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针灸穴名寻根
  • 针灸穴名寻根
  • 针灸穴名寻根
  • 针灸穴名寻根
  • 针灸穴名寻根
  • 针灸穴名寻根
  • 针灸穴名寻根
  • 针灸穴名寻根
  • 针灸穴名寻根
  • 针灸穴名寻根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针灸穴名寻根

针灸穴名寻根 细说500个针灸穴名+高式国针灸穴名解(修订版),套装共2册,全新正版。气穴所发,各有处名,名正则言顺 追溯362个经穴、100多个奇穴穴名的根和源 探寻针灸穴名背后的文化内涵 帮你正确理解穴名,快速掌握穴位功用 附有300余条穴名谜语,雅俗共赏,寓教于乐!《高式国针灸穴名解》内容丰富,说理性强,适合中医院校学生及中医爱好者阅读。

88 九五品

仅1件

湖南岳阳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张载义 高式国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ISBN9787513237505

出版时间2019-1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纸张胶版纸

货号

上书时间2023-07-12

盛世中医师的书店

十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五品
全新正版,实物拍照。限于篇幅,请参考本店单册上传的书籍信息
商品描述
针灸穴名寻根  细说500个针灸穴名
内容简介
本书是对针灸穴名的寻根溯源之作,寻根一方面是以严谨的典籍考证为依据,阐述穴名的出处;另一方面,根据穴名的字词含义,探寻其天文地理、社会形态、古代建筑、人物故事等多方面的文化内涵,力求对针灸穴位的命名做出全面而细致的解读。使读者在读懂穴名的同时能够由表知里(解剖结构)、顾名知用(主治功效)、见名求位(腧穴定位)、提高学养。解读针灸穴名之后,本书还附有300余条穴名谜语,以寓教于乐的方式,使读者轻轻松松地获取知识。

作者简介
张载义,主任医师,教授。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研习中医,1962年即从事于针灸临床,1982年毕业于南京中医学院并获得硕士学位。曾先后担任安徽中医药大学(原安徽中医学院)针灸系针法灸法教研室主任、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人民医院针灸科主任、《上海针灸杂志》编委、上海针灸学会针灸临床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媒体评论
细说穴名之秘 探寻穴位之根 ——《针灸穴名寻根:细说500个针灸穴名》评介

叶明柱 上海市针灸学会针灸文献分会 

针灸穴位犹如漫天繁星,分布于人体的各个部位,其源难测,其名神秘,往往令人茫然不知。张载义编著的《针灸 穴名寻根:细说 500 个针灸穴名》,对人 体全身穴位予以详细叙述,问世之后深受欢迎。本书有着鲜明的特点,即坚守学术,引经据典,其中不乏灼见,通过 “细说”,达到“寻根”之目的。 张载义精通中医经典文献,国学修养深厚,才思敏捷,对穴名有着深入研 究。本书分为三章。第一章为“概说”, 首先阐述了孔穴从无名、代名,到固定名称的发展过程,以及一穴数名和同名异穴现象产生缘由,再从阴阳五行、体表标志和解剖部位、脏腑器官、经络学说、比拟、疾病症状和名称、穴位功能等8个方 面对“腧穴的命名”予以简介,让读者对 腧穴的命名有大致了解。第二章“细说经穴名称”中,将印堂穴作为督脉的经穴,使十四经之经穴数目从 361 穴增为 362穴。第三章“细说奇穴、阿是穴”贴近临床,结合新近研究成果,收入了肩内陵、安眠、颈夹脊、提托等穴位。 穴名细说部分内容非常丰富,作者不但根据穴名的字、词探寻其原始意义及与穴位的相应关系,而且详尽地对作为穴名之前就已存在的字、词、名进行阐述,并将其自身含义,与借用、引申融合在一起,以解释穴名的意义。如“云门”, 本是周代六乐舞之一,而云门穴之“云” 指天地合气,“门”则指出入之通道。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水谷之气上归于肺, 与口鼻吸入之天气相合,从而天地合气, 再通过肺之清肃散布全身,犹如“云门大 舞”。此外,云门又指急流之出口,水气状如云雾,故称云门。再如阴市穴,别名阴鼎,有人认为其为足阳明经之穴,不应 称“阴”。作者遵循“根据穴位的功能主治命名”和“根据疾病的症状命名”的原则,仍称其为“阴市”。对于别名阴鼎,作者根据古代记载该穴取穴法,“拜而取之”或“正跪坐取之”,认为“该穴近临膝 部,卧床屈膝时,膝关节处骨骼形态发生 了改变,髌骨在上,股骨、胫骨和腓骨在 下,犹如三条腿的鼎器,且膝关节部的疾 患,多阴冷、疼痛、肿胀,甚至带有积液。” 这样形象的解释,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 象。总之作者对穴名的解释,既不人云 亦云,也不信口解释,而是依据文献,有着独特见解。 腧穴与穴名首次出于何处即寻根, 也是本书的内容之一。作者长于考证, 仔细严谨,逐穴查核。如印堂,虽然穴位早见于《内经》,却没有名称,唐代有了名称,却不叫印堂,而印堂这个穴名出自 《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金津玉液,虽然 《内经》与《千金方》有记载,但穴名则出 自《针灸大全》等。 让人眼前一亮的是,作者认为有必要“适当地增加 一些历史人文方面的知识”,匠心独运地附上“针灸穴名谜语”316条,这对进一步理解穴名及其来源,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

高式国针灸穴名解(修订版)
内容简介
  高式国,宇石果。生于1896年,卒于1998年,享年102岁,其穷毕生精力精研中医学及针灸学。
  《高式国针灸穴名解(修订版)》内容从督脉开始到肝经止,对十四经三百六十个穴位的命名进行了解释,并对各穴位的作用和证治也做了说明。
  《高式国针灸穴名解(修订版)》综合古代各方面知识,揣度古人对腧穴命名时的构思而撰成。穴名解释有的根据典籍记载,有的根据局部解剖特征,有的根据深部脏腑,有的根据腧穴效用特点,也有的根据经脉所属或与附近经脉的关系,还有的根据养生家的体会等。作者综合了古代各方面知识,揣度古人对腧穴命名时的构思,尽量准确表达古人之意愿。作者在全书的行文中使用了古典词章,文字十分精炼。为了便于广大读者理解,作者又把现代人的认识和自己在临床中的体会,巧妙地结合进去。全书内容丰富,说理性强,适合中医院校学生及中医爱好者阅读。
作者简介
  高式国,字石果。河北省宁河县人。生于1896年,1998年1月,无疾而终。享年102岁。
  1920年毕业于依兰道立中学(旧制),后任私塾教师。同时自学中医。研医之外,并温医典经史,对《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瘟疫明辨》《寿世保元》等书无不通晓,且颇有见地。后又得老中医吴道善、蒋鹤青先生的赐教,医术水平渐增。
  1928年正式行医。先后在佳木斯、长春等地行医。1951年进入黑龙江省中医学西医进修班深造。1955年进入哈尔滨市道里区卫生所工作,任中医内科主任。1956年转入黑龙江省中医进修学校,讲授《内经》、针灸学。1958年调入黑龙江省祖国医药研究所(现为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历任中医内科、中医外科、针灸科和经络教研室主任。1981年定为副研究员。1983年离休。
  1958年至1983年一直连任黑龙江省政协委员。1983年退休后被黑龙江省文史馆聘为特约馆员和名誉馆员。从政协退出后,被聘为政协之友社社员。

前    言
  《针灸穴名解》,于1982年10月第一次出版。1985年3月第二次出版。当时的发行量,并没有满足广大针灸爱好者和中医从业人员的需求。日本及韩国均有人前来洽谈在国外翻译、出版事宜。但由于当时的条件所限,再次出版及在国外出版一事被搁置下来。另一原因:著者对于《针灸穴名解》第一稿并不太满意,出版后,一直在对原稿进行修改。除了对部分内容进行修改外,并设想加入十四经穴位图和经脉循行示意图,这样能使读者更方便阅读和理解。包括该书的封面,著者亲自做画,进行设计。在最终定稿时,他已90高龄以上,直至去世一直未实现再一次出版的愿望。
  著者一生努力勤奋,治学严谨。在临床工作之余,笔耕不辍,甚至最后在病床的几年,直到临终,每日都手不释笔。行医几十年,对于中医及针灸的临床施治和理论研究,在各方面都卓有建树,是国内少有的中医“内经派”传人,《内经》专家。他知识渊博,博览古籍,精研医典。他花费几十年时间写成《黄帝内经补正》。如无高深学术造诣,岂敢为“古医圣典”挑错?他在撰写《黄帝内经补正》之余,撰写了这本《针灸穴名解》。这是他长期研究中医古籍所积累知识的沉淀。透过本书可以看出他对《内经》一书的研究具有相当高的水准。而本书作为研究针灸的专著也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正如他在书中所说:“研究针灸,不可脱离《内经》,研究《内经》,务须逐字推敲。”
  《针灸穴名解》主要将十四经及所属腧穴的命名进行了解释,并对各腧穴的作用和治症也做了说明。为了使解释合理详尽,本书综合了古代的哲学、文学、天文学、地理学等多方面知识,涉及儒家、道家关于养生方面的思想,历史追溯到中医尚未成为独立学科之前。揣古人之心,度先贤之意。由于经穴的发现和命名多数在晋代以前,古典文献经过了漫长的历史年代,传抄至今,存在着一些由于笔误造成的错误。作者对于这些错误造成的以讹传讹问题,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解释,例如“络却”穴的命名。
  针灸学发源于古代中国,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于针灸穴位的命名及名字的含义及来历,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解释和争议。而研究针灸经穴穴名的专著少有问世。《针灸穴名解》的出版,对于促进针灸学的研究和发展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虽然是著者的一家之言,但书中的主要学术思想、观点得到了各方同行的肯定和认可。阅读该书,对于广大针灸从业人员对穴位的认识和使用,能够起到很大的指导和帮助作用,对针灸医术的学术研究工作也能够提供参考作用。
  目前,针灸已走出国门,逐渐被其他国家的人们所认识和利用。“中医针灸”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今天重新整理出版《高式国针灸穴名解》,对针灸学在中国和世界得到更好的推广和应用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为小小银针能为人们解除更多疾痛而贡献微薄之力。
  我们这次在《高式国针灸穴名解》整理过程中,加入了十四经经脉循行图及穴位图。图的绘制主要依据著者的创作思想及原始手稿完成。
  在图中著者对传统的经络循行图提出了五点不同的意见:①足少阳胆经穴位图中“辙筋”穴的位置;②足太阳膀胱经脉循行示意图中“附分”穴是由“大杼”穴分布旁支;③足太阳膀胱经经脉循行示意图中“合阳”穴,是足太阳两支线相合之处;④足少阴肾经经脉循行示意图补述“其支者,出膀胱,循腹里,上抵膈”;⑤足少阴肾经经脉循行,其中一段为“由‘阴谷’穴横过足太阳经之下,而入‘委中’穴,由‘委中’穴至‘肾俞’穴一段经线伏行于足太阳经之下层”。著者对《内经》原文经络循行图的个别文字表述也做了修改。这些是著者的独家看法,如有不尽之处及纰漏,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百家争鸣,推陈出新,这样才能不断地推进我国传统医学健康发展。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全新正版,实物拍照。限于篇幅,请参考本店单册上传的书籍信息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