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针灸反射学
第3版,全新正版、请看图片。本书应用反射学的观点,把经络归结为人体的生理、病理反射系统,提出针灸疗法是一种反射疗法,使传统的针灸疗法与经络学说面目一新,并为它们与现代医学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通过提供了大量的问题和案例,用深入浅出的内容来诠释一些精神分析理论的心理学知识;帮助国内针灸专业人员提升临床实践分析能力和治疗效果。
¥
298
九五品
仅1件
作者[美]金观源 相嘉嘉 金雷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613404
出版时间2022-10
版次3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页数600页
字数1037千字
货号赵
上书时间2023-10-06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五品
-
全新正版
- 商品描述
-
编辑推荐:解读针灸治病机制,提升针灸治疗效果!
内容简介
本书应用反射学的观点,把经络归结为人体的生理、病理反射系统,提出针灸疗法是一种反射疗法,使传统的针灸疗法与经络学说面目一新,并为它们与现代医学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本书集古今中外研究者包括作者37年来在国内外从事针灸临床、科研的丰硕成果与经验,阐释经络的实质与探讨针灸疗法的主要技术理论,尤其注重从临床实际出发,分析针灸治疗常见顽固病症时的难点与提高疗效的途径,故它不仅是针灸临床、科研、教学人员的高级参考书,也是西医学习、融合针灸疗法的理想教材。通过提供了大量的问题和案例,用深入浅出的内容来诠释一些精神分析理论的心理学知识;帮助国内针灸专业人员提升临床实践分析能力和治疗效果。
作者简介
金观源,美国国际整体医学研究所所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基金评审专家,浙江医科大学生理专业博士研究生 ,从事神经生理学和系统医学研究,具有中西医结合、国内外45年从事针灸临床与科研的独特背景。现任美国国际整体医学研究所所长,北京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名誉教授。
前 言
本书自 2000 年 6 月初稿至今已经超过 20 年了,很高兴能够看到,本书已经成为热衷于应用现代科学理念发展针灸医学的广大医务人员教材之一;本书提出的身体反射区理论与反映点针灸,在世界各地的临床上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相应的实验研究如穴位敏化等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
越来越多的实验或临床证据已经表明,应用“反射”来解释针灸疗法的作用机制,或者说归纳针灸疗法的属性是为合理或恰当的。正是因为体表的那些常用针灸部位上分布有较为密集的触 -压觉、痛 -温觉神经末梢或化学感受器,针灸刺激才能通过传入神经输入各种信息,激发各级水平的反射活动,有的是轴突反射( axonal re?ex);有的是脊髓反射( spinal re?ex),包括节段内反射( inter-segmental re?exes)与跨节段反射( trans-segmental re?exes),它们统称为节段反射( segmental re?ex);更多的是脊髓上反射( supra-spinal re?ex),即脊髓上各级中枢都可能参与的反射。轴突反射的作用一般首先表现在刺激局部,但也可以通过皮 -脑轴影响全身。脊髓节段反射多具有选择性调节的作用,与针灸部位作用的特异性关系较为密切,而脊髓上反射的作用则多较为广泛,是针灸部位作用的非特异性的主要生理基础。现代针灸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为什么在疾病条件下会在躯体体表某些部位出现“反映点”(或敏化点),或者说为什么原先那些只属于感受器或神经末梢分布较为密集的部位(穴位)会变成阳性反映点?近些年有关神经源性炎症( neurogenic in?ammation)与“神经敏化”的认知为反映点的形成机制作出了很好地解释。简单地说,机体发生病理改变时,相应的体表会出现以神经源性炎性反应为主的病理学变,这就是“有诸于内,必形诸外”,内部疾病可以在体表特定部位(通常是同节段分布处)出现各种阳性反映点的机制。痛敏或压痛,是反映点常见或重要的阳性表现,它的出现经常可以用发生在中枢的“中枢敏化”(central sensitization)或(和)发生在外周的“外周敏化”(peripheral sensitization)来解释。通过对反映点的刺激(针灸或其他外治法),缓解或消除这些神经敏化,不仅可能消除这些“穴位敏化”现象,而且有可能使它们所链接的内部病灶也受到“治疗”。这就很好地解释了针灸刺激反映点为什么可以治病,而且其效果比非反映点的一般穴位刺激效果更为显著的原因。
作为针灸刺激靶点的穴位或反映点,在我的教学中,把它们与经典中医对体表结构的“五体”(皮、脉、筋、肉、骨)认识结合起来,提出了“继往圣,开来学”的反映点五系立体刺(激)法(简称“反映点五体刺(激)法”),以提高临床针灸的疗效及疗效的重复性。
《黄帝内经》记载的五刺法(半刺、豹纹刺、关刺、合谷刺、输刺),是从五脏应合五体的关系,论述了病在皮、病在脉、病在筋、病在肉、病在骨的不同施术方法。它实际上是古时针灸局部取穴的大法,即提出应用局部取穴治疗疾病时 , 应当注意针具的选用、针刺的层次深度 , 其原则是“针至病所” , 并且是“中的即可 , 过犹不及”。但是,古典的解剖难免带有时代的局限性(如缺少神经组织的认识),而现代解剖对体表各层组织结构认识更为丰富,由此反映点针灸把穴位由浅至深可能刺激到的靶点组织作了更为细致的区分(包括细分到各层组织内可能刺激到的感受 临床针灸反射学(器),这使得不同层次靶点刺激效应的发生机制解释得更为清楚,其操作方法的实施更具有明确的标准。反映点与五体刺法的结合,就是反映点五体刺法。它属于反映点针灸范畴。反映点五体刺法有两层涵义:一是把五体作为刺激的靶组织,二是把五体看作反映点的不同层次,在五体的每一层次寻求反映点。反映点在它们的不同层次的表现可以是不同的,皮脉肉筋骨的感受器也是不同的,刺激反应也是不同的,故可以有不完全一致的适应证。反映点五体刺法也可以分为系统五体刺法与局部五体刺法,这类似于解剖学有系统解剖学与局部解剖学之分。系统反映点五体刺法,从五体的全身的解剖层次来论述各层组织刺激的靶点、感受器及其效应以及它们与传统经络的关系。而局部反映点五体刺法则针对刺激局部来论述其不同层次的激发与刺激参数的关系,以及它们不同的刺激效应与适应证。在反映点五体刺法中,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解读“五体”的涵义:,是从五体相应的五
脏来看它们的适应证。内经认为五脏与五体的关系是:心主脉、肝主筋、脾主肌肉、肺主皮毛、肾主骨。如果用现代对中医心肝脾肺肾五脏功能的解读来看,那就是刺脉可治心血管或神志病;刺筋可治肌肉痉挛、瘫痪或痿证;刺肉可助消化吸收排泄与强壮体质;刺皮可治外感咳喘与皮肤病;刺骨则可治泌尿生殖系疾病或先天遗传之疾。第二,因为中医五脏多指内脏功能,而对于临床上常见的躯体疼痛性疾病来说,更可从疾病发生的躯体组织层次直接对号入座:发生在身体表面或皮肤、皮下疾病刺皮;肌肉性疾病刺肉;肌腱或韧带的疾病刺筋;血管性疾病刺脉;骨折或骨膜损伤时刺骨。第三,从它们所刺激的不同靶组织及不同作用机制的角度,来探索皮脉肉筋骨这五体刺激的应用价值:刺皮是刺激皮肤上的游离神经末梢与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刺脉是刺激血管壁上的植物神经纤维;刺筋是刺激肌腱、韧带、神经干;刺肉是刺激肌肉与脂肪;刺骨是刺激骨膜、骨缝或骨空。反映点五体刺法与通常所说的反映点针灸有什么区别?反映点五体刺法,是我近十年来把内经的五体刺法结合到反映点各个层次组织乃至其中各种感受器的认识之中而发展起来的。我们已经对三大类反射区内的主要反映点以穴区划分,进一步细化为 108 个反映点穴区,而且以“五体”的立体层次,对每一个反映点穴区的各个层次所具有的感受器、刺激方法与效应作了详细地描述,从而进一步提高了临床应用反映点针灸的简易性与科学性。一旦反映点或穴位被“立体化”后,可以发现穴位的体表定位只能起“进针点”的作用,进针方向与深度的不同,可以导致刺激到完全不同的靶组织与感受器,其效应自然就可能完全不同! 2020 年元旦,我在微信群里发过一段感言,提出“如果说是自 1958 年以来针刺镇痛包括针刺麻醉的研究燃起了近 60 年全球的针灸热,那么在下一个甲子继续推动或领跑针灸医学发展的将是针灸抗炎的研究与临床实践。”我还进一步解释道:“针灸抗炎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其与针灸镇痛机制的紧密关系,而且已经日益彰显于许多与炎症相关的急慢性疾病的治疗中,包括中枢神经、精神性疾病、内脏性或免疫性疾病,乃至癌症。针灸抗炎的目标是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打破炎症与抗炎之间的平衡态,促进机体朝消除炎症的方向发展。它使针灸的适应证进一步得到拓展。其实,在古典针灸描述的活血化瘀、疏经通络作用(如痹症的治疗)的背后,都隐藏着针灸的抗炎机制。积极发掘与拓展针灸抗炎的有效途径或方法,是‘继往圣、开来学’发展针灸的新方向。”想不到我的话音刚落,一场全球的抗疫战斗打响了,针灸也成为抗疫的利器之一。 2020 年 3 月我们在《世界中医药杂志》第 6 卷 2 期发文“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并发脓毒症的针刺抗炎优势”,该文通过回顾至今针刺治疗感染性脓毒症的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证据 ,对其优越性作了详细讨论,提出目前的实验已经表明,针刺对感染性脓毒症的动物或患者的炎性反应和死亡
第三版前言
自本书初版至今的二十余年中,人们对针灸疗法的适应证又有了更上一层楼的认识,不仅出现了许多高质量、大样本的针灸临床研究,证明针灸可以有效地治疗许多顽固性慢性疾病,如难治性功能性便秘、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膝骨关节炎等,而且越来越多的实验证据证明针灸的功效涵括了镇痛、抗炎、促进血液循环与组织再生。
我在讲针灸治病机制的时候,强调过很多次,针灸是没有任何药物的介入,其几乎所有的治疗作用,都是通过强化人体的自愈机制实现的。因为人体的自愈力是无限大的,几乎所有的疾病,都有自愈的可能。当然这个百分率是不一样的,比如说像癌症只有千分之几的自愈率。其实,许多遗传性疾病也会有自愈的倾向。所以针刺治疗各种疾病,甚至对于遗传性疾病,它有效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针刺治病主要通过强化人体的自愈机制实现的。这个思路应该适用于治疗所有疾病,只要某种病有一定的自愈倾向,针灸就有可能提高它的自愈率。
由此,不仅功能紊乱,许多器质性疾病,甚至遗传性疾病,都可以是针灸的适应证。一般说来,只要它们的发病机制与针灸疗法所具有的下述三个效应有关的,均可以通过针灸改善:,针灸的镇痛效应;第二,针灸调节免疫功能的抗炎效应;第三,针灸改善血液循环的活血解凝效应。其实,这三个效应又经常是相互联系的,如针灸抗炎是其镇痛效应的重要机制之一;血管壁内膜的炎症会加剧血凝或导致血管容易破裂,故抗炎的同时也具有解凝作用。比如针灸治疗视网膜黄斑变性有效,就有两个可能的机制:一是改善了眼底微循环,改善了视网膜的供血功能;二是抗炎机制。这两个机制都可能通过针灸来强化的,所以,针灸治疗眼底疾病的疗效应该是可信的。
本书自 2017 年第二版至今已有四年。 2017 年,我撰写的“反映点针灸”章节入编国内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刺法灸法学》(冯淑兰、贾春生主编,科学出版社出版),普及到国内中医药院校的广大师生。近四年来,由于世界各地中医同仁学习系统医学 /反映点针灸的热情高涨,我们连续进行了十多期高级临床培训班,也为海外多所中医学院(美国中医学院、大西洋中医学院、国际医药大学等)开设了“医学针灸精要”的博士班课程。这些培训班与课程不仅将本书作为主要参考书,而且每年的授课内容都与时俱进,增加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与临床实战案例,这些内容大多收集在我们这四年来发表的多篇论文中。
所以,这次再版,主要增补了我们的这些新论文内容,还有自 2015 年我开始全球收徒(至今已招募了 150 余位)以来每期授徒仪式上我对徒弟们的寄语,以及入编《刺法灸法学》教材的“反映点针灸”章节,大约 10 余万字。它们从不同的角度,自成系统地有助读者深入理解本书所介绍理论的临床意义与应用(有关各篇论文的写作背景,可参阅书尾“三版跋文”)。
金观源美国威斯康星州密沃基市 2021 年 12 月 1 日
目 录
1.1 针灸反射学的新学科2
1.1.1 发展针灸疗法的挑战2
1.1.2 复杂系统的研究方法3
1.1.3 古典术语的科学表达与国际化4
1.1.4 针灸反射学的内涵5
1.2 反射弧:针灸治病的基础6
1.2.1 内稳态与反射6
1.2.2 针灸的刺激信号8
1.2.3 穴位的组织结构与感受器9
1.2.4 针感的传入途径14
1.2.5 牵张反射与针下反应16
1.2.6 针灸刺激输入的环节20
1.2.7 针灸的反射中枢与自主性传出21
1.2.8 神经 -体液调节的长反射 23
1.2.9 针灸的治病功效25
1.2.10 针刺麻醉27
1.3 反射区:经络的实质28
1.3.1 经络现象的现代研究28
1.3.2 牵涉痛与“内脏 -体表相关”30
1.3.3 放射痛与“体表 -体表相关”33
1.3.4 经络学说要发展35
1.3.5 取代经络的反射区概念37
1.3.6 反射区或经络的形成39
1.3.7 反射区的分类与分布规律41
1.3.8 反射区与经络体系的关系48
1.3.9 反射区的局部重叠与分层51
1.3.10 反射区的局部与整体的关系53
1.3.11 反射区或经络的简化模型55
1.4 针灸作用原理的阐释58
1.4.1 穴位作用的相对特异性58
1.4.2 针灸调整作用的原理61
1.4.3 针灸镇痛作用的原理63
1.4.4 针灸康复作用的原理70
1.5 针感传导原理的阐释73
1.5.1 针感传导的分类与特征73
1.5.2 中枢内兴奋扩散74
1.5.3 外周动因激发79
1.5.4 “肌肉紧张性扩散”假说80
1.5.5 “感觉神经末梢间传递”假说86
1.5.6 “感觉记忆激发”假说88
1.6 反射疗法:针灸的归宿91
第2章 针灸反射疗法的控制93
2.1 患者“黑箱”94
2.2 体表反射信息的获取95
2.2.1 皮肤温度96
2.2.2 局部软组织的外观与张力97
2.2.3 压痛点98
2.2.4 皮肤电阻100
2.3 针灸干预信息的输入101
2.3.1 刺激部位101
2.3.2 刺激类型104
2.3.3 刺激强度与时间105
2.3.4 基本针刺手法的刺激特征107
2.3.5 针感的性质及其产生机制109
2.3.6 针刺效应与针感的分离112
2.3.7 疗程与治疗间隔113
2.4 反馈施治的原则114
2.4.1 针灸疗效的判定114
2.4.2 疗效显现的时间模式116
XXIV
临床针灸反射学
2.4.3 反馈施治的指标 118
2.4.4 自身对照与即时效应 119
2.4.5 快速修正治疗方案 120
2.5 针灸治病的流程图121
2.6 影响针灸疗效的因素123
2.6.1 机体的敏感性123
2.6.2 合适的体位124
2.6.3 心理因素127
2.6.4 患者的精神状态128
2.6.5 操作者的指力129
2.6.6 无痛进针法130
2.6.7 治疗环境131
2.6.8 晕针的利与弊132
2.6.9 群体特征134
2.6.10 刺激顺序136
2.6.11 刺激面积 138
2.6.12 针的粗细139
2.6.13 针刺角度与深度139
第3章 提高针灸疗效的对策143
3.1 增大刺激量144
3.1.1 以痛为输144
3.1.2 探穴与捣针145
3.1.3 带电移针法146
3.1.4 一穴多针 147
3.1.5 一针多穴148
3.1.6 手法辅佐 150
3.1.7 双手运针151
3.1.8 合并电刺激152
3.1.9 神经刺激法154
3.1.10 “跳动穴”与跳动反应 155
3.1.11 血管刺激法 158
3.1.12 透热灸法 159
3.1.13 延久刺激的原则160
3.2 获取热、凉针感161
3.2.1 热、凉针感的产生机制 162
3.2.2 寒热辩证为先163
3.2.3 烧山火、透天凉的刺激要领 164
3.2.4 呼吸配合的用意167
3.2.5 热、凉手法简式168
3.3 控制针灸感传169
3.3.1 反映点,反映点,反映点 170
3.3.2 考虑组织的连续性 171
3.3.3 适当、持续而不痛的针感 172
3.3.4 调节刺激力的方向 173
3.3.5 疏前方,堵后路175
3.3.6 刮针与低频振动177
3.3.7 接力远循178
3.3.8 雀啄灸与热波179
3.4 配穴:多通道刺激法 180
3.4.1 微反射区与全身反射区的配合 180
3.4.2 局部与远隔反射区的配合 182
3.4.3 不同层次反射区的配合 184
3.4.4 双侧反射区的配合 185
3.4.5 对应反射区的配合 187
3.5 改变患者原有的功能状态 189
3.5.1 影响针灸疗效的功能状态 189
3.5.2 入静与精神放松191
3.5.3 调息与自主神经193
3.5.4 导引与机体敏感性 194
3.5.5 特殊姿势与“阻力针法”195
3.5.6 因时施治:时间针灸法 196
3.6 避免与克服“抗针性”197
3.7 打破疾病的稳定态200
3.7.1 稳定态的“弹子模型”200
3.7.2 顺势疗法与反治法 201
3.7.3 反治法的运用202
3.8 其他辅助措施203
3.8.1 协同作用的原则203
3.8.2 针灸与按摩的配合 204
3.8.3 冰敷与热敷205
3.8.4 泡浴与游泳206
3.8.5 运动疗法与康复206
3.8.6 针药并治207
_常见针灸适应证顽难病例_
的治疗209
4.1 运动系统病症212
4.1.1 冻结肩 /肩周炎 /肩痛 212
目 录
4.1.2 颈椎病 /慢性颈痛 214
4.1.3 落枕 /颈部扭伤 216
4.1.4 腰痛218
4.1.5 髋骨关节炎 /腹股沟痛 222
4.1.6 膝关节炎 /膝痛 223
4.1.7 类风湿关节炎 /手足小关节炎 225
4.1.8 纤维肌痛229
4.1.9 肌腱炎 /足后跟痛 230
4.1.10 网球肘 /肱骨外(内)上髁炎 231
4.1.11 腕管综合征233
4.1.12 腱鞘炎 /扳机指 /腱鞘囊肿 234
4.1.13 软组织损伤 /踝关节扭伤 236
4.2 神经系统病症237
4.2.1 坐骨神经痛237
4.2.2 肋间神经痛 /胸痛 240
4.2.3 股外侧皮神经炎242
4.2.4 末梢神经炎.242
4.2.5 反射性交感营养不良244
4.2.6 三叉神经痛246
4.2.7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248
4.2.8 面肌痉挛251
4.2.9 头痛 /偏头痛 253
4.2.10 中风偏瘫256
4.2.11 震颤 /帕金森病263
4.2.12 多发性硬化症265
4.2.13 阿尔茨海默病266
4.2.14 癫痫267
4.3 精神性疾病269
4.3.1 失眠269
4.3.2 神经官能症 /紧张症 /焦虑症 271
4.3.3 癔症273
4.3.4 抑郁症 /精神分裂症 /精神疾病 273
4.4 眼病275
4.4.1 近视 /屈光不正 275
4.4.2 视网膜病 /视神经萎缩 /青光眼 278
4.5 耳鼻咽喉疾病280
4.5.1 耳鸣 /神经性耳聋 280
4.5.2 梅尼埃病282
4.5.3 鼻炎 /鼻窦炎 283
4.5.4 失声283
4.6 口腔疾病285
4.6.1 牙痛 /拔牙后疼痛 285
4.6.2 颞颌关节功能紊乱286
4.7 循环系统病症287
4.7.1 高血压287
4.7.2 心绞痛 /冠心病 289
4.7.3 心律失常291
4.7.4 雷诺综合征292
4.8 呼吸系统病症293
4.8.1 感冒 /扁桃腺炎 293
4.8.2 哮喘 /支气管炎 294
4.9 消化系统病症296
4.9.1 恶心 /呕吐 /呃逆 296
4.9.2 胃炎 /消化性溃疡 /反流性食管炎298
4.9.3 溃疡性结肠炎 /肠易激综合征 300
4.9.4 胆石症301
4.9.5 肝炎302
4.10 泌尿生殖系统病症304
4.10.1 尿潴留304
4.10.2 夜尿症305
4.10.3 尿失禁306
4.10.4 前列腺炎 /癌 307
4.10.5 阳痿 /早泄 308
4.10.6 痛经 /子宫内膜异位症 309
4.10.7 更年期综合征 /潮热 311
4.10.8 不育症311
4.10.9 胎位不正313
4.10.10 子宫肌瘤314
4.11 皮肤科病症315
4.11.1 带状疱疹315
4.11.2 荨麻疹 /瘙痒症 /神经性皮炎 /银屑病316
4.11.3 痤疮318
4.12 其他病症319
4.12.1 减肥319
4.12.2 戒烟321
4.12.3 戒酒323
4.12.4 戒毒324
4.12.5 糖尿病326
4.12.6 甲状腺疾病327
4.12.7 人体免疫缺陷病毒感染 /艾滋病329
4.12.8 恶性肿瘤330
临床针灸反射学
5.1 内脏反射区335
5.1.1 肺反射区335
5.1.2 肠反射区335
5.1.3 心反射区336
5.1.4 泌尿生殖系反射区337
5.1.5 胃、食管反射区338
5.1.6 肝、胆、脾、胰反射区339
5.2 躯体反射区340
5.2.1 躯体前区 340
5.2.2 躯体侧区340
5.2.3 躯体后区341
5.3 中枢反射区341
5.3.1 身体中线区342
5.3.2 身体边缘区 342
5.3.3 头皮区 343
5.4 五官反射区343
5.4.1 眼反射区343
5.4.2 耳反射区344
5.4.3 鼻反射区345
5.4.4 口腔、咽喉反射区345
5.5 经外奇穴索引346
5.5.1 头、颈部346
5.5.2 躯干部348
5.5.3 四肢部349
参考文献351附录 1-1 针灸反射学简明问答 385附录 1-2 现代与传统的整合:反映点针灸学的 崛起.393附录 2 针灸反射学新歌赋405附录 3 作者自传407附录 3-1 三十七年磨一针——我的 行医师涯 .407附录 3-2 老骥伏枥,壮心不已 430附录 3-3 四十年未曾谋面的师生缘——写在 恩师郑魁山百年诞辰之前 441
附录 3-4 人生之梦始于中学 447附录 3-5 眺望之江的童年 458附录 4 书评466 从阿是穴、反映点到反射区的发展466 立足临床 创新实用468 经络、针灸与计算机科学.469附录 5 作者论文.471附录 5-1 寻回迷失的经络,发展现代针灸 医学——反思针灸的“去经络化” 现象 471附录 5-2 “继往圣、开来学”的反映点 针灸 486附录 5-3 强化抗炎祛痛的针刺策略 .501附录 5-4 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并发脓毒症 的针刺抗炎优势 .508附录 5-5 稳态:中医平衡理念的现代表述—— 从系统医学的角度研究中医514附录 5-6 《黄帝内经》认知的躯体智慧 模型 522附录 5-7 中医药抗疫合理性的系统医学 解读 533附录 5-8 魏稼教授针灸学术国际研讨会 纪要 544附录 5-9 “继往圣、开来学”的一代针灸 巨匠~魏稼教授针灸学术国际 研讨会开幕词 546附录 5-10 针灸靶点从阿是穴到反映点、 反射区的演进 547附录 5-11 近 50年来应用控制论、系统论 研究中医进展 551附录 6 金观源教授在历届授徒仪式上的 寄语.555附录 7 反映点针灸(简明教材).562
三版跋文569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