鍼灸甲乙經校注
上下册。中醫古籍整理叢書重刊,全新正版,请看图片。本書资料豐富,校勘翔實,訓解得當,按語精辟,可謂集古今针灸研究之大成。其中對《甲乙經》的一些研究論點,經全國有關專家審定,代表了九十年代初研究的最高水平,故是一部臨床、教學、科研人員較好的參考讀物。
¥
145
九五品
仅1件
作者晋.皇甫谧 撰。 张灿玾 徐国仟 校注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ISBN9787117181747
出版时间2014-06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大32开
纸张胶版纸
货号赵
上书时间2023-10-20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五品
-
全新正版,实物拍照
- 商品描述
-
内容简介
《针灸甲乙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针鍼學專著,也是最早最多地收集和整理古代针灸資料的重要文獻。张灿玾、徐国仟主编的《鍼灸甲乙经校注(上)(精)》的内容主要取材於《素問》《靈樞》《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書,這三部書是晉代以前在醫學基礎理論和针灸治療等方面帶有總結性的主要醫學著作,具有豐富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皇甫謐為使缄灸學的内容更加係統和切合實用,遂將上述三書中的有關内容進行編纂,取其精要,删其浮辭,釐定十二卷,從而奠定了针灸學的理論基礎,開拓了鏑灸學這一專門學科。
《针灸甲乙經》對後世缄灸學的發展影響甚大,歷代醫家梘為“經典”,整理研究者不乏其人,特别是近代曾有多種整理本問世,然而這些大多為一家之言。本書是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組織下進行的科研項目之一,經過全國專家論証,作者歷經十年之久,在原有整理本的基礎上,廣開思路,深入探討,採古今眾家之長,結合自己的見解,整理研究了這部《针灸甲乙經》。内容設有提要(鑷對每一篇)、原文、校注與按語几項,故名曰《针灸甲乙經校注》。
本書资料豐富,校勘翔實,訓解得當,按語精辟,可謂集古今针灸研究之大成。其中對《甲乙經》的一些研究論點,經全國有關專家審定,代表了九十年代初研究的*水平,故是一部臨床、教學、科研人員較好的參考讀物。
《鍼灸甲乙经校注(下)(精)》分为:原文、校勘、注释、按语。收选文献丰富翔实,校勘精审,注释明晰,按语精当,体现了古今研究成果。《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和影响非常大,被中医界视为必读经典之作。全书文献丰富,资料翔实,反映了现代中医文献理论研究成果。本书训诂解难,校勘严谨,探微索奥,注释精当,所述按语,彰显大家功底,是不可多得的传世之作。
目 录
上册
卷之一
精神五藏第一
五藏變腧第二
五藏六府陰陽表裹第三
五藏五官第四
五藏大小六府應候第五
十二原第六
十二經水第七
四海第八
氣息周身五十營四時日分漏刻第九
營氣第十
营衛三焦第十一
陰陽清溺精氣津液血脉第十二
津液五别第十三
奇邪血絡第十四
五色第十五
陰陽二十五人形性血氣不同第十六
卷之二
十二經脉絡脉支别上
十二經脉絡脉支别下
奇經八脉第二
脉度第三
十二經標本第四
經脉根結第五
經筋第六
骨度腸度腸胃所受第七
卷之三
頭直鼻中髮際傍行至頭維凡七穴
頭直鼻中人髮際一寸循督脉却行至風府凡八穴第二
頭直俠督脉各一寸五分却行至玉枕几十穴第三
頭直目上人髮際五分却行至腦空凡十穴第四
頭緣耳上却行至完骨凡十二穴第五
頭自髮際中央傍行凡五穴第六
背自椎循督脉行至脊骶凡十一穴第七
背自椎兩傍俠脊各一寸五分下至節凡四十二穴第八
背自第二椎兩傍俠脊各三寸行至二十一椎下兩傍俠脊凡二十六穴第九
面凡三十九穴第十
耳前後凡二十穴第十一
頸凡十七穴第十二
肩凡二十八穴第十三
胸自天突循任脉下行至中庭凡七穴第十四
胸自輸府俠任脉兩傍各二寸下行至步廊凡十二穴第十五
胸自氣户俠輸府兩傍各二寸下行至乳根几十二穴第十六
胸自雲門俠氣户兩傍各二寸下行至食寶凡十二穴第十七
腋脇下凡八穴第十八
腹自鳩尾循任脉下行至會陰凡十五穴第十九
腹自幽門俠巨闕兩傍各半寸循衝脉下行至横骨凡二十二穴第二十
腹自不容俠幽門兩傍各一寸五分至氣衝凡二十四穴第二十一
腹自期門上直兩乳俠不容兩傍各一寸五分下行至衝門
凡十四穴第二十二
腹自章門下行至居茆凡十二穴第二十三
手太陰及臂凡一十八穴第二十四
手厥陰心主及臂凡一十六穴第二十五
手少陰及臂凡一十六穴第二十六
手陽明及臂凡二十八穴第二十七
手少陽及臂凡二十四穴第二十八
手太陽及臂凡一十六穴第二十九
足太陰及股凡二十二穴第三十
足厥陰及股凡二十二穴第三十一
足少陰及股并陰□四穴陰維二穴凡二十穴第三十二
足陽明及股凡三十穴第三十三
足少陽及股並陽維二穴凡二十八穴第三十四
足太陽及股並陽□六穴凡三十六穴第三十五
卷之四
經脉上
經脉中
經脉下
病形脉診第二上
病形脉診第二下
三部九候第三
卷之五
針灸禁忌上
針灸禁忌下
九針九變十二節五刺五邪第二
繆刺第三
針道第四
針道終始第五
針道自然逆順第六
針道外揣縱舍第七
下册
卷之六
八正八虚八风大论第一
逆顺病本末方宜形志大论第二
五藏六府虚实大论第三
阴阳清浊顺治逆乱大论第四
四时贼风邪气大论第五
内外形诊老壮肥瘦病旦慧夜甚大论第六
阴阳大论第七
正邪袭内生梦大论第八
五味所宜五藏生病大论第九
五藏传病大论第十
寿夭形诊病候耐痛不耐痛大论第十一
形气盛衰大论第十二
卷之七
六经受病发伤寒热病第一上
六经受病发伤寒热病第一中
六经受病发伤寒热病第一下
足阳明脉病发热狂走第二
阴衰发热厥阳衰发寒厥第三
太阳中风感於寒湿发痉第四
阴阳相移发三疟第五
卷之八
五藏传病发寒热第一上
五藏传病发寒热第一下
经络受病人肠胃五藏积发伏梁息贲肥气痞气贲肫第二
五藏六府胀第三
水肤胀鼓胀肠覃石瘕第四
肾风发风水面胕肿第五
卷之九
大寒内薄骨髓阳逆发头痛第一
寒气客於五藏六府发卒心痛胸痹心疝三虫第二
邪在肺五藏六府受病发欬逆上气第三
肝受病及卫气留积发胸脇满痛第四
邪在心胆及诸藏府发悲恐太息口苦不乐及惊第五
脾受病发四肢不用第六
脾胃大肠受病发腹胀满肠中鸣短气第七
肾小肠受病发腹胀腰痛引背少腹控睾第八
三焦膀胱受病发少腹肿不得小便第九
三焦约内闭发不得大小便第十
足厥阴脉动喜怒不时发□疝遣溺癃第十一
足太阳脉动发下部痔脱肛第十二
卷之十
阴受病发痹第一上
阴受病发痹第一下
阳受病发风第二上
阳受病发风第二下
八虚受病发拘挛第三
热在五藏发痿第四
手太阴阳明太阳少阳脉动发肩背痛肩前臑皆痛
肩似拔第五
水浆不消发饮第六
卷之十一
胸中寒发脉代第一
阳厥大惊发狂痫第二
阳脉下坠阴脉上争发尸厥第三
气乱於胃肠发霍乱吐下第四
足太阴厥脉病发溏泄下痢第五
五气溢发消渴黄瘅第六
动作失度内外伤发崩中瘀血呕血唾血第七
邪气聚於下脘发内癣第八
寒气客於经络之中发癣疽风成发厉浸淫第九上
寒气客於经络之中发痈疽风成发厉浸淫第九下
卷之十二
欠喊唏振寒噫嚏蝉泣出太息漾下耳鸣嚿舌善忘善饥第一
寒气客於厌发痦不能言第二
目不得眠不得视及多卧卧不安不得偃卧肉苛诸息有音及喘第三
足太阳阳明手少阳脉动发目病第四
手太阳少阳脉动发耳病第五
手足阳明脉动发口齿病第六
血溢发衂第七
手足阳明少阳脉动发喉痹咽痛第八
气有所结发瘤瘿第九
妇人杂病第十
小儿杂病第十一
校注後记
参考引用书目
附录
皇甫谧传(引自《晋书》卷五十一)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