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会河中医学基础讲稿
  • 印会河中医学基础讲稿
  • 印会河中医学基础讲稿
  • 印会河中医学基础讲稿
  • 印会河中医学基础讲稿
  • 印会河中医学基础讲稿
  • 印会河中医学基础讲稿
  • 印会河中医学基础讲稿
  • 印会河中医学基础讲稿
  • 印会河中医学基础讲稿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印会河中医学基础讲稿

中医名家名师讲稿丛书(第一辑):书中各章节均有一些独特的见解,特别是辨证部分,结合临床,寥寥数语,道出了各证候的特点和治疗要点,对提高临床疗效确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讲稿中的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温故知新,是帮助初学中医人员学习理解中医理论体系的一本有益的参考书。

33 全新

仅1件

湖南岳阳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印会河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ISBN9787117094740

出版时间2008-0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字数316千字

货号

上书时间2023-09-15

盛世中医师的书店

九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全新正版
商品描述
编辑推荐
   本讲稿是依据1978年全国中医学院统编教材《中医学基础》编写的,包括了中医诊断的内容,授课对象主要是中医专业的本科生及各类中医进修班,计划为120学时。 本讲稿的特点完全是口语化,反映了教师的备课和讲解过程,如语言生动通俗,中医特点分明,还有启发式的设问、图示表解、原文注释、单元小结等等,处处从方便学生学习出发,便于学生自学,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印教授具有深厚的中医理论功底,又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这在讲稿中也有反映。书中各章节均有一些独特的见解,特别是辨证部分,结合临床,寥寥数语,道出了各证候的特点和治疗要点,对提高临床疗效确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讲稿中还引用了许多古代中医名家的精辟言论,对一些深奥理论问题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清楚。这些在其他同类书中所见不多。 讲稿中关于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的论述独特,条理清楚,层次分明。与现用教材不同。这部分内容实际上反映了印教授在外感热病辨证方面的观点。 讲稿中的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温故知新,是帮助初学中医人员学习理解中医理论体系的一本有益的参考书。
内容简介
   印会河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中医学家,曾任全国统编教材《中医基础理论》第5版的主编。他饱读各类中医经典,在学术上有深厚的理论功底。
   《印会河中医学基础讲稿》是印老在20世纪70年代末给北京中医学院师资进修班学生授课讲稿的基础上整理而成。书中绪论、王要介绍中医学基础的内容、特点及任务。
   第一~四章及第七章主要从阴阳五行学说,脏腑学说与气血津液学说,经络学说,病因病机学说、预防和治则方面阐述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内容。第五-六章主要阐述诊法,辨证等中医诊断学的内容。其中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的论述独特,条理清楚,层次分明,与现用教材不同,反映了印老在外感热病辩证方面的观点。
   全书每章后附有小结,以便学生理解和记忆。
   《印会河中医学基础讲稿》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温故知新,对初学中医人员学习理解中医理论体系会有很大裨益。《印会河中医学基础讲稿》可供各层次中医院校师生,自学中医人员参考使用。
作者简介
印会河,1923年出身于江苏靖江一个名医世家,自幼师承家学,读各种中医典籍,奠定了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学底蕴。1940年独立开业后,临床疗效显著,被誉为“江南小名医”。
1955年入选南京中医学校的师资班,并留校任教,主编了《中医学概论》,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1956年奉命调入北京中医学院前身组建中医内科教研室,任内科教研室主任,奠定了中医内科教学体系。1964年担任北京中医学院温病教研室主任;1978年担任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主任之后,主编了《中医基础理论》第5版全国统编教材。1982年任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主管中医医疗和教学。1984年出版了其60年临床经验总结之《中医内科新论》,重点介绍其“抓主症”的治疗方剂。
在中医学术研究方面,他强调“继承不泥古,发展要创新”,在中医理论方面多次提出了自己的创新观点。他的主要观点有“抓主症”、外感热病新论。在临床上他主张中西医结合,相互取长补短,中医要现代化。在诊疗方面,尤其擅长治疗外感热病、内科疑难重病,治愈患者众多,临证屡创奇效。是一位具有深厚中医理论功底、独特学术风格和临床经验丰富的中医大家。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阴阳五行学说
第一节 阴阳学说
第二节 五行学说

第二章 脏腑学说与气血津液学说
第一节 脏腑学说
第二节 气血津液学说

第三章 经络学说
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和组成
第二节 十二经脉
第三节 奇经八脉
第四节 经络的生理及其应用

第四章 病因病机学说
第一节 发病
第二节 病因
第三节 病机

第五章 诊法
第一节 望诊
第二节 闻诊
第三节 问诊
第四节 切诊

第六章 辨证
第一节 八纲辨证
第二节 气血津液辨证
第三节 脏腑辨证
第四节 六经辨证
第五节 卫气营血辨证
第六节 三焦辨证

第七章 预防与治则
第一节 预防
第二节 治则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全新正版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