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本《伤寒论》全释
宋本《伤寒论》全释+邓珍本《金匮要略》全释,套装共2册,全新正版。本书的编写以内容详尽,通俗易懂为宗旨,是目前较全面系统学习《伤寒论》的权威性、实用性著作,既可供初学者阅读,亦可供深造者参考。
¥
152
九五品
仅1件
作者李宇航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ISBN9787117295741
出版时间2020-04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货号赵
上书时间2023-08-12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五品
-
全新正版
- 商品描述
-
宋本《伤寒论》全释
编辑推荐
《伤寒论》是中医四大经典之一,历来是中医教育的核心,有着很强的理论指导及临床应用价值,对于帮助学生提高辨证论治综合运用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自金代成无己开《伤寒论》注释之先河,至今870余年,历代医家对《伤寒论》进行阐释、注释者夥多,然多限于中十篇内容,对前四篇和后八篇注释者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读者对《伤寒论》的全面研读和理解。有鉴于此,本书以刘渡舟、钱超尘主编的《伤寒论校注》为蓝本,并吸纳近年来相关研究成果,对宋本《伤寒论》10卷22篇808条原文,逐条进行校注、释义。本书的编写以内容详尽,通俗易懂为宗旨,是目前较全面系统学习《伤寒论》的权威性、实用性著作,既可供初学者阅读,亦可供深造者参考。
内容简介
《伤寒论》是中医四大经典之一,历来是中医教育的核心,有着很强的理论指导及临床应用价值,对于帮助学生提高辨证论治综合运用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本书以刘渡舟、钱超尘主编的《伤寒论校注》为蓝本,并吸纳近年来相关研究成果,对宋本《伤寒论》10卷22篇808条原文,逐条进行校注、释义。本书的编写以内容详尽,通俗易懂为宗旨,既可供初学者阅读,亦可供深造者参考。
作者简介
李宇航:从事《伤寒论》研究30余年。国家“十一五”《仲景方用药剂量古今折算标准研究》课题负责人、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分会主任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学院院长。主持课题5项,获省部级奖5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伤寒学学科带头人。
前 言
《伤寒论》是我国现存部理法方药完备、理论联系实际的医学经典著作。它为中医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被尊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
医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成书于东汉末年(200—219)。因当时战争连年不断,成书不久,便遭战乱洗劫,以致原书散失不全。后经魏晋太医令王叔和搜集仲景旧论,将原书的伤寒部分整理成册,名为《张仲景方十五卷》。而后,该书流传于民间,时隐时现,以致唐代孙思邈有“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不传”之感慨。
北宋年间,朝廷组织整理医书,林亿、孙奇、高保衡等奉诏校正并刊行了《伤寒论》,此即后世所称的宋本《伤寒论》。该书序文中说:“以为百病之急,无急于伤寒。今先校定张仲景伤寒论十卷,总二十二篇,证外合三百九十七法,除重复定有一百一十二方,今请颁行。”
后经元明清至今,《伤寒论》流传有多种版本,除宋本之外,还有唐本(孙思邈本)、金本(成无己本)、桂林古本、敦煌残卷本等等。其中,较为公认的版本为宋本。该书刊行于北宋治平二年(1065),原刻有大字本及小字本,均已失传,现存者为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赵开美复刻本,简称赵开美本。该版本较好地保留了林亿等整理《伤寒论》十卷(二十二篇)的原貌。
20世纪80年代,刘渡舟、钱超尘教授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领导下,以北京图书馆馆藏的明代赵开美摹宋刻本《伤寒论》(缩微胶卷)为底本,组织全国知名中医专家学者对宋本《伤寒论》进行了逐条考证及校勘,历经10余年编写完成了《伤寒论校注》。这是自1065年宋本《伤寒论》刊行于世以来,由国家组织的、对仲景《伤寒论》的又一次全面整理。《伤寒论校注》于1991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简称“刘渡舟本”。这是目前公认的《伤寒论》权威的版本,深受广大读者喜爱。
本书的编写,以刘渡舟、钱超尘主持编写的《伤寒论校注》为蓝本,对宋本《伤寒论》10卷22篇的全部原文,共计808条,逐条释义,故名《宋本<伤寒论>全释》。
本书的编写,力求突出以下三个特点:
,收录原文完整。本书忠实底本,不加删裁,便于广大读者看到宋本《伤寒论》全貌。这对于全面研究《伤寒论》具有重要意义,并有助于读者深入理解《伤寒论》辨证论治体系,进而提高临床实践水平。
新中国成立以来,高等中医药教育历版教材《伤寒论选读》或《伤寒论讲义》大多选用的是《伤寒论》中十篇(398条)或从398条中选择大约2/3的内容,作为本科学习阶段的主要教学内容。而本书所使用的底本是刘渡舟、钱超尘教授主编的《伤寒论校注》本,将《伤寒论》10卷22篇分为三部分,全部收录:部分即《伤寒论》的前四篇,自《辨脉法》至《辨痉湿暍脉证第四》,计122条;第二部分即《伤寒论》的中十篇,自《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至《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第十四》,计398条;第三部分即《伤寒论》后八篇,自《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十五》至《辨发汗吐下后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计288条。全书收录宋本《伤寒论》全部原文合计808条。可以说,这是一部按原书顺序依次逐条校注、释义的为完整的《伤寒论》读本。
第二,注释简明易懂。全书无论是校注还是释义,均力求简明扼要,文字易懂。本书定位是通读《伤寒论》原著的辅助工具,帮助具有一定中医基础知识的读者能够看懂原著,也可供中医爱好者阅读。《伤寒论》原文均采用繁体字,“原文”下进行【校注】并【释义】。
【校注】包括校勘和注释。与《伤寒论校注》不同,本书校勘略去了不影响释义实质含义的部分。如《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第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伤寒论校注》对本条个字“病”的校勘为:“《千金翼》卷九、《玉函》卷二上均有‘夫’字。”对“发于阳”的校勘为:“《千金翼》卷九、《玉函》卷二、《注解伤寒论》卷二此下有‘者’字。”由于本条在“病”字前多一个“夫”字,或在“发于阳”后多一个“者”字均不影响释义实质含义,故予省略。同样本条也省略了对“发于阴”的校勘。如此,本书校勘略去比例约占《伤寒论校注》原有校勘比例的70%左右,同时注释力求精练,进一步体现了本书简明的特点。
【释义】包括提要、原文解析和方解等。原文解析既不同于白话,也不同于语译,重点阐释医理及辨证论治规律等,并要求按原文顺序行文,体现原汁原味,不做过多发挥。对于有争议的内容,尽可能平正公允。本书作为辅助阅读工具,意在启迪读者进一步思考,循序渐进,融会贯通。
另外,《伤寒论》后八篇诸可、诸不可篇,有许多条文与中十篇相互重复,为避免繁冗,凡是诸可、诸不可篇重现的条文,一概不加校注及释义,只是保留提要并注明参见某篇某条,起提示作用。
第三,体现研究进展。本书撰写过程中,不断追踪《伤寒论》版本研究及注释、释义研究的新动态,尽可能汲取新的研究成果,增添新内容。
就全释工作而言,选择版本是首要环节。刘渡舟本《伤寒论校注》于1991年6月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13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再版重印,钱超尘教授重写了“校注后记”,并增补了“附言”,展现了的研究成果。2015年,钱超尘教授据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之宋本《伤寒论》修刻本为底本撰写出版了《宋本<伤寒论>文献史论》,对于研究《伤寒论》版本历史及文字训诂等,均具有难以估量的重要价值。因此,本书《伤寒论》原文,以刘渡舟、钱超尘教授《伤寒论校注》(1991年版)为蓝本,以《伤寒论校注》2013年修订本、钱超尘《宋本<伤寒论>文献史论》为补充。特别是注重及时补充了许多钱超尘教授研究所取得的新成果。如对“卒病论”之“卒”的注释,依钱超尘《伤寒论校注》2013年重刊《附言》:“卒”是俗讹之字,系“杂”字俗写而复讹之。
在原文释义方面,注意追踪在国内外学术刊物相关研究动态,并注重汲取新观点、新内容。如对前四篇第32条的释义,该条原文文字较多,有279字。《伤寒论译释》谓:“本条内容繁杂,颇难索解。”本书汲取2016年《环球中医药》专论学术观点,解析本条“寸口脉阴阳俱紧者,法当清邪中于上焦,浊邪中于下焦”,以及“上焦怫郁”“中焦不治”“下焦不盍”等“三焦相溷”之证,阐释中焦脾胃之气对疾病传变及预后的重要意义,提出本条对后世温病学三焦辨证及卫气营血辨证的影响等,不仅拓展和丰富了本条的理论意义,同时也增加了对临床的指导价值。又如对后八篇第130条的释义,原文曰:“诸外实者,不可下,下之则发微热,亡脉厥者,当齐握热。”历代医家对“当齐握热”的解释不一,多数认为这是“厥深热深”的一种证候表现,即四肢不温而肚脐发热。但从临床角度分析,这种解释却显得颇为牵强。2015年《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考证专论,从词义、病机及临床意义等方面探讨,得出“当齐握热”并非是一种证候表现,而是一种治疗“寒厥”的外治之法。本书释义本条,亦采纳了这种新的认识,从而有利于丰富《伤寒论》治法及仲景学术的发扬。
在补充新内容方面,侧重以临床应用为宗旨。以往的注家,对《伤寒论》前四篇脉法部分的解释,往往局限于抽象的理论方面而脱离临床。本书则根据2013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刘渡舟伤寒论专题讲座》,针对所属脉证病机加以提炼,部分补充了治则与方药。如《平脉法第二》第58条,论阴实之脉症,湿热下陷阴中,酌用二妙丸、泽泻、茯苓等清热利湿、通利小便等法。第73条论宗气微衰,四属断绝之脉症,可予《金匮要略》黄芪桂枝五物汤温阳、补气、行血。如此“理法方药”完备,对启迪读者的辨证论治思路具有一定示范作用,进而加深对仲景脉法的理解。
本书撰写过程中,钱超尘教授的弟子曾凤教授在文字学方面给予过诸多指导,在此表示感谢!
在本书审定过程中,钱超尘教授对全书进行了审阅,提出了详细的修改意见,确保了本书的质量。在此特向钱超尘教授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虽经反复修改,但仍难免有错漏之处,恳望读者指正并提出宝贵意见,给我们提供继续修订或补充的机会,使本书的质量得以不断提高。
编者
2019年11
目录
第一部分:前四篇122条
卷第一
辨脉法第一(1~37条)
平脉法第二(38~82条)
卷第二
傷寒例第三(83~108条)
辨痙濕暍脉證第四(109~122条)
第二部分:中十篇398条
辨太陽病脉證并治上第五(1~30条)合一十六法,方一十四首。
卷第三
辨太陽病脉證并治中第六(31~127条)合六十六法,方三十九首。并見太陽陽明合病法。
辨太陽病脉證并治下第七(128~178条)合三十九法。方三十首。并見太陽少陽合病法。
辨陽明病脉證并治第八(179~262条)合四十四法,方一十首,一方附,并見陽明少陽合病法。
辨少陽病脉證并治第九(263~272条)方一首,并見三陽合病法。
辨太陰病脉證并治第十(273~280条)合三法,方三首。
辨少陰病脉證并治第十一(281~325条)合二十三法,方一十九首。
辨厥陰病脉證并治第十二(326~381条)厥利嘔噦附。合一十九法,方一十六首。
辨霍亂病脉證并治第十三(382~391条)合六法,方六首。
辨陰陽易差後勞復病脉證并治第十四(392~398条)合六法,方六首。
第三部分:后八篇288条
辨不可发汗病脉証并治第十五(1~32条)一法,方本阙。
辨可发汗病脉証并治第十六(33~79条)合四十一法,方一十四首。
辨發汗後病脉證并治第十七(80~112条)合二十五法,方二十四首。
辨不可吐第十八(113~116条)合四证。
辨可吐第十九(117~123条)合二法,五证。
辨不可下病脉證并治第二十(124~169条)合四法,方六首。
辨可下病脉證并治第二十一(170~215条)合四十四法,方一十一首。
辨發汗吐下後病脉證并治第二十二(216~288条)合四十八法,方三十九首。
傷寒論後序
附 录
附1:宋本《伤寒论》目录与子目
附2:关于宋本《伤寒论》校勘情况的若干说明
附3:关于《伤寒论》中药物剂量折算问题
附4:方剂索引
附5:《伤寒论》版本沿革大系表
附6:主要参考书目
邓珍本《金匮要略》全释
编辑推荐
★《金匮要略》是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中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治杂病的中医经典著作。该书融理、法、方、药于一体,理论与临床相结合,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为历代习医者必读之书。
★《金匮要略》流传至今,现存主要版本有元代邓珍《新编金匮方论》、明代赵开美《金匮要略方论》、明代无名氏《新编金匮要略方论》、明代徐镕《金匮玉函要略方论》、明代俞桥《金匮要略方论》等,其中邓珍本系现存最早的孤本、珍善本,最大限度保留了宋版原貌。
★本书以元代邓珍仿宋刻本为底本,按照邓本顺序,对全书25篇640条原文逐一注释。每篇前有“提要”,钩玄全篇宏旨大义;各条设“校注”,对原文进行必要的校勘和注释;设“释义”,阐释医理,解析方证,博采历代注家之长,突出理、法、方、药逻辑关系。又依原文情况,或设“按语”,对原文探微索奥,解释新义;书末附有《金匮要略》版本传承、《金匮要略》262方一览表等内容。
★本书既最大限度保持了邓珍本《金匮要略》全貌,又体现了现代学者研究《金匮要略》的新成果,考证翔实,文献丰富,对学习研究《金匮要略》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内容简介
《金匮要略》是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中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治杂病的中医经典著作。《金匮要略》版本较多,其中邓珍本系现存最早的孤本、珍善本,最大限度保留了宋版原貌。本书以元代邓珍仿宋刻本为底本,按照邓本顺序,对全书25篇640条原文逐一注释,书末附有《金匮要略》版本传承、《金匮要略》262方一览表等内容。本书体现了现代学者研究《金匮要略》的新成果,考证翔实,文献丰富,对学习研究《金匮要略》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李宇航
——从事《伤寒论》研究30余年。“十一五”《仲景方用药剂量古今折算标准研究》课题负责人、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分会主任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学院院长。主持课题5项,获省部级奖5项,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医药管理局伤寒学学科带头人。
前言/序言
《金匮要略》是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中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治杂病的专著。由于其融理、法、方、药于一体,理论与临床相结合,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是仲景辨证论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以古今医家对此书推崇备至,誉其为治疗杂病之典范、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
《伤寒杂病论》成书于东汉末年(约公元200—219 年)。因当时战争连年不断,成书不久,便遭战乱洗劫,以致原书散失不全。后经魏晋太医令王叔和搜集仲景旧论,将原书的“伤寒部分”整理成册,名为《张仲景方十五卷》(后流传整理名为《伤寒论》);原书的“杂病部分”则已散失,但其部分文字可见于《脉经》《针灸甲乙经》《小品方》《诸病源候论》《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等文献。
北宋年间,国家设置校正医书局,林亿、孙奇、高保衡等奉诏整理校正医书。治平二年(1065),以节度使高继冲进献本为底本,校订刊行了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伤寒部分,名为《伤寒论》。在《伤寒论》刊行于世后,有翰林学士王洙在翰林院所存的残旧书籍中,发现《金匮玉函要略方》3 卷:上卷论伤寒、中卷论杂病、下卷载其方,并疗妇人。判定此书内容源于仲景《伤寒杂病论》,于是宋廷召集林亿等人对其进行校订。因《伤寒论》已刊行于世,便把上卷删去,只保留中、下卷。为了临床方便,又把下卷的方剂分别列在原文病证之下,仍编为上、中、下3 卷。此外,还采集各家方书如《千金方》《外台秘要》等转载仲景治疗杂病的医方及后世一些医家的良方,分类附在每篇之末。如此,王洙发现的《金匮玉函要略方》3 卷,经林亿等大幅度改订后,于治平三年(1066)刊行于世,名为《金匮方论》。至此,仲景《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得以流传。
北宋校正医书局校勘的《金匮方论》,治平三年(1066)初刊为大字本,后自绍圣元年(1094)起数年内又刊行有小字本,但《金匮要略》大字本、小字本,其宋版现均未发现流传于世。《金匮要略》流传至今,现存的主要版本有以下几种:
元·邓珍本。为福建南平邓珍从位于邻地的江西抚州丘氏处得到了当时久未通行的《金匮方论》,该本为元代后至元六年(1340)序刊,明嘉靖年间修刻重印。历经辗转,今藏于北京大学图书馆。邓珍版书名前冠有“新编”二字,无“要略”二字,名为《新编金匮方论》(亦称邓珍本)。邓珍本系现存最早的孤本、珍善本,系《金匮要略》大字本的一种传本,最大限度保留了宋版原貌,此后《金匮要略》的各种主要传本,如俞桥本、无名氏本、徐镕本、赵开美本等,皆无出邓珍刊本之藩篱。
明·无名氏本。存于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刻本)及台北“故宫博物院”(影抄本),名《新编金匮要略方论》,为“明代仿宋本”,成书于约明嘉靖年间(1522—1566),因刊者不详,故称其为明·无名氏本。
明·俞桥本。此本有俞桥刊行识语,名《金匮要略方论》(亦称俞桥本),但未记年代。俞桥另撰有《广嗣要语》,刊行跋文为嘉靖丙申(1536)。俞桥本1929 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初编》影印收录。明·徐镕本。此本于明万历十三年(1585)由徐镕校合古本和新本而成(故称徐镕本),1598 年经吴勉学校刊,1601 年校刊《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时编入《金匮玉函要略方论》(亦称《医统正脉》本)。后者所收书籍多次重印、修刻出版单行本,故多有现存。近代影印本收入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 年所刊《四部丛刊正编》。另有1954 年商务印书馆排印本,1964 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排印本等。
明·赵开美本。赵开美《金匮要略方论》3 卷,于万历二十七年(1599)编刊于《仲景全书》(亦称赵开美本),此版是明版中唯一附有邓珍序者。1956 年及1982 年,人民卫生出版社两次影印赵开美本《金匮要略方论》。1997 年,中医古籍出版社影印出版了中国中医科学院所藏《仲景全书》。
明·洪武抄本。此本为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由吴迁据祝均实所藏古本抄写而成,名《金匮要略方》(简称“洪武抄本”或“明抄本”)。2007 年,日本学者真柳城据沈津书籍中提供的线索,在上海图书馆发现此本。上海中医药大学段逸山教授等经考证著有《明洪武钞本〈金匮要略方〉》,提出明抄本属于北宋绍圣元年刊行的小字本系统。
北宋王洙发现《金匮玉函要略方》经林亿等于治平三年(1066)修订刊行后,在传承过程中有《金匮方论》《新编金匮方论》《新编金匮要略方论》《金匮要略方论》等书名,后人通称《金匮要略》(简称《金匮》),故本书亦采用通称。《金匮要略》全书3 卷,共25 篇。1~10 篇为卷上,11~19 篇为卷中,20~25 篇为卷下。第1 篇《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相当于全书的总论;第2 篇《痉湿暍病脉证治》至第17 篇《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为内科范畴的疾病;第18 篇《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属于外科疾病;第19 篇《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治》论述了几种不便归纳的病证;第20 篇至第22 篇论述了妇科的疾病;最后3 篇论述了《杂疗方》和《禽兽鱼虫禁忌并治》《果实菜谷禁忌并治》。
“金匮”二字的含义,从《尚书》《史记》《汉书》的记载来看,是保存书籍或物品之处,而且多属于贵重物品,常应用于皇室机构。《素问》有《金匮真言论》篇,篇名为“金匮”,亦言其重要、珍贵之意。“玉函”与“金匮”之义相近,因此常常两者并称。“要略”有简明扼要之意。历代史书中可见含有“要略”之名者如《老子要略》《尚书要略》《三史要略》《兵书要略》等,其卷数大多较少,可见其言“要略”者,多属主要内容之概要、纲领之意。但也有医家把“略”解释为韬略、治略等。
我国著名的中医训诂学家和中医文献学家钱超尘教授,于2015 年编著《校勘元本影印明本〈金匮要略〉集》,以俞桥本、徐镕本、赵开美本与邓珍本互校,即将4 部书的讹字异文皆加校雠,收有12 幅邓珍本书影,并影印俞桥本、徐镕本。这是近年收录《金匮要略》资料较为全面之书,钱老在该集题记中说道:“元·邓珍本据北宋校正医书局《金匮要略》重立版式刊行,为医林孤本,一灯独传,千灯绩焰,存亡继绝,价值独高。明·俞桥本、明·徐镕本、明·赵开美本皆从邓本出。今据俞、徐、赵本详校邓本……于振兴中医,大有裨益。”钱超尘教授校注的元邓珍本《金匮要略》(简称“钱校本”),是当今读者学习《金匮要略》的重要版本。
本书以钱校邓珍本《金匮要略》为蓝本,按照邓珍本顺序,逐条注释原文,以阐释医理,解析方证。阐释医理博采历代注家之长,以融会贯通、语言精练、平正公允为原则;解析方证则重在对“病机、主症、治法、方药”的梳理,以突出理、法、方、药之间的逻辑关系;在进行方解时,则力求对方剂结构及“方- 证要素对应”关系的探索,以启迪读者对“方证对应”的深度思考。
在本书撰写过程中,钱超尘教授耄耋高龄,还时常亲自指导,提出详细的修改意见。在此对钱老的大力支持表示由衷的敬佩和诚挚的谢意。本书得到北京中医药大学梁永宣教授的支持,特此表示感谢!
以邓珍本为底本,对《金匮要略》全文释义尚属首次,难免有错漏之处,希望读者提出宝贵意见,以便再版时修订或补充。
编者
2022 年6 月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