时方的底层逻辑》《小金药师说药事》《小病药治》(销量过万,版权已被输出)主编学术专著《中成药处方点评的理论与实践》、《中成药处方案例点评》获得临床药师及中医爱好者好评。原创公众号“小金药师说药事”5年累计粉丝15万

前  言
    敦煌遗书《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 (以下简称《辅行诀》) 记载了一幅未曾现世的神秘图像,即“汤液经法图”。陶弘景对此图评价甚高,认为“此图乃《汤液经法》 尽要之妙,学者能谙于此,医道毕矣”。从形式上看,“汤液经法图”以正五边形配合文字填空的方式,描绘了一个完整的脏腑虚实辨证论治体系: 从内容上看,“汤液经法图”在五味补泻及五味配伍化合的语义规则下,诠释了中药组方配伍的原理,阐明了药证相符的本质。由此可知,五行 -五脏 -五味的关系是“汤液经法图”贯穿始终的核心内容。
    与此同时,《辅行诀》还记载了一组以五行属性概念描述的中药,即学者所说的“二十五味药精”。例如“味辛皆属木,桂为之主,椒为火姜为土,细辛为金,附子为水”,这种直接以五行属性描述中药药性的形式,与传统药性理论体系中的四气、五味、归经和升降浮沉有明显区别可能是更为早期的中药药性记述法,值得进一步研究。许多研究《辅行诀》的学者认为,书中的五脏大小补泻汤就是在二十五味药精基础上加减组合而来的。所以,这种中药药性的五行记述法,并非仅仅是类似法象药理的一种标签,更多的是能够直接用于指导组方配伍的性效依据。至此中药的五行属性正式进入“汤液经法图”理论实践体系的核心圈,成为了“汤液经法图”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构成了《汤液经法图讲记 2:还原中药的五行属性》 这本书的主体。
    在本系列的第一本书《汤液经法图讲记:解构经方时方的底层逻辑》中,我们关注的主要是“汤液经法图”的基本结构和内容,即怎样去看懂它、怎样去解读它、怎样去应用它。在这里面,我们讲到了图中“三对的五味五脏对应关系,讲到了体用思辨所展现出来的阴阳互根哲学原理,讲到了辛补肝、酸泻肝和甘缓肝,讲到了五味配伍化合关系背后的数学逻辑,也通过对数十首经典名方的方解,展示了“汤液经法图”用于识方解方的惊人效果。在开展上述工作的同时,我们也逐渐意识到,“汤液经法图”本身就蕴含着对于中药性味关系、性效关系的约定,这种约定是严谨的、完整的和自成体系的,符合五行生克规律。很多关心热爱“汤液经法图”的朋友们也提出,阐明中药五行属性的性效本质,甚至将未在《辅行诀》二十五味药精中的其他常用中药也纳入这个体系,是“汤液经法图”真正走向临床实践的必经之路。于是,顺理成章地,以解读中药五行属性为主题的《汤液经法图讲记2:还原中药的五行属性》 问世了。
    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总论,讲述中药五行属性与现行药性理论的关系、与中药临床功效的关系。同时,还介绍了还原中药五行属性的方法,探讨了五行互舍的可能内涵。我们认为,与其他事物一样,中药也存在内在本质与外在表象的对立统一。其中,五行属性是中药的内在本质,从“汤液经法图”角度看,五行本身就能涵盖四气、五味、归经和升降浮沉。或者说,四气、五味、归经和升降浮沉,就是从不同维度对一味中药五行属性的诠释。同时,如果五行属性是内在本质,那这味中药的形、色、气、味、辨、采、制、用,就都是外在表现。而最能体现中药内在本质的外在表现应该是临床功效,即它能够被用来做什么。千百年的传承过程中,中药的外在表现易改,而其内在本质难移。这就是我们还原中药五行属性的基本恩路。

医方图解——以《汤液经法图》解读方剂配伍之秘
内容简介
中医中药的生命在于临床疗效,而临床疗效的载体之一,就是一张张中药处方。为什么有的处方有效,有的处方无效,有的处方效果好,有的处方效果不好呢?答案就在于组方配伍。何为组方配伍?君臣佐使是也。何为君臣佐使?主病之为君,佐君之为臣,应臣之为使是也。但是,君臣佐使只是一个配伍框架,真正的组方配伍还需要更为精确的信息,例如全方共多少药、组方选哪个药、药性怎么分布、用量怎么协调等。所以,一个优秀的中药组方,一定要在整体顶层设计下,完成一个精准的用药配伍,而不应该是任意合方和随意加减。那么,怎样实现这种精准的组方配伍呢?答案很可能就藏在一张古图中,名为“汤液经法图”。
“汤液经法图”从散佚到再现,可谓惊心动魄,其间至少有三劫。劫,“汤液经法图”相传是商·伊尹所著《汤液经法》的关键原理图。但《汤液经法》原书早已散佚,无法得见,这个图是通过梁·陶弘景所著《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以下简称《辅行诀》)的转引而保留下来。第二劫,《辅行诀》本身也非传世医书,而是敦煌遗书,是敦煌莫高窟藏经洞数量众多的各种经卷、绢画、佛像等文化瑰宝中,未被国外强盗掠走的那一小部分。根据史料,此书曾为法国人伯希和所看中,但在装垛起运时被道士王圆箓暗中扣下,并于1918年卖于医家张偓南。第三劫,张偓南将《辅行诀》装裱后作为家学世袭传承,但于1966年被毁,其孙张大昌2次将手抄本寄赠至中国中医研究院,经过王雪苔、马继兴、钱超尘等医史文献学家的考证校注和不懈努力,此图才得以再现。
“汤液经法图”的实质,就是一幅在阴阳五行理论框架下中医诊病用药的原理图。但是,与现有的辨证论治理论有所不同的是,在疾病诊断方面,“汤液经法图”侧重于八纲辨证中的虚实,以五脏虚实确定病因病机。在组方用药方面,“汤液经法图”侧重于药性理论中的五味,以五味补泻确定治则治法。而就某一脏腑的病证来说,虚证当补之,实证当泻之,虚实夹杂则补泻兼施,辅以化味调之,以此来综合配伍组方。例如,肝应风应木,风邪外感引起的恶风、头痛、汗出属于肝虚为主的虚实夹杂病证,于是以辛味补肝(桂枝和生姜)为主,以酸味泻肝(芍药)和甘味调肝缓肝(甘草和大枣)为辅,即成桂枝汤,用以祛风解表,配伍结构为“二辛一酸二甘”。如遇到“项背强几几”的患者,则增加辛味药麻黄辛温疏风,增加甘味药葛根柔筋缓急,即成葛根汤,用以解表舒筋,配伍结构为“三辛一酸三甘”。由此可见,运用“汤液经法图”原理识方解方,精准有效,一目了然。
著名中医训诂学家钱超尘教授认为,“汤液经法图”是解开中医经方配伍之谜的钥匙,张仲景是在《汤液经法》基础上博采众方而成《伤寒杂病论》。但由于目前国内研究热情不高,遂一直未能有效的诠释其中的配伍原理。
本团队深耕“汤液经法图”研究数年,发表了学术文章10余篇,科普文章10余篇,基本理清了常见百余首方剂的五味配伍原理和脏腑补泻定位,为还原中医组方配伍之谜提供了学术支持,现将前期结果集结成册。

作者简介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主任药师,作者发表文章50余篇,主笔专家共识4个,主编学术专著2部,科普专著3部。发表科普文章700余篇。主编学术专著《中成药处方点评的理论与实践》,《中成药案例点评》主编科普图书《小金药师说药事》,《小病药治》,《汤液经法图讲记——解构经方时方的底层逻辑》

《汤液经》临证五十年 : 伤寒温病手足六经辨证
内容简介
本书集作者陈敦义先生五十年余年临床经验之精粹,对《汤液经》及伤寒、温病等经典进行深入的融会贯通,熔汤液经法、六经三焦温病学说、脏腑经络和气血津液辨证于一炉,全文深入浅出,纵横开阖,对立统一,可综可分。其中《汤液经》歌诀二旦六神十六方、五脏辨证补泻二十方都属作者新创之方歌。

作者简介
陈敦义,中医医师,一九四三年出生于广东普宁市桥柱新寮村,祖父、父亲皆行医。其临证五十年间,深研《汤液经》及伤寒、温病等经典,撰著《临证五十年:手足十二经脉脏腑辨证》,将“手足十二经脉脏腑辨证体系”分为“伤寒六经辨证” 与“温病六脉辨证”。

目  录
中医师承学堂品牌图书

在线试读
汤液经临证五十年:手足十二经脉脏腑辨证
陈敦义 著,陈登科、陈镇海 整理
本书集作者陈敦义先生五十年余年临床经验之精粹,对《汤液经》及伤寒、温病等经典进行深入的融会贯通,集汤液经法、六经三焦温病学说、脏腑经络和气血津液辨证于一炉,全文深入浅出,纵横开阖,对立统一,可综可分。其中《汤液经》歌诀二旦六神十六方、五脏辨证补泻二十方都属作者新创之方歌。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全新正版,请看图片。请注意:套装书籍中出版社、书号不相同。由于上传时未开封,填写的版权信息不一定百分之百准确。限于篇幅,请参考本店单册上传的各书信息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